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徵和大學特色的校園文化,不僅是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的必然之舉,也是增強大學生認知、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與途徑。近年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蓬勃開展,成果豐碩,成為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力量,但是與時代發展要求、師生需要和社會期待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有些問題亟需引起重視並逐步加以解決。
(一)亟需改變簡單粗放的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方式,樹立科學化、精緻化建設與管理思維
校園文化是反映一個學校精神風貌的重要窗口,是檢驗學校建設和發展成就的重要指標,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在學校整體事業發展布局中,顯得尤為重要,決不是可有可無的。然而,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受教學是學校中心工作、其他一切都要圍繞這個中心工作來開展的傳統觀念影響,一些高校將校園文化建設僅僅當作是「錦上添花」的事,認為有,可以增添「錦」的華麗;沒有,也不會改變「錦」的質地,從而對校園文化建設形成了有意或無意的輕視、甚至忽視。表現在校園文化建設理解及管理上,就是簡單粗放。所謂簡單,主要是觀念上的認識,沒有深刻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在學校整個發展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所謂粗放,主要是管理上的做法,沒有從學校發展全局層面制定校園文化發展規劃及管理制度,也沒有依據文化發展規律來建設管理校園文化。據統計,在全國2800餘所普通高校中,設立專門的校園文化建設機構的高校屈指可數,校園文化建設管理職能分散,要麼歸口宣傳部,要麼歸口團委或學生處,還有的由工會或其他機構負責。不論歸口哪一個部門管理,校園文化建設都不是其核心工作,這樣在建設力度及管理力度上自然就會打個折扣,校園文化建設管理的粗放也就可想而知了。
隨著人們對高校職能認識的深入,文化傳承創新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一樣,成為現代大學的一項核心功能,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基礎,沒有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就不會有文化的傳承,更不會有文化的創新,而要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就要在觀念上、管理上進行革新與創新。具體來說,就是要樹立起科學化、精緻化的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思維觀念,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高校整體發展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甚至是決定性的一環。所謂科學化,就是不僅要科學認識校園文化在推動高校發展、培養合格人才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也要科學認識校園文化建設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按照文化建設規律來建設校園文化;所謂精緻化,就是要擯棄簡單粗放的校園文化建設管理模式,將校園文化建設落實在師生日常學習、工作與生活中,從細處落筆,從小處著手,注重在「融入」上下功夫,發揮校園文化「潤物無聲」的薰陶作用,讓校園文化建設成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與載體,為師生所樂於參與、樂於接受。
(二)亟需打破各自為戰的分散建設模式,建立組團式、聯盟式校園文化建設新格局
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主要以「校」為單位與邊際,校內又主要以「院系」為單位與邊際,總體上形成「星散狀」建設模式與特點。這種模式猶如天空中的群星,固然能發揮高校自身辦學傳統及優勢特色,建設具有本校特點的校園文化,但是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在二個層面:一是從全國範圍來看,基於各高校的獨立辦學,導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沒有形成有效的聯盟,校園文化建設的協同效應和聲勢效應難以體現出來。長期以來,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堅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各自為戰」,導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普遍性特徵難以體現出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協同效應及集成優勢難以達成,同類性質的高校(師範類、理工類、藝術類、醫藥類、綜合類)很難彼此借力,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將高校校園文化做大做強。二是從高校自身來看,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學院之間、院系之間、班級之間,甚至專業之間,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單打獨鬥,重視競爭,忽視合作,或過於強調自己的院系特點和專業特色,寧可淡化文化建設,也不「越雷池一步」,導致院系的文化建設搞不好,學校整體校園文化建設也上不了檔次。
隨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加強,這兩種傾向有了很大改觀,比如在第一個層面上,教育部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建設易班,重點打造中國大學生在線、中國青年網、未來網、「易班」網等網站,建立全國高校網絡聯盟等。這些舉措,一方面從平臺上打通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各自為戰的平臺局限,另一方面,從內容上融合了各高校值得推廣和借鑑的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及經驗,有利於高校間的相互借鑑與提高,也為高校建立組團式、聯盟式校園文化建設新格局提供了可能。至於在高校內部,隨著高校學生社團的大量湧現,高校專題網站、特別是代表學校發展形象的門戶網站的建設完善,以及學生工作處、團委、學生會、網絡文化建設部門等發起組織的全校性活動,逐漸打破了高校內部院系之間、專業之間的壁壘,校園文化建設合力不斷增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組織的跨校性文化活動日益增多,比如2011年,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以及北京交大四所一脈相承、同根同源的交通大學攜起手來,共同培養交通人才,為迎接校慶,又共同開展起校園文化活動,形成了良好的協同聲勢。從校園文化建設的角度看,四所學校在共育人才、同迎校慶的過程中,也必將帶動校園文化建設的協同融合發展。
(三)亟需破除校內各類媒體壁壘,促進校園媒體融合,增強校園文化建設宣傳合力
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校內媒體的參與宣傳,從某種程度上說,在信息社會,媒體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從媒體形態來看,高校同社會一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擁有各種不同形態的媒體,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臺、廣播臺,一個都不少;自從網際網路接入中國後,高校以其高層次人才匯聚及智力優勢,搶佔了網絡先機,紛紛建設了自己的校園網及校屬網站,同時,在新媒體浪潮中,又不失時機地開通了微信、微博,有的還開發建設有移動客戶端;師生個人也大多開通了個人微博、微信等。可以說,在信息傳播載體方面,高校佔有了先機,將自己「全副武裝」了起來。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為數眾多的校內媒體往往形成「諸侯割據」、「佔山為王」或爭霸混戰的局面,彼此之間壁壘森嚴。傳統媒體打著「權威」、「公信」旗號,看不起網絡媒體的碎片化、隨意化;網絡媒體標榜「快捷」、交互,輕視傳統媒體的閉鎖、老態,不同類型的媒體在信息傳播時容易「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上是各自為戰。有的校內媒體為爭奪「粉絲」,不惜互相攻擊、拆臺,極大地削弱了校園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的整體宣傳合力。
其實,從信息傳播載體角度看,無論是傳統媒體、網絡媒體,還是移動新媒體,不同的媒體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理由,也有著自身的特色與優勢。打破校園媒體之間的壁壘,促進媒體融合,建設校園融媒體平臺,是破局之道,也是必然之舉。校園融媒體,可以促進不同媒體的功能互補,如何打造立體式宣傳平臺,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建設宣傳合力,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校園立體宣傳平臺,源源不斷地傳播給師生,讓師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薰陶、受到感染,進而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是從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者必須回答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