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風徽俗品績溪

2020-12-18 中安在線網站

  「績溪有三絕:山青又水潔,純樸好民風,桃花源無別。」這是我國現代詩歌史上著名詩人汪靜之先生歌詠績溪的著名詩篇。績溪到底有哪些民風民俗值得我們親近、玩味和研究的呢?那麼,請讓我等娓娓道來。

  古老的徽州處在萬山當中,績溪勢居「宣歙之脊」。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古風美俗猶存。生活中,女人尤稱能儉,樂蓄積,多為賢內助。山谷民,衣冠至百年不變。其飲食、居住和禮節凸顯濃鬱的徽州地方特色。

  第一節 績溪人的飲食

  績溪人喜粗茶淡飯,樂於省主待客,過日子講究「長長水,細細流」。注重禮尚往來,有「七碗來,八碗去」之俗。文化人,注重節氣,信奉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讓績溪人的飲食充滿了文化品位,使績溪的食文化名揚四海。

  家常便飯 績溪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民間日常主食大米,輔以麵食和玉米雜糧。喜歡家園所出的新鮮蔬菜。尋常人家,一日三頓,一粥兩飯或一頓麵食。績溪境內僅二都(今板橋、校頭附近)田多大米優,那裡的老百姓一天三頓都吃乾飯。

  農家閒時多兩稀一幹,或早餐煮粥潦飯或稀粥,殷實人家粥中煮雞蛋叫粥窩雞子。中飯一頓乾飯,晚上菜泡飯、冷飯湯或稀飯,山民以食玉米粉為主,輔以山芋、蘿蔔、魔芋、葛根等。農忙3頓乾飯,僱工匠給匠人加下晝餐,供以麵食、粉餜。

  績溪人日常所食用的素菜有青菜、蘿蔔、豆腐、醃漬菜及瓜果豆莖等蔬菜;葷素搭配的菜餚有油豆腐燒豬肉、蘿蔔焐牛肉、冬瓜燒魚、慄子燒雞、幹筍焐豬肉等。冬季,家家醃漬菜,做辣椒醬、生面醬、豆瓣醬,熬醬油。臘月,多數人家殺豬宰羊,並有醃臘肉、醃火腿、醃魚之俗。春天裡,可以嘗到鮮嫩無比的山間竹筍。筍的種類繁多,老百姓家種的有毛竹筍、燕竹筍、雷竹筍、江南筍、孵雞筍;野生的有水筍、木筍、老筍、苦筍、青筍、金筍、麥黃筍、掃帚毛筍等等。其中苗筍、燕竹筍和水竹筍為筍中佳品,老百姓除自食或出售鮮筍外,還將它們醃製、烘乾加工成綠筍乾,以便保存。績溪民謠有「逍遙茶,大障筍,荊州山核伏嶺餅。」意思是說大障山所出產的筍比績溪其他地方的筍品質更加優秀。筍有多種吃法,幹筍炒肉絲、幹筍炒粉絲,主料均為燕筍絲;績溪農家的炒山芋粉絲,配料除了肉絲和豆腐乾絲,還有筍絲;鮮筍燒臘肉,也是農家常做的時令土菜;還有燕筍燉豬手,用新鮮的燕竹筍與醃製過的豬手,置於陶缽內以文火慢燉,加入冬菇,更為鮮美。績溪婦女大多會做筍燜飯,主料為新鮮的燕竹筍或水竹筍,與臘肉片或新鮮豬肉片同炒後,加入大米和適量的糯米做飯,又是別有一番風味。

  春天,績溪城鄉的田間地頭、山腳道旁、河邊溪畔,到處長滿了可食的野菜和食用菌。「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說的就是春暖花開時節,可採摘的有綿綿春、薺菜、喜喜菜、馬蘭頭、野水芹菜、蕨菜、小蒜苗、野百合、香椿芽、苦齋菜、紫蘇、地衣、天雷菇、雞肉菇、針針菇、茶樹菇、鳳尾菇等等,品種繁多,風味各異,既豐富村民的餐食,又利於保健。

  春夏之交,綠肥紅瘦。績溪風俗是「吃了交夏餜,天晴落雨沒得坐」。這時,家園裡的各種蔬菜瓜果連續登場,具有濃鬱績溪地方特色的包、餜、菜燜飯,更是從這家香到那家。績溪的面點食品很豐富,小滿過後,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包做餜,按餡分有南瓜包、冬瓜包、黃瓜包、豆腐包、莧菜包、菠菜包、角豆包、筍包、豆沙包、豬肉包、牛肉包、麂肉包、韭菜包、茄子包等等;按形狀分,大的稱包,小者叫點心。餜,績溪有水煮、燜、烤、蒸之別。有米粉加工而成的餜囝、灶餜、壽桃餜。其中燜餜是用老南瓜切成小方塊,與米粉和水做成湯圓般大小的餜囝共燜而成。這種南瓜燜餜香甜可口,老少皆宜。烤成的餜,在績溪城鄉叫拓(tà)餜,是以麵粉做成。做拓餜一是耗麵粉,二是費油多,民間有「一餐拓餜三餐面」之說。拓餜的餡料分水餡和幹餡,水餡的用時令蔬菜做的蘿蔔拓餜、莧菜拓餜、角豆拓餜、刀豆拓餜、青菜拓餜、茄子拓餜、筍拓餜、南瓜拓餜、韭菜拓餜;幹餡的有用乾菜做的蘿蔔絲拓餜、豆黃拓餜、香椿拓餜、雪裡蕻拓餜;還有漬菜拓餜、芝麻糖拓餜、豆腐拓餜和不包餡料的幹白拓餜。從拓餜包裹的材料分,績溪又有麵粉拓餜、玉米粉拓餜、米粉拓餜之別。

