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浩源】
2019年4月1日,時隔近三十一年後,日本頒布了新的年號——「令和」。這個令日本國民都有些感到疑惑的年號,據稱典出日本古代詩歌集《萬葉集》。不論定的新年號雅訓與否,作為一種古老的漢字圈文化,年號在現代社會中依然扮演著紀年的角色,古遠猶新。在這裡,就借東國「令和」之號,談一談年號的前塵故事。
首次從日本古籍裡選年號,能不能算是「去中國化」?
按通說,年號起源於漢武帝時期。《漢書·武帝紀》於前122年(元狩元年)記載,說漢武帝狩獵獲一奇獸,以此事改元元狩。唐代大學者顏師古特意做註:「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清代學者趙翼考據說:在漢武帝之前並沒有年號,元狩之前也沒有年號,之前的建元、元光乃是追加的年號。但他也熱情的評價道:「朝野上下俱便於記載,實為萬世不易之良法。」這點出了年號最大的意義:次序紀年,便利社會。
過去用幹支、歲星,都會有一個重複的周期,往往會出現多個一樣的年份,容易引起混亂。漢武帝前的帝王用某王某年的方式紀年,不足以彰顯天子受天承命,依自己的意志統治國家的大一統特點。年號依帝王次序排列,通常正統王朝不會重複使用過去的年號,便可將時間有序串聯,記錄天下國家大事,至於萬世。
元狩到底是不是中國歷史第一個年號,從顏師古做注開始,這就是一筆糊塗帳。(北大名宿辛德勇老師,索引發揚,認為遲至太初才建號;有的老師認為元鼎、元封才是真正使用過的年號)但自年號制度實施起,帝王以自己的政治意志和理想為基礎,佐以祥瑞時運、典故制度,建立年號。年號通常兩字,三字年號乃至七字在歷史上都曾經見,如王莽的「始建國」、武則天「萬歲通天」、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據說王莽的「始建國地皇上戊」足有七字,堪稱最長。
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世界範圍內看是日本的「昭和」足有六十四年,我國則以「康熙」為久,長達六十一年。使用最短的年號,較難細考。就史料,唐朝有一個散見於墓志銘的「永新」年號,在德宗駕崩之後使用,據推測是次日廢止。查金末帝完顏承麟有一個「盛昌」年號,然而完顏承麟在位不足一個時辰,金國即告滅亡,如果真的頒布過「盛昌」年號,那麼這個年號存在不足半日,可謂最短者。
我國存在過的年號,按李崇智先生的考證,總共有800餘個,正統王朝年號316個。《辭海》考證年號有911個。再加上日本、越南、韓國存在過的年號,總數接近1500。可見,年號自漢武帝起傳承至今,已不僅僅是一種紀年方式,還是一種內涵深厚的政治制度,是漢字文化圈的重要傳統。
建立年號,意味著前一個紀年廢止,一切走向新紀元,建年號又被稱為建元,改年號被稱為改元。通常情況下,皇帝開國、改朝換代為建元;內部按需要改變年號(如新皇即位)是改元。年號的根本目的是記錄時間,通常「建元」意味著朝代更替,有可能將過去一個王朝的曆法制度廢止,新的曆法制度和新王朝的年號一起頒行天下,此時會當即使用新的年號。
而在一朝之內,為了方便記時,通常不在當年年內改元,因為一年多號,容易引起混亂。因此,在前一年提出改元時,往往會指定次年元月元日為新年號的使用起點,新舊交替之間,舊的年號照常使用,待到時自動更換年號就可,提前告知,也是方便社會生產生活。這被稱作「逾年改元」。
