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大慶市思凱樂高級中學

2020-10-13 大慶市思凱樂中學

有句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放眼望去,許多父母自己節衣縮食,但給孩子買高檔名牌時眼都不眨;


對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丁點家務活兒也不捨得幹;


父母都沒捨得出去旅遊幾次,但孩子要錢參加出國遊時,就算借錢也要報名……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



越溺愛孩子,越令人心寒


去年有則新聞,看過後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32歲的楊某畢業於渭南師範學院,他是獨生子,父母捨不得讓他受半點委屈,省吃儉用供他讀完大學。


由於從小就沒吃過什麼苦,在步入社會後,楊某才初次嘗到生活的艱辛和不易,想到自己受的冷落和遭遇的白眼,他的心理逐漸扭曲,每天都在自己腦海裡構思怎樣可以快速賺錢。


有天,他偶然發現購買保險以後如果遇到意外,保險公司會進行巨額賠償,他當即為父母辦理了人身意外、高度殘疾等多份保險。


然後,他親自下廚招待父母,把事先準備好的亞硝酸鹽拌入買來的牛肉中,吃飯的時候,他主動把有毒的牛肉夾到父母碗中。


但父母太愛自己的兒子了,想留給兒子,就一口沒吃。


楊某不僅沒有半點悔意,又到廚房,在水裡摻入亞硝酸鹽,攪拌好以後端給父母,看著父母喝下去。


他眼睜睜看著父母痛苦掙扎著死去,最後打開煤氣罐製造了一個煤氣中毒致人死亡的現場。


這場悲劇的產生,固然是楊某人性泯滅,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父母對楊某的過分溺愛。


從小什麼都為孩子安排好,不讓孩子受半點挫折。


殊不知,當這樣的孩子失去了家長的庇護,而去獨自面對社會時,一旦遭遇挫折,孩子的承受和抵抗的能力幾乎為零。


盧梭曾說過一句話:「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你的溺愛,不僅搭上了孩子的人生,讓他把天性裡面的惡發揮到極致,還會搭上自己的人生。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

只有教育缺失的父母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教育缺失的父母。能教育出貴子的,一定是貴門。


所謂的貴,並不是財富的多少,而貴在父母的胸懷,貴在父母的格局,貴在父母的教育理念,更貴在父母的言傳身教。


提到範仲淹,人們會脫口而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許多人並不知道,範仲淹的後人無一不在學業上奮發上進,後來更是名臣良相輩出,子孫代代相傳,歷經八百年不衰。


《宋史》評價範仲淹的兒子範純仁說:「官至宰相,清廉節儉,多行善事,得到百姓嘖嘖稱讚。」


《曲舊聞》中還記載,範仲淹的孫子範正平在城外讀書,距城有二十裡地,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陽,每天往返步行四十裡地上學,沒人知道他老爸範純仁在京城做大官。


而這一切都源自範仲淹的嚴格教導,範仲淹常告誡後人:「錢財莫輕,勤苦得來;奢華莫學,自取貧窮。」


範純仁結婚時,他和妻子打算以錦羅綢緞作為婚房的裝飾。


範仲淹知道後立即將範純仁喊來訓話:「我家歷來清廉儉樸,豈能縱容你如此奢侈,壞了我範家門風!若將帷幔帶入家門,吾將當眾焚之於庭。」


如今的社會,在許多窮人家的父母,不讓孩子吃苦,拼命將自己孩子養成了富家子弟時,富人卻拼命想讓孩子去吃苦。


董明珠從小就注重培養兒子吃苦的精神。從小到大,董明珠沒有用車接送過兒子一次,一直讓他坐公交車自己回家。


有一天,董明珠等兒子回來吃飯,結果左等右等都不見兒子回家。


兒子到家後告訴董明珠,原來他是為了等一塊錢沒有空調的車,足足等了半個多小時。


所以她的兒子從小堅強而自立,就連高考時也是一個人做準備,自己帶上常用藥以防意外。


長大後,兒子說:「媽媽能從零開始,我也可以。」


雖然母親家財萬貫,但兒子卻是月薪只有五六千塊的律師,開著一輛十萬左右的小車,住的房子也是租來的。


成長之路上,沒有捷徑。父母終將退出孩子的生活,那些沒有受苦便得到的甜,總有一天要還回去。


所以真正愛孩子,絕不是把他放進蜜罐裡,而是自己去體味苦盡甘來,去獨自探尋奮鬥的意義和價值。


在面對風雨時,也能毫不畏懼,靜待風平雨靜,守得雲開見月明。


聰明的父母,懂得讓孩子吃苦


其實,苦難本身沒有任何意義,並不是說哪個孩子吃的苦多,將來擁有的能力就越大。


令孩子得到成長的不是苦難,而是吃過苦以後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對個人品質的歷練與升華。


所以,單純的吃苦並不值得讚美,否則的話,受盡苦難的街頭流浪漢豈不是成為了人生贏家?


