對四眾弟子的希望和建議

2021-02-19 智慧入海


一個希望

  

今天,我和在座的道友們一起,重溫幾個簡單的佛教理念。

  學習佛法,對佛教徒而言,是至為重要的。世間任何一門知識,都需要先學習、再實踐,在充分掌握其規律之後大膽創意;學佛也要先學習佛陀的法教,再親身修持、體驗,而後將佛法的精神傳遞給眾生。

現今時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佛教徒打開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之門。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光碟和電子書等方式研學佛法。我經常想,這一定是諸佛菩薩的加持!對此,佛教徒一定要充分意識並利用。

  你們千裡迢迢來喇榮參加法會,法會結束之後,又不得不回到城市的汪洋大海中。你們都有各自的家庭、工作、生活和學習,我們要找到你,是那麼不容易;你要找到一個能夠託付的寺院,也是難而又難!

漢地的寺院是那麼少,人又是那麼多,即使你懷著忐忑之心,來到一座寺院,寺院也不一定能滿足你的追求和渴望。而網絡,向你提供了一個次第深入佛法的機會,你可以足不出戶,像山中的修行人那樣通達並修行佛法。佛教徒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通過網絡來學習佛法。

  佛陀在戒律及其它經典中強調:希求解脫之人,一定要長期依止善知識。佛陀並沒有說:「上師的法體殊妙莊嚴,你要天天瞻仰;上師的法音,即使是上師的哈欠之聲也美妙動聽,你要天天聆聽。」

在具德上師的相續中,蘊藏著豐富的佛法寶藏。依止上師,就是隨學上師的意趣和一言一行,就是要獲得上師心中深藏的法,自己不斷地修習。如果依止上師,卻對上師心續中深邃的智慧一無所獲,所謂的學佛,也只是一紙空文。

  世間有那麼多在家佛弟子,如果每人依止一位善知識,可能沒有那麼多上師;如果共同依止一位上師,上師又不一定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而依靠網絡光碟等途徑,一樣可以依止善知識,獲得佛法的精髓要義。

有些道友雖然不在上師身邊,但比山裡一些出家人修行更優異。那些人天天跟著上師、目不轉睛望著上師,就是不好好學習佛法、不實地修持,最後,他們會一無所得。而遠在城市的一些佛教徒,在聞思上師所傳的法教之後,真正改變了相續。

  現在,很多人為了學佛而上網,包括老年人,這麼做很有必要。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居士說:「我一定要聽課,要好好學習佛法。我讓孫女幫我裝好電腦,我直接上就行。」老年人到山上或寺院聽法是不現實的,通過在家上網的方式學習,一樣能夠獲得大乘佛教智慧和悲心的意義。

  21世紀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佛教徒一定要與時俱進!所謂與時俱進,不是像世間人那樣標新立異,而是要利用現代科技,在不被網絡染汙自心的前提下,將上師充滿智慧、直指心性的開示,融入到心靈深處,運用在家庭、工作和生活中,調伏自己無始以來那顆桀驁不馴的心。

七點建議



  在家佛教徒有三種責任,第一是家庭的責任。本來,這不需要我來說明,但是在現實中,不強調這一點似乎不行;第二是工作的責任;第三,你是一個佛教徒,與世間之人不同,你有修行的責任。

  一些佛教徒在學佛之後,對父母、丈夫或妻子兒女不聞不問、漠不關心。他們每天念《普賢行願品》、看光碟,引起家人強烈不滿,致使家中硝煙瀰漫,經常處於一觸即發的緊張狀態中。

由於學佛受到了阻擾,他們對家人深生厭離,一心渴望像山裡修行人那樣,過清修的生活。但是,他們出離塵世之心未必真實堅固,也許只是一時的逃避。出家後不久,由於環境艱苦、生活單調,修行艱難,他們又開始思念城市的舒適和便利,想回去過一種自由自在的世俗生活。如果佛教徒與家人長期冷戰,對佛教團體乃至整個佛教的發展不一定有利。

  在家人瑣事纏身,今天同學生日,明天親戚結婚……佛教徒既不能和他們同流合汙,也不能過於極端,有違世間的禮儀和規則。作為一個佛弟子,應該儘量隨和、仁慈和體恤。一些修行要訣中說:世人之所為與我之所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完全百依百順也是不可能的。

但至少,你要從內心關注他們暫時和久遠的利樂,不能徹底拋下和放棄他們。在世間人非常重視的一些事情上,你要隨順他們;在不殺生等關鍵的問題上,你要把握原則。要利用一切剩餘時間來修學佛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後出生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出家後,父母無人贍養,孩子沒有人撫育,家中會出現一系列困窘的局面,甚至難以為繼。我們都是在父母的溫柔呵護下長大,父母和子女,是我們人生的一種責任。在我們短暫的此生中,如果儘自己的一生精進學修,學佛的時間也不算短。盡到家庭義務,是在家居士的第一個責任。

  第二是對工作的責任。有的人本來擁有驕人的職業,但學佛後不久,就棄之如敝屣。在現代社會中,要找一個好職業相當不易。你有沉重的生活壓力,因為一時看破紅塵,就輕易拋棄了工作,最後走投無路,陷入非常可憐的境地。

