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套路」讓男女生之間互騙好多年:經期怎麼吃都不會胖;宮頸糜爛就離宮頸癌不遠;姨媽期是給女生拖後腿的罪魁禍首……朋友圈裡廣為流傳的生理常識,看起來有憑有據,被身邊親近的人一「科普」,就很容易中了圈套。
本文系網易公開課出品,更多內容下載網易公開課APP。
人生艱難,稍不留神就會被「套路」。
誰能想到這些「套路王」一個個的都是你微信群裡的「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兒子,十一點快睡覺了,你的肝要排毒了!」
「我在網上查了,你臉上這些痘痘啊都是因為肝出了問題的。」
……
圖片來源:相聲有新人
甚至有些「套路」讓男女生之間互騙好多年:經期怎麼吃都不會胖;宮頸糜爛就離宮頸癌不遠;姨媽期是給女生拖後腿的罪魁禍首……
朋友圈裡廣為流傳的生理常識,看起來有憑有據,被身邊親近的人一「科普」,就很容易中了圈套。
8102年了,不要再被這些所謂的「生理常識」忽悠了。
1
女生經期吃不胖?
信的人都後悔了
「你不是在減肥嗎?怎麼吃得這麼多!」
「沒事,我來大姨媽了。」
這樣的對話是不是很熟悉?
女性在經期前一到兩周內,對富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渴望加強,也傾向於攝入更多卡路裡。
一邊胡吃海喝,一邊借著經期安慰自己。
但一個是生殖系統的事,一個是消化系統的事。
科羅拉多大學健康科學中心 Horton和塔爾圖大學 Sille Vaiksaar等研究者認為,從能量消耗總量的角度來看,月經周期本身並不會帶來大量的能量消耗。
之所以產生經期不會長胖的謠言,一個說法是因為生理周期孕激素有所變化,吸收功能下降,在普通月經周期中,孕激素的分泌沒有那麼多。
月經周期是從開始出血的第一天,到下一個月經周期的第一天,一般在28(±7)天左右。
月經周期生理變化,對應著激素分泌的周期,大體上可將月經分為月經來潮(1-7天)、卵泡期(又稱為濾泡期、增殖期5-13天)、排卵(第14天)、黃體期(15-26天)/ MenstrualCycle
月經期間,身體內的激素水平發生變化,高雌激素會使更多脂肪燃燒,運動耐受性增強,而高黃體酮則是更多儲存脂肪,運動耐受性降低。
如果暴飲暴食,補充的熱量同樣會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所以月經周期對於減肥並沒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為什麼有的女生在經期後掉秤呢?
經期前後體重變化很正常。
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變化,身體水腫,子宮內膜增厚,體重有所增加;月經期,出血、水腫消失,體重就自然下降。
這只是身體調節機制帶給你變瘦的錯覺。
月經周期雖不是影響體重的直接原因,但也存在一些間接相連的關係。
美國營養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利用月經周期荷爾蒙的變化也許可以起到幫助減肥的作用。
雌激素上升,食慾較低。
由於雌激素降低胰島素儲存脂肪的能力,所以相對來說,這段時間更適合攝入碳水化合物(可以稍稍多吃點),並且身體能承受更多壓力,比如強度合適的運動和力量訓練。
孕激素上升,身體對運動的耐受性降低。
身體內胰島素敏感性較低,所以攝入超過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製糖和澱粉),可能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不能過分放縱食慾。
月經期間依然要規律合理飲食。
經期,相對於減肥,更重要的是了解身體的變化。完全依賴身體激素變化企圖達到驚人的減肥效果,既不現實也不科學。
真正想要減肥,靠的還是合理的運動和健康飲食相結合,管住嘴,邁開腿。
2
「糜爛」不一定是病
更與生活作風無關
第一次聽到宮頸糜爛這個詞的人,或許已經腦補出很多不堪的場景,導致「宮頸開始慢慢潰爛,進而波及整個子宮」的可怕局面。
婦科疾病,與私生活似乎有扯不清的關係。
實質上,宮頸糜爛不是真的「糜爛」,它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宮頸糜爛是早已被取消的病名,如今學名「宮頸柱狀上皮異位」。
所謂「宮頸糜爛」,只是長得不太好看的柱狀上皮細胞佔據了更多的「領地」使宮頸看起來就像「糜爛」一樣。
細胞長得醜,不是人的錯。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副教授鄭勤田(Thomas Qintian Zheng)指出,對宮頸疾病的認識,國內與國外差別很大。
美國只治療宮頸癌和癌前病變,並不治療「宮頸糜爛」。
「作為年輕女性,你不僅不要擔心宮頸靡爛,反而應為此「診斷」而自豪,這證明你身體充滿雌激素的活力。」
但是在中國,不僅很多年輕人對於「宮頸糜爛」有著錯誤的認識,甚至很多私立醫院也打著「科普」的名義,傳遞錯誤的信息。
某婦科醫院官網的宮頸糜爛"科普" / 杭州某私人醫院官網
