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所提及的新陳代謝,無非是能量轉化的過程。對人類自身而言,每天僅需2000卡路裡的熱量。這是什麼概念呢?這僅相當於100瓦特不到的代謝率,也就是一隻標準白熾燈的電功率。這也就足夠說明人類維持自己生活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是微乎其微的。即便如此,人類在利用資源獲取能量的過程中仍舊要排出對生命活動毫無用處的廢料。這無關緊要,下水道就能解決問題。然而,對於生活在城市的居民而言,情況要糟糕得多。
在城裡生活,我們除了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之外,還需要住房、水電、暖氣、冷氣、汽車、計算機、飛機、電動車等等。如此一來,一個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每天代謝率極有可能達到令人髮指的1萬瓦特。更為糟糕的是,全球人口已然達到70多億,而中國人口則達到14億多。人口還會往上漲,二胎政策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對生態的破壞力可想而知。如果你無法想像自身的破壞力,那就想想只有大拇指那麼小的蝗蟲聚集在一起的驚人破壞力,可以說所過之處寸草不生。
城裡人一旦缺乏資源和能源的供應,後果恐怕是毀滅性的。對此,我們可以試著斷電一天驗證一下,一天不夠明顯,那就兩天。我們需要源源不斷的資源和能源供應,以此來維持舒適的生活。然而,能量的每一次轉化,都要付出相對應的代價。也許我們不必擔心資源和能源的枯竭,因為人類的聰明才智一定會孜孜不倦地追求全新的資源。可是,讓人感到絕望的是:即便新能源不斷被發現,人類仍舊無法高枕無憂,更深層次的危機其實早已發生。
現在, 我們來研究一下熱力學第二定律:每當一種資源轉化為對人類有用的能量時,同時也會產生對人類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資源」,類似於宇宙中的「暗物質」。而且,更為嚴重的是:一種資源,所蘊含的能量越大,它被轉化後所產生的「暗物質」就越多。
舉個簡單的例子。英國倫敦算是城市化最早的城市之一,城裡的英國人幾乎把整個英國的森林資源給燒沒了,後來需要從美洲大陸源源不斷進口木材。之所以能安然度過這次能源危機,還要得益於煤的發現。煤燃燒所產生的能量,要遠遠超過木材,然而煤產生的廢棄物也同樣超過木材,而作為後起之秀的石油也是如此。不管是二氧化碳,還是二氧化硫,對環境和人類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前者加重了溫室效應,後者造就了酸雨,而重金屬顆粒物等,則製造了霧霾。如果你覺得這些不算什麼的話,我們可以談論一下核輻射的威力。當人類不顧一切使用核能時,相應的也要承擔核輻射的危險。
由此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人類竭盡全力轉化出的能量越大,所只要的汙染也就越為深重。這就是代價,因此,與其考慮能源枯竭問題,不如先考慮在利用能源過程中人類未來所要承受的浩劫。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還有更為「危言聳聽」的理論。
1855年,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提出熵的概念。當資源被利用進而轉化為能源,且用於維持一個封閉系統的秩序時,某種程度的混亂是不可避免的。這種狀態下,熵趨於增大。對於這個理論,愛因斯坦是這麼認為的:它是宇宙中唯一一個永遠不被推翻的物理理論。熵能毀滅人類!是不是很可怕?你還擔心能源枯竭嗎?是不是開始擔憂自己過度消耗能源了?
人口不斷增多,科技不斷進步,所消耗的能量就會越多。隨著新能源不斷被發掘,不斷被使用,伴隨而來的就是不可避免而又無法覺察的毀滅力量。這種毀滅力,是我們所利用的能源所產生的「負能」。
回過頭來想想,關於美洲文明,可能就不是一個謎了。他們的農業相當發達,哥倫布大發現同樣也引發了物種大交換。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至少地瓜拯救了同時代的很多中國人,直到二戰前後,地瓜仍舊在中國扮演著救世主的角色,而這玩意兒就是來自美洲。美洲土著落後嗎?也許他們才是高度進化的,進化到對大自然有了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