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

2020-12-05 光明日報

魯伊基·肇嘉(Luigi Zoja)心理學教授,曾任教於義大利巴勒莫大學和英蘇布亞大學,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前主席,義大利著名心理分析師。

申荷永 心理學教授,曾任職華南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和澳門城市大學;國際分析心理學會中國學會會長;著有《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榮格與中國文化》。

11月30日,在加拿大里奇蒙的溫哥華國際機場,一名女子在新冠病毒快速檢測中心接受檢測。新華社發

11月27日,人們在美國紐約一處檢測點接受新冠病毒檢測。新華社發

10月21日,醫務人員在科倫坡郊外的斯裡蘭卡國家傳染病醫院內工作。新華社發

12月1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布蘭普頓,一名戴口罩的顧客推著購物車走出一家商店。

12月1日,人們走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街頭。

【光明國際論壇對話】

疫情中不僅有焦慮感,也有積極情緒

申荷永:首先要感謝魯伊基·肇嘉教授以及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在武漢暴發新冠肺炎疫情時給予的關心與支持。我們IAAP中國學會以及廣東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面向全國為受疫情影響者提供網絡心理服務,諸多國際資深心理分析師也積極參與。隨著疫情的發展,我們也加入了義大利以及國際抗疫的心理援助。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蔓延,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6500萬例,死亡病例破150萬例。人類正遭遇巨大挑戰。作為資深心理分析師,在您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對人的心理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肇嘉:我通過社交平臺與我的病人保持溝通,通過視頻方式與大家開會討論,也與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生保持聯繫。疫情的影響一時難以定論。總體而言,焦慮感有所增加,但也產生了積極情緒,五味雜陳。

在「封城隔離」期間,時間的流動顯得更加「順其自然」。不少伴侶重新學會了互相交談,父母也學會了和孩子溝通交流。在飲食和健康方面都是如此,不盡如人意的預製食物不見蹤影,人們轉而回歸傳統烹飪方式,這樣製成的食物味道更勝一籌,烹飪過程也有助於社交,其在義大利相當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封城期間生活節奏變慢,對人的健康產生了明顯的積極影響。歐盟地區心臟病發作的情況減少了40%到70%,早產大約減少70%左右。我手頭最新的歐洲環境署數據顯示,2012年義大利約有84000人死於空氣汙染,歐洲約有450000人。封城期間,汙染急劇減少。新冠肺炎疫情奪走了生命,但矛盾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至少使我們注意到我們的步伐經常與自然相悖,也使我們注意到焦慮如何引導我們的言談舉止,儘管我們總是否認這種影響。人類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理性,疫情至少幫助我們注意到這一點。

一般來說,21世紀發達國家的生活更偏愛外向性格的人,而更壓制需要心理治療的性格內向的人。新冠肺炎疫情令這種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平衡。現在人們更認識到內向的價值,也更認識到有必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內向。

申荷永:您的審慎與樂觀很難得,在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普遍焦慮中,您看到和感受到的是積極的情感,以及我們所應有的反思與改變。人類以及社會發展不能與自然相悖。沒有界限的發展是一種破壞,在貌似繁榮的背後,人類正面臨過度發展的危機,其中包含了人的貪婪、冷漠、躁鬱、情結與陰影。我們曾因為沙塵暴和霧霾戴上口罩,如今是因為新冠病毒。口罩作為一種象徵和意象,希望它也包含「知恥近乎勇」的寓意,人類應該有所改變。

在20世紀90年代,西方從事「危機幹預」的學者們意識到中文「危機」所包含的奧秘與啟示:危險中包含機遇。原本,「認識你自己」是西方心理學的緣起與宗旨,如古希臘德爾菲神殿的箴言。人類要真正認識自己,是需要經歷苦難的。而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人類正在經歷的痛苦與磨難。對於深度心理學來說,真正地認識自己,不僅需要理解自我,而且需要領悟自性,正如道家思想中的返璞歸真。

