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教授」何家慶:把技術和生命全部奉獻給山區

2020-12-11 新民晚報

他是一名大學教授,他叫何家慶。退休前,他是安徽大學生物學教授。今年7月,70歲的何教授在安徽扶貧調研的途中暈倒了,最終於10月19日離開了人世。

最近幾天,在安徽省潛山市梅城鎮河灣村,種植戶胡海結的100多畝栝樓進入了採摘期,這是在何教授指導下,今年剛試種的早熟品種。

安徽省潛山市栝樓種植戶 胡海結:本想這個時間栝樓成熟了,想請何教授來品嘗一下這個瓜子的味道,但是感到非常遺憾,現在他走了,本來現在是非常高興的時候,但是高興不起來。

老胡種栝樓有十多年了,頭幾年栝樓的品種更新、病害防治等問題沒少讓他頭疼,2015年正焦頭爛額的他,在自家地裡遇上了一個不請自來的人。

安徽省潛山市栝樓種植戶 胡海結:他穿得非常樸素,我還以為是我們栝樓友,到我們地裡來看一看來學習技術呢!哪想到他還是個高人。我當時感到很驚喜,像這樣的大教授有幾個能到你們莊稼地裡來給你親身親為地做技術指導,那你想都不敢想的。

潛山市地處大別山區,那裡曾是我國最貧困地區之一。早在1984年,何家慶帶著攢下的8000塊錢,用了225天時間走遍了大別山地區的3省19縣,步行12684公裡,採集植物標本近萬份,成為了全面考察大別山的第一人。正是這一次,他發現了既可以藥用,又可以食用的栝樓,或許能幫助山區百姓脫貧致富。

何家慶女兒 何禾:2000年到2014年左右,這十幾年期間他圍繞這個栝樓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這些知識儲備到2016年的時候,他覺得可以帶著這些知識,再一次走到山區,為這些農民提供相關的一些技術支持和服務。

2016年4月,67歲的何家慶走遍了全國17個省區,291個鄉鎮,48000多公裡,搜集全國各地栝樓的分布和栽培等情況,出版了《中國栝樓》,還獲得了有關栝樓的6項發明專利,而所有技術他都無償教給了種植戶,除了免費培訓,還挨家挨戶上門指導。

栝樓種植戶 王傳文:有時候跑到中午我們都感覺受不了,我講何老師去吃飯去吧,他說,等一會。

在大伙兒印象中,這個身材瘦小的小老頭,像是有著用不完的精力。誰也沒想到,他會突然暈倒在扶貧調研的途中,隨後被查出癌症晚期。而即使在醫院最後的日子裡,他依然在努力把自己的調研成果記錄下來。

何家慶妻子 胡建群:18號去世前一天,早晨又在那裡把電腦打開,在那寫文章。然後到了晚上他最後一句話還是在掛念著栝樓的事情,他說不知道今年栝樓情況怎麼樣,能不能賣出一個好的價錢。

孤身深入大西南 傳授種植技術

一身布衣,一心扶貧,無償指導,這些詞似乎都和一個大學教授關聯不上。但事實上,在何家慶教授的一生中,除了課堂上的教學,剩餘的時間幾乎都在為貧困地區的百姓奔走忙碌。栝樓也並不是他研究推廣的第一種能幫助山區百姓脫貧致富的經濟作物。早在1998年,他就孤身一人深入了我國大西南山區,向那裡的農民傳授自己的魔芋種植技術。

何家慶在給女兒的信中寫到:何禾吾兒,當你讀到這封信時,我已經離開家了,帶了一隻不太聽得見清晰的耳朵和病痛離開了你和媽媽,此次之行,我思索良久,準備十餘年,中國西部的貧困情況比東部、大別山區更糟糕,我知道此行意味著什麼,倘若不幸,這封信就算是我對你的最後交代。

1998年2月的一個清晨,給妻子和女兒留下這封信後,沒有教學任務的何家慶,揣著10多年的全部積蓄27000多塊錢,獨自離開了家。

早在90年代初,何家慶就發現,產量高、技術易學的魔芋可以為山區帶來經濟效益,他寫出了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魔芋的書。

但他發現,有著我國三分之二貧困縣的西南山區是魔芋生產集中區,由於種植方式落後收成很低,他想把種植技術送進大山裡。但西南山區道路崎嶇,條件惡劣,還常有毒蛇、野獸出沒,獨自在山間行走意味著隨時會面臨危險。可越是偏僻的地方他越要去,每到一處,除了給大伙兒解決各種種植難題,還主動給他們集中講課。

