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新冠疫情徹底改變教育認知

2020-12-17 澎湃新聞

♪ 作者|芥末堆 Siyi

♪ 編輯|芥末堆看教育

芥末堆訊 我們是否還能回到曾經面對面全天候的工作和學習模式?近日,全球教育機構培生集團發布了《2020 年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新冠疫情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於教育的認知,有 71%的受訪者傾向於未來可以繼續遠程辦公。

據了解,此次報告由培生與調研機構 Harris Insights & Analytics 共同開展,樣本覆蓋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等七個國家共7038 名學習者,年齡跨越16 至 70 歲。受訪者就小學、中學、高等教育以及就業和未來工作等方面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調查顯示,在適應「新常態」的過程中,學習者表示希望學校和政府能夠解決教育資源不平等的問題,並且渴望掌握在新經濟形勢下必備的數位化技能。

「學習者需要適應一個被疫情徹底改變的世界,此時聆聽他們的心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學習者認識到未來的工作和學習將是『在線和親身體驗』兩種模式的動態結合。」培生全球執行長範嶽涵先生表示:「學習者具有很強的適應力,不論未來如何,他們會抓住機遇,以全新的方式去學習和開拓事業。」

後疫情時代,是否將迎來線下回歸?

新冠肺炎正在顛覆原有的學習和工作方式。 調查報告顯示,88%的受訪者認為在線學習未來將成為小學、中學和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然而行業內關於「疫情結束之後,人們是否還會回歸到線下教育中」的討論從未停止。在K12階段,尤其是對於低齡學生,在線教育的交付效果和屏幕帶來的視力損傷一直是熱議話題。

對此,培生大中華區及印度董事總經理林國章認為,線上線下的融合是必然趨勢,包括K12階段。「孩子的學習生活需要(人際)互動,純線上很難完全實現。但純現下也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外教回不來,很多機構依然沒辦法線下開課。」

4月以來,培生中國針對其合作的英語培訓機構和客戶進行調研,觀察到疫情期間家長對於在線教育的態度轉變。「疫情促使家長擁抱線上,他們發現不同的學習方式可以解決孩子不同場景下的學習需求,線上線下更多的是互補關係,而不是說二者哪個更好。同時,機構端認為疫情只是加速OMO進程,而不是催生。」培生相關業務負責人說。

另外,人們在接受線上教育的同時,也期待其教育質量能有所提高。報告中88%的學習者希望教育機構可以利用科技手段使學習體驗最大化,但 67%的受訪者認為,教育領域在科技使用的有效性上低於醫療和銀行業等其他行業。

而關於教育科技的發展前景,林國章認為未來的機會將出現在AR和VR技術針對不同賽道提供的解決方案,如體育教育等。此外,培生還觀察到疫情對線下考試的打擊以及用戶對於在線測評技術的需求,「這也是培生一直在關注的,甚至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目前培生已經在英語測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們相信,未來這方面會成為增長非常快的需求點。」

教育系統應在解決教育資源不平等問題上投入更多

如果在公共教育投資方面進行選擇,受訪者表示希望優先考慮對弱勢學習群體在技術上提供支持,其次是確保學校能夠更好地提供在線教育。人們對於教育帶來機遇表示認同,但對於機會不平等問題的擔憂依然存在,88%的受訪者希望學校在解決教育資源不平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同時,有70%的受訪者認為,新冠疫情將加劇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尤其表現在年輕學生的教育中。而在中國,僅有 52%的受訪者認為新冠疫情會加劇年輕學生之間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和其他國家相比,這一擔憂明顯要低得多。更有83%的中國受訪者表示,線上學習模式帶來了更多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機會,這一比例超過全球均值 78%。

但事實上,今年3月北師大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和光明日報教育研究中心針對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認為相比線下教育,線上教育在各維度均更有優勢的主要為直轄市市區教師。

中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事實依然存在,而此次樣本調查採取的形式是網絡問卷,針對中國受訪者的相關數據是否存在偏頗,林國章回應道:「培生從去年開始跟中國一些相關部門探討合作,未來可能會共同調查,不光由調研機構來進行。」在中國,培生希望通過不同的渠道和方法,把中國的學習者需求全面數據化,帶給中國更多不同的資源開發、市場開發的機會。

疫情帶來對職業規劃的重新思考

報告中有77%的調查對象表示,疫情已經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工作方式。90%的學習者認為,他們必須更加適應在高度數位化的環境中進行遠程工作。而 82%的受訪者指出疫情將催生新的職業類型。接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提出,疫情帶來更多的是對職業規劃的重新思考。

在「新常態」下,人們對於數字技能的獲取產生濃厚的興趣。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由於工作狀況發生變化,學習新技能的需求對於他們而言變得更加迫切。近九成受訪者認為在當下的經濟背景下,掌握虛擬遠程協作和數據分析等數字技能是必要的。有77%的受訪者提到在遠程工作中,他們需要學習與辦公室工作時所不同的技能。