您提到,西方發達國家偏愛外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們已經認識到了內向的價值,進而恢復平衡。或許,這也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體現。面對新冠病毒,由此引發的普遍焦慮、恐慌和抑鬱等心理困擾,以及後疫情時代的心理適應,都需要「中庸」之「中」與「和」。如國際著名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將中國文化融入其分析心理學,執其兩端而用「中」,從而獲得心理的治癒與轉化。

古希臘箴言「勿過度」與儒家「中庸」相通

申荷永:肇嘉教授,在疫情的當下和後疫情時代,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將發生改變。在您看來,這將對人類與社會心理產生什麼影響呢?

肇嘉:我屬於個體經營者,一對一地接診病人。我的病人大都在辦公室工作。實際上大家都注意到,很多工作都可以在家裡完成,許多人在解封後仍保留這種做法。例如,現在的律師仍擁有一間配備電腦的辦公室,但他們的大部分工作都在家裡處理。危機促使工廠加速機器替代勞動力的步伐,白領的工作現在大多通過電腦而非紙質文件完成,可以遠程處理。這不僅有助於減少上下班通勤,減少交通流動,從而減少汙染,而且也有助於減輕普通工人的壓力——這是一種無法計算的隱性成本。

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實際上整個西方的古代世界都沒有任何宗教來賦予道德準則。隨著猶太教擴展到基督教,倫理規則才出現。不過古希臘人擁有我們今天所說的智慧和智慧大師,類似於東方的孔子和佛陀。在古希臘德爾菲神殿的入口處刻有兩條原則:「認識你自己」和「勿過度」。

我認為,「勿過度」原則應該通過公眾宣傳和啟蒙重新激活,以便人們「恢復正常」,不重複犯錯誤。這些錯誤不僅帶來了疫情,還導致經濟危機等許多後果。即使病毒這個困難被完全克服,我們仍須與氣候變化、汙染、經濟扭曲和社會過度不公做鬥爭。在集體情緒中,對抗疫封城產生幼稚的反應不勝枚舉:年輕人想要玩得開心可以理解,但卻舉行了太多的聚會、聚集,他們喝得太多,又不保持社交距離,結果現在許多新冠病毒的受害者都是年輕人。這應歸咎於過分外向和躁狂的行為。我認為,尊重老年人的傳統在中國仍然存在,可以在電視和廣播訪談節目中讓老年人與年輕人交談,請年輕人「慢下來」一點。

申荷永:是的,古希臘箴言「認識你自己」和「勿過度」二者同樣重要,前者被心理學奉為圭臬,而後者卻被後人忽視。「勿過度」與儒家之「中庸」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過猶不及,要在用「中」。網絡技術與人工智慧,似乎也為各種遠程工作甚至網絡教學提供了方便,這是其積極的一面。但也會影響人們的心理與行為,人是社會性動物,「居家隔離」同時也會滋生疏離與孤獨,並會影響人們的社會交往和人與自然的接觸,這應該都是後疫情時代的心理學問題。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社會心理狀態,涉及經濟與生活,心理建設尤其重要,對此您有什麼見解?

肇嘉:從我的職業和著作可以明顯看出,我並不把經濟學和心理學視為兩個獨立的領域。過度強調經濟產出和年產量,在短期內會催生焦慮情緒,從長遠來看會降低生活質量。而如果生活質量長期處於較低水平,那麼可能會降低生產力,從而形成消極的惡性循環。兩者之間當然需要取得更多平衡。一般來說,長期目標和長期跨度需要傾注更多考慮。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在尊老敬老傳統上擁有雄厚的「文化資本」。不要因為對新事物太感興趣,而丟失這一傳統。

唐納·川普所代表的政治模式不應被效仿。當然,國家之間總是會存在競爭,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恃強凌弱。要多一點智慧和深思熟慮,少一點「蠻橫的挑戰」。貿易和政治關係可以持續幾十年、幾代人,如果他們只有短期目標,那將永遠是反心理學的:可能贏得選舉,但會損害國家。

申荷永:「平衡」也是中庸之道的體現。儘管由於多種原因,全球化受到影響,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也讓人們更多地意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後疫情時代的心理建設,也將是一種人類文化的整合。我以為,唯有用「心」,我們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唯有用「中」,世界才能獲得和諧。

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各國公共衛生治理面臨諸多挑戰和考驗,公眾心態不盡相同。對此您有何評價?