也許是山區的百姓太需要了解這樣的技術知識了,他們總是聽到很晚都不願意離開,何家慶經常從白天講到深夜,最長的一次連續十幾個小時沒有休息。

這三本日記裡,記錄了何家慶在西南山區的工作內容,也記錄下了他的種種遭遇。在貴州山區,因為遭遇山洪暴發,乘坐的中巴車被洪水困住,他從車窗爬出才逃過一劫。一路上他遭遇車禍17次,黑夜摸山路,多次摔壞腿,還掉下過懸崖。在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因為趕山路睡在山洞裡,腿被毒蛇咬傷,20多天無法行走,靠採集中草藥才救了自己。

1998年12月28日,帶著傷病的何家慶回到了合肥,此時的他體重只剩下40公斤。也許是擔心自己的模樣嚇人,他一直在車站等到天黑才回家。

何家慶女兒 何禾:當天晚上,他回來以後敲門,開門了以後,就看到一個非常黑瘦的身影站在門口,然後頭髮特別長,鬍子特別長,然後戴著一個舊的那個眼鏡,我記得那個眼鏡好像上面還用竹片把鏡片給固定住。然後,就很瘦,然後挑了一擔標本。

305天裡,何家慶跑遍了8個省區426個村寨,3萬多公裡路途中靠雙腿走了8000多公裡,沿途為2萬多名芋農進行了262次技術培訓。

摳門又大方的「倔老頭」

數十年總穿著一身粗布衣,卻四處自費考察調研,一個大學教授,要獲取知識可以去圖書館實驗室,他卻要去野外一個一個地尋找。要傳授知識,可以教書、寫書,他卻要去偏遠山村義務指導。他為什麼要這麼「折騰」自己呢?

何教授的家住在安徽大學教師宿舍樓裡,這個60多平的老房子裡,家具只有簡單的幾件,都是三四十年前購置的,何教授留下的物品大多是書籍、筆記,衣物只有簡單的幾件,幾乎都是補丁摞著補丁。

在臥室的門背後,掛著兩件嶄新的衣服,這是十幾年前妻子給他買的,但他卻一次也沒有穿過。

何家慶妻子 胡建群:這個衣服可能是一百多塊,因為我想他在外面當老師,穿得要稍微好一點吧,他不但把我講了一下,還說他不能穿,說太奢侈了。

這個對自己極其摳門的倔老頭卻又十分大方,他把工資、稿費、獎金全部攢了下來,花在了一次次的自費調研和考察中。2001年、2009年,他還向春蕾計劃捐贈了20萬元,資助貧困女童讀書,這曾讓家人和同事很不能理解。

在妻子的記憶中,幾乎每一個節假日,何教授都不在家,更沒有帶女兒出門玩過一次,他們彼此的聯繫更多的是靠信件、紙條和後來的電話。

何家慶妻子 胡建群:我就覺得他一天到晚在外面幹事,也不管家裡,總得多關心關心家,多關心關心女兒,他說言傳不如身教,想想他做的事情,都是為這些百姓做的好事,心裏面也就打消這個念頭。

1949年,何家慶出生在安徽省安慶市一個貧困家庭,在國家的資助和老師同學們的接濟中,他從小學讀到了大學。1975年,他進入安徽大學生物系任教時,父親給他送來了一個帳本,上面詳細記錄了從1954年到1974年間他得到的每一次幫助。

何家慶妻子 胡建群:用香菸紙大概是4張那個紙,上面寫的,說你讀的共產黨的書,拿的共產黨的錢,要為人民服務,所以他在這種精神感染下,從那時候開始,就是立志要,一定要為人民服務。

何家慶學生 王強:他對兩個群體是絕對負責任的,一個是學生,一個是百姓。跟你講個最簡單的標準,從他實驗室裡走出去的孩子,畢業的時候都是哭著走的,捨不得,讓我們平時多聯繫,平時要注意身體,有困難要說出來,大家一起去解決,不要自己一個人。他知道一個人要面對的困難其實是很大的,他心裡裝的始終是別人。

這是何教授去世前留下的最後一段視頻(畫面),也是他給貧困山區留下的最後一份禮物。

前不久,這兩枚眼角膜已經幫助了兩名山區兒童重見了光明。

何家慶生前說:儘管我很累,但是我精神上是愉快的,希望我所做的這個事情,能夠引發更多的人來關心咱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有更多的人關心貧困山區的經濟發展 。(央視記者 彭德全 李姜楠 任譞 劉振)

