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7-03 11:04:46.0中國日報網
國際核工程大會是國際核工程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大會,素有核工程領域的「奧林匹克」之稱,本次大會是中國第四次舉辦國際核工程大會,充分體現了國際同行對中國核能發展的高度關注。來自上海市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原子能機構、國家原子能機構、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以及各大核電集團、科研機構等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餘人參加會議。
7月3日,進行大會開幕式和大會報告。開幕式上,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李冠興院士、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前理事長羅伯特·希穆斯(J. Robert Sims)、日本機械工程師學會理事長Marie OSHIMA、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周波致歡迎詞。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王毅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項昌樂先生、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國家核安全局核電安全監管司司長湯搏致賀詞。
做大會報告的中方代表有: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炳華、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顧軍、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俞培根、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迪南、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院長鄭明光。
做大會報告的外方代表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核能署副總幹事Daniel Iracane、美國電力研究院副首席核電官Steve Swilley、日本經濟產業省自然資源能源機構核能技術辦公室副主任Kenji MIURA、世界核學會中國區主任傅默然、美國西屋電氣公司亞洲區總裁劉信剛、日本電機工業協會總經理Nobuo TADA、法國電力集團(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宋旭丹、南非核能集團公司總裁Phumzile Tshelane、加拿大蘭萬靈集團核能公司和坎杜能源公司高級副總裁Dezi Yang、法國阿海琺集團公司亞太區總裁Philippe HATRON、日本電力中央研究所(CRIEPI)Nobuyuki UEDA。
大會圍繞「核能--清潔、綠色、可靠的能源」的主題設置了多種技術交流方式,包括技術培訓,技術專題,專家論壇,學生海報,技術展覽和參觀。通過這種多樣的方式,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就核電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全面討論。
7月2號的「培訓(Workshop)」環節,就計算流體動力學,熱工水力試驗,概率安全評價,核電廠安全狀態監測系統四個議題進行培訓,授課老師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德州農工核工系教授等國際知名學者。
開幕式後,4-6日大會設立技術專題共15個,會議在收到的1613篇摘要中,最終入選852篇論文,這些文章將被國際工程索引(EI)索引。技術專題覆蓋了核電全生命周期的多個領域核議題,分別是:運維,工程,修改,延壽,全壽期和常規島;核材料和燃料,反應堆物理和輸運理論;電廠系統,結構,部件和材料;儀控,數位化控制和人因工程;先進反應堆和下一代反應堆,聚變技術;核安全,核安保,核不擴散和網絡安全;法規,標準,符合性評定,許可證和監管問題;熱工水力、計算流體力學和耦合程序;燃料循環,除汙和退役,輻射防護,屏蔽和廢物處理;超設計基準事故的緩解策略;核教育,公眾可接受性等相關問題;創新的核電廠設計和新技術應用;風險管理;學生論文競賽。
此外,對核電後續發展以及新技術在核工程領域的應用等議題邀請了國內外學術界、企業界、教育屆的學者專家組織開展10個專家論壇,就核工程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討論,包括核電中的智能技術應用;小型反應堆;核電標準融合以及特殊的安全問題;高強度燃料的發展(包括容錯燃料);非電力生產領域的核能應用;適應核電發展的法規體系建設;先進位造;教育和人力資源發展;三代核電建設過程中的經驗反饋;福島核事故後的響應和措施。報告人員包括監管機構、IBM大數據專家、田納西州立大學核工系等有較高影響力的專家。
本次大會還特別資助了全球60位學生參加大會,他們均為大會優秀論文和最佳海報的獲得者,其中來自香港的一位學生獲得了大會的最高獎(Akiyama Award)。
本次大會將為5位核工程領域的傑出人士頒發「國際核工程大會大獎(ICONE Award)」,獲獎人員為:肖岷、姜宏、Robert Stakenborghs、Jovica R Riznic、Akehiko Hoshide。
大會期間,還將安排技術參觀和展覽,包括上海光源,上海電氣,國核自儀,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等。
國際核工程大會(ICONE)由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和日本機械工程師學會(JSME)於1991年共同發起,是核工程領域內最重要的全球性學術會議。中國核學會於2005年起成為該會議的主辦方之一,至此,該會由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日本機械工程師學會和中國核學會共同主辦,輪流組織,每年一屆,至今已輪流在美國、日本、歐洲和中國連續舉辦了24次。
核能作為清潔、安全、高效的新能源,已成為全球攜手推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能源,核能在我國也已進入規模化發展的新時期。本屆大會在中國核能行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成功舉辦,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與高度評價,成為中國核科技進一步發展,並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
(中國日報上海記者站 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