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自我同一性目標
1.網絡文化建設要突出思想品質層面積極、向上的特徵要素。埃裡克森在論述青少年存在的問題時指出「意識形態體系力求表明不僅能夠提供實際的道德,而且也能提供對那個未來世界最普遍信仰的政治道德和私人道德」,同時「在青年期,自我力量來自個人與集體的相互確認」。因此,校園網絡文化應順應社會主流文化的價值取向和追求,對消極、腐朽、錯誤的思想應堅決予以批評與隔絕,防止其侵入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中。
2.網絡文化建設在內容上要體現出多元化、豐富性。埃裡克森的個體生長理論借鑑了有機體在子宮內生長的漸成性原則,指出「人格乃是在人類有機體準備被驅動、準備意識到、準備在與範圍逐漸擴大的有意義的個人和公共機構發生交互作用的各種預定步驟中發展而成的」。所以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應充分尊重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兼容並包,既包括價值引領方面的內容,又涵蓋豐富的知識、技能,同時還能夠滿足青少年社交、自我表達等方面的需求。
3.網絡文化建設在形式上要搭建成自我、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的紐帶。在埃裡克森的理論體系中,「環境」作為自我的對立物,「同種和其他種的成員都是彼此間『環境』的成分,……人類環境是社會的,……自我的外部世界是由別人的對它有意義的自我構成的」。因而,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個體、家庭、學校、社會共同作用的統合性過程。應充分發揮網絡的交互功能,實現多元素的協同效應,促進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二、「自我同一性」理論指導下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路徑
高校校園網絡是社會網絡的一個子系統,它將校園內的信息資源通過網絡連接起來,並通過接口連接廣域網,建立起校園內部、校園之間、校園與社會的廣泛信息交流。同時它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具有更高的可控性、可塑造性和可引導性。因此,應積極主動圍繞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從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參與主體、客觀環境、內容建設等多方面發力,營造有利於同一性形成的良好校園網絡文化。
1.提升師生的網絡信息素養,引導大學生成為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主體。大學生及教師是校園網絡文化的創造者、參與者和使用者,應充分尊重並發揮他們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的主體性。主體性的發揮,首先,體現在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提高對不良網絡文化的抵禦能力。其次,主體性還體現在大學生是校園網絡文化的積極創造者,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決定了大學生具有強烈的表達欲望、創造欲望和交流欲望。通過多種形式組織、鼓勵大學生參與到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之中,用好「微博」「微信」及校園論壇等多種平臺,讓大學生為自己代言和發聲,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再次,通過開展普及化的網絡信息素養教育,切實提高大學生有效獲取、整合、評價和使用網絡信息的能力,增強其網絡信息使用的科學性、可控性。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制度建設,完善校園網絡文化賴以存在的客觀環境。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是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面對網絡的快速發展及大學生持續增長的用網需求,高校應從人、財、物三個方面加大對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一是要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加強校內網絡建設及日常管理,確保學生的用網體驗。二是設定專項資金,確保高校網絡建設的硬體採購和軟體開發。三是利用好網絡資源,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之間溝通與互動平臺,共同促進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達成。加強校園網絡制度建設,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和管理監督機制,規範和約束師生的網絡行為,構建綠色、文明網絡空間,營造和諧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對網絡信息進行監管、篩選、隔斷以及有效引導是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應健全高校校園網絡信息監管機制,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外網、內網區別設計,築起網絡「防火牆」,保障校園網絡安全。
3.引導並監管校園網絡內容建設,優化校園網絡文化的內容。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在於利用網絡教育資源、獲取信息、休閒娛樂、社會交往等方面。因此,一是要重視校園內網建設,在提供滿足學生學業發展的各類資訊的同時,充分利用校園論壇、微博、微信等手段,結合校園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打造兼具理論性、教育性、實踐性、實時性和互動性的校園融媒體。二是鼓勵高校、企業、政府部門共同參與建設網絡教學課程、平臺,豐富網絡學習資源。三是加強對網絡娛樂資源、生活服務類資源的監管與引導,通過校園內網限制大學生網路遊戲聯網時間,避免其產生網癮問題,此外嚴禁不良信貸行為藉助網絡進入校園,以免造成大學生行為失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