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源:借日本改年號「令和」,談談年號的歷史

2020-12-17 觀察者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浩源】

2019年4月1日,時隔近三十一年後,日本頒布了新的年號——「令和」。這個令日本國民都有些感到疑惑的年號,據稱典出日本古代詩歌集《萬葉集》。不論定的新年號雅訓與否,作為一種古老的漢字圈文化,年號在現代社會中依然扮演著紀年的角色,古遠猶新。在這裡,就借東國「令和」之號,談一談年號的前塵故事。

首次從日本古籍裡選年號,能不能算是「去中國化」?

按通說,年號起源於漢武帝時期。《漢書·武帝紀》於前122年(元狩元年)記載,說漢武帝狩獵獲一奇獸,以此事改元元狩。唐代大學者顏師古特意做註:「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清代學者趙翼考據說:在漢武帝之前並沒有年號,元狩之前也沒有年號,之前的建元、元光乃是追加的年號。但他也熱情的評價道:「朝野上下俱便於記載,實為萬世不易之良法。」這點出了年號最大的意義:次序紀年,便利社會。

過去用幹支、歲星,都會有一個重複的周期,往往會出現多個一樣的年份,容易引起混亂。漢武帝前的帝王用某王某年的方式紀年,不足以彰顯天子受天承命,依自己的意志統治國家的大一統特點。年號依帝王次序排列,通常正統王朝不會重複使用過去的年號,便可將時間有序串聯,記錄天下國家大事,至於萬世。

元狩到底是不是中國歷史第一個年號,從顏師古做注開始,這就是一筆糊塗帳。(北大名宿辛德勇老師,索引發揚,認為遲至太初才建號;有的老師認為元鼎、元封才是真正使用過的年號)但自年號制度實施起,帝王以自己的政治意志和理想為基礎,佐以祥瑞時運、典故制度,建立年號。年號通常兩字,三字年號乃至七字在歷史上都曾經見,如王莽的「始建國」、武則天「萬歲通天」、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據說王莽的「始建國地皇上戊」足有七字,堪稱最長。

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世界範圍內看是日本的「昭和」足有六十四年,我國則以「康熙」為久,長達六十一年。使用最短的年號,較難細考。就史料,唐朝有一個散見於墓志銘的「永新」年號,在德宗駕崩之後使用,據推測是次日廢止。查金末帝完顏承麟有一個「盛昌」年號,然而完顏承麟在位不足一個時辰,金國即告滅亡,如果真的頒布過「盛昌」年號,那麼這個年號存在不足半日,可謂最短者。

我國存在過的年號,按李崇智先生的考證,總共有800餘個,正統王朝年號316個。《辭海》考證年號有911個。再加上日本、越南、韓國存在過的年號,總數接近1500。可見,年號自漢武帝起傳承至今,已不僅僅是一種紀年方式,還是一種內涵深厚的政治制度,是漢字文化圈的重要傳統。

建立年號,意味著前一個紀年廢止,一切走向新紀元,建年號又被稱為建元,改年號被稱為改元。通常情況下,皇帝開國、改朝換代為建元;內部按需要改變年號(如新皇即位)是改元。年號的根本目的是記錄時間,通常「建元」意味著朝代更替,有可能將過去一個王朝的曆法制度廢止,新的曆法制度和新王朝的年號一起頒行天下,此時會當即使用新的年號。

而在一朝之內,為了方便記時,通常不在當年年內改元,因為一年多號,容易引起混亂。因此,在前一年提出改元時,往往會指定次年元月元日為新年號的使用起點,新舊交替之間,舊的年號照常使用,待到時自動更換年號就可,提前告知,也是方便社會生產生活。這被稱作「逾年改元」。

這種「逾年改元」的模式也不是沒有打破的時候,比如唐代就有過七次「當年改元」,而且有時一年之中換了三個年號。這一類改元急迫、緊促,通常是為了鞏固權力或者刷新政局所用。武則天在位時屢屢改元,是為了標榜皇權在自己手中號令無阻,也彰顯皇權天授的合法性。而中宗、少帝、睿宗的政治更迭在一年之中引發了兩場政變,為了表明政權的唯一性,不斷更改年號。還有更特殊的追加年號的情況:唐順宗在德宗駕崩後即位,但其已經身患重病,還沒來得及次年改元,就被宮廷政變推翻退位。退位後,當年八月草草改元,與前朝做區別。

