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卡夫卡說,每個道德上犯罪的人,都無法逃脫靈魂的審判

2020-12-11 微光人文

《審判》是卡夫卡一生當中創作的三部長篇之一。在創作《審判》的時候,卡夫卡經歷了人生當中第2次創作高峰時期,而《審判》就作為這一時期最為傑出的作品而被世人所稱讚。同時也是卡夫卡式風格的創作風格最終形成的標誌。

和卡夫卡的其他作品一樣,《審判》這部作品也有著其獨特的個人色彩式的表達手法,與複雜的涵義指向,包含了作者人生當中許多獨特的生命體驗與對現代社會的批判性思考。

卡夫卡

01荒謬的審判與社會機器壓迫下的個人

《審判》這部作品的情節並不太複雜,他的主角k是一位銀行的經理,在社會上具有著一定的地位,事業有成,並且被人們所尊敬。

但是,在他30歲生日的那天早晨,他被闖進自己家裡的幾個人宣布逮捕。

而在周末郊外樓房當中,k第1次收到法庭的審判。

法官和聽眾們,將k看作是油刷匠,並且不理會k對於自己無罪的辯護,而且沒完沒了的取笑,捉弄。

在下個周末,當k再次來到同一個地點時,發現當時的法律文書不過是一本色情小說,而進入這一秘密法庭內部的時候,發現內部全部都是辦公室。

而那些跟k一樣的被告們,在長廊當中等待著最終的判決結果。

荒謬的審判

為了證明自己是清白,k絞盡腦汁的設想許多辦法,包括像自己房子的房東解釋或者女鄰居去求情,聘請有名的律師為自己辯護,通過畫家打探法庭內部消息,求助於其他各色人等。

但是這些掙扎的行為並沒有使k脫離這一審判,反而是將他帶進去了更為深刻的困境當中,最後在審判當中配備行刑人員秘密帶回郊外,執行了死刑。

對於這部作品的解讀,很多人認為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之下,對於資本主義的政府官僚機構與司法制度的衰敗與貪腐的揭露之上。

但也有人認為,《審判》這一部作品所呈現出的是個體在比自己強大許多的多數人構成的機構當中毫無作為,甚至無法拯救自己,無法為自己辯護。

這部作品的主角k長期作為被欺壓侮辱,甚至誣告的角色而存在。為了自己的清白努力去跑前跑後,但是最終的結果依然是無法拯救自己,甚至被這一社會結構所同化。

而在k的罪行這一方面,法庭一直在以模稜兩可的「原罪說」等等胡鬧,但是卡夫卡所創作的這部小說的最終意義僅僅只是這些內容嗎?我認為並非是這樣。

多面卡夫卡

02卡夫卡的現實審判與順從

在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卡夫卡正陷入一場特殊的審判,這一審判與卡夫卡本人的情感問題有關,也並非是以法庭形式所作出的審判。而是在卡夫卡和一位女性菲利斯之間的情感糾紛。

在這一場特殊的審判當中,卡夫卡依然是被告,其背景來源於卡夫卡和菲利斯之間的愛情,但是,因為卡夫卡對於婚姻本身的排斥與恐懼,和卡夫卡本人性格上所帶來的缺陷,使得菲利斯對於卡夫卡的愛情出現了極大的危機。

在這次特殊的賓館房間當中的審判,最終以卡夫卡和菲利斯的婚約解除作為其結果,在這場特殊審判的進程當中,卡夫卡並沒有說什麼,甚至是以一種順從的方式來去面對這場審判。

但是毫無疑問,這場審判對於卡夫卡的影響極為巨大,甚至是他創作《審判》這部作品時的最為重要的現實。

解除婚約這一結果,對於卡夫卡來講並非是一個極為無法接受的事情,甚至對於他的創作則更多的是一種如釋重負般的感覺。

但是審判的過程,對於卡夫卡的影響,已經無法通過生活來磨滅,直接的呈現在了他的作品當中。

在這場特殊審判之後的三個月當中,卡夫卡就將《審判》這部作品真正的寫作完成。在《審判》這部作品當中所出現的一位角色,即k的那位鄰居,在k最終被審判之前一直在引導著他。

而這位鄰居,其實暗指的就是卡夫卡曾經的戀人菲利斯。這就是《審判》這部作品與卡夫卡自己的人生所具有的重大的關聯。

無法預料的成功背後的卑劣

03隱喻之下的救贖與光鮮外表下的跳蚤

但文學作品本身,不可能直接的與現實連接,更多的是超越現實的內容。

在這部作品當中,k的那一場30歲生日時候的被捕,並非是一場偶然的事件,更多的是隱藏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k所做的那些卑劣的蛛絲馬跡。