  績溪民間日常食用的還有蒸餜,如同蒸包,因粉料、餡料和節令不同而顯多樣性特點。按時令習俗分,有接灶餜、清明餜、交夏餜、謝灶餜、壽桃餜、白虎餜等等;按粉料分有小米粉餜、糯米粉餜、小麥麵粉餜和玉米面粉餜;按餡料區別,有葷餜、素餜、幹白餜等。

  菜燜飯也是績溪人常做的飯食,除了前面介紹的筍燜飯以外,績溪還有角豆燜飯、刀豆燜飯、南瓜燜飯、蠶豆燜飯、豌豆燜飯、芋頭燜飯、蕃芋燜飯、板慄燜飯等等。

  茶點副食 臘月,績溪民間原先家家做麻糖、串糖枝、炸面脆,炒花生和葵花子、南瓜子等。麻糖有凍米、燉穀米、谷花3種。殷實人家還做如意糖和花生芝麻糖。上個世紀80年代,花樣增多,有麻片、餅乾、蛋卷、糖棗等。春節期間以此奉客和餉鄰裡孩童。春節後,農民野外勞作常以麻糖充飢。進入二十一世紀,麻糖已不再家家戶戶都做,時鮮水果、外來包裝和質量上乘的食品走入績溪城鄉,績溪傳統的茶食麵臨新的考驗。績溪人有了更多的現代文明,傳統茶食成為一種懷舊時尚。傳統著名糕點有蓋頭餅(空殼餅)、如意糖、短糖、糖餅、玉條、寸金糖、角豆糖、茭切片、雪棗、麻酥糖、芙蓉糕、雲片糕、綠豆糕、百子糕、月餅等。其中以蓋頭餅,即空殼餅較為獨特。伏嶺地方特產——伏嶺餅,指的就是空殼餅,簡稱殼餅,曾叫響績溪徽嶺南北,其德藝雙馨的糕點師在民間已十分珍貴難得一見了。

  民筵家宴 婚喪喜慶必擺酒席。績溪約定俗成的宴席規制是,縣城一帶以六大盤(六大菜)、七碗四點四(七大菜、四點心、四熱炒)居多,嶺南農村多為九碗六(九大菜、六冷盤)或十碗八(十大菜、八冷盤)。並有上臺雞下臺魚的上席次序,酒窖包、燜粉是宴席中必有的兩道主食,瓜籽、花生是冷盤中必上的乾果。

  嶺北農村冬季酒席為「一品鍋」,即將初制的半成品菜餚,分層盛入雙耳鐵鍋,置於在戶外院子或巷中一字排開的省柴灶或煤爐上,文火慢燒2至3小時即成。普通一品鍋統稱為「火龍鍋」,底層盛醃漬菜或蘿蔔絲、幹角豆,上盛雞、魚、肉、圓子,頂蓋油豆腐包(每人4隻)。高等一品鍋雅稱「三鮮鍋」,香菇、木耳、冬筍及全雞墊底,雞蛋12枚(閏年13枚),上分層盛蹄膀、荷包蛋或鴨子夾16個,肉圓48個,油豆腐包32隻,全魚頂蓋。寓意為雞為鳳在地(鍋底),魚為龍在天(鍋面),肉圓為星宿,美其名曰「龍鳳呈祥滿天星」、「龍騰鳳舞滿天星」,表示隆重客氣、如意吉祥。

  席次安排 建國前男女分開設席,或分堂、分桌開宴。今嶺北一般男席在晚上,結婚待新娘女席多在中午,因男席時間長,女席少吃酒,幫忙的婦女們可以協助東家將「一品鍋」多次加熱加菜。建國後演變為男女同宴、混合入座,體現男女平等。但首席和次席仍分男女賓。結婚,娘舅首席首位,娘舅母次席首位,姑、姨次之。壽慶,做壽者首席單座。喪事,抬重者(棺)首席,舅或娘門客次之。績溪荊州殊異,喪事甥坐次席首位。建房起屋,磚、木、石工匠師傅坐首席和次席,因為磚匠蓋脊瓦最高,所以往往工匠中以德高望重、手藝出眾的磚匠坐首席首位,朋友次之,親戚再次。席間主人逐桌敬酒、煙。開宴前半小時,東家放3次爆竹,第一次放一個,第二次放兩個,第三次放三個,謂之「催席」;席前,東家的接客者還要手拿接客單,挨門挨戶對照單子上門接客,重要的客人東家要親自上門邀請,以示尊重或禮數到位;宴罷,放3個爆竹表示「散席」,主人站到自家大門口送客,說些道謝、謙虛、挽留、再會之類的好話、客套話,客人回敬感謝言辭。

