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由於時代的局限性,導致職業的上升通道十分有限,一般來說要不然就是從文要不然就是從武。想要靠著軍功不斷升遷是一件特別困難且危險的事,說不定什麼時候小命就不保了,而從文就顯得比較穩妥,就這麼靠著科舉一路考上去,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性命之憂但是競爭非常激烈,有多少人花了十多年寒窗苦讀到頭來卻還是一場空。
那時的讀書人想要出人頭地,能夠考中進士的畢竟還是佔少數,一般人能考上個舉人就大差不差能夠鹹魚翻身了。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一個詞,那就是窮秀才,那時的秀才差不多就類似於現在的大學生吧,而舉人就不一樣了,考上了舉人就相當於有了一個鐵飯碗,還是那種事少錢多離家近的工作。
所以為何古代的舉人這麼吃香呢?就是因為他們有一項特權,男人們也都非常嚮往,畢竟考上了舉人之後生活上面就沒有什麼太值得煩憂的事情了,只需要關注自己的精神層面的追求就行。同樣都是讀書人怎麼差距就這麼大捏?其實這一切都跟封建時期的科舉制度有莫大的關係,不少的封建王朝都給了舉人一項很大的特權那就是免稅權,用過這項特權舉人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以及社會地位,所以那時的讀書人拼了老命也要考上個舉人。
古代老百姓最沉重的賦稅就是農業稅,而交稅額度跟手上的田地面積直接掛鈎,而舉人的免稅權可以讓他們名下的財產不用交這些稅,所以不少人都會將自己的田產掛靠在他們名下,這樣以來不光這些人不用交農業稅了,同時舉人也會因此獲得很大的經濟利益,可謂是雙贏的局面。
當然這點收入對於那些有錢的子弟來說算不上什麼,但是對於那些出身寒門的窮秀才來說卻是一個很大的誘惑,再加上養家餬口的社會壓力,能躺在家裡收錢的舉人就變得格外吃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