值得讚美的是能夠戰勝苦難的能力,以及戰勝苦難之後獲得的幸福。


讀過書的人,恐怕人人都會背誦孟子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然而很多人背著背著忘了開頭:天將降大任於斯人。


所以許多人也忘了吃苦的最終目的,錯將吃苦本身當成了高貴的榮耀。


讓孩子吃苦也是同樣的道理,真正有意義的吃苦不是單純物質上的委屈孩子,而是讓孩子通過努力去戰勝苦難,贏得真正想要的東西,獲得後半生獨立生活的底氣。


去年7月,美國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在他兒子的畢業典禮上說了一番「狠話」,在社交媒體刷屏的同時,也引發了社會的深思。


「通常,畢業典禮的演講嘉賓都會祝你們好運並送上祝福,但我不會這樣做。


我希望你們在未來歲月中,不時遭遇不公對待,這樣才會理解公正的價值所在。


願你們嘗到背叛滋味,這會教你們領悟忠誠之重要。


願你們偶爾運氣不佳,這樣才會意識到機遇在人生中的地位,進而理解你們的成功並非命中注定,別人的失敗也不是天經地義。


當你們遭遇失敗時,願你們受到對手幸災樂禍的嘲弄,這才會讓你們理解競爭精神的重要性。


願你們偶爾被人忽視,這樣才能學會傾聽;遭受適當的痛苦,那樣你就能擁有同情心。


無論你我願不願意,這些都必將遲早會來臨。而你們能否從中獲益,取決於能否參透人生苦難傳遞的信息。」


所以,從小就讓孩子吃苦,並從中思考苦難的意義,汲取戰勝苦難的智慧,讓孩子吃苦吃得有意義,家長晚年才不吃苦。

相關焦點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
    放眼望去,許多父母自己節衣縮食,但給孩子買高檔名牌時眼都不眨;對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丁點家務活也不捨得幹;父母都沒捨得出去旅遊幾次,但孩子要錢參加出國遊時,就算借錢也要報名。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01越溺愛孩子,越令人心寒。
  • 董事長推薦文章:《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
    放眼望去,許多父母自己節衣縮食,但給孩子買高檔名牌時眼都不眨;對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丁點家務活也不捨得幹;父母都沒捨得出去旅遊幾次,但孩子要錢參加出國遊時,就算借錢也要報名。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越溺愛孩子,越令人心寒。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原創)
    有句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放眼望去,許多父母自己節衣縮食,但給孩子買高檔名牌時眼都不眨;對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丁點家務活也不捨得幹;父母都沒捨得出去旅遊幾次,但孩子要錢參加出國遊時,就算借錢也要報名。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深度好文)
    放眼望去,許多父母自己節衣縮食,但給孩子買高檔名牌時眼都不眨;對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丁點家務活兒也不捨得幹;父母都沒捨得出去旅遊幾次,但孩子要錢參加出國遊時,就算借錢也要報名……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深度好文)
    從小什麼都為孩子安排好,不讓孩子受半點挫折。殊不知,當這樣的孩子失去了家長的庇護,而去獨自面對社會時,一旦遭遇挫折,孩子的承受和抵抗的能力幾乎為零。如今的社會,在許多窮人家的父母,不讓孩子吃苦,拼命將自己孩子養成了富家子弟時,富人卻拼命想讓孩子去吃苦。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深度好文)
    放眼望去,許多父母自己節衣縮食,但給孩子買高檔名牌時眼都不眨;對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丁點家務活兒也不捨得幹;父母都沒捨得出去旅遊幾次,但孩子要錢參加出國遊時,就算借錢也要報名……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呢?
  • 吃苦——《心念》
    「吃苦」真是當下很重要的一個議題了。我們都從過去那個寒酸、襤褸的年代過來,那個時代給予的困頓和辛勞,我們真不捨得讓孩子再去經受。即便大家都清楚,孩子應當經受辛苦的歷練,才能懂得珍惜與責任。我們是否有意識到吃苦是生命的重要教育,比之於可資標榜的成績,更能讓孩子擁有強大的行動力量。因為吃苦的歷程是體驗!體驗所得到的是深刻而本能的不屈生命的呼喚。
  • 吃苦有助於孩子的人生發展
    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可以說是每個父母的心願。於是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家長: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給孩子處理一切事務,捨不得孩子動手幫忙做事;盡力滿足孩子的各種願望,不忍心看到孩子難過、失望、受委屈······然而,哪裡有不需要吃苦的人生呢?在孩子童年時代,哪怕父母可以給他無微不至的呵護,可總有一天,他需要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處理各種困難和挑戰。
  • 暑假去貧困山區「吃苦」?家長很熱衷 孩子不太樂意
    「貴州感恩七日遊,吃住在苗寨,近距離體驗山區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們感受一樣的天空不一樣的童年。」  暑期即將拉開大幕,在微信朋友圈、QQ群等社交平臺上,關於讓孩子到貧困山區接受吃苦教育的話題又熱了起來。一些組織及個人也看中了這其中的「商機」,趁機組團拉客,做起吃苦教育遊的生意。讓孩子在旅遊中感受吃苦靠譜麼?