  其實,在工作的同時,你可以對你的領導、同事和下屬慈悲以待,以大乘菩提心開顯宇宙人生的實相,闡揚大乘佛法的寶藏。你的工作,就是度化眾生的道場。你身邊的人本來不信佛,由於你的悲心和智慧、你出眾的能力、你的聰穎和善巧,最終,你可以讓他們的心歸向佛法。你要對工作認真負責,為你身邊的人樹立一個新時代佛教徒的形象,一個楷模。

  有的佛弟子各方面都出類拔萃,有的人最初精進苦行,拋棄配偶子女和工作,一心想在今世就取得出世間的成就。但是,當所有壓力都集於他一身,他又無法承受。最後,他為了現世的利益,與人同流合汙,徹底放棄學佛,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

  人們認為,只要生活優裕、家庭美滿、工作出人頭地,人生也就不過如此了。但我們是希求解脫之人,與世間人不同。

所以,第三個最重要的責任,就是不間斷修行。如果你天天高朋滿座,就會斷送自己的解脫慧命。因此,無論你身處怎樣的環境,都要堅持修學佛法。或許,你會遭遇家人、同事、朋友的不解和質疑。這時,你要有面對的能力,有應對的準備和方法。你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只要你具足機智和善巧,一切會吉祥如意的。

  在漢地城市中,有許多成功人士。他們家庭和睦,在企業中肩負要職,個人的修行也相當優秀,基本圓滿了所有課程。當然,他們疲憊不堪,沒有娛樂和閒暇。學院裡精進的修行人,連星期天也會用於學修,但大部分出家人還是會稍事休息;而學會的道友在一周緊張的工作之後,周六和周日都要共修學習。家人難以理解,你周末跑到哪裡去了?為什麼不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作為佛教徒,相信你有能力讓你的家人不僅信賴你,而且支持你。不間斷修行,這就是在家佛教徒的第三個責任。



  接著,我想對以漢地為主的道場,提出我的幾個建議。所謂的佛法,就是教法和證法。教法是由聞思三藏十二部而得到的;證法是將佛陀的教法,在相續中數數修行,成為與你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道場應該具備什麼?不是巍峨的佛像、不是香菸繞梁、信眾如雲,當然,如果這些一應俱全,也非常好。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學習顯密經論並潛心串習,而後,將釋迦牟尼佛的精神傳遞到其他眾生的相續中。

  如果一個道場或寺院不具足這三法,即使佛菩薩像修葺得殊妙莊嚴,周邊林木幽深,令人心曠神怡,這個道場依然是不圓滿、不完整的。因為,一個寺院的根本——它的精要和靈魂就是聞思修行

  在雪域舉辦的研討會上,我們對藏地寺院提出這樣的要求:寺院,要起到寺院的作用。人們來到寺院,是出於對博大精深的佛教的敬畏和興趣;是因為虔誠的信仰和對解脫的渴望。如果寺院不給他們提供學習論疏和修行竅訣的機會,不起到傳播和弘揚佛法的作用,這些人就會懵懵懂懂地來,迷迷糊糊地去,得不到任何實際的利益。

  當然,他們會在佛菩薩像前磕頭、燒香、許願說:「請佛菩薩保佑我孩子平平安安、考上大學,保佑我丈夫身體健康……」諸佛菩薩的加持力不可思議,他們也可能如願以償,這麼做無可厚非。但是,在釋迦牟尼佛真正的法教中,如果沒有聞思修行,凡是和寺院相關的一切人,都是盲目而行。

  在雪域藏地,一些寺院的僧侶及周邊的百姓,具有相當高的佛學素質。他們既能講解深奧的教典,又知道如何在心上修行。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顆忘我利他的心,會盡他們的一切力量,把諸佛菩薩的心要寶藏傳遍四方。

  我覺得在漢地的道場中,真正的寺院不算多。但是可喜的是,一些學習顯密經論的小型佛教團體正在蓬勃興起。比如學會的道場、居士林、佛教中心……如果佛教徒聚集在一起,只是聚餐閒聊,就沒有些許意義;即使天天諷誦經文,也意義不大。誦經雖然是一種善法,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通曉佛法的內涵和精髓。

  為了讓眾生獲得佛法殊勝的利益,上師法王如意寶殫精竭慮、不遺餘力。喇榮五明佛學院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廣弘佛法。不久前,我去壤塘覺囊派、噶舉派的一些寺院。在覺囊派的一個道場中,有300多人正在進行為期三年的閉關,300多人正在聞思經續論典。我班門弄斧,為聞思的僧人傳講了時輪金剛的六加行。

  我驚訝地發現,這些寺院的法師都是出自喇榮五明佛學院。其中一位還做過我的鄰居,我有些眼熟,卻叫不出他的名字。當時,他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修行人。在佛學院中,這些出家人鮮為人知,一旦走出山門,卻能在幾百人面前廣引博徵,宣講五論,而且非常圓滿和成功。所以,我希望正在學習學院課程、具有殷切利他心的在家學子,未來能在不同的環境中廣弘佛法。只有佛法興盛,眾生才能安樂。這就是我對佛教道場的三點建議。



  無論是寺院住持、居士道場的組織者或佛學小組的組長,最首要、最根本的條件,就是德行高尚。如果是出家人,則要嚴持律儀。假如一個人戒律清淨,人格穩重、可靠,在這個基礎上,為人正直、心地敦厚善良,就像上師法王如意寶在《教誨甘露明點》中所說的那樣,要具足賢善人格的功德。

