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語已推行133年,至今僅1000萬人學過,漢語能代替世界語麼?

2020-12-08 博古通文

眾所周知,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據德國學者研究表明,世界上共有5651種語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語言也不盡相同。不過,雖說各民族的語言不同,但也是有「主次」之分的,漢語、英語、西班牙語、俄語、阿拉伯語、法語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這是聯合國公開承認的,像日語、韓語、泰語等小語種,只是為了滿足特殊情況下的需求罷了。

不過,雖說漢語是世界上母語人口最多的語言,但也只能說明中國人口眾多,世界通用語還是英語,因為無論是經濟、科技還是文化,說英語的國家仍佔據世界主流,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可是近幾十年來,中國正在以大跨步的姿態逐漸趕超,中國功夫、孔子學院也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千裡迢迢來中國學習漢語的外國人日益增多,這既是一個信號,也是一個崛起的好時機。

可以想像,當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能與英美等國家相比肩的時候,漢語也會逐漸代替英語的位置,成為新的世界通用語。如此一來,中國孩子就不用從小學習英語了,這一門學科也不會成為部分偏科學生的「攔路虎」,接下來要做的,只是盡全力把漢語推向世界,讓西方人開設漢語課程,考察漢語知識。然而,以目前的趨勢來看,誰也無法預計這一天會何時到來,不過關於世界人民的交流問題,其實早在133年前,就有人把「世界語」創造出來了。

1887年,猶太語言學家拉扎魯·路德維克·柴門霍夫創造出了「世界語」,這是一門人造語言,沒有任何文化背景,他創造這門語言的目的,也是為了消除人類交往的語言溝通障礙,讓全世界各民族、各種膚色的人像兄弟姐妹一樣和平共處。若是達成了這個目標,世界也不會再有紛爭和災難,倘若有了什麼矛盾,也會坐下來好好談,並不會刀兵相向。況且,世界語(Esperanto)本身的意思就是「希望者」,表達了拉扎魯對人類未來的美好憧憬。

不過,拉扎魯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理想,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生平了。1859年12月,拉扎魯出生于波蘭的比亞利託克城,父親是一名中學教師,給了他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後來,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拉扎魯逐漸產生了共情能力,他能敏銳地察覺到他人的情緒波動,並隨之感同身受。當時,住在比亞利託克城的人分為4種:俄羅斯人、波蘭人、日耳曼人和猶太人。不同民族的人說著不同的語言,溝通交流自然會引發一系列問題,關係一直不是很好。

於是,尚處於孩童時期的拉扎魯得出了結論——語言的分歧是使人類大家庭破裂、分化成敵對陣營的唯一原因。實際上,拉扎魯的想法很天真,同時也很美好,若是人類的矛盾能用談話解決的話,中國也不會有那麼多次王朝更迭了。另外,拉扎魯還堅定地認為,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無法達成這一目的,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分屬於不同民族的人類,絕對不會放棄使用本族語言,甚至承認其他民族的優秀。

有了這種考慮之後,拉扎魯便開始為創造一種全新的語言而準備,求學期間,他想出了大量複雜的名詞變格和動詞變位等形式,儘管這是一條充滿坎坷的道路,但事到如今,他也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了。後來,拉扎魯突然明悟了,他突然發現英語的語法結構是最簡單的,而俄語的後綴也有利於人類學習。就這樣,拉扎魯在1878年12月5日舉行了語言誕生儀式,他為即將達成的理想歡呼雀躍不已。

然而,拉扎魯的行為在父親眼裡卻是妥妥的「精神不正常」,為了兒子的健康考慮,他強迫兒子立下不再創造語言的誓言。抵抗了一陣之後,拉扎魯妥協了,因為當初選擇支持他的夥伴接二連三地離去,每個人都有「中二」之時,既然夢醒了,就要回歸現實生活。1885年,拉扎魯大學畢業了,儘管他已經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大夫,但是他創造「世界語」的想法,卻依然沒有斷絕。

於是,拉扎魯又動了起來,他開始著手修改、替換、增減最初的世界語,直到所有的詞彙、語法融會貫通為止。1887年7月,拉扎魯創造的「世界語」以書籍的形式出版了,他的語言被翻譯成了多國文字,掀起了一陣熱潮。然而沒過多久,世界語便沉寂了下去,儘管它俘獲了一大批受眾,但願意學習的人卻少之又少。

迄今為止,世界語已經傳播了120多個國家,大約有1000萬人學過,它被應用在政治、經濟、文教、科技等多個領域,稱得上是使用最廣泛的國際輔助語之一。據史書記載,世界語是在清末傳入中國的,當時有人把它翻譯為「愛斯不難讀」語,直到日譯版本的出現,人們才知道它的名字原來叫「世界語」。後來,一些海外學子回國後創辦了《世界語科學文學》雜誌,他們不遺餘力地推廣世界語。