相關焦點

  • 一本日記 走近「布衣教授」何家慶
    生物學專家何家慶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致力於扶貧事業,在過去的大半生裡,他通過長時間的實地考察,先是免費推廣魔芋種植技術,後轉向促進瓜蔞產業化的發展,都是在為貧困地區的百姓奔走忙碌。  2019年10月19日,這位與共和國同齡的「布衣教授」在合肥去世。
  • 「魔芋大王」何家慶:奉獻,直到生命盡頭
    「在我去世之後,捐獻自己的眼角膜給貧困山區的兒童,為他們提供一雙明亮的眼睛。」2019年10月19日晚,「魔芋大王」何家慶因病逝世。離開前,他以錄製視頻的方式表達了器官捐獻的心願,並反覆囑託,要把眼角膜捐獻給山區貧困孩子。
  • 「魔芋大王」安徽大學教授何家慶離世 曾自費扶貧行程3萬公裡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安徽大學獲悉,10月19日晚,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何家慶因病在合肥逝世,享年70歲。10月21日上午,何家慶教授的遺體告別會在合肥市殯儀館舉行,前來弔唁的親朋好友、社會各界人士到場送別何家慶最後一程。生前,何家慶教授在病中錄製視頻留下遺願,將自己的眼角膜捐獻給山區的貧困孩子。
  • 清明:緬懷「魔芋大王」、安徽大學何家慶教授!
    何家慶,安徽安慶人,生於1949年12月,逝世於2019年10月,這位享有「魔芋大王」稱號的是安徽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一位大學教授本在學校教書育人、潛心做科學研究就是履行了工作使命了。而這位何教授的光熱不僅僅留在了學校的三尺講臺和他的實驗室。20年前,何教授到安徽績溪縣掛職科技副縣長,勇擔重任,主動申請開發魔芋的種植栽培技術,自己當組長。從此,何教授與魔芋結緣。
  • 新兒女英雄傳丨腳下有泥何教授 心中無我大先生
    19日晚,終其一生走在科技扶貧路上的「布衣教授」何家慶,因病逝世。央視新聞記者獨家獲得了一段何家慶生前講座的珍貴視頻,短短的一分半鐘、兩段話,可以感受到何家慶與貧困山區人民深厚的感情。何家慶的妻子胡建群說,「這是1972年他父親給他買的。他說,只有穿著這件衣服,感受父親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1984年,在女兒剛剛兩歲的時候,何家慶帶著家裡幾乎全部積蓄——450元錢和50斤糧票,不辭而別。看著何家慶留下的字條和20元生活費,妻子心裡很委屈,也很不理解。這一別,就是225天。
  • 「魔芋大王」何家慶眼角膜成功移植
    「感謝何家慶教授!」當日,兩臺移植手術相繼成功完成,角膜供體就是「魔芋大王」何家慶。來自六安與淮南的兩位農家少年,得以重見光明。何家慶對貧困山區孩子最後的牽掛,也得以了卻。  兩名少年成為幸運的那個  10月19日晚,安徽傳奇人物「魔芋大王」何家慶在合肥離世,享年70歲,按照其生前遺願,要把一對眼角膜捐獻給山區貧困孩子。
  • 生命禮讚延續光明| 普瑞眼科冬至致敬所有角膜捐贈者
    誠然,一個人在離開人世之時,將自己寶貴的器官捐獻出去,這不僅讓生命得以延續,更是給那些忍受病痛折磨的人傳遞生的希望。角膜器官遺體捐獻,就是其中一種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的大愛,背後是無數個瀕臨崩潰的家庭重新點燃的希望,看見光明的未來。
  • 永葆初心矢志奮鬥的「布衣院士」
    盧永根入黨70年永葆初心、矢志奮鬥,在農業科學研究和高等農業教育第一線默默耕耘,為國家農業發展和農業科研人才培養作出了積極貢獻。圖為盧永根正在做實驗。經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黨委討論,決定成立「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支部成員由盧永根及其夫人、學院黨委書記等6人組成。支部結合實際,每月定期開展組織生活、交納黨費,支部成員一起學習相關文件材料,始終保持與黨組織的密切聯繫。黨的十九大召開當天,盧永根不顧虛弱的身體,堅持全程聽完大會報告,並參與了隨後的學習和討論,「總書記的報告讓我這個老黨員熱血沸騰,備受鼓舞」。
  • 「人才風採」把醫術奉獻給第二故鄉——記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院...
    韓城傳媒網民生/社會/時訊/熱點關注把醫術奉獻給第二故鄉宋錦寧是國家「863計劃」項目首席專家和陝西省高層次「特支計劃」人才,從事神經外科專業33年,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21項,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3項。
  • 8.22省考公務員真題(布衣院士)——申論範文
    2020年8.22多省聯考:根據材料4,圍繞「布衣院士」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布衣院士」的簡樸與富足入黨70年、累計推廣新品水稻面積1000多萬畝、新增產值15億、一分未留全部捐獻給學校800多萬……這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著名水稻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布衣院士」盧永根留給我們的「大數據」,這是盧院士的縮影寫照,見證了他「簡樸」的一生