  第二,負責人要有智慧。一個人如果人格卑下,就會無惡不作;如果智慧淺薄,就會把好事變成壞事,把團隊引往錯誤的方向。前不久,在一個二三十所寺院參加的研討會上,我提出:「不管是活佛還是堪布,寺院最主要的負責人,應當具有很高的綜合素養,尤其是廣博的佛學知識和修證智慧。因為寺院是知識分子的團體,如果管理者不是知識分子,人們就會不服。」在現在這個時代中,誰也不會服誰。除非管理者是真正具有水準和能力的人。

  以前,在一些偏遠地區和以老年人為主的學佛團體中,由於人們的文化程度較低,我們只能從發心的人中選出一位負責人。但以後,希望各地在遴選負責人之時,一定要選智慧出眾的人。世間選舉一位村長,也需要一定的水平;錄用一位幼兒園或小學老師,也要經過各門學科的考試,如果總分不夠,就不會錄取他。佛教群體是智者的群體,智者團體的負責人必須是一位智者!否則,團體之中,人人都具有一定的素質,管理者卻缺乏取捨和決策的能力,這怎麼能行!

  無論是藏地還是漢地,有些寺院的最高管理者,顯現上學疏才淺,一旦權力掌握在他們手中,他們就會因循守舊,壓制一切建設性的創意。即便下面的人試圖發揮寺院的作用,提出高瞻遠矚的建議,也不會被他們採納和實施。現在是21世紀,智慧淺陋之人,已越來越不適應這個時代。

  第三,要有利他心。負責人如果具有人格和智慧,卻沒有利他心,就不會關心這個團體,包括外界與之相關的一切,他都會漠然處之,不予重視。作為一家之長,至少要對家人負責;一個團體的負責人,最關鍵的就是一切時分都思維利益他眾的心。無論是寺院還是居士團體的負責人,一定要有人格、智慧和利他心。有了這三法,其他的一切功德都能圓滿。

  《君規教言論》中說:在這個世間中,所有功德都聚集於一身的君王很難尋覓。但是,一定要具足這最根本的三點。這就是我對道場負責人的三點希望。


  佛教徒應當具備哪些要素?顯宗有顯宗的條件,密宗有密宗的資格。作為一個佛教徒,至少應當具備三樣。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悲心,第三是智慧。

佛教徒與其他人不同,對佛陀、甘露妙法和具相上師如果沒有信心,那麼,無論你擁有怎樣的頭銜和聲望,都無濟於事。許多知識分子對佛教抱有好感,但就是沒有信心。佛教徒與非佛教徒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信心之別。

  為什麼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講皈依時,著重強調了三種信心?沒有信心,就不會皈依;不同的信心,有不同層次的皈依。信心是入門之基,沒有信心,就沒有資格入門。佛經中說:沒有信心之人,如同種子被烈火焚燒殆盡,善法的妙藥功德,一絲一毫都不會在他心中產生。

  第二,大乘佛法的基礎,就是對一切眾生的悲心。沒有悲心就會鐵石心腸,視生命如草芥。你會一邊念經,一邊打蚊子、殺螞蟻。如果沒有悲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獲致證悟的菩提心就不可能產生,沒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子。

  第三,佛教徒要有智慧。這幾年來,我到過很多地方,相比從前,佛教徒的佛法素養有了很大提高。以前,我每到一地,心裡都有一種說不出的心酸和慨嘆:假如這些人了解佛法的內涵和意義,該多麼好!他們是那麼虔誠、那麼有信心,卻對佛法一無所知,多麼地可憐!

  雖然各地佛教徒有了較大的進步,但迄今為止,不要說佛法深奧廣大的意義,有些人連基本的佛理都不懂,讓人十分悲憫。昨天,我遇到一位居士。他說:「有些佛教徒比非佛教徒還要迷信!」有些人平時也不重視學習,比不學佛的人還要迷信無知。

  一些參加金剛薩埵法會的人,不僅受過皈依戒,還得過密乘大圓滿灌頂,卻對密法法本和出家人的法衣滿不在乎,在上面任意跨越。法本就像佛像一樣,不能踩、不能跨。如果這麼做,受過皈依戒的人,就會失壞皈依戒的戒體。

  我在傳講《入菩薩行論》和《前行》時,都再三提醒過,只要是學會學員,都知道如何恭敬三寶所依。《大圓滿前行》中說:「出家人的三衣,哪怕是一塊碎片也不能跨越,一定要恭敬頂戴。」學院的出家人在經堂走路時,都特別小心翼翼,儘量讓別人歸攏法衣和法本,不會在上面跨越。

  從這一小小的舉動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有的人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無所不知,但由於沒有次第系統地學習顯密經續,連基本的佛法常識都不懂。他們的行為,與經論的要求相去甚遠。因此,佛教徒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所謂的佛教團體,如同群盲一樣,對自己、對眾生,不可能成辦任何利益。

  近幾年來,各個地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前進的步伐不能停頓、終止,還需要不斷地深入。提高佛教徒的綜合素質,不僅是我的責任,也是你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否則,在任何一個場合,或者在其他宗教徒面前,一些佛教徒的言行,讓我們深感羞愧,無地自容。