  第二節 績溪人的居住

  「日圖三餐,夜圖一宿」。在講究飲食的同時,對居住也特別重視。從這句民諺中,可知績溪人對居住習俗的重視程度。筆者試圖從績溪人居住的大環境和小環境、宏觀和微觀、陽宅和陰基等方面去記述績溪人的居住習俗。

  一、績溪人居講究大、小環境

  績溪地處中國江南,是古代徽州六縣之一,毗鄰浙江,位於安徽省的東南部,從歷史地理學看,它是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績溪境內,基本由三大板塊構成,有三條主要山脈:大會山、徽嶺和大障山;三條主要溪流:大源河、揚之河和登源河;山水相隔構成三個主要盆地:廬昆常盆地、華陽盆地和伏嶺盆地。績溪歷史上是典型的皖南山區小縣,山多田少,境內溪流交織,沒有客水,西南流向的三條主要河流於臨溪匯合注入下遊新安江,東北流向的徽水河、戈溪河、金沙河等注入長江。對此,有人用唐代詩人的一首詩予以形容:「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績溪人就如溪澗之水,最終需要從綠色文明走向藍色文明。

  績溪山環水繞的清幽環境,造就了績溪居民喜愛「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內部空間。正如古代徽州其它五縣一樣,績溪人的居住習俗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正統文化。從古代地理學(堪輿學)、現代地名學考察,得知績溪與「小橋流水」注重水源的地名特多,如以溪冠名的有臨溪、揚溪、徽溪(翬溪)、大溪、下溪、卓溪、戈溪、郎家溪等,其它與水源有關的有板橋、關音橋、38號橋、楊柳村橋、新橋、虹溪橋、和尚橋、梧村橋、茭塘、江村環、上遊、洪上塘、古塘、鏡塘、青山塘、呈華塘、塘塝上、泉塘、泉水塘、大塘頭、塘塍、蓮花塘、黃泥塘、塘衝、水村、湖村、湖裡、湖川、滸裡、大源、川源、王家源、章家源、上源、茶源、水救、水浪頭、高梘、方家灣、章家灣、龍朝灣、龍潭、清潭下、潭村、楊灘、瀛洲等等。另外,以坑、塢、降、坦、坎、岱、頭、上、嶺、坪等命名的村也不少。同樣,以「枯藤老樹昏鴉」命名的村落很多,以樹名者有松樹嶺、竹裡、梅土幹、苦竹土幹、冬青嶺、竹棵下、樹林下、桐坑、竹山、梧村、櫧樹下、楊樹坑、榧樹坑、柏樹坑、板樹坑、楓樹塢、樺樹嶺、樟坑、楊林、楊村、柳村、楊柳村橋、擇樹下、梨川、半茶、楊樹坑、梓棚、梧村橋等;以藤蔓花草命名的有蒲藤坑、蒲川、蓮花塘、黃茅培、花根、蓮坑、荷花坪、龍鬚、葉村等;以鳥命名的有百鳥、孔雀坑、老鴉塢、燕窩、喜鵲塢等。績溪人信佛敬神,這類地名有小九華、大廟汪村、廟頭山、寺後、中王、逍遙、隱張坑、龍鬚山、隱張山、七姑山、觀音橋、慈姑嶺、仙人塝(仙川)、丈尺山、靈山下、孔靈、朱顯、快活林、高仙坦等。從中原歷次大遷徙來績溪者,基本沿襲了聚族而居的傳統習俗,不少地方以姓冠村,如馮村、石家、胡家、李家、潘家、朱家、宋家、鮑家、餘村、高村、周家邨、耿家、程家、戴家坦、呂家碓、吳家坑、郎家溪、耿川、江村環、章家灣、許村、方村、王莊、章家、葛裡等。也有許多村莊雖未以姓冠村,但卻是舉村世居一姓的。

  績溪人血脈裡流淌的是正統中原文明。他們相信圖騰崇拜,把龍奉為無所不能、庇護生民的東西,所以,績溪人在選擇居住地時,特別注意該地的龍脈,即山脈走向、水源、水口和風向,注重大小村莊的小地理環境,依山傍水、背風朝陽、如封似閉、聚財斂氣、進退自如、視眼開闊者多被認為是吉地。每當走進一個古村落,人們都會發現:這裡有來龍山,有常流水,來龍去脈一目了然;這裡山林植被保護良好,夾岸良田井然有序,農耕社會一片安祥;這裡古木參天,祠宇聳立,民居鱗次櫛比,青石板路曲徑通幽;這裡村民和睦相處,敬奉祖先,耕讀傳世,儒而好賈,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如績溪上莊村,胡適先生喜歡用南宋詩人楊萬裡的「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來讚美它。其緊臨的餘村,當代詩人汪靜之思考了68年,最後用「三面青山展畫景,一條綠水奏琴音。山明水秀清幽境,陶我天真童稚心」來歌頌它。清代詩人黃少谷讚嘆馮村是「淺綠深紅透碧空,繁華妝點費天工,落花啼鳥村莊接,曲水流觴節物同;柳岸沙平閒牧豎,桑陰社散醉田翁,春城最有春光好,一路香生麥隴風。」1993年秋,全國古名城建築保護專家鄭孝燮先生考察馮村後作詩禮讚:「雲橫蒼嶺豔馮村,曲岸水街白屋群。秀色天成凝固樂,盡遊煙雨也銷魂。」如果你打開績溪一部部村志或是宗譜、縣誌,就會發現,自古迄今,唐宋以後歌詠績溪古村落的華麗詩篇實在不可勝數。績溪古村落可以入詩,可以入畫,它鍾靈,它毓秀,任人感悟,任人神往。

