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性、正品德、慈悲行
禪為做人根本,以武學為方法,從而達到坐禪、禪定的境界。而從武學的修煉中,逐漸明白自己的心性及身體狀況,用禪學及武學改善自身的心性及身體健康。禪醫,是少林傳統醫學千百年來歷代少林高僧將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行醫原理和主要行醫方法結合禪學理念而形成的一個獨特的醫學分支。如修煉禪學、武學到了高深的境界,便可熟知人體經絡、五臟六腑、氣血及心性,從而可精通醫理。以醫術慈悲濟世,助人離苦得樂,度己度人。正所謂:禪通武達醫理明。
少林禪法
少林禪法,是從公元五世紀菩提達摩在嵩山創立祖師禪,開創禪宗先河之後延續至六祖惠能,"菩提無樹葉落歸根"禪宗本流後回歸嵩山。
禪武醫法門
至明朝末年,少林寺南園永化堂無言正道(無言道公)創立禪武醫法門,修的是行意禪。
禪武醫文化集禪學、武學、醫學為一體,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承的一門學問,由明朝少林高僧、少林寺永化堂開山祖師無言正道所創併集大成。禪武醫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少林文化的核心部分。禪武醫文化的思想理念即:「修心性、正品德、慈悲行」,這九字真言也是禪武醫文化的精髓所在。
禪武醫之傳承
清朝末年,無言道公禪武醫第十五代傳承人寂勤(吳古輪)為保禪武醫法門免遭滅絕,奉師命按照寺規打出山門還俗,經其子吳山林第十六代禪武醫傳承人傳與行性禪師,又由行性禪師傳與少林寺僧人釋德建。
行性禪師
行性禪禪師俗名張慶賀,1931年生,幼時家境極度貧困,六歲時父母相繼病故,淪為孤兒。八歲隨民間郎中學醫,十四歲拜少林寺永化堂淳全大和尚為師,承繼了永化堂的禪武醫。1951年,淳全大和尚將其推薦給少林寺永化堂禪武醫第十六代傳承人吳山林,被山林大師收為入室弟子,大師念其心誠質佳,將自己秉承的禪武醫秘技傾囊相授。1982年,張慶賀入少林寺拜永化堂德禪老和尚為師,師賜法名行性,出家後繼續向德禪學習禪學和竅療醫術。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行性禪師把吳山林擅長的永化堂推拿、點摩氣化療法,淳全擅長的永化堂藥療、食療,德禪擅長的竅療法等融會貫通,有機結合,使永化堂醫術更加完備;禪學方面,他在廣泛吸收淳全、吳山林、德禪等大師所傳禪修要義的基礎上,潛心研修,頗有所悟;禪武方面,他每日子夜練功,從不間斷,把吳山林傳授的少林絕學心意把推演了八百多把,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成為永化堂禪武醫第十七代法脈傳承人。
禪師晚年嘔心瀝血,精心考察、選拔、培養禪武醫傳承人,收少林寺僧人釋德建為入室弟子,將畢生研修成果傾囊相授,使永化堂禪武醫後繼有人,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造福社會,完成先師"把少林絕學還給少林寺"的夙願。
行意禪在廣州
行性、德建師徒傳承禪武醫之大成,蟄居深山僻壤,為百姓行醫治病留下許多傳奇美談。行性禪師和德建禪師對行意禪的傳承和發展,也是對發掘嵩山文化豐富內涵的重大貢獻。德建禪師深山修行三十年,用二十年時間在懸崖峭壁間修建宏偉嵩山禪院,並成立河南省嵩山禪武醫研究院,申報嵩山內養功法為河南省非遺項目,並與廣州大佛寺共同成立禪武醫學堂,讓行意禪能夠惠及眾生。
《少林禪武醫宗師無言正道》
欲想了解更多行意禪資料,敬請參考《少林禪武醫宗師無言正道》一書。該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記述完備,實用價值高,揭示行意禪的歷史足跡,展示行意禪文化的深厚內涵。
資料來源於嵩山禪院
攝影 | 李國堅
編輯 | 如靜
審核 | 弘法部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