學會裡一位大學老師說,本來,他認為弘揚佛法是堪布和上師的事,現在,他終於明白,弘揚佛法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你們應該回憶,每天念誦的發心儀軌是怎麼說的?在座的每一個人,不論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責任。

  有些人經常說,我是這個寺院的法脈傳承,那個上師的根本弟子……除此之外,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漠不關心,這對整個佛教的發展是相當有害的。

我們是否聽到過基督徒說,我是這個牧師的、那個神父和教堂的?他們都一致讚嘆基督的慈悲,思考的是如何發揚基督的濟世精神,怎樣播種寬恕、喜樂、讓大愛充滿世界。由於他們卓越的努力和團結的力量,致使他們的教法傳遍人間。

  佛教徒卻作繭自縛,將自己禁錮於一個狹隘的概念中,開口就是我的上師是如何了不起。有人這麼讚嘆我時,我也深感不悅。你如果對某位上師深具信心,不需要把信心變成嘴上的泡沫,發出空谷回聲。

  大家要感恩釋迦牟尼佛,要讚嘆佛教的殊勝和偉大。只有這樣,佛教徒才會親如一家。否則,這位上師有一群弟子,那個上師有一群弟子,上師與上師之間,弟子與弟子之間,矛盾重重、互相隔閡乃至對立,這樣,佛陀的法教永遠也不會有廣弘的機會。

佛教徒要有廣大的智慧,要精誠團結。是顯宗或是密宗,是藏傳抑或漢傳南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麥彭仁波切也說過:「佛教的各宗各派就像是一對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畢竟,你的父母是同一個,彼此應該相親相愛,而不是兄弟相煎,以一種偏狹的意識互相競爭、拉攏弟子。

  學會也要求不幹涉任何上師,不拉攏其他教派的弟子。未皈依之人多如繁星,如果能讓他們皈依三寶,是對他們最大的利益;已經皈依三寶之人,拉來拉去,都是在一個大家庭中,沒有些許意義。對具相上師而言,是從來不會缺人的。真正的上師不需要弟子拉人來填補空缺,不需要弟子關心上師弟眾的數量。我對佛教徒提出的第三個要求,就是佛教徒一定要有智慧。


  依靠三寶的加持,近年來,很多藏地大德去漢地弘法,總體上是非常可喜的。畢竟,人人都有好奇心,如果最初沒有值遇上師,就不會皈依佛門,也不會有日後的修行。

假如因緣不具足,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但是,上師們到漢地,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回顧我為漢地四眾道友傳法的經驗,對此,我也有三個建議。至於是否接受,你們酌情而定。

  上師到漢地,第一不要化緣,而應以弘法為主。化緣對佛教是相當有害的。作為上師,不論是灌頂、傳法、皈依和念傳承,都要以利益眾生的心出發,不能摻雜其它目的。但是我確實發現,有些上師不是為了弘法而去漢地,有的佛弟子也對傳播佛法漠不關心。這種做法,對自他、對佛教都是相當不利的。

  我經常對漢地的大德說:「你們應以弘法為主。」在漢地,一些寺院成為工商局、旅遊局和地產商開發的景點,根本體現不出佛教原有的精神和特色。寺院如果不弘揚佛法,就會成為靠門票、經懺和旅遊業生存的營利場所。一場佛事需要多少錢,付錢才能超度,不付錢就不給念經。這樣,寺院就會淪為金錢的奴隸。如果這種惡習廣為流傳,未來的佛教究竟會變成什麼樣?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浩瀚如海,但迄今為止,大多數佛弟子尚未獲得它甚深的智慧和力量。究其根源,上師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他沒有弘揚大乘佛教的內涵和精神,他們以建築為主,以化緣為主,以各式各樣表面上的善行為主。以這個原因,那些皈依他、信仰他的人,也都是忙於形象上的善法。因此,我建議上師們去漢地時,一定要以弘法為主。傳播大乘甚深和廣大的教義,是我們的第一責任。

  第二,要以傳基礎法為主。很多上師直接傳最高的法,什麼本來清淨、任運自成、大威德……直接灌頂,連灌頂需要守護的誓言都不宣說。暫時,弟子看上去信心十足,似乎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從究竟上來說,這種做法卻相當危險。就像摩天大樓需要從最底層建起,依靠深厚、堅固的基礎,才會有高入雲霄的壯觀景象。而現在的佛教徒,只念了一點皈依,就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其結果會像城市的爛尾建築,由於缺乏資金、手續不全、老闆逃之夭夭,最後不得不被迫終止。

  同樣,有些人在基礎法上蹣跚不前,這樣,即使你得到一個大法,也只是名相上得到。你的相續尚未成熟,暫時來說,得深法也未嘗不可,但從長遠而言,對你沒有利益。就像造一所公寓,你不打地基,造完後將它裝修一新。從表面上看,它和其它公寓沒有差別,但因為它地基不穩,時間一長,就會全盤坍塌。

  因此,我希望大德們以傳基礎法為主。就像學會安排的課程,在最初的五六年中,讓學員們打下堅實的基礎。既學習大乘理論,也進行實地修持。明年或後年,第一批圓滿加行之人,我考慮通過直播或其它方式,給他們傳講密法。我有把握,只有這樣,他們此生的修行高樓,才不會突然化為齏粉。

