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吃苦教育」好嗎?家長的言傳身教,能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

2020-09-04 教育思享

如今城市裡的孩子,享受了太多的優越條件。

從小的生活條件優渥,再加上長輩的寵愛,不願意讓孩子吃一丁點苦,逐漸也使得孩子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身體雖然茁壯地成長著,但是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卻落下了。有的孩子到了五六歲還不會自己吃飯穿衣服,走路摔跤只會坐地就哭。

更有的孩子,隨意浪費糧食,丟棄玩具和衣物,因為物質生活條件好了,家長也能供應孩子的需求,他們在理解為什麼要節約糧食和為什麼要勤儉節約的問題上,也就更加困難。

這些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缺失了一種東西,那就是吃苦教育,當然這種吃苦教育並不是一定要孩子在吃苦的環境下長大,而是要有意識地去鍛鍊孩子吃苦耐勞的能力,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夠拿出勇氣迎難而上。

現在很多城市裡的父母會在暑假,把孩子送到一些鄉村生活的體驗夏令營,讓孩子親自體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生活,大多數孩子也在這個過程中明白了要珍惜自己眼前的食物,衣物以及幸福的生活。

但也有的孩子並不買帳,記得幾年前,一位男童參加這一類夏令營嫌棄各種居住飲食條件,當場退出,甚至連「沒有空調」也成了一個房間沒法住的理由,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太過嬌氣了,其實也應該從父母這一輩找找原因。

不只是現在的物質條件豐富了,父母照顧孩子的方式也會引起孩子的嬌氣,孩子身在襁褓中時,父母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是無可厚非的。但很多父母在孩子長大一些之後仍然不捨得放手,把孩子培養自己建造的溫室當中,滿足孩子一切的需求,穿脫衣服都不讓孩子動手,長此以往,孩子必然會嬌貴脆弱,經不起一點折騰。

當然現在很多父母也意識到了吃苦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參加夏令營,不同的父母各顯其能,想出了了各種各樣的法子。有的家長會限制孩子的零花錢,或者把孩子丟到鄉下給其他長輩照顧。無論怎樣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堅強獨立,但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也容易引起孩子的應激反應,最好的吃苦教育還是要融入在日常生活中。

吃苦不等於遭罪,如果採用極端的方法逼迫孩子有可能會起反效果,吃苦教育更注重的是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更多地引導孩子用體驗的方式而不是強制的方式,說是要放手,但也要一點點地撒,否則很可能會和孩子的成長規律相悖。

那麼,如何做到體驗式教育?

可以從其他國家的父母的方式上借鑑,比如瑞士父母會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把他送到其他知識水平較高的家庭中當傭人或者其他體力工作,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既能動手勞作,也能感受更優秀家庭的薰陶。

一些美國家庭會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勞動,給孩子分配家務,比如修剪草坪,整理房間閣樓等等,目的就是讓孩子早早地知道勞動的價值,更是有一些學校還會規定學生體驗獨立生活,否則不予以學分。

而在鄰國日本,高中生打暑期工已經是社會普遍的現象,有的孩子甚至可以通過勞動自己賺取學費。

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還要明白能吃苦和會吃苦是兩個概念,能吃苦表示孩子具有更強的適應性,而會吃苦則是代表孩子能把吃苦變成自己成長的動力。但不論是哪一種,對於孩子養成獨立的性格、自強的心理都有著正面作用。

