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行走在鄂託克前旗千裡草原上,苜蓿鋪青疊翠,檸條沙柳叢中,野兔野雞不時出沒,新栽的幼苗藉助滴灌滋潤正全力紮根,成年的灌木固沙亦成景,藏錦雞兒紫豔欲滴,點綴在綠毯之上……
沙地面積佔全旗總面積60%以上,年均蒸發量是年均降雨量的8倍多,風大沙多,生態環境脆弱,作為傳統牧業旗但沒有基礎優勢的鄂託克前旗,一路突破,全力護佑1200萬畝生態牧場(其中國家認證的有機草場560萬畝),探索在荒漠化草原地區走出一條生態文明之路。
憑什麼?
鄂託克前旗千裡草原景色美如畫
草畜平衡「算大帳」
草原要增綠,牧民要增收。如何在禁牧的同時保證牧民收入的增長?
鄂託克前旗在生態建設中摸索「黃金法則」——在草畜平衡的天平上,「草」和「畜」是兩個矛盾的變量,變「減畜」為「增草」,同樣可以達到二者的平衡。
鄂託克前旗昂素鎮檸條長勢喜人
鄂託克前旗人對檸條極為「熱衷」,就拿昂素鎮來說,可利用草牧場總面積560萬畝,現有檸條總面積240萬畝,今年啟動「百萬畝檸條項目」,今年計劃種植10萬畝,目前已種植7萬畝。不僅鎮裡規劃種檸條「大項目」,廣大農牧民也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以種檸條改良草場。蘇力迪嘎查牧民賽西雅拉圖為了徹底改變家中1800畝草牧場沙化狀況,作了一個「釜底抽薪」的決定,在嘎查的幫助下向旗農牧局申請檸條種植項目,在自家草牧場上種滿了檸條,為了保證檸條的成活率,賽西雅拉圖舉家搬遷,不再放牧,讓檸條在這片草原上紮根、生長、繁衍。三年後,賽西雅拉圖的草場已是綠意盎然。
同是昂素鎮,2019年,阿日賴嘎查牧民王忠種植苜蓿面積達到千餘畝,當年賣草200多萬斤,賣牛羊100多頭只,純收入在200萬元以上。苜蓿價格高的時候賣草,價格低的時候用它餵牛,可以實現多種增收,短短幾年,王忠就成為遠近聞名的「百萬富翁」。
賽西雅拉圖、王忠等種養殖大戶,還有一筆額外的「生態獎金」。近年來,鄂託克前旗堅持走生態文明之路,並率先設立了生態建設與保護獎勵基金,每年拿出100萬元獎勵給生態建設與保護方面成績突出的農牧民、嘎查村。
蘇力迪嘎查肉羊育肥養殖場及生態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要順利推進,就必須建立一套完備的制度,用法治劃出一條生態底線,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設立草原保護紅線,嚴禁開荒擴灌;嚴格落實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政策和草畜平衡制度;明確露天煤礦對採區的復墾和恢復植被責任;實行環境保護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在自治區率先開展主要汙染物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率先啟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一項項有力的政策措施,正讓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讓綠色在鄂託克前旗大地上不斷地變濃和延伸。截至2019年底,鄂託克前旗累計圍封退化、沙化草牧場1288萬畝,改良「三化」草原34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7%提高到現在的23.9%,植被覆蓋度達到了46%以上。
「增草」目標實現,草原生態恢復明顯,但全旗的牲畜頭數沒有因此而減少,反而因大力實施捨飼畜牧業而增加,農牧民的收入也隨之大幅增加。
昂素鎮哈日根圖嘎查牧民擠羊奶
6月初,仍是鄂託克前旗草原的禁牧期,1200萬畝生態牧場正在休養生息。禁牧並不意味著限制畜牧業,而是讓羊換了一種「活法」,鄂託克前旗鼓勵發展肉羊羔羊短期舍飼育肥,牧民收入翻番,人們驚嘆:鄂前旗牧民的羊肚子裡有一個「小銀行」。