  雖然人身無常,壽命短暫,但無論如何,我們也要為未來做準備。你們不要以為:我不修加行也照樣能……只要生命沒有出現意外,我們就要按照菩提道次第一步步走。就像學院裡很多修行人,在長年聞思修行、積資淨障之後,他們的修行之路才會變成通途。所以我建議,最初傳法時,應以基礎法門為主。

  第三,希望藏地大德去漢地時,以素食為主,最好不要在大眾面前公然吃肉,否則,藏傳佛教的形象會由此受到嚴重損害。前不久,在雪域寺院高僧大德參加的一個研討會上,有一位堪布指出,他所在寺院的一個木匠說:如果要皈依,他不會皈依藏傳佛教,而是要皈依漢傳佛教。唯一的原因是,藏傳佛教的很多上師吃肉!一個木匠的智慧是有限的,他不了解,自古以來,藏傳佛教素食的大德非常眾多。但是,從一個工人嘴裡說出這樣的話,值得我們深思!

  在青海舉辦的另一個佛教研討會上,一位法師說,有的上師認為:「因為眾生可憐,我要和它結緣,如果吃一點肉,我就能超度它。」對此,一位堪布開玩笑似地反駁:「吃肉只是與六根中的舌根結緣,除了舌根,還有五根,為什麼你不能眼睛看它一眼;敲一敲肉,耳朵聽一下它的聲音;鼻子聞一聞;手摸一摸?這些都是結緣的方式。難道這樣不能超度,非要吃它的肉不可嗎?」

  有些弟子也說:「上師啊,你應該好好地吃一頓,邊吃邊為它超度,不然,眾生也太可憐了!」我們承認,有的弟子對金剛上師有著非同一般的信心。但是,有些佛教徒也可能過於愚痴和盲目了。

  現在,以學院為主的藏地大德都在倡導斷除肉食,總的來說,藏傳佛教正在改變舊有的習俗,向素食轉變。但是,也有些上師偷偷摸摸地去漢地,在不同的場合大吃特吃,並大肆讚嘆吃肉的行為。一些學會甚至學院的出家人也不辨是非,隨聲附和。佛陀在大量經教中說,吃肉就斷絕了大乘的種性。如果你實在業力深重、煩惱難忍,不吃不行,我們也沒有辦法。我們不敢說,只要是佛教徒,一律都不許吃肉。有的地區也有其特殊的情況。但是一般來說,漢傳佛教的素食觀,才是最令人讚嘆的,漢地信眾在這方面的行持也格外清淨。

  有的書中說:「吃肉就是吃眾生的生命。」確實如此。我並不是說,所有的藏地大德都必須這麼做,這只是我的一個小小建議。現在是21世紀,人人都有言論自由。我相信上師們不會生氣,包括上師的弟子們,也不會因此勃然大怒。假如他們真的遷怒於我,我也沒有辦法。


  如何依止上師,是佛教徒最關鍵的問題。對此,我也有三個希望。依止上師應該有三心。最初是細心觀察,中間是恆心依止,最後是開心得法。

首先,我們一定要細緻用心地觀察,不能一遇到上師就立刻依止。在世間,你結交一位友人、一個合作夥伴,或為自己的孩子找一個德育老師,也會先從各方面觀察,了解他的人品和能力,看他是不是值得你信賴和託付。依止上師也是如此。有些人急於得法,說:「來不及觀察了,就要灌頂傳法了!」沒有什麼來不及的,這樣的行為,只能反映出這些人的無知。

  尤其是現代社會,信息業是如此暢通和發達。如果他是從藏地來,他來自藏地什麼地方?哪一家寺院?在寺院裡是什麼身份?在當地口碑如何?假如是漢地法師,他來自漢地哪所寺廟?在廟裡擔任什麼職位?表現如何?他們所持的戒律是否清淨無染?人格和智慧是否真實具足?這些都需要充分了解。你不能因為他是某某活佛的轉世,就不加觀察,立刻依止。今世究竟有沒有成就和功德,還是要詳細觀察。

  我們並不是反對活佛,我們的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也是伏藏大師列繞朗巴的轉世活佛。有的活佛自己也承認:活佛也需要艱苦地學習和訓練,需要長期精進地修行。前不久,頂果欽哲仁波切的轉世活佛,年輕的楊希仁波切公允地說:

  「別人都說我是頂果欽哲仁波切的轉世,對此,我壓力很大。我一點也回憶不起我的前世,既然想不起來,相續中的所有功德,只有從零開始。所以,我從小就學習英語、聞思佛法、聽受世間各種知識,每天都要學十幾個小時,這些年來,我一直都在拼命。我覺得,我和別人沒有差別,有的只是一個轉世活佛的頭銜、幾個不同尋常的夢境而已。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至今,我都不認為我是他的轉世,我和他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我曾經用學開車來比喻學佛,學習開車時,教練尤為重要。如果教練不會開車,卻教我們如何開車,其結果一定是車毀人亡,雙雙墜入懸崖深壑。有一次,我們坐車出去,開車的人不熟練,車偏離大路,駛到曠野上。他不踩剎車,卻大叫:「快祈禱三寶!快祈禱三寶!」我們中的一個人對他吼:「祈禱三寶沒用,你快踩剎車!」當然,祈禱三寶是決不會空耗的,但與此同時,你也要踩剎車。