上世紀10年代,蔡元培、魯迅、巴金等人也開始學習並推廣世界語,儘管學起來有些困難,但他們對「天下大同」的思想卻是頗為欣賞的。1950年,世界語宣傳刊物《中國報導》誕生;次年3月,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順利建成;而到了1986年舉辦第七十一屆國際世界語大會時,已經有40萬中國人學習了世界語。遺憾的是,世界語的受眾人群卻始終沒有一個大幅度地增長,與之相對的,漢語和英語仍是世界主流。

其實不難理解,世界語沒有母語使用者,沒有文化積澱,也沒有文學傳統,這些都是阻礙傳播最明顯的缺陷。另外,儘管世界語聲稱是「世界的」,但無論在文字、詞彙還是語法上,都具有濃厚的印歐語色彩,與其稱為「世界語」,還不如叫「歐洲共同語」更為合適。所以說,既然都是外來語種,中國人又何必辛辛苦苦再學一門語言,有一門英語已經足夠了。況且,漢語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經在逐年上升,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為新的「世界語」,不是麼?

相關焦點

  • 世界語推行133年了,至今僅1000萬人學過,漢語適合做世界語嗎?
    圖: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分布於是,為了世界各國持不同語言的人更方便快捷的交流,133年前的1887年,世界語誕生了那麼,既然世界語易學易讀、使用方便邏輯性又強,而且又得到全球機構背書,為何推行至今133年了,還是沒法普及呢?說來,世界語也有缺點,比如它包含了六個在ASCII編碼中沒有的字母,對於現代資訊時代來說,不利於電腦輸入。再比如世界語主要是參考了西歐各語種發明的,缺乏吸收其他各大語言的優點,比如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漢語。
  • 世界語推廣133年,至今僅1000萬人掌握,漢語有希望成為世界語嗎
    在這種背景下,133年前的1887年,一種流通世界的世界語誕生了。「世界語」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可供世界不同國家交流的語言文字,如此以來,即便是出國,也不用擔心語言不通了。
  • 柴門霍夫發明了世界語,至今少有人知,英語卻成了事實上的世界語
    時隔幾億年直至今日,人類已經有了自己的文化,代代相傳。據記載,人類有多達7000多種語言,2000多種文字。太多的語言和文字,導致各地方人類無法正常溝通,容易產生矛盾、隔閡,從而也會影響世界的發展。公元1887年,歷史上的今天,柴門霍夫博士發明了世界語。
  • 世界語:133歲的「人類語言大家庭」新成員
    133年前的今天,波蘭眼科醫生柴門霍夫將自己多年潛心創造的語言——世界語以圖書的形式公之於世,於是每年的7月26日都多了一重紀念:世界語創立日。截至目前,這一語言已有使用者約1千萬人,遍布全球120多個國家,成為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人造語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旗艦雜誌《信使》目前以9種語言出版,世界語便是其中之一。
  • 傳說中7天就能學會的世界語到底是什麼鬼?
    文章來源網絡、世界語世界語是波蘭醫生柴門霍夫博士(名字聽上去像是音樂家)於1887年創造的一種語言,至今已129年。而後中國世界語者借用他國的翻譯意譯名稱「世界語」,並一直沿用至今(希望語這一名稱似乎能讓人更好地知道Esperanto這門語言的目的與內在理想)。
  • 「世界語比英語用處還大」
    1985年調廣州大學管理系執教,主持廣州大學世界語函授班工作,在1985年-1991年期間,參加學習的人數約1.5萬人。 Hi廣州:都說世界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特別風光,人們究竟瘋狂到什麼程度?雖然如此,在廣東世界語協會成立30周年之際,我們希望和圖書館合作,建一個世界語博物館,我們屆時可以將相關書籍捐出去,並在今年7月份舉行世界語展覽,出書普及世界語。Hi廣州:有人說世界語很容易學,但是為什麼學的人還那麼少呢?
  • 全球7000種外語哪種最好學?世界語Esperanto
    全球7000種外語哪種最好學?世界語Esperanto!作者:國際世界語協會副主席 黃銀寶*在全球7000種語言中,哪種語言最好學?據2016年第1期《Internacia Pedagogia Revuo》(國際教育)雜誌報導:最簡單易學的外語就是世界語,它的外文名是Esperanto。
  • 世界語硬幣的故事
    畫家筆下的通天塔在現實中,語言不通的問題也的確令人頭疼,我們在學外語的時候都會想:如果人人都能說同一種語言該多好!1887年7月26日,他以「希望博士」(Doktoro Esperanto)為筆名出版了總結世界語的教科書《第一本書》(Unua Libro),這一天後來成為世界語的創立日,而「Esperanto」則成為世界語的名字。
  • 「世界語」愛好者聚合肥
    2011年12月25日 01:55  稿源:中安在線-新安晚報   分享到:   昨日下午,第九屆全國世界語大會在合肥市圖書館召開,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世界語愛好者自費前來參加。
  • 你知道世界語嗎?-柴門霍夫,世界語,語言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下...