和過去不同,牧民康佔空主動延長禁牧封育時間,從11月至次年6月為他的禁牧時間表。每年禁牧時間長達半年多,養殖規模和收入不但沒有萎縮,還在原來的基礎上增長了4倍,老康的秘訣在 「圈養」。「我家的育肥羔羊不出羊圈就賣了,草場上的草都是留給基礎母羊的,雖然禁牧時間長,但我家草場上的草羊吃不完,地裡的草也吃不完,去年收入20多萬元。」在羊圈旁,老康談起養羊經驗喜形於色,並算了一筆帳:他家有150隻基礎母羊,如果按長期放養,草場植被破壞嚴重羊又吃不飽,每隻母羊每年只能產一羔。圈養以後,羊兒飽食終日、「養尊處優」,經過品種改良繁育能力也提升了,一般兩年三茬羔、一胎雙羔,每年能產300隻羔羊,育肥四五個月可以賣上千元的好價。老康家的羊每次出欄就有幾萬元的純收入。
康佔空的養殖方式是大多數鄂託克前旗牧民的縮影。「去年全旗共賣出育肥羔羊100萬隻,今年,我們繼續鼓勵肉羊羔羊短期舍飼育肥,計劃發展年出欄1000隻以上的自繁自育肉羊羔羊短期舍飼育肥示範戶100家。」鄂託克前旗農牧業局副局長冒萬勝介紹說。
草場植被肆意生長之際肉羊羔羊育肥正忙,這樣雙贏的模式,在於全旗上下一起發力。為了鼓勵舍飼養殖,鄂託克前旗從財力、物力上給予了很多扶持,在設立圍欄、建設棚圈、飼草種植、飼料加工、打井噴灌、品種改良、疫病防治、科技服務、養殖培訓、繁育銷售等環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些措施很快解決了農牧民養不了、賣不好的問題。正是這些扶持政策,調動了農牧民舍飼養殖的積極性。
數字草原「有智慧」
昂素鎮阿日賴嘎查牧民孟克吉日嘎拉依靠2000畝草場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每年收入60多萬元,「我家的草場從我奶奶手上就種檸條,現在大多數檸條已經比我都高了,為了保護植被,我放牧的原則是,載畜量如果是200隻,我只放100隻。」
昂素鎮烏蘭胡舒嘎查集體經濟養驢基地
在鄂託克前旗數字草原中心,換個視角看草場,清晰的電腦屏幕上,孟克吉日嘎拉家千畝草場從2010年至今草牧場植被情況參數清晰顯現。為了證明孟克吉日嘎拉「草牧場植被牛羊吃不完」這道「命題」的真假,數字草原信息中心主任王伊拉圖對孟克吉日嘎拉家草場進行草畜平衡測算、草地類型準確分辨、草地牧草產量及生產力評估等多項指標實時計算,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確實!
這只是「數字草原」強大功能的「冰山一角」。鄂託克前旗率先建立了全區首家旗縣級「草原信息中心」,在「智慧草原」建設方面快了一步。打開「數字草原」,隨意選取牧戶,簡單的一鍵查詢農牧戶信息功能,囊括了牧戶家庭成員、承包土地、草牧場確權、圈裡的牲畜等,地面上的人、物,地下的資源,空中的移動信號覆蓋都能查到。「真是服了,人不用來,對我家草場好賴,是不是超載放牧,都一清二楚。」上海廟鎮陶利嘎查牧民阿迪日說。「如果比起往年草原整體植被退化了,我們會給牧戶警告。」王伊拉圖說。
在此平臺上,不僅能看圖定位,能算數據範圍,還能為林草業的發展「出謀劃策」,比如,對不同類型天然草原單位面積適宜載畜量標準進行科學核定,將以草定畜工作任務分配到各鎮、嘎查村,將減畜任務具體落實到農牧戶;比如,通過「數字草原」提供的數據,鄂託克前旗對退化、沙化、鹽鹼化特別嚴重的「三化」草牧場,採用短期禁牧、以草定畜、大型噴灌補水等措施,快速恢復植被;甚至,通訊建設、地下礦產勘探、道路建設、水利設施建設等,都有「數字草原」系統的用武之地。「為了拓展數字草原系統的使用範圍,科研人員又融入了新技術,建立起覆蓋不同區域的草原信息管理共享系統,突破了以往傳統管理和決策的局限性,使鄂託克前旗的草原得到進一步合理利用。」王伊拉圖說。
牧民草場生態植被顯著改善
此外,鄂託克前旗「數字草原」和「天地空」一體化生態資源感知監測預警網絡 「森林眼」、以「網際網路+護林護草員+生態專員」為主體思路的森林草原巡護系統「啄木鳥」巡護通共同助力「網際網路+」智慧林草建設,「以前的『糊塗帳』在數字平臺上成了『明細帳』,幹得咋樣,任務完成了沒有,都能通過系統查看。」王伊拉圖說。據統計,鄂託克前旗草原植被蓋度、高度和產草量分別從2013年的39.74%、24.96釐米、574.86千克/公頃,增加到2018年的43.12%、26.57釐米、686.4千克/公頃。
百姓吃上「生態飯」
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落腳點還是惠民。鄂託克前旗創新舉措,將生態建設與助民增收相結合,在植綠、護綠的過程中,迸發綠色力量,託起增收希望。