為了多賺取治療費,這些醫院向患者誇大宮頸糜爛的危害,甚至歪曲宮頸糜爛的病因,利用「恐慌心理」讓很多女性花了冤枉錢也損害了身體。
福建福州的唐先生帶女友做人流,被醫院告知女友宮頸糜爛,要做手術。一千不到的人流手術,多次加價後高達三萬七。
但由於早期宮頸癌也有「糜爛」現象,兩者在肉眼檢查上很難區分。
對於宮頸糜爛,只是需注意,在醫生建議下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情況。
「沒有病理學改變的宮頸糜爛」是一種生理改變,不需要太擔心。
被汙名化的「宮頸糜爛」沒有那麼可怕。
除了宮頸糜爛,「乳腺增生」「子宮肌瘤」這些聽起來每個都可以毀掉幸福生活的詞語也並沒有那麼嚴重。
其實,兩者都屬於良性病變,經期、壓力等都會對其有所影響,無病化現象的兩者都屬於正常現象。
定期隨診、保持好的生活狀態,甚至比過度治療有效。
3
看到「排毒時間表」
請你掉頭就走別回頭
「你應該早睡早起。」
「因為晚上9點淋巴已經開始排毒,11點至凌晨1點是肝臟的排毒時間,緊接著是膽要排毒……」
幾乎每個人的耳根子都曾遭受過這樣的洗腦摧殘,可是,所謂的「排毒時間表」真的科學嗎?
答案是,不存在的。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醫師朱欣佚表示,人體的代謝、排洩及解毒的體系非常完善,無須刻意安排「按時排毒」,並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鐘,排毒時間表是一種牽強的說法。
BBC紀錄片地平線系列:生物鐘的秘密 Horizon: The Secret Life of Your Body Clock
其實,人體的很多器官都是「24小時值班」。
以淋巴為例,淋巴的主要作用是傳輸和控制體內營養物質,調節體液平衡,維持人體的免疫功能,是不斷循環工作的。
謠言的散布者甚至還建議,在晚上9點至11點的淋巴「排毒時間」,人應當保持心情舒緩,促使淋巴順利排毒,從而增強免疫力。
但真相是,對於勤勞的淋巴而言,這只是再普通不過的兩小時。
不同於淋巴,肝臟就像是一所哨崗,隨時原地待命。
肝運作的機制是一個生物轉化過程,與其他器官協作將物質轉化為人體可代謝狀態。
如人體攝入的90%-98%的酒精需要由肝代謝。
但這也不意味著時間一到肝臟就自動開啟運轉模式。
準確地說,人要先攝入肝臟能接收的物質,肝臟才會開始工作,這取決於攝入的時間。
不僅「排毒時間表」是偽科學,「排毒」本身也沒有大做文章的必要。
人體是一個完善的循環系統,需要分解、代謝的所謂「毒素」,大多來自飲食與環境汙染,大多數有害物質可以通過日常排洩排出體外。
比如,許多人深信不疑的「出汗排毒」其實毫無根據,因為汗水中99%都是水,汗水中極微量的尿氮素,主要通過小便排出體外。
相信你的器官,人體真的沒有那麼多毒要排。
4
痘痘除了是「青春後遺症」
不能代表器官狀態
「額頭長痘是因為壓力大、鼻子長痘暗示脾胃不和、臉頰長痘說明肝出了問題、下巴長痘是由於內分泌失調……」
不長痘還好,只要有一顆痘萌發了新芽,身邊的很多人就變成了「相面專家」。
遺憾的是,無論在中醫領域還是西方科學領域,這個說法都站不住腳。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趙邑認為:「這種說法在西醫或者科學領域裡是不存在的,因為實際上痘痘在左邊還是右邊跟某個臟器的實質聯繫目前還未發現。」
長痘本身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感染性炎症,誘發炎症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皮脂分泌過多、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細菌感染和炎症反應等。
毛囊皮脂腺是無法為身體的其他器官通風報信的。
畢竟,毛囊皮脂腺至多只能深入皮下組織,無法連通肌肉層乃至內臟。
激素水平、遺傳和心理狀態雖然會影響炎症的症狀,但並不能反映出內臟哪裡出了問題。
中醫認為,面部長痘痘是反映了內部的臟腑功能失調,但功能失調並不是特指某一個器官,是一個整體系統中出現了功能異常,不是肝臟出問題。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痘痘長在臉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無需驚慌。
多數人出油最多的「T區」,即額頭、鼻部、鼻翼兩側等位置,是面部皮脂腺最豐富的地方,因此長痘頻繁、數量多也就能夠理解。
如果想要減少痘痘,保持皮膚光潔,還需要注意皮膚清潔,並且合理搭配飲食以控制油脂分泌,從而達到控制痘痘的目的。
5
男生也有大姨夫
甚至比女生還急
大姨夫,在醫學上稱之為男性的「低潮」現象。
英國一項調查顯示,四分之一的男性認為自己有特定的「大姨夫」時期。
在此期間,男性會出現情緒波動,身體不適等情況,類似於女性的「經前綜合症」(PMS),具體表現有:
坐臥不安,脾氣暴躁,心煩易怒,容易因為一些小事發脾氣。
或者可能會抑鬱寡歡,悶悶不樂,做事提不起興趣,不想交流只想一個人靜靜。
