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顏小二,今天的話題是「獨居」與「孤獨」,文中案例源於顏小二在網上瀏覽相關帖子時,一些觸動顏小二的網友留言。這些留言,是當代獨居者的「縮影」,顏小二想記錄下來,期待可以引起各位對獨居現象的進一步關注和思考,然後用陪伴去溫暖那個習慣孤獨的人。
在這個「群居」成為常態的時代,有那麼一群活在喧囂背光處的年輕人,他們可能曾經是熱鬧人群中的一員。但是,回到那個一間房子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家裡,他們又是「資深獨居者」。
他們有個很潮的名字,叫「空巢青年」。
他們中的很多人選擇獨居,一開始可能並非「自願」,但到最後,卻有不少人愛上了這種狀態。
因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人才相對來說擁有最大程度的自由。
1、獨居像「抽菸」,明知不好,卻偏偏上了癮
對於這種因「孤獨」而獲得的自由,有的朋友是「矛盾」的。
他們打心底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卻又打心底害怕自己會就這麼一個人走過一生。
我獨居5年多了,6年不到。我膽子很小,以前我害怕一個睡覺,現在即便是打雷的夜裡,我也只是拍拍自己在胸口裡咚咚「快跑」的小心臟,然後拉下窗簾……越獨居越享受孤獨,但也越怕會習慣獨居。真是悖論啊!
這是網友的留言。
三言兩語,倒是說清了五年的心路歷程,字裡行間滲透著「孤獨」的清香。
這種清香,就像老煙的「香味」,初嘗會被嗆到,等到習慣了,抿上一口倒是成了一天當中」難得」的愜意時光。
這真是悖論啊!
2、孤獨是有的,但人有時候就是不願將就
人是群居動物,即便孑然一生,到了青春年少的年紀,我們會被異性吸引,會去尋找另一半。
兩個人在大都市裡的小房子中「取暖」的日子,總是讓人神往的。
只可惜,有許多人還是難以和黑天鵝一樣,看準一個就是一輩子。
有的人本與孤獨無緣,甚至熱鬧過,但因為一場愛情,遇到錯的人,然後固執地選擇「一個人」。
這裡來說個有些悲傷又有些豁達的愛情故事,依舊來自網友留言:
我有個朋友,(他)自從和自己的女朋友分手後,就開始獨居生活。這一過,就是14年。他的生活十分簡單。他每天都會聽古典音樂,然後會發朋友圈。哦對了,他和父母關係也不太好。他的收入來自網際網路,而且不低,他是個很厲害的人。他一天只吃兩頓飯,一般是中午將早飯和午飯一起解決,偶爾自己煮飯。但這麼多年了,他的身形一直有很好保持。一直以來,他總是一個人出國旅遊。我也曾問過他會不會覺得孤獨。他說,與其兩個人一起孤獨,不如一個人孤獨更好。
誰說日子非得兩個人一起過,誰說吃飯必須兩個人一起吃。
有的人孤獨,明了說是遇到錯的人,往深了說,其實是不願將就。
心就那麼大,心滿了,屋子也滿了。心只能住一個人,那麼這屋子、自己的手邊,也只能和那個人分享。如果那個人不在了,那便單著吧。
孤獨是有的,但更不願將就。
3、誰說獨居者就一定孤獨?
古代顏回「安貧樂道」,他窮困潦倒,但卻並不影響他的「富有」。心是「富有」的,與「身」何幹?
同理,心是「充實」的,獨居又有什麼孤獨。
一位畢業就獨居的網友留言:
(我)大學畢業後就開始獨居,去年有了自己的房子。疫情剛復工那天爸媽送我到工作地點,留了滿滿一冰箱吃的。那天特別感慨,雖然一個人,但是不孤單。
有的人獨居,是主動選擇一個人;有的人獨居,是礙於生計、前途,被動選擇一個人。
很明顯,後者雖是獨居者,但卻十分充實,一點都不孤獨,因為有人記掛著他,而他也能感受得到。
4、各位即便習慣孤獨,也請心懷擁抱他人的希望
怎麼說呢,顏小二自己也有過一段半獨居生活,那是研究生時期。
之所以說是半獨居,是因為與自己異地戀的男友每個月都會來陪伴自己兩三天。
而一個月的二十七、八天,我都是一個人生活。
當然,這種「一個人」指的是在學校上完課,回到出租屋以後。
學校是有宿舍的,我為何選擇「獨居」呢?
因為顏小二不想在自己睡覺的地方,還要戴著「面具」,不想都二十好幾了,讀到研究生了,還要對著室友說違心的恭維話.....更不想夜深了要睡覺,還要猶豫糾結半天該不該提醒室友早點上床熄燈.....
「群居生活」裡的社交,讓我感覺不自由,所以研究生時期的我,選擇獨居。
獨居生活,讓我有了很大的經濟壓力,畢竟研究生時期,要自己負擔房租,對我來說還是不小的負擔。但我甘之如飴。
還有什麼,比「自由」更重要。而喜歡「獨居」的我們其實並不貪婪,這種「自由」,只要一小會就好,比如回到自己「睡覺」的地方時。
西方哲學家叔本華說:
唯有獨自一人時,才是真正的自己;當一個人感到孤獨無依時,他才會獲得真正自由。
自由是迷人的,這種一個人才能體會到的自由,或許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也更加真實。
但是,顏小二依舊像和各位享受、習慣孤獨的「獨居朋友」說上一句:如果可以,請擁抱另一個生命吧,生活只有形單影隻未免遺憾,多了陪伴的「色彩」,生活或許會比一個人的自由,更迷人。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參考資料:《以獨居之名,這屆90後「空巢青年」,已經把貓擼禿頭了》等。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讚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