經過一場喜雨的滋潤,敖勒召其鎮查乾巴拉嘎蘇嘎查曾經的荒灘上,萬畝沙柳林更加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嘎查的變化要從2018年成立的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說起。合作社總戶數25戶,吸納9戶貧困戶,將爭取來的生態治理項目委託企業實施,社員給企業打工,在保證林木成活的同時,社員的收入也增加了,項目驗收合格後,合作社用經營收益幫助脫貧戶發展產業。查乾巴拉嘎蘇嘎查荒地變綠林,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漫山遍野的生態經濟林也成為當地牧民的「綠色銀行」。
昂素鎮巴彥希裡嘎查牧民家羔羊育肥「發羊財」
近年來,生態脆弱、脫貧任務較重的鄂託克前旗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相結合,探索「一個戰場」同時打贏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兩場戰役」。
在鄂託克前旗4個鎮30個嘎查村,「合作社+貧困戶、政府購買式造林」的生態扶貧模式「遍地開花」:由貧困戶加入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直接參與造林工程,旗林草局將國家生態建設任務下達給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承接項目後,或自行實施,或引入企業代為造林。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優先僱用貧困戶務工,貧困戶變身成為「造林工」「護林員」,賺取勞動報酬,還可再獲得一份管護收入,增綠增收實現「雙贏」。目前鄂託克前旗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共有30個,社員人數達28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4戶,2018年至今,全旗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共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化林分修復等工程18.43萬畝,項目總資金投入5460萬元,直接利潤達337.29萬元,貧困戶和牧民年人均增收2500元。
當上護林員,脫貧有勁頭。城川鎮克泊日嘎查哈斯木仁的妻子患病,他不能外出務工,一度灰心喪氣。他說:「鎮裡聘我當護林員,每年工資有2萬多元,一下子緩過勁來。」 今年,鄂託克前旗利用天然林保護工程資金選聘274名護林員,其中貧困農牧民11名,年收入2萬多元。群眾能幹活了,青山有人守了,不僅有效充實了基層生態保護隊伍,織牢了生態脆弱區保護網,也拓展了貧困群眾增收渠道。
種下致富林,增收更長久。「牧場有林、林下有草、草裡養雞,一林生多『金』,每年收入過5萬元。」 鄂託克前旗城川鎮大池村貧困戶宋永軍說。村裡自然條件較差,地越種越薄,靠啥脫貧?打「綠色牌」!旗、鎮兩級引導貧困群眾發展林草產業,既能「鎖」住水土,又能「鼓」起錢袋。
昂素鎮黨政領導班子調研指導養殖示範戶
選準產業,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吃上了「生態飯」。許多地區因地制宜挖掘生態優勢,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全旗建設果園10個,種植以蘋果、杏樹、桃樹、梨樹、葡萄等為主的經濟林共計4萬畝,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種植經濟林5561畝,並積極探索有機棗種植,成為有機棗重要原料供應基地。
6月的西鄂爾多斯毛蓋圖自然保護區,眼前一望無際的草原早已穿上 「新衣」,碧綠的牧草做底子,無數紫盈盈的藏錦雞兒花點綴其上,在藍天白雲映襯下,這紫綠相間的草原美景別有一番韻味。
鄂前旗草場豐茂,牛羊肥壯
一路行走,
千萬畝生態草牧場
讓我們大飽眼福,
同時,
也看到了大美鄂前旗
漸次延展的幸福畫卷:
生態在改善,
草原煥新機,
牛羊更歡暢,
百姓展笑顏……
來源:鄂爾多斯日報
點擊標題,了解往期精彩
原標題:《鄂前旗:護佑千萬畝生態牧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