  • |大慶市思凱樂高級中學
    ,請捨得讓孩子吃苦,與老師肩並肩,共同鍛造孩子的品格、意志。作為一個從教將近20年的班主任,我幾乎見證了數百個孩子的成長。自然,也知道不少孩子與家長對我的一些看法。「班主任太兇了,我不喜歡她。」「老師對孩子太嚴格,會不會讓孩子不喜歡學習啊?」
  • 談教育,就得讓孩子吃苦
    當我們老去以後,會發現,一切榮譽和金錢都是過眼雲煙,此時陪伴你的是孩子。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澹。孩子成不成器,來源於教育。在教育中,這一個東西又是萬不可缺的,那就是吃苦教育。吃苦並不可怕,勞動光榮,勞動讓人有尊嚴。在吃苦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父母的觀念。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一個家庭如果有好幾個兄妹姐妹,假如上面有姐姐最後一個是弟弟的話,這個弟弟大多是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的。很多父母中年甚至於晚年得子,愈發珍惜,視為掌上之珠,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 吃苦教育是為孩子好?物極必反,讓孩子被動吃苦不如主動獨立
    不要以為吃苦教育,就是簡單的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讓他們過得艱難一點,更核心的內容在於讓孩子不嬌慣,不輕易放棄,如果家長隨便實行吃苦教育,很可能會害了孩子,所創造的苦環境,對孩子來說,也沒有任何的好處。為什麼不能進行吃苦教育?
  • 周聖超: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曾見過很多無知的家長,在孩子讀書偷懶時一味謾罵責備,或者直接放任不管。他們自我安慰道,比爾·蓋茨不也沒讀大學,陸步軒讀了北大,還不是要回去賣豬肉。
  • 不讓孩子吃苦的成功人士看過來
    那些知名中學的學生作息表,更是讓人驚出一身汗。孩子太苦了,何必呢?我們卻心疼之餘,還是讓孩子選擇了繼續。孩子的苦難人生是從上學開始的,而就是在學習這條門道路上,努力過和沒努力過的孩子,將來的人生高下立判。人生未來的道路,基本上就是在學習階段選擇的,而選項就是讓孩子多吃點苦,還是不讓孩子吃苦。
  • 不怕吃苦:決定孩子未來成功的條件,如何培養孩子不怕吃苦?
    現在家長望子成龍,在生活上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體會不到生活的艱難和辛苦,沒有機會磨練自己的意志。而這次徒步旅行不但能讓孩子在艱苦的行走過程中磨練意志力、恆心和耐力,還能激發他的鬥志,讓他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勇於戰勝自己。
  • 吃苦夏令營對孩子成長有幫助嗎?貧困山區吃苦2020變形計報名官網
    現在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都生活在溫室中的花朵,希望孩子能參加吃苦夏令營,受點挫折,對孩子成長有所幫助,四川大涼山貧困山區有這麼一個活動,吃苦2020變形計報名官網,可以了解一下。吃苦夏令營這裡的條件相當艱苦,近似惡劣,但孩子們都很努力,勤勞,過來與當地孩子一起吃,一起住,相對城市來參加吃苦夏令營的孩子,在他們的童年成長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讓孩子吃點苦,人生路是孩子自己走的,該面對的阻礙、經歷的挫折,忍受的磨難絕對躲不過。家長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孩子少走彎路,不如培養TA面對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實力帶孩子學一項體育,讓他吃點苦,鍛鍊體質、磨礪意志,遇到困難用冷靜與實力解決,不退縮、不猶豫,這便是少走彎路孩子將來面對的,是充滿競爭的社會,「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是毫不留情的。
  • 不努力,不吃苦,就出局
    體育不僅是強體教育,更是人格教育,今天你不逼孩子吃苦,日後吃苦百倍。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孩子要少走彎路,但是我們往往會忽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與其告訴孩子答案,不如培養TA面對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吃點苦,人生路是孩子自己走的,該面對的阻礙、經歷的挫折,忍受的磨難絕對躲不過。
  • 有沒有讓孩子吃苦的夏令營,吃苦夏令營對孩子成長有幫助嗎
    很多的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過於幸福,一直在找有沒有讓孩子吃苦的夏令營,也有家長在問:吃苦夏令營對孩子成長有幫助嗎,而在中國最貧困山區,有這麼一個活動:這裡條件太苦,偏,遠,窮,農活多,孩子們勤勞,孝順,村民淳樸,在這裡沒有觀光,沒有心靈雞湯,不講故事,不考智商,也沒有老鷹抓小雞的遊戲
  • 讓孩子從小「吃點苦」沒壞處!怎麼吃苦,家長引導很重要
    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要麼上網打打遊戲,要麼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對於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節目播出後,很多家長陷入了深思,自己家裡有沒有這種潛在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