  二、績溪人居崇向宏、微理念

  績溪人居住崇向宏觀氣勢和微觀效果。民居建築既遵循朝廷的「營造法式」,又恪守徽派建築的特有規制。績溪民居都打上了各個時代的歷史烙印,如馮村的儀賓第、刺史第、州牧第、旌封第、登科第、接官第。

  績溪人繼承了早先居民的居住習俗,即杆欄式建築風格,它從居巢而宿演變而來。目前,從形式上觀察這種居住習俗,似乎只能從部分深山居民為豬牛而設的圈子和看守自家竹林、瓜果、防火瞭望的一些棚子、亭閣見其一斑了。當然,這已是原始的居室痕跡了。而今,當你走進績溪,凝視村居的細微之處,你會感受到,績溪人對於居所是情有獨鐘的,那就是擁有一個安身立命之處,即擁有自己單獨的門戶,從此,潛心經營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為方便自己的生活、生產而不斷修飾、改造,至而達到建設理想家園的目的。

  領悟績溪人的居住風俗,可以觀察的一個角度是,績溪人最重宗祠建築,因為宗祠是一個同姓家族心目中最神聖的朝拜場所,離開了它,一定是背叛了自己的宗族,為自己同姓同族同胞所不齒。宗祠或支祠是一姓家族的精神之都。績溪縣是一個宗祠之鄉,目前,尚保留規格和建制完整的各姓宗祠遍布城鄉,是績溪人珍惜祖業、世守祖業、崇拜祖先的精神樂園。宗祠或支祠、分祠、老屋,是一個村莊一個姓別同宗最具豪華的建築,它是宗族同仁議事、祭祀、慶典的首選場所。因此,宗祠選址、建築、寓意,絲毫不能含糊。

  從地理歷史角度考慮,宗祠大都座北朝南,神合子午線和磁場規律,是一個同姓家族企盼後世子孫興旺發達的主旋律。舊時,幾乎不存在沒有宗祠、支祠、分祠或老屋的家族。

  績溪民居在村莊、宗祠大背景、大環境影響之下,逐漸發揮各自家庭內部空間、環境的物質、文化、政治的感想、感悟和教化功能。

  過去,績溪人信奉幾代同堂的居住方式。現在,提倡獨立自主,小家庭紛紛建立,其比例也大大提高。

  由於績溪境內長年主導風向為東北,故居宅座向朝南居多,一般為二層樓房,平房和二層以上樓房偶見。三開間兩過廂,兩邊臥房,當中堂前,堂下為天井、明堂。堂前是親友聚會和待客的地方。東廂父母臥房,西廂子媳臥房。績溪嶺北人家樓上一般不住人,嶺南一般住孫輩孩童,或作客房。大戶人家通轉樓,有上、下堂或前、後進,「一脊翻兩堂」、「五間三獻」(明五間,暗三間)。中等以上戶家,居住較寬敞,房內置1—2臥鋪,未成年子女與父母或祖父母住同房。20世紀70年代後,多以水泥、鋼筋建造,縮小廳堂,擴大臥房,求美觀,重採光、通風,設小院,築走廊和陽臺。

  其擺設為堂前照壁掛對聯字畫,壁下置條桌、交椅、八仙桌。富有人家堂前中間增置圓桌、方凳。中等人家堂前中間或一側增置方桌、長板凳。條桌上擺香爐、燭臺、帽筒、花瓶和自鳴鐘。明清迄民國時期,堂中還供祖宗牌位,兩側照壁掛字畫條幅,壁下置茶几、交椅。臥房多置屜桌、衣櫥、椅、凳和月宮床。20世紀70年代後,家具式樣更新,時興五鬥櫥、大衣櫥、寫字檯、高低床、床頭櫃、靠椅,或組合家具。廳堂仍多置條桌和八仙桌。城鎮人家多置有沙發、藤椅、書桌、書櫥、食品櫥。20世紀90年代後,績溪城鄉富戶堂前增置電視及電視櫃、電腦及電腦操作臺、電冰箱、茶几、音響設備、麻將桌。堂前面積寬敞,更適合聚會與娛樂。

  其用具一般與江南各地基本相同。縣內特有:婦女做針線活用的黹筐、鞋蓋,盛禮用的手提籃,裝麻糖用的麻糖蓋,焙制茶、筍、菜用的焙篼,取暖用的火熥,給幼孩站立的蹬桶等。嫁妝當中手提籃和火熥,製作精美,堪稱工藝品。今除火熥、焙篼外,普遍更新為新式用具。

  三、績溪人居注重陽、陰宅基

  績溪舊有「一代做屋、三代裝修」之俗。在過去的年代裡,勤勞刻苦的績溪人,平時生活極盡節儉之能事。績溪人說,「會做不如會省,會省不如會檢點」。績溪人對自己的家底一清二楚,所以,在發展生產,建設家園的同時,對生活向來以低調平淡處之,唯獨對兩件事極其重視,那就是陽宅和陰基的擇建。