  第二,要恆心依止。恆心依止就是像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那樣,長年依止上師。法王如意寶在世時,我們依止他老人家長達二十多年。但對有些利根者來說,也許不需要這麼久。比如法王如意寶依止託嘎如意寶只有六年。長期廝守在上師身旁,不一定叫依止。所謂的依止,就是學習上師傳授的法要。如果你學習了六年,就是依止了六年。如果你什麼也不學,即使跟著上師亦步亦趨,也不叫依止。

  有人認為所謂的依止,就是做上師的侍者:給上師開車、做飯……其實,真正的依止,就是長年聽受、思維、潛心修持上師所傳的顯密修要,相續發生徹底地轉變。隨著時光推移,有一天,生死無畏的境界會真實降臨……

正如法王如意寶在一首道歌中所唱的那樣:

活著我非常快樂

因為能成就弘法大業

死了我極其歡喜

因為能往生清淨剎土 

  大成就者從佛法中品嘗到無法言喻的歡喜,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對輪迴中任何一種業感的顯現,都已經超越了希望和擔憂的患得患失之心。我們也是這樣,生活中有時歡樂,有時悲傷,時而諸事如意,時而千曲百折。

然而,你內心已經得到了寶,你心裡洋溢著無比的歡樂,世間的榮辱得失和生老病死都不能再左右你,無論是活著還是死去,都無法改變你內心的喜悅。如果心中沒有一點佛法的體驗和成就,就會患得患失,終年生活在憂慮和緊張中。如果你長期依止上師學修佛法,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認識心的光明,從而沉浸在深深的法喜中。就像米拉日巴、智悲光尊者和六祖依止上師,最後大徹大悟,生起了無與倫比的大安樂,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在家佛教徒通過長期學修佛法,最後,一定會了解輪迴虛幻的本質,從而坦然面對生命中的一切,懺悔過往今來的所有惡業,不間斷修持佛法。這樣,臨終之際,就會有往生的機緣和把握。即使此生未能往生清淨剎土,也不會墮落惡趣。這就是依止善知識的最後結果。

  也有人雖然依止上師,卻一無所得。佛陀說過:「我已經為你指出了一條解脫妙道,能否解脫,就要看你自己了。」看你是否真正誠信,看你是否精進修行。

上師再好,你如果不按照上師的言教去行持,是不可能解脫的;或者就像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一樣,以正法為因,反而墮入惡趣。解脫,首先要依靠上師指點迷津,而後要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修習。這就是我對依止上師的三點希望。


  有些道友希望自己即生中就能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關於弘法,我也有三個建議。第一是無偏的大悲心;第二要無私奉獻;第三是無畏的精神。

  弘揚佛法時,首先要具足周遍所有眾生的大悲心。無論是哪個民族、國家和地區;不論是人類、旁生還是其它形式的生命,只要是生命,只要他們正在承受深重的痛苦,就要盡一切可能解除他們的苦難。這種發心,叫做真實無偏的大悲心。

  我們只對與自己生死攸關的人,才能生起些許的悲心;對無關痛癢之人,乃至我的仇敵、我親朋的怨敵就無法產生悲心。我們要警惕和斷除《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九種負面心態。如果真正想把大乘智悲雙運的精神傳遍世界,要記住所有生命都是我們利益的對境。這是我的第一個要求。

  第二是無私地奉獻。利益眾生是無條件的,假如有條件,就是自私的行為。前不久,我送給智悲學校義工和愛心學生四個字:「無私奉獻」。我們幫助眾生,哪怕是在路上向一位老人伸出援手,既不是為了今生得到回報,也不是為了來世人天或解脫的果位,而是無私奉獻。

無論我走到哪裡,無論我做什麼,即使別人埋怨我、誤解我或傷害我,我也要不計個人利益,不摻私人動機,只要能解救眾生於苦難,我無怨無悔,因為我是一個大乘佛教徒。有了無私奉獻,才能修成一顆剎那也不為自己的大悲菩提心。在尋求一己私利的染汙心驅使下,你所做的一切,都不會趨向菩提的果位。

  第三,弘揚佛法要有無畏精神。我們凡夫經常會遭遇挫折和困難,如果沒有大無畏的精神,就會中途夭折。就像學會的很多道友,剛開始時發心非常踴躍,一旦受到非議和誤解,就會灰心喪氣,心生畏懼,只想退而獨善其身。在佛教徒中,修自己解脫的人比比皆是,能英勇無畏地站起來,無論遭遇何種艱難,都要把佛法如意寶傳遍世界的人很少。在家佛教團隊中,尤其需要有能自我犧牲、奉獻一切,真正利益眾生的人。

  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種種違緣和障礙,這時,我們要想到釋迦牟尼佛因地時,為了利益一個眾生,是怎樣甘願墮入地獄十萬劫,又是怎樣割截自己的身體、獻出自己的生命的。我們要效仿和追隨佛陀偉大的足跡,以大無畏的精神來弘揚佛法。

