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危機:能源危機是有目共睹的,真正的危機卻隱而不現

2020-12-12 曉天財

生物學所提及的新陳代謝,無非是能量轉化的過程。對人類自身而言,每天僅需2000卡路裡的熱量。這是什麼概念呢?這僅相當於100瓦特不到的代謝率,也就是一隻標準白熾燈的電功率。這也就足夠說明人類維持自己生活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是微乎其微的。即便如此,人類在利用資源獲取能量的過程中仍舊要排出對生命活動毫無用處的廢料。這無關緊要,下水道就能解決問題。然而,對於生活在城市的居民而言,情況要糟糕得多。

在城裡生活,我們除了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之外,還需要住房、水電、暖氣、冷氣、汽車、計算機、飛機、電動車等等。如此一來,一個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每天代謝率極有可能達到令人髮指的1萬瓦特。更為糟糕的是,全球人口已然達到70多億,而中國人口則達到14億多。人口還會往上漲,二胎政策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對生態的破壞力可想而知。如果你無法想像自身的破壞力,那就想想只有大拇指那麼小的蝗蟲聚集在一起的驚人破壞力,可以說所過之處寸草不生。

城裡人一旦缺乏資源和能源的供應,後果恐怕是毀滅性的。對此,我們可以試著斷電一天驗證一下,一天不夠明顯,那就兩天。我們需要源源不斷的資源和能源供應,以此來維持舒適的生活。然而,能量的每一次轉化,都要付出相對應的代價。也許我們不必擔心資源和能源的枯竭,因為人類的聰明才智一定會孜孜不倦地追求全新的資源。可是,讓人感到絕望的是:即便新能源不斷被發現,人類仍舊無法高枕無憂,更深層次的危機其實早已發生。

現在, 我們來研究一下熱力學第二定律:每當一種資源轉化為對人類有用的能量時,同時也會產生對人類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資源」,類似於宇宙中的「暗物質」。而且,更為嚴重的是:一種資源,所蘊含的能量越大,它被轉化後所產生的「暗物質」就越多。

舉個簡單的例子。英國倫敦算是城市化最早的城市之一,城裡的英國人幾乎把整個英國的森林資源給燒沒了,後來需要從美洲大陸源源不斷進口木材。之所以能安然度過這次能源危機,還要得益於煤的發現。煤燃燒所產生的能量,要遠遠超過木材,然而煤產生的廢棄物也同樣超過木材,而作為後起之秀的石油也是如此。不管是二氧化碳,還是二氧化硫,對環境和人類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前者加重了溫室效應,後者造就了酸雨,而重金屬顆粒物等,則製造了霧霾。如果你覺得這些不算什麼的話,我們可以談論一下核輻射的威力。當人類不顧一切使用核能時,相應的也要承擔核輻射的危險。

由此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人類竭盡全力轉化出的能量越大,所只要的汙染也就越為深重。這就是代價,因此,與其考慮能源枯竭問題,不如先考慮在利用能源過程中人類未來所要承受的浩劫。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還有更為「危言聳聽」的理論。

1855年,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提出熵的概念。當資源被利用進而轉化為能源,且用於維持一個封閉系統的秩序時,某種程度的混亂是不可避免的。這種狀態下,熵趨於增大。對於這個理論,愛因斯坦是這麼認為的:它是宇宙中唯一一個永遠不被推翻的物理理論。熵能毀滅人類!是不是很可怕?你還擔心能源枯竭嗎?是不是開始擔憂自己過度消耗能源了?

人口不斷增多,科技不斷進步,所消耗的能量就會越多。隨著新能源不斷被發掘,不斷被使用,伴隨而來的就是不可避免而又無法覺察的毀滅力量。這種毀滅力,是我們所利用的能源所產生的「負能」。

回過頭來想想,關於美洲文明,可能就不是一個謎了。他們的農業相當發達,哥倫布大發現同樣也引發了物種大交換。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至少地瓜拯救了同時代的很多中國人,直到二戰前後,地瓜仍舊在中國扮演著救世主的角色,而這玩意兒就是來自美洲。美洲土著落後嗎?也許他們才是高度進化的,進化到對大自然有了敬畏之心。