  相對陰基而言,績溪之俗一般稱自己的住宅為陽宅,都希望自己得到「上有片瓦,下有寸土」,俗稱有個陽笠頂,不情願自己成為一個「雞無舍鴨無窩」的人,認為房子是其它生活條件不可比擬的東西。比如在男女談婚論嫁之時,親家就十分關切對方的住房條件,叫做「親家婆,看屋宇」。看過屋宇後,再作決定是否同意親事。作為過來人,深知「起三更,摸半夜」是非常不容易的,嫁女要嫁個有屋的人家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樣,作為男方,婚前有屋也是一個談婚論嫁的重要條件。如果一戶居民蓋新房子,一家人平時省吃儉用積等下來的錢全部貼上去後,還要舉全家之力,甚至舉一個大家庭之力,建起這三間房子。

  績溪人除了重視擇基、朝向,規避某些禁忌外,又都講究「腳手」。除有堂屋、房間外,豬圈、廁所、院落、柴房、灰堂、甚至水井一概不能少,這些附屬建築將給其生活、生產帶來極大方便。

  不可思議的是,就象對待陽宅一樣,績溪人尤其重視陰基的營建。從中國歷史考察,這是中國自古以來,帝王將相崇拜信奉風水習俗的傳承。從地方文獻資料查閱發現,舊社會的《府志》、《縣誌》、《宗譜》、《家乘》、《紙角譜》都記載了這一地區先民的墳墓地址、墳墓主人、墳墓圖形等信息,一些地方還記錄了一個時代之人建立「義冢」等善舉行為,一段時期內,甚至出現一些佃戶為家屬喪葬營墓而賣身為奴的現象。1917年冬,胡適先生回到故鄉績溪上莊村舉行大婚儀式,婚後攜友人特地遊覽吊憑了採薇子墓,留下了「苦竹遮荒冢,殘碑認故臣。千年亡虜日,幾個採薇人」的美妙詩篇。績溪人建陰宅,自然也要先請地理先生看風水,定下陰基後,擇吉日時辰動工,先開穴,再砌牆轉槨,上以石灰黃泥蓋頂,前以壩手、欄泥、拜臺、內外五件封築,上有墳頂立碑,下砌墳堂圍欄。績溪人除了清明節一定要上墳掃墓外,在冬至修繕墳墓、過年上墳和結婚上墳認祖也是約定俗成的習俗。所以,在古人眼裡,就有了績溪這個地方「千載之譜,絲毫不紊;千年之冢,不動一抔……」的記述。績溪人重視陰宅建築自有觀念形態和物質條件等方面之因。一是中華傳統正宗文化的傳承,即帝王將相、富商碩儒重視陰宅的影響或效應。二是績溪這塊寶地,歷史上少戰亂,多聚居,宗族勢力頑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績溪人相信注重陰宅,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安康發達,哪怕花費巨額資金也在所不惜;三是績溪這個地方營建陰宅的條件很多,資源豐富,如地理環境、生態環境、人居環境都很優美,所以找塊百年之後安身的風水寶地太多。四是績溪盛產杉木、木炭、花崗巖、燒磚、石灰、河砂,而且會結槨的工匠和會看風水的地師也很多,所以,只要營建陰宅的東家主意一定,陰宅不久就可大功告成。

  走進績溪,了解和熟悉績溪,就會明白這樣一種風俗,績溪人一生看重兩幢房屋,一幢是生時的陽宅——樓房,一幢是逝後的陰宅——墳墓。他們認為世上居所是暫時的旅店,世下墳墓才是永久的故鄉。

  第三節 績溪人的禮節

  績溪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績溪人繼承和發揚了中原文明,其禮貌節數多有地方特點,如稱謂、禮式、茶禮、賀禮、奠禮等,細細品味,文化情調頗為厚重。

  稱謂 稱謂多與長江中下遊同。民間古傳鄉俗稱呼,迄今仍沿用。對本籍、同宗、同學或親戚官員按輩分稱謂,除正規場合外不稱官職。對同輩、晚輩多直呼其名或暱稱,以示平輩和親近,要是連名帶姓一起叫,就顯得嚴疏。婦女對婆家親戚、女婿對嶽家親戚,以晚輩身份稱呼,表示謙恭。現時,男女平等意識加強,妻子喊公婆和女婿叫嶽父母都改為爸媽,其親戚夫妻一樣稱呼。妻子稱丈夫的兄、弟、姐、妹為伯、叔、姑,對其配偶稱媽、嬸、姑夫。孫輩稱祖父、母為朝、婺,曾祖父、母為太朝、太婺。自20世紀40年代至今,有子女呼父、母名字者。背地稱他人夫、妻為老倌、老嫗,稱妾為細(小)老嫗。夫妻當面互呼其名。背稱他人後妻為填房(續弦),稱新婚女子為新人。稱童養媳為細新婦,1951年後,因童養媳制度廢止,故也逐漸消失了這種稱呼。繼父、繼母稱買(晚)爹或叔叔、買(晚)娘或姨。奶娘稱妹姨或妹娘,對其丈夫稱妹爹。對女僕稱婢妾或丫頭,男僕稱為作活,民國間稱長工。建國後廢除佃僕制度,無此稱。對未婚男青年統稱小倌,商店學徒亦如是稱。對未婚女青年稱女家或姑娘。小孩對老人稱公、婆或娘娘。