—— 索達吉堪布

相關焦點

  • 索達吉堪布對四眾弟子的希望和建議
    ——20120603索達吉堪布對四眾弟子的希望和建議 ◎ 一個希望  今天,我和在座的道友們一起,重溫幾個簡單的佛教理念。在佛學院中,這些出家人鮮為人知,一旦走出山門,卻能在幾百人面前廣引博徵,宣講五論,而且非常圓滿和成功。所以,我希望正在學習學院課程、具有殷切利他心的在家學子,未來能在不同的環境中廣弘佛法。只有佛法興盛,眾生才能安樂。這就是我對佛教道場的三點建議。
  • 萬物無遮之僧俗無遮:四眾弟子同沐法水 清淨和合
    佛陀四眾弟子, 同沐法水,相互依存,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己亥年廈門南普陀寺無遮水陸法會 僧俗無遮。
  • 2016年東林寺冬季佛七圓滿結束 四眾弟子最小者僅9歲
    四眾弟子法喜充滿領取首批印製的東林畫冊和東林法音視頻機(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淨願)2016年12月19日下午3時整,廬山東林寺四眾弟子在青蓮念佛堂舉行了莊嚴隆重的冬季佛七解七儀式青蓮念佛堂內綿長深遠的六字洪名轉為四字,四眾弟子在由慢轉快的步伐中歸位,分東西兩單排班而立,大安大和尚作為主法和尚,主持並與大眾一起歡喜參加了此次佛七的解七儀式。在維那慧參法師的引領下,大眾一起進行了莊嚴大回向:誦念了大回向文,拜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名號,發願往生淨土並回入娑婆普度眾生,最後三皈依和禮祖。此次冬季佛七法會圓滿結束。
  • 寧波慧日禪寺四眾弟子到南京棲霞寺朝拜佛頂骨舍利
    寧波慧日禪寺住持傳喜法師率四眾弟子到南京棲霞寺朝拜佛陀頂骨舍利(圖片來源:寧波慧日禪寺)2012年5月22日下午13時,寧波慧日禪寺住持傳喜法師率四眾弟子到南京棲霞寺朝拜佛陀頂骨舍利,來自全國各地弟子在山門外與傳喜法師會合,一同前往禮拜,以此殊勝功德,回施法界一切如父母有情,祈願早日皈依三寶,發菩提心,同踏大寶蓮臺,同登覺岸,回向世界和平,災難消除,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 四眾弟子的使命,要把佛教恢復到佛陀教育!
    淨空法師慈悲開示四眾弟子的使命,要把教學的時候沒有文字、沒有書本,這些經典是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大家公推阿難尊者,把佛在世講的這個經重複講一遍。阿難的記憶力好,又聽得最完整;釋迦牟尼的侍者,一天沒離開,照顧佛陀的,請他復講。五百同學作證,聽阿難講,講的大家都點頭,確實佛是這麼說的,記錄下來。有一個人提出意見,好像不是這樣的,那這句話就不要,取信於後代。所以經典是什麼?
  • 釋迦佛略顯神通 眾弟子不知究竟
    咱們讀的這部佛經和以前讀的《金剛經》一樣,都是鳩摩羅什翻譯的,經題《妙法蓮華經》,你可以理解成「像蓮花一樣的神奇精妙的佛法經典」。《法華經》的第一品叫「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現在的意思,就是佛陀講述《法華經》這場大戲的序幕。經文開篇還是「如是我聞」四個字,某一天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講經說法,耆闍崛山就是神話小說裡的靈鷲峰,王舍城就是佛陀時代的摩竭陀國的首都。
  • 楊作民先生百歲壽誕 眾弟子四世同堂共慶賀
    本網訊8月31日,農學院老教授楊作民先生迎來百歲壽誕,小麥育種中心眾弟子「四世同堂」為他在新樓2060會議室舉行百歲壽誕慶典。校長孫其信、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等出席並為楊先生送上生日祝福。
  • 教育故事匯:「有教無類」 孔子為何不顧眾弟子勸阻接見小男孩?
    弟子中有反應機敏的,察言觀色,知道夫子的心思,立即起身,向孔子稟明要出去察看一番。過了片刻,弟子返回館中,面帶惶急之色,似乎遇見什麼天大難題。孔子心下甚是不喜,心說:跟老夫學了這麼久,都學到哪裡去了?一遇事就慌張成這樣,成何體統!便淡淡發問:「外面發生何事啊?」
  • 相聲大師侯耀華生日顯冷清,眾弟子集體沉默,74歲仍堅持商演
    還是說一說侯耀華生日,和去年相比,今年,侯耀華生日也是低調了很多,略顯冷清。沒有邀請其他大咖參加,眾弟子也是保持沉默。    去年,侯耀華73歲大壽可以說是排面十足,圈內眾多好友和弟子助陣,生日宴也是非常豪華,引發不少網友的關注和熱議。
  • 眾弟子再次拜訪中國足球青訓教父,範志毅大師兄訓話,要學會感恩
    北京時間5月27日上午,「中國足球青訓教父」的徐根寶在上海看到了回歸的眾弟子們。張琳芃、姜至鵬、王燊超、曹贇定、顏駿凌、蔡慧康、呂文君、柏佳駿、朱辰傑、艾迪、孫凱、林創益、蔣聖龍等10餘名隊員都是崇明根寶足球基地培養的。他們相約在5月27日,回到基本看望恩師徐根寶。