皇帝改元,無非是政治變動、制度改革、軍事勝利、災難祥瑞、祭祀宗教、個人喜好、迷信學說七種主要原因。而且就改元來講,遠比改變月日運轉的曆法,成本要低,而同樣能起到宣傳政治合法性、鞏固權威的效果。

就這幾種原因,舉實例而言:新舊皇帝更替,一朝天子一朝臣,改年號是理所當然的,但改易年號還是存在更深層的政治判斷,比如新的皇帝是不是需要繼承老皇帝的政治主張或扭轉政治風氣。南宋孝宗受高宗禪讓,以非親生子為帝,對高宗非常感激,為表明對其的感激和意志的遵循,即位的新年號為「隆興」,從宋太祖的「建隆」,宋高宗的「紹興」年號中各取一字,表明繼承祖宗之心。

在一朝一帝之中,皇帝也可以改變年號以表明政策、立場的改變。還是宋朝,北宋哲宗皇帝早年年號元祐,乃是宋朝的反對變法的舊黨,在哲宗幼年所定年號。元祐末年高太后死,哲宗親政,厭惡舊黨,為表明尊崇新法,改元「紹聖」,即繼承父親神宗變法改革意志之意,也是向朝廷宣示自己的政治主張。

也有時,皇帝會廢止乃至削除某個年號,如明世祖永樂皇帝篡位後,有意識地在官方文獻中削除了「建文」年號,以「洪武」代之,以至於明代的某些典籍中,或將洪武續至三十一年以後。

永樂皇帝

當然,重要制度的變革也會引起年號變遷:唐高宗乾封三年,他進行了一次朝會制度改革,認為這是對過去制度的歸納、提煉,下詔明年改元「總章」。王朝取得軍事勝利,也往往改年號,代表人物是唐代的武則天。有可能是因為武則天的武功不是那麼突出,敗績頻繁,往往有勝時,動輒改元。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族叛亂,打得很艱苦。直到契丹族內部發生內訌,殺死叛亂頭目孫萬徹,這場戰爭才勉強勝利。儘管軍事很狼狽,勝利很尷尬,武則天還是決定改元「神功」——神之功績,有些黑色幽默。

據傳的第一個年號元狩,是因「祥瑞」而改元。自董仲舒以來,發揮孔子「獲麟」、天人感應的傳統,自然界有奇異之事,無論好壞禍福,都與統治者的合法性掛鈎。「祥瑞」通常為奇花異草、神物怪獸、罕見天文,具體而言就是龍啊,鳳啊,雀啊,寶啊之類。漢宣帝改元「五鳳」、魏明帝改元「青龍」都是與祥瑞、天文相聯繫的。有時候統治者心虛,需要為自己製造祥瑞,來證明合法性,也會借「寶」改元。

祭祀和宗教,是與禮儀和信仰相關的改元。比如禮儀中地位崇高的「封禪」,往往是皇帝體現盛德的大事,唐高宗、武則天、宋真宗都曾因為封禪名山而改年號。有時候國家動蕩不安,皇帝也希望改元來提振國家元氣,為國家祈福。唐末的」天復「、」天祐」年號,即希望風雨飄搖的唐朝江山能夠得天垂憐;近世明代崇禎、清末的鹹豐、光緒,也有祝願國家振作,皇威重彰的意味。

還有些祈禱性的年號是為統治者個人服務的,也帶有一定迷信色彩。西漢有重方術,好經讖的風氣,漢哀帝就曾經按照方士和儒生的意見,頒布了中國第一個四字年號「太初元將」。武則天晚年身體不佳,希望增加壽考,就頒行了「長壽」、「久視」這樣的年老,為己祈福。