肇嘉:我盡力簡單回答問題,並對我很了解的兩個國家進行比較。我曾就這一主題發表過幾篇文章。

由於文化傳統的關係,歐洲主流國家的長期關注中心具有典型的德國元素。德國領導人默克爾的存在,又有力地強化了這種現象。默克爾是任職較久的歐洲領導人,也受到反對黨的尊敬。如果將這種影響力與德國衛生系統的穩定和優質相結合,或許可能會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們不應把德國的衛生系統與集中式衛生系統相混淆,實際上,德國屬於聯邦制,因此其衛生系統屬於分散式系統。但是,默克爾發出的為數不多的信息,例如「戴口罩」,都備受重視。與歐洲其他主要國家相比,德國的死亡率很低。在經歷艱難開端之後,目前義大利的復甦情況相對良好,民眾對政府的部署相當滿意,對總統的信任度也很高。

申荷永: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很多心理學工作者也迅速反應,包括我們IAAP中國學會與廣東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都積極投入對受疫情影響者的心理援助。這對於處理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普遍焦慮,以及相應的無助、恐慌、悲傷、內疚、憤怒等心理的緩解與轉化,鼓舞士氣,直面苦難,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漢字「焦慮」與「苦難」都包含了「鳥」(隹)的意象,寓意心靈的迴響。如古人所言:「其難其慎」(《鹹有一德》)。「難」字有心(古文字「戁」字有心),「慎」字亦有心,從心從真。於是,漢語的「焦慮」與「苦難」,如同「危機」,危險與機會並存,在其意象表達中,已是包含了應對與治癒的線索。或許,這也是榮格將漢字意象和《易經》稱之為「可讀的原型」,並作為深度心理學方法論的緣由。

人們需要反思甚至調整諸多關係

申荷永: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整個人類的威脅與挑戰,需要各國同心協力,共同應對。但也有某些國家政客試圖將新冠病毒政治化。對此您的看法如何?

肇嘉:一般而言,尋找「替罪羊」的政治權術,存在於各個大洲的各個世紀。但隨著劣質大眾媒體(如一些不負責任的社交平臺)和極右翼運動的發展,21世紀面臨的風險要高於以往。美國的偏執政治已形成一種特殊傳統,現任總統上臺後,這種傳統到達了高潮。我曾預測這種傳統還會通過「心理感染」持續增強。不幸的是,事實的確如此。

申荷永:偏執與妄想,自戀與自大,如同新冠病毒,已給人類帶來很多災難。如尼採在其《善惡的彼岸》中所言:「在個體中,瘋狂並非多見;但是在團體、黨團、人群、時代中,它是慣例。」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人類在經歷共同的命運,並將一起進入後疫情時代。中國提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為此我們也需要加強心理建設,維護心理健康,提升人們的心理免疫力。

肇嘉:我觀察到了這一倡議,也很高興看到中國在義大利受到讚賞。

申荷永: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後疫情時代,人們需要反思甚至需要調整諸多關係,包括人際關係和人與自然的關係。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當今世界,而「後疫情」與「後現代」似乎已交織在一起。您也是「我們時代的榮格紅書:後現代中尋求靈魂」叢書的作者。作為榮格心理分析師,對於當前新冠病毒的影響,以及後疫情時代的心理變化與適應,您能總結一下您的分析與觀點嗎?