在表面上看,k角色作為銀行經理而受人尊敬,並且以30歲的年紀獲得了社會上極為崇高的地位,如果按社會的一般評價標準來看,k作為有為的成功男士存在。

而在日常生活當中,k也是對人彬彬有禮,與人和善,奉公守法,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問題,但是從這部作品的字裡行間,我們也可以看出k的這種光鮮亮麗外表之下,其實依然有著那些殘忍的跳蚤在爬來爬去。

例如他和酒吧的那位女招待之間的關係,並且在工作當中與副經理之間的不和諧的相處,以及極為不正常的升遷速度,這些都從側面顯露出,k這位受人尊敬的銀行經理,並非是一位簡單的人物,更多的是隱藏在表面之下的並不夠光彩的過往與行為。

這些行為本身,可能並不構成徹底的犯罪,但是從倫理與道德審判的法庭上來講,無法逃脫人類本身所具有的善良天性的審判。

這部作品當中的「審判」並非是簡簡單單的以法條作為標準的審判,更多的是從靈魂,倫理,道德等方面所產生的審判。

繼而,那些法官稱呼k為油漆匠,這一細節就可以去解釋——光鮮亮麗只是外表,而靈魂才是一個人的本質。

而對於決定k命運的最終審判之前的那些內容,也具有著重大的指向意義。

靈魂的審問

04道德法庭之下,靈魂的審判

在這部作品的第九章當中,一位自稱是法院監獄的神父,曾經給k講述自己所知的一個預言。

鄉下人來到法之門前的時候請求進入,但是守門人不讓進,守門人的說法是現在不行,但將來又有可能允許。鄉下人就在門口守候,守門人又接著說,如果你想進去,可以不管守門人的許可。另一方又強調守門人的權利,甚至嚇唬他前面有比守門人更為高級的守門人。鄉下人就在這種對於未知的恐懼,與進與不進的猶豫當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而在死亡來臨之前,這位鄉下人詢問守門人,為什麼只有自己一個人在這兒等著。守門人的回答是,這扇門僅僅只是為了鄉下人而開。

這一則寓言,所代表的是對於k的一場懺悔的召喚。

在這部作品的這些法院相關的人員面前,k的所作所為及其心理狀態都是極為明顯的,但k自己並不清楚這場審判的本質。

k掩蓋那些不光鮮的內容,而只是在為自己做無罪申辯。

對於這場審判來講,k的懺悔和對於自身靈魂罪行的承認本身,才作為最終審判的改變原則而出現。

但是k並非這樣做,k就像那位在門前停留了一生的鄉下人一樣,沒有勇氣去面對那一隱藏著的自己。只想要通過僥倖的手段,進而逃脫這場審判。

甚至到最後,k都沒有去領悟這一問題,在當離開教堂的時候,神父最終告訴他,要知道神父是誰,隱喻是,他等待的就是k的懺悔。

但是明顯,k並沒有產生這一想法,甚至未理解。

進而這場審判,就進入了既定的環節,一切都如最初的審判一樣,在k的31歲生日的前夕,在這場審判當中,他被判處了死刑。

甚至在執行死刑的兩位執行者過來的時候,k依然還在掙扎。

在最終接受審判的時候。k對於自己的罪行依然沒有一個清楚的認知。

但最終在比爾斯娜小姐的引領之下,他認為死亡本身,已經成為一種新生的道路而呈現在他的眼前。

05人類生存價值的反思與內心審判

k所代表的並非是單個的人,而是每一個人本身甚至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k,人本身的處境和命運從來是人自身所能夠決定的,而是被外在的他人所決定的。

k所尋求的抗辯本身。就已經作為人類本身的對於自身繼續生存的價值的反問。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來源於如何認識自身。