「男人的大姨夫」即IMS(男性易怒綜合症),這都是男性激素水平變化的結果。
德國及奧地利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觀察後發現,當特定荷爾蒙(睪丸素、腎上腺素,肥胖素和甲狀腺素)產生周期性的水平變化,並失去平衡時,男人們就會和經期的女性感受到相同的情緒綜合症。
由於人的體質不同,一些人的生理期會表現得比較明顯,有的人可能終生都沒有什麼異常。
如果男性的體質越弱、身體損耗程度越高,或者有工作壓力大,過量吸菸、飲酒,常熬夜,暴飲暴食,缺乏運動等情況,一般生理期都會較為明顯。
為了平穩度過生理期,男生要學會穩定情緒、必要的時候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堅持鍛鍊;甚至,如果嚴重到產生了「生理痛」,要及時就醫。
這時,女孩們也要「」知恩圖報」用實際行動來關心自己飽受「生理痛」的男性朋友:
「多喝熱水。」
6
別拿「屁」事不當回事
關於屁的問題,人們有太多的羞於啟齒。很多人都曾有過因為屁造成的尷尬,要麼是憋得辛苦,要麼是覆水難收。
屁嘛,該放的一個也不能留下,放過了就成了過眼的雲煙。
因此,屁的問題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
比如,你一定不知道:
人每天放屁6-20次,總體積可達500毫升。
屁衝出肛門的速度能趕上普通自行車的時速。
一些人死後也會放屁。
屁的成分約等於沼氣,是可以點燃的。
2018年7月25日,英國赫特福德郡聖奧爾本斯鎮,75歲的Collin Mitchell下午遭到警察上門「拜訪」,原來竟是因為自己的曾孫子玩「放屁機」時發出了討厭的聲音而遭到鄰居投訴 / 視覺中國
千萬不能放過這小小的屁,也許你的身體出了問題,它會第一個站出來提醒你。
常聽人說,響屁不臭,臭屁不響。其實這樣的說法,還真的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多數的屁,都是食物消化階段的副產物。
如果人食用了太多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比如肉、豆製品、奶製品、蛋類和堅果等,屁主要由腸道菌群生產,量小、幾乎無聲,但其味濃鬱、後勁兒足……
吃東西快,並且吃大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米飯、麵條、餅乾、水果等,就很容易因「響屁」震驚四座。
臭屁和響屁給身體帶來的信號,無非就是提醒著人們,吃得太多,或者吃東西太快需要放慢節奏。
但如果屁多,還伴有腹痛腹瀉的症狀,也極有可能是腸胃感染病菌的求救信號,應當及時就醫。
太臭太響都尷尬,屁多屁少都是事。
一口氣破除了這麼多謠言,是不是覺得自己前半生都活在「謊言」裡?
面對生理常識,保持足夠的清醒,別聽一家之言,主動學習健康和生理知識、培養足夠的判斷力,就能「不上當」。
況且,不是還有那點「屁」事的常識是正確的嗎?
當然,如果你還不夠解氣,有個法子也許能夠幫到你。
把這份「防生理常識套路指南」分享出去,「以牙還牙」打臉那些謠言。
參考資料:
[1]Horton T J, Miller E K, Glueck D, et al. No effect of menstrual cycle phase on glucose kinetics and fuel oxidation during moderate-intensity exercise[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02, 282(4): E752
[2]Chris Freytag.How Your Monthly Cycle Affects Your Weight LossFitness:Weight Loss.
July 27, 2016.
[3]Kathryn Matthews.How to use your menstrual cycle to your fat-burning advantage.Sep 22, 2015
[4]Did someone say "period leave".22.Sep.2018.[EB/OL]https://www.health24.com.
[5].Melanie Winderlich.The Link Between Weight and Menstrual Cycles.Pat F. Bass III, MD, MPH[EB/OL].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pms/weight-and-your-cycle.aspx.
[6]孫美燕,祝萍.女性宮頸糜爛不是病 專家提醒:不應過度治療[N].今日早報.2011年03月01日.
[7]李清晨. 排毒, 可以休矣[J]. 飲食科學, 2016 (007): 4-7.
[8]劉琳.視痘痘位置去誘因[J]. 健康博覽. 2010-07-01.
[9]趙治國. 從屁中嗅出健康信號[J]. 家庭醫學. 201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