肇嘉:我的回答相當簡單:「後疫情」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進入到疫情之後了。否則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或者用精神分析的術語來說是一種「否認」的表達,正如弗洛伊德最初對這種無意識態度的描述。這種態度在某個國家的政客身上顯而易見,其曾將連任策略建立在否認新冠肺炎疫情和環境危機嚴重性之上。不難理解,這種政客更關心自己的連任,而不是成千上萬的人失去生命。

在過去的若干年裡,許多科學團體和基金會都對人畜共患疾病的傳播提出了警告,這些疾病會傳播新的病毒,而人類對這些病毒既沒有免疫力,也沒有防禦力。儘管人畜共患疾病的病毒也存在於中世紀,但現在則加速暴發:流感、伊波拉、非典等。生產疫苗至關重要,然而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我們生活在一個永久性的疫情狀態中,只是在病毒潛伏期疫情不太活躍。正是我們的否認,以及對抗病魔的能力不足,使我們過早地談到「後疫情」。我們仍然處在疫情中,並試圖通過某種「分裂和投射」將不幸歸於過去,以面對現在的疫情。然而一切仍還沒有過去。我們需要一種相當不同的發展模式,少一些瘋狂,多一些智慧。

申荷永:多謝肇嘉教授。我們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機之中,需要用勇氣和智慧來努力面對。在您的思考中,我不僅感受到榮格心理分析的深度,以及古希臘羅馬的氣質與素養,甚至也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智慧。

(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協助,李曉慶統籌,王培堯翻譯)