  • 「人民楷模」李保國——「我願把知識和能力全部貢獻出來」
    他三十五年如一日行走太行,用科技力量打開百姓脫貧致富之門;他埋頭耕耘、無私奉獻,直至生命最後一息。 他就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李保國(圖中,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我見不得老百姓窮」 1958年,李保國出生於河北武邑縣的一個農村家庭。
  • 潘金勇:把青春和汗水奉獻給熱愛的事業
    2008年,擔任公司綜合辦主任的潘金勇,組建了公司第一支志願者服務組織--五局裝飾「信·和」志願服務聯盟,並與湖南第二社會福利院等單位長期合作,定期組織慰問,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同時個人積極參加義務獻血、資助貧困學生等活動。
  • 「布衣院士」盧永根的苛刻與慷慨
    「在美期間,盧老經常給我寫信,告訴我遺傳工程、DNA重組技術是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叮囑我多學習。」梅曼彤說。梅曼彤學成回國後,盧永根不僅大力推動遺傳工程研究室籌建,還協助申請10萬啟動資金,用於研究室建設。
  • 吉安報導:「暖新聞·江西2020」陳椏長:潛心育人 用青春書寫山區孩子的未來
    ,他選擇了紮根山區,潛心育人,用青春回饋這片養育過他的土地,做最平凡的山區教師。化學對初三的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老師也是一個新老師,為拉近師生的距離,消除學生的緊張和焦慮,陳椏長經常上戶家訪,和家長坐一起聊聊家常,為孩子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家長萬海紅告訴筆者:「陳老師在我們龍岡教書已經有幾十年,化學方面經驗比較豐富。他經常會到家裡面來家訪,所以我的小孩子在他班上學,我們是比較放心。」
  • ...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教授課題組專職科研人員和博士後...
    實驗室介紹:高紹榮教授實驗室主要從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和體細胞重編程分子機制與幹細胞轉化研究,近年來實驗室在早期胚胎發育和體細胞重編程的表觀調控機制等多項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其中在2009年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周琪院士實驗室分別獨立報導了iPS小鼠的研究成果,從而在世界上證明了iPS細胞的真正多能性,被美國TIMES評為2009
  • 本溪明山區「招才引智」建立技術創新體系
    日前,本溪市明山區遼寧金磁科技有限公司茹紅強專家工作站正式掛牌,該工作站的成立將促使企業在重點項目研發及合作交流方面不斷提高,帶動全區新材料發展。這也是明山區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舉措之一。  遼寧金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精密陶瓷產品的企業。為加快高新技術的研發、轉化和應用,推動產學研融合,在明山區組織部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該公司與東北大學茹紅強教授實現了對接並籤訂了合作協議。
  • 讓生命科學和醫學 在清華綻放光彩
    讓生命科學和醫學 在清華綻放光彩——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原醫學院常務副院長趙南明教授來源:《今日開化》2018-8-29 劉祺然他來自浙江開化的普通家庭,卻憑著一股「勤奮努力、勇於開拓」的精氣神,成為開化歷史上第一位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和改革開放後首批赴美訪問學者
  • 法籍教授米裡拜爾遺體捐西安交大醫學部
    原標題:法籍教授米裡拜爾遺體捐西安交大醫學部  新華網西安10月15日電(記者劉彤)「我希望我的遺體能對中國的醫生有一點小幫助。」這是西安外國語大學終身名譽教授、法國拿破崙榮譽勳章獲得者讓·德·米裡拜爾先生的遺言。
  • 「布衣再造」:呈現不可思議的紡織美學
    日前,新井淳一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巡展「布衣再造——新井淳一藝術展」亮相湖北美術館,展覽通過對新井淳一融合傳統工藝、現代科技與東方美學所創作的百餘件紡織藝術設計作品的集中展示,系統回顧了其跨越兩個世紀的設計歷程,有效闡釋了新井淳一先生獨特的藝術理念與設計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