相關焦點

  • 「平成」變「令和」,從日本年號交替,聊聊中國的年號文化
    (長達三十年的「平成時代」宣告結束,日本迎來了「令和」時代)這兩年日本的頭號大事自然是明仁天皇退位,德仁天皇登基,長達三十年的「平成時代」宣告結束,日本制定了新的年號「令和」,從此走向了「令和時代」。(「令和」是日本新的年號,出自日本古籍本《萬葉集》)根據日本的解釋,「令和」年號用典首次沒有出自中國古籍,而是採用日本《萬葉集》中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燻珮後之香。」大意是希望這個年號讓每個國民都綻放自己的花朵。
  • 日本的年號
    初中同學們學習歷史就應該對「年號」這個概念並不陌生吧?我國古代封建王朝時期,每一位皇帝即位都會有新的年號誕生。而在唐朝年間,日本學習了中國的年號制度,從此日本新天皇即位也會有新的年號。並且日本的年號制度至今仍在沿用,今天就和同學介紹幾個日本距離現在較近的年號吧。     1868年-1912年被稱為明治時代。
  • 日本新年號「令和」及其背後的年號制度
    2018年12月日本明仁天皇宣布將於今年的4月30日退位,由此明仁天皇成為日本憲政歷史上第一位生前退位的天皇。2019年4月1日東京時間11時40分左右,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公布新年號為「令和」,取自日本古典《萬葉集》,這一年號可以說是 「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說意料之中,是因為此前早有消息稱日本將從日本古典而非中國典籍中選擇新年號;說情理之外,是因為之前歷代年號,諸如明治、昭和、平成等,均從中國古典中選擇。
  • 日本年號的變遷
    日本自推行每一代天皇採用1個年號的「一世一元」制度的明治時代以後,退位導致的更改年號尚屬首次。年號反映了喜事、疫病、災害和改革等相應時代的世態。 第248個年號日本的年號始於645年的「大化」,截至1989年的「平成」已達到247個。
  • 日本「令和」年號的預言,源自未來的時空旅人?
    在2016年的日本,同樣也在發生:一位可以預知三年後日本新年號的高人,這位叫做(しゃん)的日本網友。2019年4月1日,第248個日本年號由日本政府宣布定名為「令和」,此年號將於5月1日明仁天皇退位後,由接任者德仁天皇正式啟用,以取代舊有的年號「平成」。
  • 日本年號:令和,出自《萬葉集》,一部日本最早用漢字編寫的詩集
    當地時間4月1日上午11點40分左右,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公布新天皇年號為「令和」。至此自平成天皇宣布退位後,日本新天皇年號終於揭曉了答案。日本新年號改元引發外界和日本國民的強烈關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僅親自發表講話,闡明新年號含義,還首次通過首相官邸官方帳號,在推特等社交媒體上現場直播。「令和」出自日本古典《萬葉集》,摘自「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句子。《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文學地位相當於中國的《詩經》。歷史上日本歷代天皇的年號,都取自中國的古典文獻。
  • 日本新年號定為「令和」 揭秘日本年號那些事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日,日本東京,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4月1日上午宣布,「令和」被選為日本新年號。(東方IC)中國網4月1日訊 綜合報導,日本政府1日決定取代「平成」的新年號是「令和」。明仁天皇籤署了改元政令,在當天頒布。該政令將伴隨4月30日天皇退位,在皇太子即位成為新天皇的5月1日凌晨0點起施行。這是日本憲政史上首次在皇位繼承前就公布新年號。「令和」是「大化」(645年)以來的第248個年號。
  • 日本年號變更,下一個年號可能選用「羽生」?
    日本是全球唯一仍在使用皇曆和年號的國家。雖然公曆在日本也普遍使用著,但政府文件、報紙、商業行事曆仍使用年號。據外媒報導,日本天皇明仁將於2019年4月底退位,由皇太子德仁繼位。新的年號將在2018年公布,當下日本使用的年號「平成」將在2019年3月底退出歷史舞臺。這也意味著我們的大偵探工藤新一,只能努力成為下一個年號的福爾摩斯啦!
  • 所有皇帝都有年號嗎?年號怎麼來的?歷史最有名的十個皇帝年號!
    一 建元建元,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是西漢漢武帝劉徹的年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總共使用時間為六年。《史記·孝武本紀》載:「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雲。」這就是建元年號的由來。建元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自然意義重大,這是首開先河的大事。