相關焦點

  •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前主席: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
    人類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理性,疫情至少幫助我們注意到這一點。一般來說,21世紀發達國家的生活更偏愛外向性格的人,而更壓制需要心理治療的性格內向的人。新冠肺炎疫情令這種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平衡。現在人們更認識到內向的價值,也更認識到有必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內向。
  •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前主席: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
    人類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理性,疫情至少幫助我們注意到這一點。一般來說,21世紀發達國家的生活更偏愛外向性格的人,而更壓制需要心理治療的性格內向的人。新冠肺炎疫情令這種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平衡。現在人們更認識到內向的價值,也更認識到有必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內向。
  • 人類危機:能源危機是有目共睹的,真正的危機卻隱而不現
    對人類自身而言,每天僅需2000卡路裡的熱量。這是什麼概念呢?這僅相當於100瓦特不到的代謝率,也就是一隻標準白熾燈的電功率。這也就足夠說明人類維持自己生活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是微乎其微的。即便如此,人類在利用資源獲取能量的過程中仍舊要排出對生命活動毫無用處的廢料。這無關緊要,下水道就能解決問題。然而,對於生活在城市的居民而言,情況要糟糕得多。
  • 永生降臨,人類將迎接真正的危機,我們該如何化解?
    這才是人類真正的危機!現有的人類出生與死亡比值為二比一,年均出生人口在一億左右,死亡就是五千萬。一旦永生實現,我們將迎來每年至少一億的淨增人口,而且隨著人口基數的擴大,人口增長將不斷加快,很有可能在五十年內翻倍,達到一五十億的數量!我們到時面對的,很可能是下面這樣的囧境。
  • 約翰·貝拉米·福斯特|人類世危機
    面對著大數據、生化技術、人工智慧等新技術, 以及由疫情加劇的逆全球化的趨勢,國際社會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結構都在發生著變化;事實上,這一變革並不是簡單的歷史波狀前進中的一個波谷,而很可能是人類發展模式、社會組織形式、國際秩序、社會倫理等領域劇烈變革的前奏。這一切都可以歸結為人類世的危機,危險來源於過去的失誤,而機遇則屬於變革後的未來。
  • 真正的自由,是在認識到自己不自由之後仍然具有選擇的權利:科學革命——《人類簡史》讀書會節選4
    而金錢交易的真正後盾就是「信任」。真正讓整個經濟得以存活甚至發展的是我們對未來的信任。信用代表著目前還不存在、只存在於想像中的「貨物」。 在信用產生之前,商業看起來像一場零和博弈的遊戲。整個世界就像是一塊大餅,切法也許不同,但總之,只有這一個餅而且不可能變大。現代經濟以前因為對未來的信任少,所以信用信貸少,導致經濟成長緩慢,並且形成惡性循環。
  • 真正的領導力,不會在一場危機中崩潰
    本質上,它考驗的是領導者身處危機環境下的領導力。那麼,怎樣才能練就和提升這危機下的領導力呢?在100年前,人類開始探索南極大陸,全世界的探險家都開始組織團隊。其中有一位叫沙克爾頓的探險家,組織了28人的探險隊。但是很不幸,他們的船在此過程中觸碰到冰山,沉沒了。用混沌的話來講,就是遭遇了非連續性。經過千辛萬苦,他們終於踏上了南極無人區,但手頭的資源已經非匱乏。
  • 馬克思主義人化自然觀視野中的生態危機問題
    近幾十年來,隨著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將生態危機歸之於近代以來興起的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對之大加撻伐,並倡導一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有機自然觀。在這一波波聲討聲浪中,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也往往被歸之於人類中心主義而受到批評。
  • 社會矛盾抑或認識漏洞 —馬克思與萊斯生態危機理論比較
    總體來說,馬克思將生態危機的本質理解為社會矛盾,而萊斯則理解為認識漏洞。具體來說,在理解人類需要結構問題上,馬克思採取了歷史的態度,而萊斯採取了先驗的態度; 在理解商品生產擴張問題上,馬克思揭示了基於階級結構的利益博弈,而萊斯限於描述生產者與消費者在追求佔有物增長方面的同謀關係; 在理解生態危機化解問題上,馬克思訴諸通過具體實踐進行社會改造,而萊斯則側重於從倫理道德層面呼籲人類為自己的滿足設定限度以及建立自然界的獨立法權。
  • 真正的人生,從認識自己開始
    當然,知道這種「不公平」並沒有令我難過,反而給我很大的啟發:即從現在起,我要不斷追問自己的人生夢想。每次在探索人生夢想方面稍有進展,眼前的道路就寬闊了很多。通過觀察我所仰慕的那些人的生平,我把規律總結為:立大志,做小事,每日自省。據張宏傑的《曾國藩傳》記錄,曾國藩在30歲這一年,決定學做「聖人」,「不為聖賢,便為禽獸」,沒有中間道路可選。而儒家信徒的根本目標是成「聖」,理學相信:凡人怎樣踏上聖賢之路?