    世界語(Esperanto),又稱「希望語」(Esperanto在該語言中的意思即「希望」),舊譯萬國新語、愛斯不難讀、愛斯沛攬拓,是最為廣泛使用的人工語言。波蘭眼科醫生柴門霍夫歷時10餘年的努力,1887年創立了這個語言的基礎。
  • 「世界語」的世界——巴別塔,亦或是烏託邦?
    而他最沉浸的地方,大概是「世界語」的世界。這門由波蘭眼科醫生柴門霍夫創立的國際輔助語言已有127年歷史,作為一門人造語言,它以中立標榜,不屬於特定民族和國家。儘管叫做世界語,但是熟練掌握它的人屈指可數,全球大約只有1000多人以它為母語。在中國,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熱潮後,現在的「世界語」學習也漸漸變成了一個圈子內的活動,逐漸退出了大眾的視線。
  • 第12屆全國世界語大會長沙開幕 擦亮世界「媒體藝術之都」名片
    幾十年如一日,他在世界語傳播一線  「Saluton(世界語,譯為『你好』)。」活動現場,年過八旬的北京語言大學老師李威倫熟練地使用著世界語與新老朋友打招呼。  由於多年在國外生活,李威倫已經掌握了英語、俄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
  • 世界語是一門什麼樣的語言?
    之後,柴門霍夫也放棄了他對語言的控制權,把這門語言完全交給世界語的使用者去發展。柴門霍夫和他的追隨者們開始用這門語言翻譯、創作、通信。比如柴門霍夫自己就將著名波蘭作家艾麗查·奧若什科娃的小說《瑪爾塔》(又譯《孤雁淚》)翻譯成了世界語。2年後,學習世界語的人數就超過了1000人。世界語協會和俱樂部也在世界各地興起。
  • 【小知識】在哪裡學習世界語?
    是否一直想學一門外語呢?不妨從簡單易學的世界語入手。世界語不僅是學習其他西方語言的敲門磚,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使用的語言。早在195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了世界語在科學、教育和文化等領域的價值,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世界語推薦給聯合國成員國,2007年世界語成為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CEFR)的第32種語言。
  • 為什麼人造的世界語無法流行?
    世界語是怎麼誕生的?我小時候想過這樣一個問題,能不能讓全世界的人都講同一種語言,這樣不就可以節省大量學習外語的時間嗎?就拿中國人來說,我們從小學到大學,十幾年的學習時間裡可能有1/5甚至更多都花在了學外語上,如果全世界人都說同一種語言,我們不就可以拿這部分時間去學習更多的知識了嗎?當然,如果真要這麼做,那採用哪種語言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 「漢語熱」影響了這一國際組織:國際世界語協會決定出版中文書籍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璐):今年12月15日是世界語創始人柴門霍夫誕辰161周年紀念日。記者近日從國際世界語協會獲悉,國際世界語協會(UEA)研究決定,從2021年起出版中文書籍。國際世界語協會成立於1908年4月28日,總部位於荷蘭鹿特丹,作為全球世界語界最高領導機構,其宗旨是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世界語並為解決國際交往中的語言問題而努力,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圖書出版是國際世協的一項重要工作。目前,國際世協圖書發行部銷售的各類出版物共有7000多種。
  • 【友情轉發消息】世界語雜誌《Tra la mondo》徵稿中
    背  景:韋山先生於2007年創辦了《Tra la mondo》,以漢語為主,面向國內讀者,刊登部分世界語信息,印發60餘期後因經費問題於2012年停辦,2017年元月轉交「金橋世界語中心」,在多位熱心世界語者的共同努力復刊並全面升級,增加了版面、篇幅和內容,為純世界語刊物
  •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但是那麼多年過去了,世界語還是沒流行起來。這有悖常識啊,世界語簡單易學,大大降低了不同國家的人之間的溝通成本,沒理由不受歡迎啊。大家寧願花幾年十幾年去學一門外語,也不願意花一月去學世界語。這就像現在五千元性能強大的華為旗艦機,打不過幾萬塊一臺的大哥大。
  • 世界語在中國|界面新聞 · 正午
    教課的周流溪老師介紹她,「這是我們北京世界語協會的老同志」,她就笑笑,有點靦腆。這堂課講的是世界語,課程開放的報名人數是60人,但每周來聽課的總是只有十人上下。王艾覺得,和她剛學世界語那會兒相比,現在的課堂,實在是太冷清了。那是35年前,1981年,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第一次舉辦書市。
  • 南腔北調|蔡元培寄予厚望的世界語,如何銷聲匿跡?
    再看他們手上,都有一疊厚厚的傳單,傳單上印著中文,也印著洋文,那洋文就跟徽章上的洋文一樣,不英不俄,更不是漢語拼音。舉例言之,小明是日本人,小芳是法國人,兩人用日語交流,對小芳不公平;用法語交流,對小明不公平;當然,他們可以使用英語,前提是兩人都曾經在英語學習上花費過幾年甚至更長的精力。世界語則不然,它不是任何一個族群的母語,只是一門中立的人工語言,這門語言學起來又特別容易,為不同族群之間進行平等交流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