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想介紹一位在那段歷史中,值得銘記的人。
今年3月,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一位德國教授和家人疑似感染新冠肺炎,急需的藥物在德國已經停止生產。
情急之下,他選擇了向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求助。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格外重視,隨即與工信部聯繫,很快找到了一家醫藥企業。
當時那位德國教授求助的是10盒藥物,但當這家醫藥企業得知情況後,直接捐贈了40盒,還在藥品的包裝盒裡增加了英文說明書和中國的臨床數據。
3月底,這批藥物運抵德國,順利交到教授手中。
▲ 4月21日,這位德國教授和海德堡市政府代表接受物資捐贈。來源:中新社
這位德國教授是誰?為什麼中國那麼重視?
他叫託馬斯·拉貝,曾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而這一切因緣,都源於他的祖父——約翰·拉貝。
1
1937年—1938年的南京大屠殺期間,約翰·拉貝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
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他曾拼盡全力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性命。
他被尊稱為「中國的辛德勒」「南京大屠殺中的洋菩薩」。
1882年11月23日,拉貝出生於德國漢堡。
由於父親早逝,他並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初中畢業之後就開始為生計四處奔波。
▲ 約翰·拉貝和家人
作為西門子公司的員工,1908年,26歲的拉貝來到了中國。他對中國員工非常友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希特勒上臺之後,拉貝加入了納粹黨,成為一名納粹黨員。1931年,拉貝成為納粹黨南京分部副部長。但是,這並沒有損害他與中國人的情誼。
在日軍全面侵華之前,中國最精銳的部隊都是德式裝備,請的教官也都是德國人,德國在中國的投資也得到了許多可觀的利潤,中德關係還算是不錯。
而納粹黨雖然臭名昭著,但是在當時的德國,由於《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壓榨,納粹黨用民族主義吸引了絕大多數德國人,拉貝就是其中之一。
▲ 南京國際安全區總部成員。左三為拉貝,時任安全區委員會主席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南京作為國民政府的首都,很快淪陷於日軍之手。
此時的拉貝,本可以返回德國,遠離南京的血與火,但是他放心不下自己的中國員工,選擇了留下。
1937年11月,拉貝已經和一些外國傳教士、商人等一起組建了南京安全區,他被推選為主席。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大開殺戒,南京變成了人間煉獄。
而拉貝的安全區,保護了超過25萬中國人的性命。他想方設法弄來食物和藥品,為驚恐的市民提供安全保障。他的納粹黨員的身份,也使日本人有所顧忌,不敢肆意妄為。
▲ 在拉貝自家的花園中亦庇護了600名左右的難民
拉貝的院子裡,平鋪著一面巨大的納粹旗幟。在日軍的狂轟濫炸中,這面旗幟為許多前來躲藏的中國平民提供了庇護。日軍忌憚德國,不敢貿然實施襲擊。
▲ 拉貝家的納粹旗幟
有一次,一個日本兵悄悄翻過圍牆進入了安全區,引起了難民們的恐懼不安。拉貝得知後迅速趕到,怒斥日本兵。日本兵連忙認錯,準備從大門出去,拉貝命令他再次翻牆出去,日本兵只好照辦。
拉貝的納粹身份,成了這些無辜的中國人的護身符。
▲ 南京難民區國際救濟會暨金中收容所所長率全體職員攝影(前排右起第六人為拉貝)
拉貝對於中國的恩情,除了保護25萬中國平民,還有著名的《拉貝日記》。
他從1931年開始,就寫日記記述了自己在中國的見聞。南京大屠殺時日軍的獸行,也被他一一錄入筆下。
《拉貝日記》共有20本,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記錄為其中的10本,共2460頁。這10本《拉貝日記》,成為研究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史料,也是日軍罪惡的有力證據。
《拉貝日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在雨中,我的難民們相互依偎著擠在院子裡,無言地注視著美麗得可怕的熊熊火焰。如果火焰蔓延到我們這裡,這些最可憐的人們就沒有出路了,我是他們最後的希望。」
▲ 電影《拉貝日記》劇照
由於拉貝頻繁阻止日軍在城內的暴行,激怒了日本軍方。日本向自己的盟國德國提出了抗議,德國為了維繫德日關係,很快做出召拉貝回國的決定。