這種「逾年改元」的模式也不是沒有打破的時候,比如唐代就有過七次「當年改元」,而且有時一年之中換了三個年號。這一類改元急迫、緊促,通常是為了鞏固權力或者刷新政局所用。武則天在位時屢屢改元,是為了標榜皇權在自己手中號令無阻,也彰顯皇權天授的合法性。而中宗、少帝、睿宗的政治更迭在一年之中引發了兩場政變,為了表明政權的唯一性,不斷更改年號。還有更特殊的追加年號的情況:唐順宗在德宗駕崩後即位,但其已經身患重病,還沒來得及次年改元,就被宮廷政變推翻退位。退位後,當年八月草草改元,與前朝做區別。
皇帝改元,無非是政治變動、制度改革、軍事勝利、災難祥瑞、祭祀宗教、個人喜好、迷信學說七種主要原因。而且就改元來講,遠比改變月日運轉的曆法,成本要低,而同樣能起到宣傳政治合法性、鞏固權威的效果。
就這幾種原因,舉實例而言:新舊皇帝更替,一朝天子一朝臣,改年號是理所當然的,但改易年號還是存在更深層的政治判斷,比如新的皇帝是不是需要繼承老皇帝的政治主張或扭轉政治風氣。南宋孝宗受高宗禪讓,以非親生子為帝,對高宗非常感激,為表明對其的感激和意志的遵循,即位的新年號為「隆興」,從宋太祖的「建隆」,宋高宗的「紹興」年號中各取一字,表明繼承祖宗之心。
在一朝一帝之中,皇帝也可以改變年號以表明政策、立場的改變。還是宋朝,北宋哲宗皇帝早年年號元祐,乃是宋朝的反對變法的舊黨,在哲宗幼年所定年號。元祐末年高太后死,哲宗親政,厭惡舊黨,為表明尊崇新法,改元「紹聖」,即繼承父親神宗變法改革意志之意,也是向朝廷宣示自己的政治主張。
也有時,皇帝會廢止乃至削除某個年號,如明世祖永樂皇帝篡位後,有意識地在官方文獻中削除了「建文」年號,以「洪武」代之,以至於明代的某些典籍中,或將洪武續至三十一年以後。
永樂皇帝
當然,重要制度的變革也會引起年號變遷:唐高宗乾封三年,他進行了一次朝會制度改革,認為這是對過去制度的歸納、提煉,下詔明年改元「總章」。王朝取得軍事勝利,也往往改年號,代表人物是唐代的武則天。有可能是因為武則天的武功不是那麼突出,敗績頻繁,往往有勝時,動輒改元。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族叛亂,打得很艱苦。直到契丹族內部發生內訌,殺死叛亂頭目孫萬徹,這場戰爭才勉強勝利。儘管軍事很狼狽,勝利很尷尬,武則天還是決定改元「神功」——神之功績,有些黑色幽默。
據傳的第一個年號元狩,是因「祥瑞」而改元。自董仲舒以來,發揮孔子「獲麟」、天人感應的傳統,自然界有奇異之事,無論好壞禍福,都與統治者的合法性掛鈎。「祥瑞」通常為奇花異草、神物怪獸、罕見天文,具體而言就是龍啊,鳳啊,雀啊,寶啊之類。漢宣帝改元「五鳳」、魏明帝改元「青龍」都是與祥瑞、天文相聯繫的。有時候統治者心虛,需要為自己製造祥瑞,來證明合法性,也會借「寶」改元。
祭祀和宗教,是與禮儀和信仰相關的改元。比如禮儀中地位崇高的「封禪」,往往是皇帝體現盛德的大事,唐高宗、武則天、宋真宗都曾因為封禪名山而改年號。有時候國家動蕩不安,皇帝也希望改元來提振國家元氣,為國家祈福。唐末的」天復「、」天祐」年號,即希望風雨飄搖的唐朝江山能夠得天垂憐;近世明代崇禎、清末的鹹豐、光緒,也有祝願國家振作,皇威重彰的意味。
還有些祈禱性的年號是為統治者個人服務的,也帶有一定迷信色彩。西漢有重方術,好經讖的風氣,漢哀帝就曾經按照方士和儒生的意見,頒布了中國第一個四字年號「太初元將」。武則天晚年身體不佳,希望增加壽考,就頒行了「長壽」、「久視」這樣的年老,為己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