  • 人類圖個案分析:運用【人類圖】更清晰的了解認識自己和他人
    如何好好協調內在的動力,將自己的才能徹底發揮出來。= 籍由了解其他人的圖,知道身邊的人(像是家人和朋友)真正獨特且個人的本質,以及如何尊重他們、與他們互動。= 最重要的是,人類圖告訴我們如何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環境,讓他們活出自己的獨特性,學習並發展成獨一無二的自己。
  • 盧邁對話聯合國副秘書長:人類最偉大的倡議都在危機中誕生
    他決定不舉行大型慶祝活動,也不向世界介紹我們過去75年的所有成就,而是舉行一場真正的「全球聆聽之旅」。  人類正生活在一個非常危險的矛盾狀態中,這種矛盾隨著新冠疫情的出現而變得更加極端。  一方面,世界面臨太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只能通過國際合作來解決;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和地區正從二戰後為解決國際問題而建立的國際機制中後撤。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在危機與劇變中的……選擇性與價值觀
    戴蒙德認為,一個國家在應對「國家危機」時的反應,跟一個人應對自己「人生危機」時的反應,並沒有本質的不同。因此他選擇了自己比較熟悉的美國、日本、德國、芬蘭、澳大利亞、印尼和智利七個國家,通過分析這些國家歷史上的危機,論證了這套危機解決方案的可行性。
  • 哲思|真正的人生,從認識自己開始
    每晚九點三十分,帶你看清世界,認識自己,慢品人生滋味。人生,處處是結束與開始的學問,若要用心生活,人生處處都是神來之筆!在這個小小的生命世界中,幾隻清澈的水球在零重力環境中靜靜地飄浮著,有一條小魚從一隻水球中蹦出,躍入另一隻水球,輕盈地穿遊於綠藻之間。在一小塊陸地上的草叢中,有一滴露珠從一片草葉上脫離,旋轉著飄起,向太空中折射出一縷晶瑩的陽光。
  • 如何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並提高自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大飛碼字,ID:BigFly1024】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同學在後臺問我,如何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並提高自身,本想在微信回復他的,不過發現這個話題太大了,幾句話說不清楚,就想專門寫一篇文章來闡述這個事情了。
  • 人類歷史上三次數學危機是如何破解的?第三次危機直到今天仍沒解決!
    在90後的小學印象中,語文和數學是並重的學科。前者是生活必備的語言,後者是邏輯基礎的工具。我們或許並不知道數的概念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們甚至不知道數學起源於文明的崛起還是人類意識中感性經驗自帶的邏輯基礎。結繩計數是考證最早人類有關數學工具的應用。這是一種多麼簡潔明了的數學表達形式。人類從一開始總是對自然世界抱有古樸的觀念。
  • 人類認識的邏輯方法——歸納法、演繹法和認識模式
    歸納法是從有限的事物中歸納出具有共性的特徵,並將這些特徵提升為普適的定律,進而應用於無限的事物。演繹法則是先提出幾個不證自明的公理,以構建一個簡單的邏輯系統,然後再將這一邏輯系統應用和擴展到各個具體的領域,進而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歸納法和演繹法作為人類認識的兩個基本的邏輯工具,各有利弊並互為補充。
  • 人類是怎樣認識世界的?視角、存在、內涵
    在沒有全面清楚知曉地球到底有多少種生物的前提下,人類便得出如此絕對的認識。類似的認識事件在人類世界比比皆是。大到宇宙星球,小到一草一木,凡是地球存有的事物,人類都基於自身視角對其進行描述。人類關於宇宙的一切知識,便是人類站在地球上通過觀察宇宙而得到的,這樣的宇宙觀符合人類的視野,也符合人類的認知水平,但是或許與宇宙真相真的相差十萬八千裡。
  • 認識自己,才能認識情緒
    美國心理專家卡爾.羅傑斯曾說過這樣句話 :「認識情緒的前提是認識自己。」的確,人只有認識了自己的性格特點、思維習慣以及缺點和長處,才能夠真正了解自己的情緒。老鷹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它們知道巨大的翅膀在密林裡無法伸展、無法自由翱翔、無法捕捉獵物,而不把巢穴築在樹林裡,是因為即使是那些它們從來瞧不上眼的山鵲也能輕鬆地偷襲巢中的.....對這些被稱之為低級動物的表現,我們人類在認識自己方面似乎比動物遜色得多。正如古人所說:「睫在眼前常不見,人短於自知。」蘇格拉底的學生就是因為沒有認識最熟悉的自己而留下了遺憾。那麼,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呢?
  • 情境經濟學的回歸:如何真正理解危機
    塔勒布的《反脆弱》一書讓許多人真正了解了這個非常重要的原理。在很多人眼裡,黑天鵝是風險。但在塔勒布眼裡,這是絕佳的機會。據說在今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美國的市場巨幅震蕩。許多人在這個過程中財產受損,但是塔勒布卻賺到了很多的錢。所以不得不佩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文的危機這個詞語,一半是危險,另外一半就是機遇。在傳統經驗中得來的智慧,也暗合塔勒布推崇的概率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