相關焦點

  • 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
    人類以及社會發展不能與自然相悖。沒有界限的發展是一種破壞,在貌似繁榮的背後,人類正面臨過度發展的危機,其中包含了人的貪婪、冷漠、躁鬱、情結與陰影。我們曾因為沙塵暴和霧霾戴上口罩,如今是因為新冠病毒。口罩作為一種象徵和意象,希望它也包含「知恥近乎勇」的寓意,人類應該有所改變。
  • 約翰·貝拉米·福斯特|人類世危機
    作者簡介: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美國俄勒岡大學社會學教授,《每月評論》(Montly Review)主編,研究方向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危機、生態環境與生態危機、馬克思主義理論。譯者簡介:王坤宇,文學博士,現為美國佛蒙特大學博士後,重慶師範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態倫理學、生態媒介;張桂丹,翻譯學碩士,國家二級翻譯。
  • 馬克思主義人化自然觀視野中的生態危機問題
    從人化自然觀看生態危機問題從這種有機主義的人化自然觀出發,所謂生態危機便是非合理的人化自然進程的一種結果。人化自然既然是人類通過自己的活動而與外部自然耦合而成的生命有機體,那麼,它便不可能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必然要在時間和空間中改變自身方能存在。
  • 永生降臨,人類將迎接真正的危機,我們該如何化解?
    這才是人類真正的危機!現有的人類出生與死亡比值為二比一,年均出生人口在一億左右,死亡就是五千萬。一旦永生實現,我們將迎來每年至少一億的淨增人口,而且隨著人口基數的擴大,人口增長將不斷加快,很有可能在五十年內翻倍,達到一五十億的數量!我們到時面對的,很可能是下面這樣的囧境。
  • 數學危機系列一:第一次數學危機
    發生危機並不是什麼壞事,甚至是大大的好事,通過危機的解決,會把以前不利於發展的因素清除或將以前不穩固的地基打牢,以便更快更健康地發展!數學在發展過程中就經歷了多次危機,最著名的有三次。 第一次數學危機的產生與數的發展有關,我們從「自然數」這個根講起。
  • 從話語危機到安全危機:機理與應對
    經過一系列言語互動,語言不僅促使某些本不屬於安全範疇的問題安全化,還建構安全問題的緊迫性和威脅程度的高低,從而製造話語危機。國際政治中的很多危機都是通過話語建構而來,表面上看是安全危機、能源危機和安全隱患或是迫在眉睫的威脅,實際上語言在整個危機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安全危機首先從話語危機開始。
  • 島內供電危機映射了蔡英文的誠信危機
    以這波供電危機為例,蔡當局除要求公家機關在午間關閉空調,更連下十二道金牌,要求大林、大潭與通霄等發電新機組在未完成測試驗收下,即先行以「試車」方式投入發電。這些作法,均凸顯島內已瀕臨供電不足的懸崖,更顯示臺當局的因應措施已到了不惜「行險以徼幸」的地步。而官員仍厚顏狡辯,不承認臺灣已面臨缺電危機,這根本是鴕鳥心態。
  •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前主席: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
    人類以及社會發展不能與自然相悖。沒有界限的發展是一種破壞,在貌似繁榮的背後,人類正面臨過度發展的危機,其中包含了人的貪婪、冷漠、躁鬱、情結與陰影。我們曾因為沙塵暴和霧霾戴上口罩,如今是因為新冠病毒。口罩作為一種象徵和意象,希望它也包含「知恥近乎勇」的寓意,人類應該有所改變。
  •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前主席: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
    人類以及社會發展不能與自然相悖。沒有界限的發展是一種破壞,在貌似繁榮的背後,人類正面臨過度發展的危機,其中包含了人的貪婪、冷漠、躁鬱、情結與陰影。我們曾因為沙塵暴和霧霾戴上口罩,如今是因為新冠病毒。口罩作為一種象徵和意象,希望它也包含「知恥近乎勇」的寓意,人類應該有所改變。在20世紀90年代,西方從事「危機幹預」的學者們意識到中文「危機」所包含的奧秘與啟示:危險中包含機遇。
  • 激辯"漢字危機":書寫危機還是教育危機?
