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舉人為何這麼吃香?只因他們有一項特權,男人都很嚮往

2020-12-23 歷史大薈聚

古代時由於時代的局限性,導致職業的上升通道十分有限,一般來說要不然就是從文要不然就是從武。想要靠著軍功不斷升遷是一件特別困難且危險的事,說不定什麼時候小命就不保了,而從文就顯得比較穩妥,就這麼靠著科舉一路考上去,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性命之憂但是競爭非常激烈,有多少人花了十多年寒窗苦讀到頭來卻還是一場空。

那時的讀書人想要出人頭地,能夠考中進士的畢竟還是佔少數,一般人能考上個舉人就大差不差能夠鹹魚翻身了。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一個詞,那就是窮秀才,那時的秀才差不多就類似於現在的大學生吧,而舉人就不一樣了,考上了舉人就相當於有了一個鐵飯碗,還是那種事少錢多離家近的工作。

所以為何古代的舉人這麼吃香呢?就是因為他們有一項特權,男人們也都非常嚮往,畢竟考上了舉人之後生活上面就沒有什麼太值得煩憂的事情了,只需要關注自己的精神層面的追求就行。同樣都是讀書人怎麼差距就這麼大捏?其實這一切都跟封建時期的科舉制度有莫大的關係,不少的封建王朝都給了舉人一項很大的特權那就是免稅權,用過這項特權舉人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以及社會地位,所以那時的讀書人拼了老命也要考上個舉人。

古代老百姓最沉重的賦稅就是農業稅,而交稅額度跟手上的田地面積直接掛鈎,而舉人的免稅權可以讓他們名下的財產不用交這些稅,所以不少人都會將自己的田產掛靠在他們名下,這樣以來不光這些人不用交農業稅了,同時舉人也會因此獲得很大的經濟利益,可謂是雙贏的局面。

當然這點收入對於那些有錢的子弟來說算不上什麼,但是對於那些出身寒門的窮秀才來說卻是一個很大的誘惑,再加上養家餬口的社會壓力,能躺在家裡收錢的舉人就變得格外吃香了。