而對於新冠疫情後的就業市場,89%的中國受訪者同意新冠疫情將催生新的技術需求點並拉動新的就業機會,另有 87%的中國調查對象表示未來將有更多的人考慮發展副業,這兩項的反饋比例均超過其他參與調查的國家。

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職業技能的培養對於全球大多數人而言是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中國受訪者中,48%的人們認同教育是為了獲取職業技能,這一比例高於全球平均水平(44%)。該數據也反映出中國學習者對於職業教育方面擁有一定的需求度。

終身學習是培生的業務重點,面對疫情引發的新職業教育需求,培生認為遠程及高科技相關的行業會成為主要關注點。「例如電競業,它是一個全新的定位,綜合多項技能,涉及比賽、管理、宣傳等等。同時還有雲計算領域,這些知識不一定需要在某個固定的地方來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未來將有更多不同的課程催生出來以滿足不同的需求。」林國章說。

本文作者:Siyi

芥末堆 海外編輯

原標題:《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新冠疫情徹底改變教育認知》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培生2020年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未來的學習將是兩種模式結合
    2020年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學習者認為新冠疫情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於教育的認知。在新冠疫情期間,培生與調研機構Harris Insights & Analytics共同開展了此項調查,來自七個國家,超過7000名年齡在16歲至70歲的學習者參與調查,並就小學、中學、高等教育以及就業和未來工作等方面的問題闡述了他們的觀點。2020年是培生開展全球學習者調查的第二年,該調查是迄今為止同類調查中非常綜合全面的全球學習者民意調查。
  • 《2020全球學習者調查》:不再可能回到疫情前的教育世界
    該調查的主要發現如下:1.認為COVID-19正在徹底改變教育和工作77%的人表示,疫情已經永久性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90%的人表示,人們必須更好地適應遠程工作和在高度數位化的環境中工作。82%的人說,疫情將催生新的工作類型,近四分之三的人說,疫情將導致他們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道路。
  • 培生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教育正在經歷重大轉型,學習正趨於DIY
    全球81%的學習者表示,已做好準備,迎接自助式教育 中國、印度、巴西和拉丁美洲的技能提升步伐超過美國和英國 北京2019年10月18日 /美通社/ -- 2019年10月16日,培生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中國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
  • 培生《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發布 全球超八成學習者傾向「自助式...
    中國網北京10月17日訊(記者 徐虹)昨日,培生在北京發布《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全球教育正在發生大規模變革,「正規教育」雖然仍處於主導地位,但並不能滿足人們對職業發展的需要,超過八成的學習者都傾向於運用「自助式學習」來實現自身各種技能的提升,在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甚至有半數「95 」 後認為,即使沒有大學文憑也沒關係。而從全球來看,中國、印度、巴西和拉丁美洲的技能提升步伐已經超過了美國和英國。
  • 《2020全球學習者調查》:6個主要發現與7個關鍵趨勢
    近日,《全球學習者調查》(The Global Learner Survey)發布。該調查覆蓋全球7個國家,參與人數7038人,年齡範圍為16-70歲。該調查的主要發現如下:1.認為COVID-19正在徹底改變教育和工作全球88%的學習者表示,在線學習將永遠成為小學、中學和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 在線教育加劇教育資源分配不平等,阿卡索助力下沉市場英語教育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爆發,人們原有的學習方式逐漸被改變,在線教育「橫空出世」,可以說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於教育的認知。如今,疫情已逐步被控制住,後疫情時代到來,面對曾經熟悉的傳統教育模式和日漸熟悉的新興教育模式,人們會做出哪些選擇呢?
  • 就業|最新報告:這些工作崗位,在2020年被徹底改變了
    世界經濟論壇近期一份報告稱,一些工作在2020年將永遠的改變了。新冠疫情加速了自動化進程,預計到2025年,自動化將取代8500萬個工作崗位,但同時也會創造出9700萬個新崗位。
  • 「懶人周末」教育部聯手江西打造職業教育樣板;六部門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治理
    政策2019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出爐,班主任受非教育教學性事務等問題困擾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布了《2019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語文學習質量監測結果報告》和《2019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藝術學習質量監測結果報告》,報告顯示,四年級和八年級班主任面臨工作時間長、教學任務重、非教育教學性事務幹擾大的問題
  • 北京大學課題組:新冠疫情下的在線直播教學研究報告