  • 蘇東坡與他的弟子們,蘇門四學士和蘇門六君子
    導讀:蘇東坡與他的弟子們,蘇門四學士和蘇門六君子蘇軾是大宋300年最有才情的人物,他的名聲絕對不是吹出來的。他因為文章列入唐宋八大家,因為書法名列宋四大家。他的詩是繼這個人是實實在在地有才,太有才了。李白和杜甫之後的一位大家,他的詞開創了豪放一派。
  • 趙本山眾弟子亮相地方春晚 趙四挑戰郭德綱
    原標題:趙本山眾弟子亮相地方春晚 趙四挑戰郭德綱   劉小光演繹除夕夜的逗趣煩心事(1 /7張) 比如湖北春晚就定在大年初二19:35播出,且從節目布局上將祖國各地的最強笑星匯聚一堂,除了德雲社之外,去年借湖北春晚和北京春晚一舉成名的相聲界的「小鮮肉」苗阜王聲今年也為湖北春晚創作了全新的作品,整場春晚不亞於一場喜劇界的「笑星爭霸賽」,誰能贏得最多掌聲,還得看大年初二觀眾的現場檢驗了。?
  • 郭德綱愛人王惠生日眾弟子送祝福,欒雲平恃寵而驕,燒餅最走心!
    今日凌晨,王惠收到的祝福語就在社交網霸屏,為她敬呈賀詞的主要為郭德綱的眾弟子、綱絲及德雲女孩們。從今天零點開始,含括欒雲平、燒餅、張鶴倫、謝金、馮照洋、郎鶴炎、周九良、李鶴彪、秦霄賢、張九齡、王九龍、劉九思、孫九香、韓九鳴、尚筱菊在內的德雲社近百位演員,先後發文為王惠送上生日祝福,祝詞霸屏全網,場面極為壯觀!
  • 徐根寶眾弟子重回師門,範志毅以大師兄身份訓話:你們要懂得感恩
    近日,號稱「中國足球青訓之父」的徐根寶,又在上海看到了一眾弟子們的回歸。北京時間5月27日上午,崇明根寶足球基地培養的張琳芃、姜至鵬、王燊超、曹贇定、顏駿凌、蔡慧康、呂文君、柏佳駿、朱辰傑、艾迪、孫凱、林創益、蔣聖龍等10餘名隊員相約一起重回師門,回基地看望恩師徐根寶。
  • 曹贇定根寶基地探望恩師,徐根寶面對一眾弟子,道出心中最大遺憾
    北京時間12月29日,上海綠地申花一眾主力球員,以曹贇定等人為首,利用難得的休假期,前往根寶基地看望昔日恩師徐根寶。和曹贇定同行的還有柏佳駿、艾迪、李運秋、孫凱、徐越和汪海健等人。在會面中,70多歲的徐根寶首先向申花一眾弟子提出了感謝,他說,「感謝你們兩次拿到足協杯冠軍,為上海爭光,也給我們基地露了臉。」不過,隨後,徐根寶又話鋒一轉,道出了他心中的最大遺憾。他說,「中國足球的水平還是沒能上去,一直處於落後的局面,這不能不說是我最大的遺憾。我還是希望你們和我一起繼續努力吧。」以上這番話的確是徐根寶發自肺腑之言。
  • 趙本山的大弟子,郭德綱的大弟子,潘長江的大弟子,一代不如一代
    可能很多朋友們也都知道,在曲藝行業說起收徒這件事,從來講究的都是大開門庭、廣聚賢才,前段時間德雲社掌門人郭德綱龍字科徒弟招收,不論在微博上還是短視頻平臺上都鬧的沸沸揚揚,而在我們國內,除卻德雲社以外,還能和郭德綱並列成為派系的喜劇社團,當屬趙本山和潘長江兩位早年喜劇屆的大拿了
  • 劉智的弟子們,歡迎回家!
    但是弟子們,你們不同,你們是成年人,來去自由。 因為認可劉老師,眾弟子一路相隨。 我將諸位弟子視為種子,希望的種子,沒有農夫會去收割種子,一定是盡力的呵護,就像劉老師一樣的不計成本的付出,就是希望這些種子能夠開花結果。傾盡全力的付出,換來的是原本對數學恐懼的同學不再恐懼數學!換來的是原本認為數學只是算算算的同學,現在發現數學如此有趣!
  • 黃溪連寄語華文教育 提出四點希望和建議
    黃溪連大使首先向菲律濱華校、華教機構全體教職人員表示親切慰問和崇高敬意,高度讚賞他們面對疫情克服困難、堅持辦學的辛勤努力,並充分肯定他們為穩定菲律濱華校學生家庭乃至整個華社秩序作出的重要貢獻,表示正是因為大家的努力和堅守,全菲律濱160所華校中140多所實現線上授課,華文教育教學正常秩序並未受到大的衝擊。
  • 從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辭職,看唐代高僧佛光禪師對弟子們的開示
    會議認為,佛教商業化擾亂了正常的佛教活動秩序,損害了佛教形象和合法權益,敗壞了社會風氣。會議強調,道風正,則教運興;道風偏,則教運衰。教風建設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佛教的根本大事。教風建設關係佛教的生存發展,關係佛教的正法住世,關係四眾弟子的法身慧命,關係萬千信眾的信仰根基。由會議內容,讓人想到禪宗公案中的一則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阿難尊者!
    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助師弘道,伴明師願行而居,就是蛻變自我、融入道緣環境的絕佳機緣;也是修福長慧的鍥機;(系統了解,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佛陀的十大弟子非福即慧,如迦葉尊者,代師為弟子們做解答;阿難尊者為後人做記錄;還有為道緣環境做護持以及布施的弟子們;但最受益的還是十大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