相關焦點

  • 明清時期的秀才和舉人有哪些特權?每一項都讓人羨慕不已,厲害了
    明清時期的秀才和舉人有哪些特權?每一項都讓人羨慕不已,厲害了都說知識改變命運,看看古代科舉是如何改變人的命運的!秀才實際就是統治階級的預備官員了雖然大多數秀才不能當官,但是他們和普通的老百姓已經有了區別,他們是屬於介於官和民之間的階層,屬於統治階級的預備官員。而且秀才其實也不好考,清朝從入關到結束科舉,二三百年,一共考取了四十六萬個秀才,可見難度之大。
  • 得知舉人的這一項特權後,我瘋了
    放到範進身上,留給我們一個疑問:古代的秀才們為何到死也要考舉人呢?範進54歲時依然以童生的身份去參加院試,考中秀才後,又借錢去參加鄉試,而在得知考中舉人後竟然激動地瘋癲起來。只因他沒有做官的資格,而考中舉人後就可以做官了,像海瑞等人就是考中舉人而做官的。但是,這算不上特權,畢竟就算做了官也不一定能混好。而真正讓秀才們對舉人功名趨之若鶩的是因為舉人擁有一項讓人垂涎欲滴的特權:免稅權。封建社會,皇帝要靠官僚集團治理天下,自然就得給官僚集團足夠的好處。
  • 為什麼古代人拼命考取舉人?竟因為舉人有一個特權,男人都想要!
    它分為: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眾所周知,想要出人頭地做大官就要考中進士。這樣才有機會面見當朝皇帝,才能被皇帝看中一舉成名。但是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中,並不是只有考到進士才能改變自己一生的命運。對於窮苦人家的孩子來說,只要能夠通過科舉獲得舉人的稱號就差不多算是鹹魚翻身了。然而在我們所看的電視劇中,我們一般所講的都是窮秀才。
  • 只因這項特權
    只因這項特權科舉制度是古代考核的一個重要方式,其重要程度絲毫不亞於現在的高考。科舉除了考得稱號外,還可有機會進入朝堂,這一原因讓無數寒門子弟趨之若鶩,「十年寒窗、金榜題名」成了那個時代下的無數學子的心願。
  • 古代的「舉人」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
    在中國古代的社會各階層裡,「舉人」常常是小老百姓眼裡「惹不起」的存在。比如魯迅小說裡,那位因為一本書就打斷孔乙己腿的「丁舉人」,還有那叫阿Q恨得牙痒痒的「舉人老爺」,無不是一派盛氣凌人的模樣。但雖然舉人是考出來的,但他們的地位,卻根本不能用「學歷」來衡量。跟今天的「本科生」「研究生」,更遠不是一回事。
  • 古代舉人有沒有工資,會不會變窮?
    這要分情況來看,有很多舉人是很窮的1.舉人只是一種身份。按照古代的科舉制度,一般有4級考試: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對應的可以成為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成為秀才,就相當於由農民身份轉為了幹部身份。成為舉人,意味著獲得了進入仕途的資格,可以成為小吏。成為貢士,意味著成為官員。成為進士,一般可以直接授予官職了。2.舉人不一定都能作官。首先在明清以前,舉人不是終身制的,而是每年都要參加會試,過了會試,可以進入仕途,過不了,舉人資格作廢,回去來年重考舉人。明清以後,舉人是終身制,不用重考,可以成為府縣的小吏。
  • 「舉人」相當於研究生嗎?非也,你小看舉人老爺了!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和今天的高中、大學、研究生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現在你即便是考了個研究生,還是要出去打工。但是古代考了個舉人,那可真的是發達了,不但是學識被承認了,還擁有了相應的社會地位和做官的權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考科舉更類似於今天的考公務員。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形容的是古代學子高中以後的得意情景,由昔日的齷蹉變得意氣風發。 眾所周知,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時期一種極其重要的選官制度,它的出現讓許多寒門子弟有了入仕的機會。對於科舉考試的機會,古代學子都是非常珍惜的,尤其對於寒門出身的學子而言,這可能是他們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
  • 在古代,舉人有什麼樣的待遇?為何範進中舉後瘋了?
    導語:在古代,舉人有什麼樣的待遇?為何範進中舉後瘋了?眾所周知,《範進中舉》是清代作家吳敬梓所寫的長篇小說,該作品敘述了主人公範進從年少就一直參加科舉考試,一直考了幾十年,每年都落榜,屢敗屢戰,直到54歲那年才中了舉人,但由於高興過渡從而瞬間發瘋失去理智的小故事。範進如此的失常行為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很難理解。但是當你知道他當的官有多大時,可能你比他還要瘋。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雖然古代的科舉考試都是選拔人才的方式,但與現在的高考有很大的不同。 因為如果在考中了秀才,通常會有一些政治權利。如秀才考上秀才後,他們仍然不能當做官。 科舉的最低一級考試就是童生試,考場一般在各地縣府,由各省學政負責。
  • 古代進士舉人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層次的人呢?你知道嗎?
    舉人中了秀才以後就有了功名,可以繼續參加鄉試(秋闈),考上了就稱為舉人,相當於現在的初中升高中。秀才考成舉人從待遇上算是一種質的飛躍了,我們考上高中只覺得課程越來越難,人家中了舉人除了秀才的特權還有固定的經濟補貼,可以免除十人服役和賦稅,與地方官平起平坐,利用特權賺點錢是沒問題的。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答案很意外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一、秀才受一些戲劇和電視節目的影響,當談到秀才,很多人覺他們得沒有才能,甚至用窮酸秀才,那麼,秀才真的這麼低等嗎?如果放在今天,秀才應該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 我國古代的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同樣,在我國的古代也有著一套類似的學歷體系,只不過他們的學歷不叫現在的名,獲取的方式也不一樣。 古代的學歷等級從低到高大致有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幾個層級。
  • 古代小妾地位低,卻享有一項令正房羨慕的特權,關鍵時刻還能保命
    ——蘇軾《江城子》我國有2000年之久的封建歷史,那個時代都是男尊女卑,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在這種思想的約束下,封建社會男人與女人地位相差甚遠。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一生只能嫁一夫。「三妻」是男人的正房老婆;而「妾」地位要比妻還要低。
  • 古代小妾地位很低,但獨有一項「特權」,令正妻也羨慕不已
    中國古代,婚姻制度上,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雖然看上去像是一夫多妻,但是實際上,妻子和妾,地位上天差地別。妻子和丈夫,屬於相對的平等關係,在漢唐,如果夫妻之間有矛盾,可以和離,如果妻子的娘家勢力強大的話,丈夫在家中的話語權可能還不如妻子。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文盲率比如今高多了,以認識幾十個字就算過了識字的標準,建國初期統計的文盲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多,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約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一個村也難出一個識字的人。這裡筆者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古代社會,文盲率保守估計在90%以上,趕上情況慘一點的朝代(如元朝),文盲率超過95%!古代社會裡,一個普通的農民一輩子幾乎不可能離開本縣,更不用說出省了。一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大的活動範圍也就是周圍的幾個村,認識的最牛的權貴也不過就是十裡八鄉的大地主,能認識幾百個字的人已經算是相當有文化的人了,對於他們來說,本縣就是自己的全世界。
  • 「舉人」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
    首先是舉人的經濟特權,在明清年間中個舉人,至少就有四十畝田的「優免」特權。實際執行起來,通過「投獻」「詭寄」等操作,實際能「優免」的更多。所以只要「舉人」招牌,幾乎就是別人排著隊來送地,哪怕「中舉」前「無立錐之地」,一夜之間就可翻身做地主。至於「趕考路費」這等「小事兒」,舉人們更是丁點不用操心,就算沒人來送錢。舉人們憑一面「火牌」,就能乘著「公車」,在沿途驛站白吃白住。
  • 古代舉人很難考嗎 他們和現代研究生差距有多大
    舉人,科舉考試中的試者  舉人也被稱之為推舉之人,漢朝時期,朝廷下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此舉人又稱之所舉之人。
  • 範進為何一直堅持考舉人,為何中舉後開心至死,原來是這個原因
    範進為何一直堅持考舉人,為何中舉後開心至死,原來是這個原因大家小時候應該都看過這樣一個課文吧,就是範進中舉。其實古代和現代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我們現在的話,多少人可能都覺得就算是從小不上學,也可以靠自己的手藝某出一片天地,古代雖然有不少人有這樣的想法,可以務農。可以經商也可以靠一門手藝養活自己,但是在大多數人眼中考取功名做上官才是成就。不比現在,古時候對這些職業的歧視是很嚴重的。因此這些人才一心想要讀書,只為了進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