  禮式 績溪歷來敬神、祭祖、喪葬敬香施跪拜禮,有單腿或雙腿跪地,分一跪三拜、三跪九拜和四跪八拜三種。清代,百姓見官吏或下級見上級施單腿跪拜禮。民國時期,新女婿上門接親、向長老拜壽,均雙跪八拜。五四運動後,公職人員、知識分子、學生漸改為行鞠躬禮,平輩相見拱手作揖或握手。向長者作揖時,侍立其側,俯首躬身,表示尊敬。

  建國後,風行點頭招呼,握手或躬身。清明掃墓、死人入殮出殯、寺廟拜佛,仍多跪拜或作揖。

  茶禮 績溪人奉行「進門都是客」格言,客人進門,即奉茶遞煙入座。平日兩方不睦,對方泡碗清茶敬上,即算「賠禮」致歉言和。晚輩非禮,敬碗清茶必得長輩寬容,績俗稱「泡茶賠禮放炮竹」。對待新客、遠客、貴客,敬茶後奉「雞子茶」(茶葉蛋)或雞子滾水,有甜、鹹兩種。油煎後水煮成湯者,稱「雞子鱉(脯)」(即荷包蛋),一般3或4枚一碗。

  春節和做大喜事招待新人、新女婿、長老壽慶、恭迎嘉賓,多敬「三套(道)茶」,即清茶、甜茶、雞子茶。甜茶多用蓮子、蜜棗或桂圓、荔枝煮成,俗稱蓮子湯、甜棗湯、荔枝湯。20世紀70年代末以後,用糯米甜酒和銀耳、棗、慄煮成較為普遍,普通人家用綠豆煮熟加入白糖,或花生米煮熟加入白糖,也稱之甜茶。主人敬五香蛋,客人至少吃一枚,如敬甜茶,則非吃不可或請人代吃。

  春節做客稱「吃茶」。走親戚送雞蛋和百拜糕,今用酒、水果、白糖、荔枝幹、桂圓乾或茶葉、山核桃,俗稱「端雞子茶」。民間用炒凍米加白糖衝滾水(開水)待客童,稱之為「吃霰飯茶」。績溪人待客,每在飯後泡碗頭茶,稱作「三頓茶飯」。績溪風俗,飲茶通飲綠茶,其中多為炒青、毛峰,較少苦丁茶、條茶、紅茶、苦瓜茶和茶磚。

  賀禮 清迄民國,喜慶賀禮以親疏和家境而有別,多為雞子糕面或四色禮(四樣禮),亦有折成禮金,俗稱「乾折」,通稱「賀儀」。雞子糕為百拜糕兩包,雞蛋9枚或13枚,稱一窩,兆旨「九子十三孫」,觀冕(豐盛)的有24枚。生育、慶壽,雞蛋取雙數,8至12枚;有的地方習用單數,13—21枚,寓意多福多壽、多子多孫。四色禮為魚兩尾、豬肉三斤、發酵包十二隻或切面三斤、殼餅24個。五四新文化運動後,績溪公職人員、知識分子時興送喜聯(嶺北稱對聯,與普通楹聯、對聯不同)、喜幛、喜匾。包禮金多為1或2塊銀元,1937年後流行送2或4塊銀元。婚禮,娘舅必送喜聯,上等人家送喜幛。送嫁,至親長輩多以衣料、被褥、鞋帽或首飾作禮品。慶父母壽,出嫁女兒必送自製的衣、鞋。起屋,娘舅和出嫁姐妹必送金花。建國後,仍興喜聯、立軸,績溪嶺北尤為崇尚。百拜糕改為應時茶食,四色禮改為豬肉、切面或包各3斤和香菸、瓶裝酒。20世紀70年代後,興送日用品、上等菸酒等物,喜幛漸多。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今,普遍為喜幛和禮金。

  見面禮 清、民國時期,晚輩婚、嫁,至親長輩必送新郎新娘見面禮(紅紙包),俗稱「拜敬」。20世紀50年代中期後,改為新娘在婆家、新郎在嶽家酒宴上敬酒呼喚稱謂時遞交。初次見到親友晚輩孩童,亦興給見面禮。

  彩禮 清迄民國,聯姻送女方之錢禮物禮,統稱彩禮。禮單由女方開列,商定後男方開回單,照回單禮數分期送達。民國24年(1935)前後,一般需耗費銀洋260元至300元。聘禮,可視為姑娘身價銀,中上等人家吉洋48元,喜包、餅、亥各60斤,門擔每包10斤,書套(求婚書)2元,定親日送達。盒禮,即姑娘首飾銀,吉洋24元,下「日子書」之日送達。節禮,即姑娘帛布、鋪蓋銀、包布18端,亦下「日子書」之日送達。期禮,擇定婚期送「日子書」之壓銀,吉洋2元,婚期半年前送達。笄禮,糯米8鬥,香油20斤,赤砂糖8斤,下「日子書」之日送達。輿禮,即「轎下食」(筵席),玉粒(大米)1擔、鮮亥100斤、鮮魚24斤、喜蛋折銀24元、紅燭8斤、花紅(謝廚師)2元,婚期前一二日送達。民國32年(1943)後,彩禮並為聘禮、輿禮兩項。20世紀50年代中期,統稱為彩禮,一般為「4個40」,即40斤大米、40斤面、40斤豬肉和現金40元。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城鄉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禮的內容和形式均比以前為豐富和繁縟。

