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戰鬥一天」— 記我國肝臟外科之父...

2020-12-09 雲南網

原標題:「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戰鬥一天」— 記我國肝臟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教授吳孟超

2019年3月吳孟超在手術臺 曹希攝 人物檔案 吳孟超,男,1922年出生於福建,中國科學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教授、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建立了我國肝臟外科理論、技術體系和學科體系。1996年,他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2006年,他榮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全世界55%的肝癌病人都在中國,所以我們必須靠自己的力量來研究肝癌的診治。」

最近的福建省閩清縣後壠村,異常熱鬧,很多人慕名來到這裡。後壠村是我國肝臟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教授吳孟超的老家。前不久,歷時兩年多籌建的「吳孟超院士館」在這裡開館。

該館展現了這位醫學大家成就卓著的一生:吳孟超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醫學家;作為一名軍人,他是一級英模,1996年被授予「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海軍軍醫大學,近距離感受了吳孟超傳奇的醫學人生。

帶隊勇闖「生命禁區」

2014年,記者曾面對面採訪過吳孟超。採訪當日下午,在等了一個半小時後,記者終於見到了當時已92歲高齡的吳孟超。他並非沒有時間觀念,他的秘書偷偷地跟記者說:「吳老一到病房就走不出來了,他願意待在那裡。」

的確,數十載心系患者,讓他難以放下治病救人的責任。

2017年8月,95歲生日的前一周,吳孟超還在手術臺上工作4個小時,為病人切下10公分大的中肝葉腫瘤。如今,雖已光榮退休,但他仍捨不得放下手術刀,一如既往地查房,一有空就研閱最新的學術資料。他說:「中國『肝癌大國』的帽子還沒有扔進太平洋,我還要繼續同肝癌鬥爭!」

我國是肝癌高發的國家,肝臟外科卻一度被認為是「生命禁區」,相關手術的成功率極低。

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肝癌防治領域還處在一片空白的狀態,身為外科醫生的吳孟超開始開墾這片「荒地」。一位國外專家看到吳孟超簡陋的研究環境後傲慢地說:「中國肝臟外科要趕上我們的水平,起碼要30年!」

吳孟超聽後,憤然寫下了「臥薪嘗膽、走向世界」8個大字,立志將自己的奮鬥方向與黨和國家的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

「禁區」裡根本沒有路。原本用來養殖實驗犬的窩棚成了吳孟超的實驗室,全部的實驗設備就只有幾張破舊的桌椅和幾把剪刀。

經過成千上萬次的解剖實驗,1957年,以吳孟超為核心的「三人小組」首次提出肝臟結構「五葉四段」解剖理論,中國醫生從此闖進了「生命禁區」。1960年,吳孟超主刀完成我國第一例肝臟腫瘤切除手術,實現了中國外科在這一領域零的突破……幾年時間,吳孟超就將中國的肝臟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不願只當「開刀匠」

在肝臟外科研究上,身高只有1.62米的吳孟超,卻是一個世界巨人。

吳孟超不願只當一名「開刀匠」。他常說,他開了一輩子刀,但開一刀只能延長一個病人的生命,這對於每年新增幾十萬肝癌患者的中國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肝癌難題,必須靠基礎研究,找出肝癌的發病機理,找出肝炎向肝癌轉化的根本原因,在早期預測、早期診斷和預防上做好文章,進而一舉解決困擾世界的肝癌問題。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由吳孟超領銜的「三人小組」開始向肝癌發起挑戰時,他們就遵循了這個思路——科研從臨床中來,最終要應用到臨床上去。他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肝癌專業性基礎研究實驗室,1993年他又組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肝癌研究基地——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和研究所,把肝癌研究推向分子水平和生物治療領域。

199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腫瘤分子生物學家王紅陽剛從國外回到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時,她向吳孟超提出,一定要在醫院新建一個消化內科,這樣她就可以建立基礎研究與臨床結合的基地和轉化平臺。

吳孟超聽後一口答應。「全世界55%的肝癌病人都在中國,所以我們必須靠自己的力量來研究肝癌的診治。」吳孟超說。

「當時,還沒有所謂研究型醫院的概念,將我的實驗室建在醫院,並新建消化內科,需要頂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但吳孟超毫不猶豫。」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王紅陽心中滿是感激。

為後人搭建抗癌平臺

對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孝平來說,大他31歲的吳孟超可以說亦師亦友,最讓他敬佩的是吳孟超的開創精神。

「在學術領域,最強調的是開創。」陳孝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吳老翻譯出中國第一部肝外科教材《肝膽外科入門》,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創造性地提出了『五葉四段』的解剖學理論,建立了『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的肝臟止血技術,率先成功施行以中肝葉切除為代表的一系列標誌性手術,建立了我國肝臟外科的學科體系……這些方法和理論被沿用至今。」