作為父母,不能太過依賴各種培訓班、訓練營,家長的言傳身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

相關焦點

  • 韓忠玉信心教育:培養自律的好習慣,成就優秀的好孩子
    要想讓孩子變得優秀,關鍵在於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自律習慣。而習慣的養成需要我們家長及老師的引導和監督。千萬不要指望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就養成了好習慣。現在的許多家庭,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又生的獨子女家庭,對孩子過分嬌慣,覺得孩子調皮懶散、不懂規矩不是大問題,長大後懂事了就好了。殊不知,等孩子長大了,才發現很多不良習慣已經根深蒂固,這時想再去糾正他,給他講規矩,要求他做到自律,可能會收效甚微,甚至毫無作用。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深度好文)
    從小什麼都為孩子安排好,不讓孩子受半點挫折。殊不知,當這樣的孩子失去了家長的庇護,而去獨自面對社會時,一旦遭遇挫折,孩子的承受和抵抗的能力幾乎為零。盧梭曾說過一句話:「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深度好文)
    從小什麼都為孩子安排好,不讓孩子受半點挫折。殊不知,當這樣的孩子失去了家長的庇護,而去獨自面對社會時,一旦遭遇挫折,孩子的承受和抵抗的能力幾乎為零。盧梭曾說過一句話:「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深度好文)
    有句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從小什麼都為孩子安排好,不讓孩子受半點挫折。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教育缺失的父母。能教育出貴子的,一定是貴門。所謂的貴,並不是財富的多少,而貴在父母的胸懷,貴在父母的格局,貴在父母的教育理念,更貴在父母的言傳身教。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
    殊不知,當這樣的孩子失去了家長的庇護,而去獨自面對社會時,一旦遭遇挫折,孩子的承受和抵抗的能力幾乎為零。盧梭曾說過一句話:「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 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讓孩子吃點苦,人生路是孩子自己走的,該面對的阻礙、經歷的挫折、忍受的磨難絕對躲不過。家長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孩子少走彎路,不如培養他們面對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實力。如果今天孩子,沒有吃苦的精神準備,缺乏吃苦的能力,將來會真正體會到「苦」的滋味,家長對孩子過多的呵護,實際上就好比在無意中製造陷阱,最終會讓孩子跌進去。
  • 白巖松:想養出優秀的孩子,就要狠心讓孩子吃苦,不能心軟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但是,並不是每個家長最後都能如願的。而孩子優秀與否,主要也是看家長如何教育。 著名的央視主持人白巖松,不僅事業有成,而且還有一個非常幸福美滿的家庭,有一個非常出色的兒子。
  • 顛覆中國家長思維:最好的教育不是考第一,是培養孩子美好的品質
    所以中國的家長們非常重視孩子在校的學習成績,因為孩子學習成績好,才能順利升入大學,成龍成鳳的可能性就大,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升入大學無望,孩子也很難成就做人中龍鳳的人生夢想。可中國的孩子家長們把這種觀念植入了孩子的整個學習過程,甚至在孩子幼兒時期就開始做這樣的打算,美其名曰:不輸在起跑線上,真可謂早作打算。可是在孩子的幼兒期及小學階段就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孩子的終身發展有好處嗎?
  • 這四件事,父母越捨得,孩子越優秀
    對孩子的教育,不光依靠學校和老師。父母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那麼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肯定就是言傳身教,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孩子的模仿能力一定大於他的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小孩子是靠模仿我們大人來進行學習的,那麼家長們教育孩子就必須要有時間,要有充足的時間陪在孩子的身邊。
  • 爸爸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多重要!
    男孩爸爸說,等到航母全部完成,他會把它放在學校或是科技館裡讓更多的孩子了解科學,走近科學!先不得不佩服這位爸爸!爸爸對兒子那是言傳身教的行動派!爸爸是軍事愛好者,之前也曾是焊接工。都說孩子的興趣要從小培養!爸爸為了讓兒子對科學感興趣,長大能夠往科技方面發展,所以就想出了為兒子造航母這個方法!確實在這三年造航母過程中,兒子經常過來看,爸爸也會教兒子一些技術上的技能!兒子那是收穫滿滿的!
  •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家長再寬大的翅膀,也無法護送孩子,抵達理想的彼岸。如果今天孩子,沒有吃苦的精神準備,缺乏吃苦的能力,將來會真正體會到「苦」的滋味,家長對孩子過多的呵護,實際上就好比在無意中製造陷阱,最終會讓孩子跌進去。
  • 不怕吃苦:決定孩子未來成功的條件,如何培養孩子不怕吃苦?
    現在家長望子成龍,在生活上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體會不到生活的艱難和辛苦,沒有機會磨練自己的意志。而這次徒步旅行不但能讓孩子在艱苦的行走過程中磨練意志力、恆心和耐力,還能激發他的鬥志,讓他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勇於戰勝自己。
  • 董事長推薦文章:《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
    殊不知,當這樣的孩子失去了家長的庇護,而去獨自面對社會時,一旦遭遇挫折,孩子的承受和抵抗的能力幾乎為零。盧梭曾說過一句話:「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你的溺愛,不僅搭上了孩子的人生,讓他把天性裡面的惡發揮到極致,還會搭上自己的人生。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原創)
    有句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放眼望去,許多父母自己節衣縮食,但給孩子買高檔名牌時眼都不眨;對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丁點家務活也不捨得幹;父母都沒捨得出去旅遊幾次,但孩子要錢參加出國遊時,就算借錢也要報名。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
  • 吃苦是想讓孩子成為人上人?盲目給「苦環境」是對孩子的不負責
    蜂擁而至的家長甚至 沒顧得上了解吃苦教育的真正含義。家長們首先需要明白一件事:「吃苦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從吃苦教育中取得成就,往往會本末倒置: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吃苦而吃苦。而把孩子人生應該遇到的挫折進行的反思,轉變成孩子對於未來的絕望感。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大慶市思凱樂高級中學
    從小什麼都為孩子安排好,不讓孩子受半點挫折。殊不知,當這樣的孩子失去了家長的庇護,而去獨自面對社會時,一旦遭遇挫折,孩子的承受和抵抗的能力幾乎為零。能教育出貴子的,一定是貴門。所謂的貴,並不是財富的多少,而貴在父母的胸懷,貴在父母的格局,貴在父母的教育理念,更貴在父母的言傳身教。
  • 幼兒最好的教育就是老師的引導+家長的言傳身教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降低,同伴和老師對孩子的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大。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是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但是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和學校的影響最深。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上學之後就把孩子的一切都交給老師,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再負責任、再優秀的老師,在很多方面也是無能為力,因為很多方面老師是不可替代父母的。
  • 優秀的孩子,都是通過什麼樣的方法培養出來的?家長們都知道嗎
    當然,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影響最大的就是人生最開始的階段的家庭教育。好的家庭教育都是來自爸爸媽媽的教育,越優秀的孩子越是通過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出來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孩子成長的根本,如果小時候沒有好的家庭教育,孩子長大了會容易出現很多的性格和心理問題。那麼,作為家長,該如何陪伴和教育孩子呢?
  • 怎樣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首先家長要知道,六歲以前對孩子加以引導
    孩子六歲以前是世界公認的教育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孩子處在一個發育的黃金時期,家長一定要把握住機會,培養孩子各種良好習慣。許多父母也很清楚這個問題,從小就培養孩子各種優秀的品質,以使孩子成為優秀的人。若是這段時期,孩子接受到優良的教育,養成各種良好的習慣,將來孩子一定會受益匪淺。
  • 吃苦教育是為孩子好?物極必反,讓孩子被動吃苦不如主動獨立
    不要以為吃苦教育,就是簡單的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讓他們過得艱難一點,更核心的內容在於讓孩子不嬌慣,不輕易放棄,如果家長隨便實行吃苦教育,很可能會害了孩子,所創造的苦環境,對孩子來說,也沒有任何的好處。為什麼不能進行吃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