    本報告的研究對象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2019-2020學年的Ed.D寒假教學項目。社會存在是學習者藉助交流媒介實現「真人」之間的社會-情感互動,使得認知存在能夠在社會化氛圍中得以持續。教學存在指教師對學習者的認知存在和社會存在的設計,促進和指導,目的是實現學習者富有個人意義和教育價值的學習效果(Anderson, Rourke, & Garrison, 2001)[2]。顯然,這三個要素體現了認知屬性、社會屬性和教學屬性在學生批判性思維形成中的作用。
  • 神獸雖已回籠,但教育產業會有怎樣的變革?
    |在線學習成為新常態2020年8月,全球教育機構培生集團發布了《The Global Learner Survey》(2020 年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新冠疫情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於教育的認知
  • 研究顯示:新冠疫情時代,北京競爭力全球第一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該排名的標準,即一個城市在其全球網絡中越不可或缺,它的排名就越高。《南華早報》提到,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CASS)和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聯合發布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年)》,北京因合著科研論文數量最多而位居榜首。
  • 全球疫情肆虐!美國一旦被新冠打敗,哪一個國家損失最大?
    目前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還在肆意擴散,除了中國以外,目前其它國家的疫情還是相當的嚴重,例如:美國、俄羅斯、西班牙、巴西、法國、德國、義大利、伊朗等國。新冠病毒的出現,對於全球各國都是一個巨大的災難,如果控制不好的話,對於每個國家都會產生致命的影響。
  • 「網際網路女皇」疫情趨勢報告:新冠疫情過後,世界將會怎樣?(完整版...
    那場大地震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新冠疫情的高速傳播/影響所帶來的震撼具有相似之處——截至2020年4月16日,也就是自首次報告中國境外病例以來的第94天,全球有210萬人確診新冠肺炎,有14.5萬人死亡。全球193個國家/地區中,有93%出現新冠肺炎病例,而政府的唯一選擇就是施加史無前例的社交控制措施,希望「拉平曲線」。
  • 調查報告|近70%自然教育機構無法「熬」到暑假?
    在調查中發現,有部分機構對於新冠疫情影響持積極心態,認為此次新冠疫情有助於增加社會對自然教育關注,也是一次很好的修煉內功,提升課程質量,拓展業務類型的機會。另外,與其他行業相比,自然教育行業的用工增減預期相對均衡,甚至適度增員的機構數量(20%)要略高於適度減員的機構數量(17%),有63%的機構保持不變。
  • 最新QS報告出爐,疫情下你的留學計劃改變了嗎
    2020年,受到國際局勢和疫情的雙重影響,越來越多的準留學生們仍在不斷觀望……新冠病毒已徹底改變了全球各行各業,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從關閉校園到線上學習以及為做好隔離提供支持,各國已迅速做出反應並積極適應了這一新常態。
  • 一份報告,直接改變了英美兩國的防疫對策
    還對疫情的全球趨勢掉以輕心?本周,一份重磅報告,改變了全部形勢。這份報告對疫情的預測出來後,英國政府嚇壞了,馬上改變了此前的抗疫舉措。美國政府也嚇壞了,從川普開始,也立即改變了對疫情的語氣...以及措施。這份報告,你如果沒讀過,一定要好好讀一遍。
  • 「網際網路女皇」疫情趨勢報告全文:新冠疫情過後,世界將會怎樣? |...
    那場大地震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新冠疫情的高速傳播/影響所帶來的震撼具有相似之處——截至2020年4月16日,也就是自首次報告中國境外病例以來的第94天,全球有210萬人確診新冠肺炎,有14.5萬人死亡。全球193個國家/地區中,有93%出現新冠肺炎病例,而政府的唯一選擇就是施加史無前例的社交控制措施,希望「拉平曲線」。
  • 全球疫情關鍵時刻,聯合國發出的一份報告,讓全球各國陷入沉默
    根據環球網報導,全球疫情關鍵時刻,聯合國發出的一份報告,受新冠疫情的衝擊,旅遊行業損失慘重,前五個月內已經損失3200億美元,從而導致全球GDP下降1.5%,這個數據讓全球各國陷入了沉默。此次新冠疫情確實是給各國增加了不少的壓力,各行各業都受到嚴重打擊,也有不少人都因此失去了工作,全球失業率也在不斷提高,如果再這樣發展下去,相信未來即便疫情得到控制,局勢也是很難恢復過來的。這次的新冠疫情來勢洶洶,專家們通過研究討論普遍認為病毒太過複雜,不可控因素太多,疫苗方面相信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問世,所以要想控制住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傳播。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九項主張重塑「疫情後」全球教育
    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邀請各國政府官員、教育學者、學校教師、各年齡段學生,圍繞疫情影響下的全球教育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研討,提出了九項關鍵主張,以應對新冠疫情期間及之後的教育發展,在此基礎上發布了《後疫情時期的世界教育:公共行動的九項主張》,建議各國在秉持核心原則、立足現有優勢的基礎上更新和重塑教育,並呼籲加強全球團結,縮短全球教育鴻溝。
  • 調查:香港、蘇黎世及巴黎並列全球生活成本最貴城市榜首
    來源:觀點地產網11月18日,經濟學人智庫(EIU)周三(18日)發表《2020年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指出,在新冠疫情下,香港生活成本仍為全球最高之一;而瑞士蘇黎世及法國巴黎則取代新加坡及日本大阪,與香港同居榜首位置(指數同為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