  時節禮 農村四時八節,晚輩送至親長輩禮品,稱「端時節」、「端節」或「年節」。民國間,春節、端午、中秋必送,多為雞子糕和魚、豬肉、面及應時茶食。未婚、已婚女婿端節,必送四色禮或飯籮擔。建國後相沿,禮數、品種隨其條件、心意。平時走親、訪友、探病,亦興送糕點、水果、菸酒、土特產、補品之類禮物。

  奠禮 清迄民國,喪事皆送錫箔、香紙,亦有乾折用素色紙包錢,通稱「奠儀」。民國間,公職人員、知識分子興送輓聯、挽幛。20世紀70年代後,績溪城鄉興送花圈和奠幣,亦有送輓聯、挽幛。20世紀90年代後,農村興送挽幛和奠幣。本族及鄰居除主動幫忙外,還送蔬菜、黃豆。古稀、耄耋長老仙逝,可當紅事辦,可送紅幛,至今亦然。父母喪事,出嫁女兒必另送「長錢」(搖錢樹)「長幡」或「傘蓋」,今沿襲。(邵之惠 邵本武 黃來生)

相關焦點

  • 安徽:長三角一體化風愈勁,徽風皖韻情愈濃
    在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上,由16個地市、136家企業組成的「文化皖軍」盛裝登場,立於長三角一體化強勁風口,在「文化+」中,激蕩著濃鬱的徽風皖韻。「長三角區域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讓徽風皖韻愈來愈濃。」安徽博物院副院長徐大珍介紹,近年來,安徽博物院在推進本土文博事業創新發展的同時,不斷增強與長三角區域博物館、文博企業的交流合作,從單純的文物交流參與者角色,轉型為文物研究的共同探索者、文創產品的聯合開發者。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績溪
    此外,皖贛鐵路複線及原線的擴能改造、黃山到杭州客運專線、績溪至黃山風景區快速通道已經開工建設。二、 歷史沿革績溪是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接力城市,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廚師之鄉、中國徽墨之鄉,2007年績溪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徽菜(二):績溪民間食俗
    績溪人歷來以食大米為主,兼食麵粉及少量玉米等雜糧。由於歷史文化的傳承,績溪婦女既注意生活節儉,又善於炊事烹調,無論飯食菜蔬,只要經她們的精心烹飪製作,就能做出各種美食佳餚來。這是績溪飲食之所以能推向境外的基礎。績溪民間的筵席也甚講究,它不僅有高低檔次之分,又有組合嚴謹的規制,且菜餚的寓意也十分深刻,每一種筵席都能充分體現績溪地域特有的飲食文化內涵。
  • 安徽績溪農村商業銀行
    安徽績溪農村商業銀行 安徽績溪農村商業銀行安徽績溪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稱:Anhui jixi Rural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Limited), 簡稱:績溪農村商業銀行(jixi
  • 績溪徽菜名廚
    績溪旅外徽館業的輝煌,離不開一代代具有「徽駱駝」精神的徽廚。
  • 徽風皖韻漾京城——世園會安徽園讓世界驚豔
    「散發著徽風皖韻的安徽園水口園林,不僅獲得了遊客的廣泛好評,也贏得了同行的認可,大家都說安徽園『最有味道、最有文化內涵、最美』。」安徽經典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設計院院長王引激動地告訴記者,這次與國內外3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臺競技,讓我們對自己的園林園藝設計和建設水平多了一份自信。
  • 北京一年從績溪購買徽菜原料數千萬元
    10月23日上午11點,北京豐臺區三路居113號紅旗招展,人群湧動,績溪在京同鄉開辦的徽都大酒店隆重開業。安徽省駐京辦事處、北京安徽商會、宣城市駐京辦、黃山市駐京辦、豐臺區政府、海澱區政府以及國家有關部委、北京部隊、中國烹飪協會、安徽省烹飪協會的領導和嘉賓,與在京績溪各行各業同鄉300餘人一起,參加了開業儀式。
  • 1999年績溪鄉村老照片
    1999年的國慶節期間,一位網名叫「少勇」的外地遊客,隻身坐夜行列車取道浙江蘭溪,轉至千島湖,再從淳安坐船前往安徽歙縣,然後轉坐班車抵達他的目的地——績溪。在績溪,他先後遊走多個鄉鎮古村,用手中的相機為我們留下了下邊這一組20多年前的珍貴老照片。
  • 小三線回憶:我在績溪「爬格子」
    寫寫投投,投投寫寫,投過《黃山文藝》《績溪文藝》。當然,投中的少。《績溪文藝》發過我一篇小說,題目是《天涯何處無芳草》,還有一個獨幕話劇《第六棵小樹苗》。那年月,沒有自媒體,沒有微信。手寫的稿紙,變成刊物上鉛印的文章,那簡直就象範進中了舉人,興奮得要昏過去。哪怕沒有一分洋鈿的稿酬,還是樂此不疲。後來,動力更足,寫了一個獨幕話劇《禮拜天》。
  • 100年前的績溪你見過嗎?全是珍貴老照片!
    績溪四五十年前、一百年前長什麼樣?先來看一張近50年前的績溪城區老照片。圖中的楊柳村橋是不是很熟悉?現在的績溪縣城,照片中橫跨揚之河上的就是承載幾代人記憶的楊柳村橋筆者在這裡編發一些老照片,再現績溪過去的一段歷史,一些穿長衫、旗袍的學生、破損的城牆、木牌樓前賣甘蔗的小販、已消失而文化永存的牌坊群......先來看一張拍攝於績溪明倫堂的《績溪學界恭送方知事紀念攝影》照片,拍攝時間是民國六年十一月(1917年)。
