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導,5月4日,是衡水中學「一年一度的開放日」,一位父親舉著吊瓶,帶著正在輸液的女兒前來參觀。10歲的女兒此前連續四天發高燒到(38-39)度,但父親認為「開放日」機會難得,想讓孩子感受一下「衡水中學」的氣氛。據當事父親稱:「我們沒文化,但是希望孩子能有文化;所以,(女兒)一定要考上(衡水中學)」。
對於這樣的事情,當時父親的「言行舉止」,很快觸發社交媒體上的各種「圍攻」,女孩父親「狼爸」的標籤也順勢被打上。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些都是「推娃」大潮中,較為常見的事情兒。我們暫且不論「女童舉吊瓶參觀衡水中學」能不能感受到所謂的學習氣氛,但就「帶病參觀的行為」,就讓人感到某種不適。
當然,我們也能理解,一個父親對女兒的美好期待。只是,這樣的行為真的有用嗎?起碼在一定程度上,女兒的身體應該更為重要才是。很多時候,關於所謂的名校(小學或中學),其實被渲染的過頭。所謂的「好成績」,事實上也並非歸於老師的素質,更多是「生源好」的結果。
總之,「升學率」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可惜,從眾多的「學區房」,「補習班」來看,家長們為「推娃」也是費盡心機。「自己沒文化,希望孩子有文化」,看起來是一種樸素的教育觀。但是,從根本上講,很多父母根本沒有搞清楚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在他(她)們來看,只要「念好書,前途就會很光明」。然而,在教育的範疇內,他(她)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於一個人來講,「知識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人性的的教育」。一個人如果為追逐成功,命都不要,這樣的認知自然是可怕的。
並且,我們也能知道,即便參觀完「衡水中學」,也並不見得孩子就一定能馬上蛻變。所以,「狼爸」的期許很好,但是,比起期許本身,治好「女兒的高燒」和「自己的認知膏肓」,可能更為重要。要不然,帶著女兒舉吊瓶參觀「衡水中學」的行為,只會成為一種「刻奇」,被人恥笑。
「推娃」是大多數家庭的核心,那些曾經失意的父母,渴望孩子實現自己曾經沒有實現的願望,在現實生活中,依舊是盲目的大多數。坦白講,從倫理延續上,這其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當父母把孩子奉為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種工具時,就顯得有些太過功利。
因為,每一個人的人生屬於他(她)自己,所有的努力和成長的結果,也會屬於他(她)自己。雖然父母在兒女未成年時期,付出很多。但應該是作為一種人生體驗在踐行,而非把這個過程的付出,捆綁式的強加於自己的孩子。而這也是很多孩子,被家庭使命壓垮的主要原因。
過去十年,二十年,一個孩子的命運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己家庭的命運。但是,這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認知方式,對於個體的成長,並不是一件好事兒。我們先不說,那些成功者都活著怎麼樣,但那些失敗者,往往會因家庭使命的潰敗,最終走向毀滅。
只是,道理都懂,可「推娃狂潮」從來沒有減緩,通過受教育向上攀升,雖然充滿積極的意義。但是,如果為達到目的已經變得姿勢扭曲,那麼就值得警惕。如果,一個人從出生,就已經將一生的臺階算好,這樣的人生之路自然是無聊的。
然而,在當下很多家庭中,一個孩子從孕育之初,就開始被父母定性為「未來之子」。但是,多數時候,能如願以償的卻並不多。教育到底是什麼?很多父母根本沒有搞清楚。知識很重要,人性也很重要,可是回到個體的骨子裡,只有會生活,懂得生活,或許才更重要。
而這也是,當下我們要面對的一個大的課題。很多孩子一路高走,可是回到生活的世界裡,卻是一個十足的傻子。不會做飯,不會洗衣,甚至不會談戀愛,著實讓人感到可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些可能是作為人最起碼的一些技能,但是很多孩子已經在「喪失」。
「狼爸」,「虎媽」這些看起來驚世駭俗的硬核標籤,最本質的問題,不在於學習動物世界的育兒方式,而在於,將人不當人的教育模式,終究會釀造悲劇。就拿最近人們討論的「北大學子弒母案」來講,可能,「吳謝宇」在主流的教育標準認定上,是一種很完美的「教育成果」。
但是,當悲劇降臨的時候,人們卻在事無巨細的挖掘背後的「人性教育」,著實值得我們去深思。所以說,父母們在「推娃」的時候,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看自己的方式,有沒有扭曲。因為,當「推娃」的姿勢扭曲時,可能孩子也會跟著「扭曲」。
給孩子好的教育環境,好的生活條件,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是,當自己的孩子還處於身體不適的時候,還繼續讓孩子去拼命的加持加油,這就不值得提倡了。我們常講,身體病入膏肓不可怕。最怕的是,從思維層面上,病入膏肓。而「女童舉吊瓶參觀衡水中學」的行為,似乎已經透著這樣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