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城市裡的孩子,享受了太多的優越條件。
從小的生活條件優渥,再加上長輩的寵愛,不願意讓孩子吃一丁點苦,逐漸也使得孩子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身體雖然茁壯地成長著,但是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卻落下了。有的孩子到了五六歲還不會自己吃飯穿衣服,走路摔跤只會坐地就哭。
更有的孩子,隨意浪費糧食,丟棄玩具和衣物,因為物質生活條件好了,家長也能供應孩子的需求,他們在理解為什麼要節約糧食和為什麼要勤儉節約的問題上,也就更加困難。
這些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缺失了一種東西,那就是吃苦教育,當然這種吃苦教育並不是一定要孩子在吃苦的環境下長大,而是要有意識地去鍛鍊孩子吃苦耐勞的能力,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夠拿出勇氣迎難而上。
現在很多城市裡的父母會在暑假,把孩子送到一些鄉村生活的體驗夏令營,讓孩子親自體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生活,大多數孩子也在這個過程中明白了要珍惜自己眼前的食物,衣物以及幸福的生活。
但也有的孩子並不買帳,記得幾年前,一位男童參加這一類夏令營嫌棄各種居住飲食條件,當場退出,甚至連「沒有空調」也成了一個房間沒法住的理由,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太過嬌氣了,其實也應該從父母這一輩找找原因。
不只是現在的物質條件豐富了,父母照顧孩子的方式也會引起孩子的嬌氣,孩子身在襁褓中時,父母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是無可厚非的。但很多父母在孩子長大一些之後仍然不捨得放手,把孩子培養自己建造的溫室當中,滿足孩子一切的需求,穿脫衣服都不讓孩子動手,長此以往,孩子必然會嬌貴脆弱,經不起一點折騰。
當然現在很多父母也意識到了吃苦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參加夏令營,不同的父母各顯其能,想出了了各種各樣的法子。有的家長會限制孩子的零花錢,或者把孩子丟到鄉下給其他長輩照顧。無論怎樣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堅強獨立,但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也容易引起孩子的應激反應,最好的吃苦教育還是要融入在日常生活中。
吃苦不等於遭罪,如果採用極端的方法逼迫孩子有可能會起反效果,吃苦教育更注重的是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更多地引導孩子用體驗的方式而不是強制的方式,說是要放手,但也要一點點地撒,否則很可能會和孩子的成長規律相悖。
那麼,如何做到體驗式教育?
可以從其他國家的父母的方式上借鑑,比如瑞士父母會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把他送到其他知識水平較高的家庭中當傭人或者其他體力工作,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既能動手勞作,也能感受更優秀家庭的薰陶。
一些美國家庭會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勞動,給孩子分配家務,比如修剪草坪,整理房間閣樓等等,目的就是讓孩子早早地知道勞動的價值,更是有一些學校還會規定學生體驗獨立生活,否則不予以學分。
而在鄰國日本,高中生打暑期工已經是社會普遍的現象,有的孩子甚至可以通過勞動自己賺取學費。
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還要明白能吃苦和會吃苦是兩個概念,能吃苦表示孩子具有更強的適應性,而會吃苦則是代表孩子能把吃苦變成自己成長的動力。但不論是哪一種,對於孩子養成獨立的性格、自強的心理都有著正面作用。
作為父母,不能太過依賴各種培訓班、訓練營,家長的言傳身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