可吳孟超並不滿足。

他知道中國每年新發肝癌病例近40萬,要想提升治癒率,僅靠手術和各個單位的分散工作,是遠遠不夠的。

「我從醫70餘年,其中有60多年是和肝癌打交道。如今,我的時間不多了,我必須給肝癌研究的後來人搭建一個攻克肝癌的平臺,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希望!」吳孟超說。

「我們建議,組成打破部門界限、學科界限的肝癌攻關協作組……」2006年春天,已84歲高齡的吳孟超聯合其他6位院士向國家有關部委呈送報告。

此時,吳孟超剛剛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站在人生輝煌的頂點,他沒有停下腳步,依舊牽掛國家的肝臟健康事業。

報告引起重視,2010年的最後一天,國家肝癌科學中心正式落戶上海。在此期間,吳孟超近百次赴京協調溝通。一次,他生病剛打完點滴,又要去北京匯報。從首都機場出來時,他走幾步就要休息一下。隨行秘書心疼得直掉眼淚:「吳老真是不要命了。」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勸吳孟超,您都80多歲了,早已功成名就,也該享享清福了,再站上手術臺,萬一有個閃失,別影響了一輩子的聲譽。吳孟超卻笑著說,「我不就是一個吳孟超嘛,名譽,那算啥?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戰鬥一天!」(張 強 通訊員 王澤鋒)

