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爪是很多人飯桌上常見的食物,不僅大人愛啃,連小孩子也喜歡吃。然而,讓2歲3個月大的小男孩依依(化名)想不到的是,一根1.5*0.5釐米的雞爪小關節竟會讓他危及生命。
近日,依依因食用雞爪時不小心誤吞雞爪小關節,導致氣道異物吸入,引發連續十天咳嗽、發熱現象,加重肺部阻塞情況,甚至有生命危險。
幸運的是,龍崗區婦幼保健院成功地為他開展了支氣管鏡下異物取出術,取出異物。據悉,這也是龍崗區開展首例支氣管鏡下兒童異物鉗取手術。目前,他恢復良好,正準備出院。
孩子咳嗽又發熱 醫生發現有蹊蹺
「患兒連續十多天,一直以咳嗽、發熱為主,病情未見好轉,被醫院兒科收治住院。入院後,進行了一系列詳細的檢查。其中給患兒拍胸片的檢查結果顯示:右中下肺局限性肺氣腫(阻塞性?)。」據該醫院住院部兒科副主任醫師黃從付介紹,當時正在值班醫師冼家明認為患兒如果僅是支氣管炎的話,胸片不應該提示有肺氣腫情況,出於職業醫師的警惕性,連續追問病史,特別是近期是否有異物嗆入史。在仔細詢問小患兒母親後,才知道孩子在8月19日吃雞爪時有過嗆咳的過程,家人以為拍拍孩子的背就沒有事。事後小朋友也沒有明顯的不舒服,因此沒太在意這個問題。
隨後,冼家明立即聯繫該住院總醫師巫斌說明情況,恰巧遇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院柔性引才兒科陳德暉專家團隊)派遣的主治醫師吳上志在醫院坐診,正在兒科進行系列技術指導。巫斌立即與吳上志聯繫,吳上志了解詳細情況並讀片後,指示立即為患兒開展「胸部CT+三維重建」的檢查。
開通綠色通道 手術難度超乎尋常
胸部CT明確患者存在氣道異物吸入,由於依依的體位如果有改變,極有可能致異物移動而加重肺部阻塞情況,冼家明醫生立即叮囑家屬讓依依保持安靜,不要驚嚇患兒。與此同時,巫斌立即匯報住院部兒科副主任醫師黃從付、伍根峰後,緊急聯繫醫院手術室開通綠色通道。
「我們醫院已開展過200餘例的支氣管鏡檢查及灌洗術,技術儲備成熟,此次又有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支持,於是決定在全麻下行支氣管鏡異物取出術。」據黃從付介紹,此臺手術是醫院首次開展,為了保證依依的安全和手術的順利進行,醫院多科室進行聯合會診並給予相應後勤保障,並給予了最強的專家陣容支持。
「由於患兒年齡小,不能配合手術,只能採用全身麻醉。」負責此次手術操作的伍根峰介紹,當時情況風險大,難度高,小兒耐受缺氧能力差,稍有不慎將危及生命;同時此前醫院都未開展過此類手術,無手術經驗借鑑,麻醉風險非常高,這給所有醫務人員提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經過詳細討論研究,最終為依依制定出一套個體化麻醉的手術方案。
異物成功取出 竟然是雞爪小關節
當日下午5時許,小依依躺在了手術臺上,由吳上志親自指導,手術麻醉科沉著冷靜地為依依進行全麻後,伍根峰緩緩置入支氣管鏡。
「由於患兒年齡小、肺部空間非常狹窄,在管徑僅4毫米的軟鏡下進行異物鉗取,如同一個軟的夾子要在一定距離下精準地捉住牆壁上的蚊子。我們只能通過2毫米的孔道進行反覆調整,旋轉到合適角度才能找到異物,鉗取過程中異物容易再次滑落進入小氣道,導致小氣道堵塞更難鉗取。除了麻醉,這又是手術中的一道挑戰。」 伍根峰表示,由於雞爪小關節已在氣管裡10多天,其周圍有肉芽組織包裹,受到輕微的擦碰就會出血,再次給手術帶來了難度。
如此多的困難,在醫護人員的齊心協力、相互配合下,手術花費一個多小時,在氣管鏡的引導下,緩慢套取、收緊,確定牢牢鎖定異物後,輕輕拉出氣管……映入大家眼帘的一根1.5*0.5釐米的雞爪小關節,異物順利取出!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手術結束後,給小依依檢查氣道無異常。依依父母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讚,滿滿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如何預防小兒支氣管異物發生?
「如果發生異物吸入要立即將患兒送至有條件取氣管異物的醫院,在途中要注意儘量減少各種刺激,避免患兒哭鬧、咳嗽,保持安靜。」龍崗區婦幼保健院醫生伍根峰敬告廣大家長朋友們,在孩子進食的時候千萬不要挑逗孩子,一旦發現孩子嘴裡放有不該放的東西,應該婉言勸說的拿出,不要用指強行挖取,以免引起哭鬧而吸入氣管內;5歲以內的小孩兒應該避免接觸花生米、瓜子、豆類等帶核的食物;要對小孩進行正確的教育,不要養成口含物的習慣。
如果出現異物嗆入氣管的情況時,家長怎麼做?
1、可以採用「上腹部拍擠法」:(海姆立克式法)為其排出。只適用於1歲以上的兒童,注意操作的力度,可反覆5-10次,用力過猛或操作不當有導致腹腔和胸腔臟器損傷的風險。具體方法為:救護者站在受害者身後,從背後抱住其腹部,雙臂圍環其腰腹部,一手握拳,拳心向內按壓於受害人的肚臍和肋骨之間的部位;另一手成掌捂按在拳頭之上,雙手急速用力向裡向上擠壓,反覆實施,直至阻塞物吐出為止。
2、可採用「拍背法」,只適用於1歲以下的兒童,要注意頭低於軀體,可重複多次。具體方法為:倒提嬰幼兒兩腿,頭向下垂,同時輕拍背部,這樣可通過異物自身重力和嗆咳時胸腔內氣體的衝力,迫使異物向外咳出。如果無法排出,應立即將患兒送往醫院就診。
【撰文】黃詩妤
【通訊員】譚旭東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