  • 日本「平成」年號推選親歷者談「令和」:寓意維護和平
    4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新年號為「令和」,現在的「平成」年號將於4月30日隨著明仁天皇的退位停止使用,5月1日起,正式使用新年號。日本明治政府明確規定一個天皇任期內只使用一個年號後,新的年號都是在天皇去世後、新天皇繼位時才正式宣布。
  • 專訪|日本「平成」年號推選親歷者談「令和」:寓意維護和平
    4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新年號為「令和」,現在的「平成」年號將於4月30日隨著明仁天皇的退位停止使用,5月1日起,正式使用新年號。日本明治政府明確規定一個天皇任期內只使用一個年號後,新的年號都是在天皇去世後、新天皇繼位時才正式宣布。
  • 日本3名律師提起訴訟:新天皇登基改年號違憲
    對此,日本長野縣律師協會的山根二郎等3名律師27日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稱改年號違反憲法精神,要求政府不要再改年號。日本衝繩時報新聞標題據日本衝繩時報網消息,3名律師在控訴狀中指出,每當天皇即位就要改年號,是違反以國民主權為基本原理的憲法精神。
  • 日本漢學文獻《年號之部》出版:日本的年號如何選定?
    《年號之部》書影水上雅晴、石立善主編的《日本漢學珍稀文獻集成》是一套日本漢學大型叢書,收錄古代、中世至近代的珍貴而稀見的漢學原始文獻。率先出版的《年號之部》共五冊,5000頁,收錄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歷史年號珍稀文獻九部的寫本,均為史上首次公開。
  • 「令和」年號和 2020 年奧運會,日本將開啟一個新時代嗎?
    作者將這些歷史事件作為這本書的開頭,以2019年日本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結尾,幫助我們探察和理解這個國家的過去。他在書中探討了日本的精神、社會、經濟及政治生活,從而細緻展現了這個經常被誤解的島國及其人民。上一個時代的年號是「平成」,意思是「實現和平」。這個年號是裕仁天皇駕崩之後開始使用的,日本正是以裕仁天皇的名義發起了那場血洗了整個亞洲的戰爭。在其後的幾十年裡,和平確實在日本深入人心。「二戰」結束之後,包括平成年間的 31 年裡,日本士兵沒有在武裝衝突中開過一槍。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年號。同以前的那些年號一樣,這個年號也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最終被選定的年號是「令和」。
  • 我是日本京都大學博士梁曉弈,關於日本歷史上的年號和改元,問吧!
    我是日本京都大學博士梁曉弈
  • 日本天皇的年號,為何多來自中國古籍?
    頗受關注的日本新年號已經官宣,稱為「令和」。   據說,「令和」年號是日本年號史上首次出自日本古籍《萬葉集》。而之前的日本年號,都是從咱們國家的《尚書》、《周易》。
  • 日本:年號取自中國古籍
    日本:年號取自中國古籍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8.27 星期一     隨著明年5月1日日本天皇的更替,日本民眾可能會迎來一個更富有 「民族特色」的新年號。
  • 歷史上明朝皇帝列表年號
    明朝皇帝列表(含畫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 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
  • 漢興錢:中國最早的年號錢
    細問得之,此錢並非一般的榆莢錢,而是十六國時期李壽的鑄幣—漢興錢(橫書),此乃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也。所謂年號錢,即以帝王的年號為錢名的鑄幣,乃中國古錢幣中最常見的一類。我國封建朝代帝王紀年的名稱,叫年號。最早的年號是從西漢漢武帝(劉徹)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開始,之後,歷代帝王都立有年號。
  • 「令和」年號背後:安倍的文化投合與博弈
    王如晨/文繼「平成」之後,「令和」成為日本第248個年號。日本政府宣布,該年號將於5月1日新天皇即位時更換。 說到新年號,安倍今日強調說,「令和」出自日本古典詩歌《萬葉集》「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意思是秩序與和諧,並強調它不是來自中國漢語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