1938年2月,拉貝無奈地離開南京,回到德國。
2中國人的報恩
回國之後,他寫信給希特勒,揭露日軍在南京的種種暴行。然而,出於德日同盟的考慮,拉貝的所有努力都石沉大海。
更糟糕的是,牢獄之災不斷向他襲來。
歸國後的他,由於反日言論多次被蓋世太保逮捕。德國戰敗之後,他又因為自己的納粹黨員身份先後遭到蘇聯和英國的逮捕。
1946年,被釋放後的拉貝一貧如洗,生活陷入困境。他的身體狀況本來就不容樂觀,有嚴重的糖尿病,再加上拮据的經濟狀況,等於把他逼入了絕境。
▲ 拉貝曾住過的小粉橋1號院子,成為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永久保留
但南京人民沒有忘記他,中國也沒有忘記他。
得知拉貝的際遇之後,大屠殺的倖存者們紛紛獻出自己的心意,募集了大量的捐款,由南京市市長前往瑞士採購食物,寄給拉貝。
南京國民政府也做出了承諾:如果拉貝先生願意返回中國,政府可以給他提供住房和終生養老金。
直到解放軍進駐南京之前,拉貝每個月都會收到南京人民寄給他的一包救命的食物。在「二戰」後物資匱乏的歐洲,這些食物十分珍貴。
拉貝說,是南京人民的支援,給了他活下去的信心。
▲ 拉貝晚年和妻子合影
1950年,拉貝突發疾病去世,被葬在西郊公墓。
1997年因佔地期限已到,柏林市政部門想清除拉貝墓地,拉貝的家人便申請將墓碑送給中國南京保存。
2013年12月,南京市政府將拉貝在德國的墓園修繕完畢,並一次性付清了40年的管理費用。
2015年的9月3日,一位名叫託馬斯·拉貝的德國老人,也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德國教授,受中國政府之邀觀看了閱兵式。
在抗戰勝利70周年的時刻,他代表他的祖父前來領受中國人民的謝意,主席授予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 託馬斯·拉貝在祖父的紀念銅像前
託馬斯·拉貝是德國海德堡大學婦科教授,除了濟世救人之外,他還積極投身於促進民族和解的人道主義事業。
2001年起,他便投入到推動中德和平事業及兩國在婦產科學等方面的合作研究。
2018年10月3日,託馬斯·拉貝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這是專為表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最高榮譽獎項。
▲ 託馬斯·拉貝在中國醫院問診
3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20多萬條人命。80多年過去了,中國人從沒有忘記過拉貝先生的恩情。
即使是在疫情最困難、物資最匱乏的時刻,我們也沒有忘記過他。
當拉貝後人的求助信息傳來時,驚動了整個南京城,南京人民爭分奪秒,為之竭盡全力。
除了託馬斯·拉貝急需的藥物以外,短短時間內,南京市政府還為海德堡大學醫院和海德堡市政府準備了620瓶指定藥品、30000隻口罩和200套防護服。
當時的國際航運幾近停運,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4月17日,這批特殊的醫藥物資通過江蘇包機捐贈到了中國駐德國大使館。
為了將這批物資儘快送到拉貝教授手中,使館的工作人員決定驅車700公裡趕往海德堡,第一時間把救援物資轉交到海德堡市政府和託馬斯·拉貝本人手上。
▲ 託馬斯·拉貝夫婦在海德堡接受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物資捐贈。來源:中新社
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教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長張生感動地說:
「80多年前,拉貝先生在南京保護了無數生命,這座博愛之都與和平城市不會忘記這樣的國際友人,此番南京人用自己的方式馳援拉貝後人,也讓這段穿越世紀不曾褪色的情誼翻開新的篇章。」
1938年1月16日,拉貝在日本大使館參加便宴。對於自己保護中國人的行為,他是這樣解釋的:
「由於我們委員會的絕大多數委員以前一直在這兒從事傳教工作,他們一開始就把戰爭期間不離開自己的中國朋友視為自己基督徒的責任……這就是促使我們這些外國人堅持留在這裡,試圖幫助遭受苦難的中國人的原因。」
也許當年,拉貝幫助南京城中的百姓的時候,只是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從未想過要什麼回報。
但在80多年後,南京還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拉貝先生的感激和敬意。
當他的後人面臨困境,因為這份往日恩情,得到了中國人民的馳援,讓這段情誼繼續綿延著。
這份因緣,令人感動,也讓人心生出無限的力量。文/喻汀
▲ 中德兩國國旗上方,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和海德堡古橋巍然聳立,兩隻大手跨越國界緊緊相握。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