只有充分認識到人自身所生存的狀況才能進行問題的解決,人需要對於自身進行靈魂上的審視,才能看到那些不能看到的問題,才能不成為鄉下人。

但僅僅這種自省並非就可以結束,而是在現實的實際行動當中,對於自身處境和外在環境,進行更為深入的理解。

對於人的靈魂的審視來講,k的遭遇和k所具有的那些行為本身,就作為每一個活著的人,無法逃避的問題產生。

在這一現代意義上的時代,每一個人都不是無辜的,更多的是要對於自身清楚的認知和反省。

無法逃避的法庭的審判,就作為人對於自身靈魂的審判而存在。

每一個人最終逃脫不掉的是自己的內心的審判。

相關焦點

  • 新華社:足球的審判!從道德到靈魂的洗滌
    一批昔日叱吒風雲、聲名顯赫的足球官員、裁判、俱樂部經理、運動員紛紛走上被告席,接受法律莊嚴的審判。這是有史以來法律對足球腐敗案件一次規模最大的審判,是足球存在問題的大暴露,也是國人對足球最集中、最嚴厲、最深刻的一次剖析和反思。從道德到靈魂的洗滌這是一次對足球涉案人員道德靈魂的審判。
  • 罪惡與審判,《罪與罰》:拉斯柯尼科夫的靈魂苦刑
    在總結自己一生的文學創作時,陀思妥耶夫斯基宣稱:「人們稱我為心理學家,這並不正確,我只是最高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者,也就是說,我描繪的是人的內心的全部深度。」魯迅曾稱他為「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這便是他文學創作的宗旨:探索人的心理秘密。
  • 「社會性死亡」與網絡的道德審判
    其間的道德深意值得好好玩味。我們不妨從「社會性死亡」的學理解讀開始。   人有三條命  大衛·伊格曼《生命的清單》中說,人的一生,其實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死亡,就是醫學上認證的死亡,呼吸跟心跳都停止;第二次死亡,是在你的葬禮上。
  • 卡瓦尼審判解讀:用英語審判西語?英國人道德霸權罷了!
    歷史上,英語的黑色是black,西語的黑色是negro,兩種語言井水不犯河水。卡瓦尼的審判在全世界範圍內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先例,它使得英國人認為自己有權利用英語去審判別的語言。這是一種可怕的文化霸權,因為西語的negro這個詞正是在英語裡被用壞的,現在英國人反而對西班牙語反咬一口,說別人是種族主義。從曼聯俱樂部的角度來說,他們的態度值得讚賞,一直在維護球員,並沒有後退,算是做到了能力範圍內的最好。
  • ...與適用(二):貪官外逃,審判難逃——職務犯罪案件缺席審判程序漫談
    刑事缺席審判程序的意義何在?王宗光上海市監委案件審理室主任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僅對「財」,是對職務犯罪等犯罪分子財產的剝奪,但犯罪的人沒有得到懲治;刑事缺席審判程序不僅對「財」,還對「人」,即對職務犯罪等犯罪財物可以依法沒收,對犯罪人也可以依法定罪量刑。
  • 東京審判的詰問與反思
    第一,德國的首要戰犯希特勒自殺了,跟隨他而犯罪的戰犯也都歸於覆滅;而在日本,對侵略戰爭負有最大責任的天皇不僅沒有死,而且為美國人保護下來,沒有被列入戰犯名單受到追究,這樣,聚集在他麾下的相當多的戰犯也都逃脫了法庭的審判。   第二,在紐倫堡審判中,支持德國發動侵略戰爭的財閥頭目以及經濟界領袖如馮克、施佩爾、紹克爾、沙赫特等都被列為戰犯,受到了審判。
  • 生命之光|《跨越死亡》之死後且有審判
    (來9:27)「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這兩句話,寫在同一節經文裡。但是,有不少人無可奈何地承認第一句,卻硬著頸項否定第二句:「死後且有……」死後也有什麼呢?不是說,「死了、死了,一死百了」麼?不是說,「人死如燈滅,死後一切都完結」嗎?不是 說,「死去原知萬事空」麼?怎麼還有「死後……」人「死後」不就是沒有了麼?
  • 為何說殘雪是東方的卡夫卡,對比他們的作品,兩人有何共通之處
    此外,卡夫卡的一生都處於父親強勢影響的陰影之中。他曾經說:「我想像著父親伸展的身軀斜躺在世界地圖上我只能住在你未涵蓋的區域或你夠不到的地方。可以說,當殘雪和卡夫卡的靈魂在現實生活的掙扎中裂變成藝術家的時候,就開始了將生活藝術化的生命歷程。雖然他們善於以刻畫人際關係作為揭露社會黑暗面的有效途徑;但卡夫卡主要是通過揭示社會關係來達到揭露的目標,如《審判》、《城堡》等。
  • 講座|東京審判:用證據與法西斯進行公平對峙,但也留下遺憾
    同時,「審判威懾了戰爭狂人,體現了法律的公平和正義」,用證據與法西斯進行公平對峙。何勤華說,東京審判「是比戰爭本身更為深入的清算。因為它動用的不是軍隊,而是法律;它不僅僅著眼於當事人本身,更昭示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除政治意義外,在何勤華看來,在人類社會法理方面,東京審判也意義重大:它增設了「破壞和平罪」與「違反人道罪」。
  • 卡夫卡小說主題的探討
    由此可見荒誕是卡夫卡作品中無法繞過的主題。荒誕作為卡夫卡的內在精神,無不在其作品中透露出來。卡夫卡在美學上追求超現實主義,不關注於社會的表象,而是剝離現實用最直觀的視角去直擊人類的本質,捉摸超感覺的情緒和內在現實,在作品上以整體荒誕和細節的真實的完美結合,來表現一個黑色幽默的悲劇性荒誕主題,用人類有限的原始機體性能與思想時空的無限性相悖來透露著最深層次的悲哀。
