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廈門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降低疫情對民生的衝擊,紮實辦成了一批民生實事——
聚力保民生暖人心
2020年民生帳本
學有所教 新增學位4.3萬個,加力引入更多優質教育資源
老有所養 新增養老床位1642張,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覆蓋率100%
住有所居 三個保障房地鐵社區一期工程全面竣工並交付使用
病有所醫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1070元
廈門日報訊(記者 蔡鎮金)再凜冽的疫情寒風,也阻擋不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前進步伐。
走過極不平凡的2020年,盤點這一年民生帳本:新增學位4.3萬個,「學有所教」更有保障;新增養老床位1642張,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覆蓋率100%,「老有所養」條件更加完善;三個保障房地鐵社區一期工程全面竣工並交付使用,「住有所居」覆蓋更多家庭;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1070元,「病有所醫」再邁出堅實一步。此外,還有許多民生「大禮包」:群眾安全感率保持全省第一,地鐵3號線(廈門火車站至蔡厝站)實現軌通,第二西通道主體貫通,一批農貿市場完成軟硬體改造升級,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在被疫情裹挾的2020年,廈門市民有更加厚實、更加真切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這背後,有一條清晰的城市治理邏輯主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年來,廈門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緊緊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加大民生工作力度,紮實辦好教育、醫療、交通、住房、養老等各領域惠民實事,民生質量顯著提高。
城市抵抗力不斷增強
醫療經受住疫情考驗
這場疫情,讓醫療衛生之於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意義、之於一座城市的價值,更加凸顯出來。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醫療衛生體系經受住疫情的「壓力測試」——自去年2月16日後再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實現確診患者「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境外輸入「零擴散」,得到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指導組充分肯定。
不但如此,近年來快速成長起來的廈門醫療衛生系統,在危急時刻被委以重任,先後派出300餘名醫護人員馳援疫情最嚴重的武漢。
以疫情防控為契機,廈門加快醫療衛生特別是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應急體系能力建設,設置獨立建制的市傳染病專科醫院,核酸檢測能力5天內可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城市抵抗力不斷增強,群眾安全感不斷增強。
這一年,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加速擴大,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正式揭牌,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項目建設超序時進度並完成設置報批,第一醫院連續三年進入中國頂級醫院百強榜。
人均期望壽命、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等主要健康評價指標,廈門連續14年保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較好水平。
這些成績的取得,不是從天而降,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廈門堅持以人為本,久久為功打造健康之城的結果。
與學位需求增長賽跑
加力部署建設更多學校
教育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被耽誤。
疫情期間,廈門率先利用數字學校、手機等平臺,多措並舉開展線上教學輔導,確保學習教育不斷線,讓社會放心、家長滿意。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有序完成8批次復學、30多場考試,秋季實現全面復學。
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廈門教育質量持續保持較高水平,去年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成績位居全省第一,高考繼續保持各科總分平均分、優秀學生數量「兩個全省第一」。
但人民群眾期盼有優質均衡發展的教育。去年,廈門加力引入更多優質教育資源,推動島內優質資源向島外延伸,外國語學校集美校區高中部正式招生,雙十中學翔安校區、實驗小學翔安校區、同安一中濱海校區高中部按序時進度建設。
與很多快速發展的城市一樣,由於人口快速增長,廈門除了要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外,還面臨學位緊缺問題。
這兩年抓招商促發展保持強勁態勢,大項目好項目紛紛落地,這將持續帶動大量人口流入廈門。像中航鋰電、天馬6代等重量級項目,全面投產所需的員工數都達萬人以上,這背後都是一個個具體而強烈的學位需求。可以預見,學位緊缺的狀態還將在未來一段時間繼續存在。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市委市政府前年召開全市教育大會進行全面謀劃部署,全力推動去年建成中小學幼兒園項目56個、新增學位4.3萬個,為近年來新增數最多的一年。
但這還不會是最多的一年。廈門正全力與快速增加的學位需求賽跑,部署今年建設更多的學校、增加更多的學位。前不久,一批新學校項目迫不及待紛紛上馬:由國貿舉辦的廈門產業人才子弟學校(高林校區)、由華東師範大學與廈門恆興集團聯合創辦的華東師範大學希平雙語學校、禾祥東小學等密集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