  • 這15種績溪美食,你有多久沒吃了?
    到績溪,不只要遊覽大好風光和體驗千年徽文化,這裡還是吃貨的天堂,績溪是中國八大菜系—徽菜的核心發源地,先後被評為「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廚師之鄉稱號」。要遊覽大好風光和體驗千年徽文化,這裡還是吃貨的天堂,績溪是中國八大菜系—徽菜的核心發源地,先後被評為「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廚師之鄉稱號」。
  • 民盟績溪二支部開展古道徒步考察活動
    12月12日,為助力績溪鄉村振興,探索區域文旅之路,民盟績溪二支部利用休息日組織盟員開展徒步考察活動,由臨溪石榴村出發,徒步至歙縣白楊村,對徽商古道的文旅業發展情況進行實地考察。徽商古道是一條通往江浙的經商、生活往來古道,分屬績溪和歙縣,績溪段名為「雪巖商道」,歙縣段名為「白臨古道」。「白臨古道」風景優美,經當地政府開發管理,鋪滿青石板的古道修繕完好,古道邊設有多處歇腳亭,山嶺上安裝了自來水,有村民清掃維護路段,為旅行者提供了舒適的徒步旅遊環境。
  • 「徽駱駝」與績溪荊州胡善述堂(下)
    現就《績溪縣誌》所載荊州胡善述堂主要代表人物予以簡單介紹。胡良祥(1845-1913),明經胡三十八世裔孫,一名壽六,績溪縣荊州鄉上胡家村人,以務農兼經商為業。當地人稱「壽六公」。其為人誠樸,樂善好施,築路修橋,捐資助學,名著鄉裡。終生致力於興辦水利、創立私塾、開闢荊州對外山路等公益事業。
  • 績溪非物質文化《火熥》暖出一個暖烘烘的冬天
    (求職招聘,房店求租售,徵婚,順風拼車,二手閒置物品求購轉讓,求助信息,我要爆料)傳播績溪本土一切事件。績溪佬萬事平臺 本平臺以便民,經濟,生活,娛樂,自始自終以便民利民為服務宗旨(求職招聘,房店求租售,徵婚,順風拼車,二手閒置物品求購轉讓,求助信息,我要爆料)《夜語》傳播績溪本土一切事件
  • 安徽績溪胡氏家族名人之「三胡」
    美麗如畫的黃山景區東側,群峰環抱之中,有一人傑地靈之處—績溪。安徽績溪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徽商的故裡,徽文化、徽菜、徽墨的發源地,還素有「徽廚之鄉」、「徽墨之鄉」之稱,也有「無徽無成鎮,無績不成街」的說法。
  • 績溪這裡「十年禁漁」!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績溪家鄉群」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加入績溪家鄉群聚焦績溪登源河保護區「十年禁漁」績溪縣登源河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作為全省有著「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徽廚之鄉」美譽的績溪,「水上不捕、市場不賣、餐館不做、群眾不吃」的氛圍已全面營造。「水上不捕」保持高壓態勢。為確保「禁漁令」全面落實,該縣出臺《關於依法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切實保護漁業資源的通告》,《通告》明確保護區全年禁捕,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保護區內從事捕撈活動,違者最高處罰高達1萬元,構成犯罪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績溪上莊徽蘭博士—談學英語的感受(一):用處和興趣
    在和來自績溪的眾多博士們溝通的時候發現,其中很多人本科院校都是畢業自安徽師範大學,畢業後有的考入中科院深造碩士博士,有的出國深造碩士博士,數量不在少數。所以我在想,對於績溪的學子們,也許:績溪中學—>安徽師範大學—>更高一級院校,也許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成功路徑(僅供參考)。我不禁對安師大致以深深的敬意。
  • 績溪水餡包 包住了思念與親人的團團圓圓
    (求職招聘,房店求租售,徵婚,順風拼車,二手閒置物品求購轉讓,求助信息,我要爆料)傳播績溪本土一切事件。人過的節,祭祖的節…績溪的農村,家家戶戶都很忙碌,忙什麼呢?做包子呀。最喜歡做的就是這種月牙形的水餡包嘍。何為水餡包?包子餡有肉有菜有湯,咬一口,湯汁流進嘴裡,鮮美異常,餡兒有肉有菜,不腥不膩,包子皮又韌又薄,這種美味,除了天上估計也就只有績溪有了。關於水餡包的來源,有個小傳說。據說,績溪的水餡包是一個徽州留守婦創製的。
  • 績溪人才網(2月25日)
    地址:績溪縣 楊柳村橋頭向東100米處(包家小院內)☎️ 胡138-5630-8000(聯繫電話:13856308000)▼ 【招聘】績溪童伊緣服飾誠招熟練縫紉車工,本廠專業生產童裝,做整件,多勞多得,工資月結,貨源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