  • 卡夫卡: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種形象讓他處於不安之中,只有在文字裡,他才敢跟父親說「不」。阿德勒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特別希望改進目前所處的地位。阿德勒給自卑正能量,在他看來正是因為有身體、精神或者是社會上的障礙,才是一個人的奮鬥源泉。因為自卑會成為一股力量刺激個體,在某方面做出彌補才證明自己的價值。卡夫卡證明了阿德勒的觀點。
  • 東京審判中國法官梅汝璈
    這次被後世稱為「東京審判」的世紀大審判自1946年5月起歷時兩年多,判決書長達1213頁,規模超過了紐倫堡審判,堪稱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審判。東京審判確認了侵略戰爭為國際法上的犯罪,將策劃、準備、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者列為甲級戰犯,對國際法戰犯概念進行了重大發展。
  • 市中院發布少年審判白皮書 青少年犯罪低齡化
    案件呈現犯罪低齡化、類型多元化等特點  大眾網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4至2016年5月,菏澤中院共受理各類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共計640件,審結590件,案件呈現犯罪低齡化、犯罪誘因受不良文化影響居多、犯罪類型多元化的特點。
  • 大災難大審判最後的審判‖啟示錄 28(上)劉東崐
    我們打開《啟示錄》第六章,我們從第9節讀到第17節:「揭開第五印的時候,我看見在祭壇底下,有為神的道、並為作見證被殺之人的靈魂,大聲喊著說:『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到幾時呢?』
  • 福音單張——大審判
    預示萬人:神「必命定施行審判!」「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案卷展開了……」——詩7:6,啟20:1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德國紐倫堡與日本東京,分別舉行聞名世界的大審判,判決在戰爭期間給人民造成重大災難的戰爭罪犯。這些曾握大權喪無數生命的人,終究未能逃出應有的制裁。
  • 貪官外逃,審判難逃——聚焦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
    這些都需要一一明確。  毛洪濤:監察委調查、檢察院審查起訴、法院審判的新模式,對於實現職務犯罪監察全覆蓋以及深入推進反腐敗工作,具有重大意義。根據草案第2條的規定,檢察院保留的職務犯罪偵查權和監察委對職務犯罪的全面調查權可能存在競合與衝突,需要加以明確。草案第12條對檢察院審查起訴監察委移送的案件以及程序上的銜接做了規定,但該規定更多地體現了相互配合,缺乏有效制約。
  • 依法公正審判黑惡勢力犯罪案件
    □ 決戰決勝掃黑除惡□ 熊秋紅當前,大量黑惡勢力犯罪案件進入審判程序,如何嚴格依法審判黑惡勢力犯罪案件,確保定罪準確、量刑適當、程序合法,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央有關部門多次強調,辦理黑惡勢力犯罪案件,要堅持依法辦案,堅持法定標準,堅決防止人為拔高或者降低認定標準,堅持以審判為中心;要加強法律監督,強化程序意識和證據意識,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要堅持依法嚴懲方針,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專門機關要充分發揮各自職能,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確保嚴格執法、公正司法。
  • 女孩離家出走,網友不必道德審判
    此則消息一經公布,著實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然而,令人在意的是,在媒體關注之時,總有一些不愉快的聲音閃爍於網絡之間。且這些看似「公道」的發聲,對勸解當事人來說,都是不利的。例如,在某個網站的評論區,有的網友留言:「這孩子如此任性,讓家長操碎了心!」;有的網友留言:「孩子不聽話,多半是慣的,打一頓就好!」;還有的網友留言:「她會為任性買單,慘痛到不能回憶。」
  • 死亡、審判、天堂、地獄!看完就全明白了......
    因此死亡只是肉身的暫時死亡,靈魂並不死亡,死亡的肉身,在世界末日還要復活起來,再與靈魂結合為一。因為死亡並非生命的毀滅,而是生命的改變,即由現世的生活轉入了來世的生活。如果人在現世善度此生,敬主愛人,肉身死後,靈魂便入來世分享天主的永生,實是可喜可賀之事。誠如聖經上說:「凡在主內死去的人,是有福的。」(默14:13)。­人人都要死,是一定的。
  • 【聚焦】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的重大歷史意義
    懲治侵略、取締戰爭,是它們的重要使命;用法律來清算國際罪行,這在人類史上是第一次,所以說這兩個國際法庭奠定了整個現代國際刑法發展的基礎。  紐倫堡和東京審判的重要意義,體現在許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將侵略定義為國際罪行。在早期人類歷史上,發動戰爭權是國家主權的表現之一,那時雖然也要求戰爭講「正當、正義」,但並沒有法律進行限制,更沒有「懲治」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