相關焦點

  • 吳孟超:中國肝臟外科的集大成者
    1956年,還是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外科主治醫師的吳孟超在裘法祖教授指點下,把目光瞄準了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理論研究和臨床治療都是一片空白的肝臟外科。  當時,全國連一本中文版肝臟外科專著都找不到。吳孟超想從理論上尋找突破的路徑,當他在圖書館發現一本英文版《肝臟外科入門》時,如獲至寶,決心翻譯這部著作。
  • 一位96歲軍醫的忠誠和堅守——記海軍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
    新華社上海8月31日電題:一位96歲軍醫的忠誠和堅守——記海軍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院士張鵬、丁汀、吳登峰他忠誠於職業,醫生一做就是70多年。他忠誠於選擇,當兵一當就是一輩子。從醫75年,他創立了肝臟「五葉四段」理論,奠定了我國肝臟外科的解剖和理念基礎;創造了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和無血切肝法,使肝癌手術成功率由16%提高到98%以上……他就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海軍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院士。
  • 國內外首創:肝臟離體45分鐘被植回,肝癌晚期患者「自救」成功
    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這是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首創的開展聯合右心房重建的半離體自體肝移植治療複雜肝癌手術。 肚子疼入院查出肝癌晚期 13日,記者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臟移植腹腔鏡外科病房內,48歲的張先生和來測溫護士有說有笑,家人在一旁收拾東西準備出院。按照他的話說,重生了,得活好自己的下半生。
  • 肝癌有哪些症狀和常見原因?查出晚期肝癌還能活多久?
    我想撐著我爸還能走,精神頭還可以帶著出去轉轉。以前你是我們的醫生,感覺值得信任,想問問到底咋辦。我說:作為醫生,肯定建議你聽專科醫生的話。作為朋友,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在老人家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多陪伴,減少痛苦,開心一天,幸福一天就好。她說明白了,臨走時,還非常感謝我。
  • 肝臟離體45分鐘被植回 肝癌晚期患者「自救」成功
    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這是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首創的聯合右心房重建的半離體自體肝移植治療複雜肝癌手術。 肚子疼入院查出肝癌晚期 13日,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臟移植腹腔鏡外科病房內,48歲的張先生有說有笑,家人在一旁收拾東西準備出院。他說,重生了,得活好下半生。
  • 「我活一天,就要告一天!」
    為了播種下最珍貴的良知與和平做出了怎樣的犧牲奉獻了怎樣的大愛今天講的第一個故事主人公名叫夏淑琴,91歲拉貝在日記中提到名字的一個倖存者……我活一天夏淑琴激動不已,說:「我活一天就要告一天,不但為被日軍屠殺的家人,也為身後30萬的死難同胞。」
  • 王魯教授:給肝癌手術病人的一封信
    肝癌手術損傷越來越小,病人康復越來越快,是所有肝臟外科醫生的一致目標與期望! 各位肝癌手術病友們: 你們好!我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外科主任王魯。今天是3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國愛肝日」。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活一天就要講一天
    原標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活一天就要講一天2019年12位倖存者離世,僅餘78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始收集倖存者後代數據「不知道還能講幾天,但活一天就要講一天」,「體會過生命寶貴,要珍惜生命」。一大家人死得只剩一兩人記者統計了78位倖存者中的58人,有33位超過90歲。管光鏡曾是最年長倖存者,2017年年底與世長辭,享年100歲。如今最年長的已97歲。
  • 肝臟發出的求救信號有哪些?如何早期發現肝癌?
    肝癌發病現狀:肝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稱,據最新統計:全世界每年新發肝癌患者約60萬,死亡患者約25萬,其中我國約佔45%。我國的肝病患病率居世界首位,且呈年輕化趨勢。你的小心肝,現在還好嗎?1分鐘自測——你的肝臟現狀肝臟疾病的臨床症狀多種多樣,但其表現較為隱匿,在疾病的早期階段易被忽視。
  • 「我活一天,就要告一天!」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我活一天,就要告一天!」為了銘記這慘痛一頁為了播種下最珍貴的良知與和平做出了怎樣的犧牲奉獻了怎樣的大愛今天講的第一個故事主人公名叫夏淑琴,91歲拉貝在日記中提到名字的一個倖存者……我活一天
  • 可能是肝臟在求救,小心肝癌找上門
    當我們的肝臟出現問題的時候,大量的雌激素無法被代謝,就會形成毛細血管的擴張,形成蜘蛛痣。如果皮膚上面出現大量這種紅點,就要記得及時去醫院檢查肝功能是否正常。根據《外科心法要訣》所說的,血痣是由於肝經怒火所致,會不斷地增大。一般來說,肝臟的代謝異常和血脂、膽固醇偏高,都會形成血痣,也意味著更容易出現脂肪肝、肝硬化,甚至有惡化成肝癌的風險。
  • 河北「換肝」醫生韓文寶:活一天也要看好病
    2011年被確診為肝癌,實施肝臟左半切除手術後僅18天回到工作崗位,實施肝臟移植手術後46天又回到崗位。三年來,他堅持每天插著腹腔「T管」坐診、查房,每天口服6種藥物控制疾病。他的一句話感動了當地人:「只要我多活一天,就要多幹一天。」  為病人省錢的醫生韓文寶:醫無德者,不堪為醫  韓文寶1972年出生在遷安鄉下,1996年承德醫學院中醫系畢業後到遷安市中醫院工作。
  • 吳孟超:95歲仍站在手術臺邊的外科醫生
    吳孟超的回答則是,為什麼要去做這個手術,因為我是個醫生,我學的是治病救人。吳孟超,以治病救人為己任,從醫68年,完成腫瘤手術14000餘例,肝癌手術9300例,成功率達98.5%。他將1.5萬名病人拉出生命絕境,創造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取得30多項重大醫學成果。
  • B肝最後都會發展成為肝癌嗎?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惡性程度高,病情發展快,治療難度較大,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的「癌中之王」。 全世界每年新發肝癌60萬人,居惡性腫瘤第五位,我國發病人數佔其中的55%。可怕的是,我國肝癌患者中約90%有B肝病毒感染的背景(不是90%B肝患者會得肝癌)。
  • 述評|王捷:肝癌外科治療的演變與發展
    肝切除術前肝臟儲備功能評估[J/CD]. 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誌, 2019, 8(6): 469-472.[8]LU Z, GONG WF, ZHONG JH, et al.吲哚氰綠螢光示蹤技術在肝癌解剖性肝切除中的應用[J/CD]. 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誌, 2019, 8(3): 221-225.[24]FANG CH, ZHANG P, ZHOU WP, et al.
  • 肝不好的人,沒事多喝一種茶,能養肝排毒,肝臟一天比一天強壯!
    肝臟,作為我們身體的小「藥師」,每天都在與各種毒素做抗爭,雖然本事大,但卻最容易受傷!肝臟是唯一一個沒有痛感神經的器官,只有損傷高達70%後才有感覺,但這時候要醫治就難了,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感覺肝臟不適,到醫院檢查,已經是晚期的原因。《黃帝內經》講,有諸形於內,必形於外。
  • 記四醫大西京醫院肝膽外科主任竇科峰教授
    1988年至2001年他先後獲第四軍醫大學外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他赴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外科研修,系統掌握了肝臟腫瘤、肝臟移植及膽道腫瘤等國際前沿領域知識。  知識的累積和臨床經驗的日益豐富,讓竇科峰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肝膽外科大夫。他不到35歲就取得副高級職稱,不到37歲就取得了正高級職稱。1997年, 41歲的他就擔起了肝膽外科主任重任。
  • 口腔差的人:牙齦出血、口腔潰瘍等,肝癌風險增75%
    肝臟大概是人體最默默無聞的器官。每天負責五臟六腑各處的毒素分解和排出,但它的痛感神經卻不敏感,因此肝癌早期一般沒有特異性的症狀,等出現疼痛、腹脹、乏力、黃疸等時,多已是中晚期,80%的患者已無法接受手術治療,所以必須及早做好防範。最近,一項涉及47.6萬人的大數據顯示,口腔健康不良與75%的肝癌風險增加有關。
  • 醫生提醒:眼睛反覆出現三個特徵,或是肝臟惡化,儘快去醫院體檢
    而肝癌患者主要就是因為肝臟無法順利代謝出體內的毒素,大量的膽紅素無法及時排出體外,膽紅素回流到血液裡面就會使直接膽紅素值越來越高,引起膚色以及鞏膜發黃。二、眼睛裡面有紅血絲。眼睛受到細菌感染或者頭一天晚上沒有休息好都有可能引起眼睛裡出現紅血絲,而肝火過旺也會使眼睛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