    在鍵盤成為主流書寫工具的今天,漢字真的出現危機了嗎?漢字是順勢拼音化,還是固守傳統書寫陣地?在提筆忘字的背後,漢字文化面臨哪些困境?一周來,本報邀請多位學者和網民進行話題討論,解讀所謂「漢字危機」——中國傳統思維的工具化處境。
  • 大腦為何也會有能量危機?
    能量危機!現在是全世界都在討論的話題。在人類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地球上能供我們使用的能源也是越來越少。2000年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達10284.574億桶,約合1399.3億噸,而20世紀70年代末世界探明儲量不過是891.4億噸。除了石油,煤炭也是最多只供人類開採百來年的樣子!不管多麼豐厚的自然資源,都會有開採完的一天。
  • 太陽每秒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用1萬年,為何能源危機還是困擾人類
    對人類而言,太陽是獨一無二的。人類活動消耗的絕大部分能量,追根究底都是來自太陽。例如,地球儲存的石油、煤炭都是來源於古生物的光合作用;在河流上設置水壩可以發電,但是水的勢能是來自太陽的蒸發作用——是太陽免費幫我們把水搬到天上,再落回地面上的高處。
  • 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真相與危機
    不知道我們未來的接班人有沒有一上學就接受過各種各樣的關於地球現狀的危機知識,這些沉重的令人不安的現實應該寫進全世界的教科書。讓孩子們展望將來,去思考、去沉思、去想辦法解決人類共存的問題,盡最大能力去彌補修繕好我們人類美好的地球村。
  • 什麼是金融危機?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危機?
    所謂的金融危機,就是當出現時,幾乎所有的資產都會受到其衝擊。因為在金融危機的狀況下,金融體系已經不如以往的穩定和有規律,各種資產的價格都有可能產生暴跌,比如股票會下跌、房價也可能跳樓式下跌、甚至連公認有避險作用的黃金,都可能受到牽連而有跌幅。
  • 亨廷頓:美國真正的危機
    美國真正的危機文:亨廷頓
  • 初中生優秀作文:危機
    ——陸遊⑸每次危機都有利益的權衡,不敢犧牲就沒有勝利。——馮侖⑹不盡人情,舉足盡肆危機。不體物情,一生俱成夢境。在危機中,人們得到了認識自己潛能的機會,讓人在危機時刻展現風採;微機讓人在危機的時刻展露出真情、親情、友情、愛情的真正含義……危機讓人不得不收藏。別人都拿希望與危機做對比,常說:「危機使人恐懼,希望使人驚喜;危機使人厭惡,希望使人喜愛。
  • 職業危機1——初段危機
    詳細了解這些危機的發生機理與發生要點可以有助於我們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也可以讓我們儘量避免危機。當然有些危機的發生是我們行為的必然,儘管未必能完全避免,但如果熟悉和了解如何轉化危機變成機遇,那將對於我們的未來職業前景有這關重要的作用。
  • 面對全球公共衛生危機,西方國家果真要站在全人類的對立面?
    作者:滕飛審稿:淺夢在全球疫情持續惡化的背景下,國際社會逐漸意識到,只有實現疫苗的廣泛接種,才有可能真正控制住新冠疫情。而中國早在此前就公開表態稱,中國會將研發出來的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有一些西方政客在沒有掌握任何實質證據的情況下,就大肆宣稱「中國疫苗是無效的」;還有一些西方媒體刻意扭曲報導中國疫苗在各期測試時所產生的正常不良反應,並藉此誇大其詞地造謠「中國疫苗不安全」。此外,有些西方國家還詆毀中國想要與全世界共享疫苗的真實願望,並造謠「中國以疫苗為要挾,懲罰與中國關係不好的國家」。
  • 第一次數學危機
    它在數學與人類的實踐活動中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是人類最早認識到的平面幾何定理之一。在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文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就已有了關於這一定理的初步認識。不過,在我國對於勾股定理的證明卻是較遲的事情。一直到三國時期的趙爽才用面積割補給出它的第一種證明。在國外,最早給出這一定理證明的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因而國外一般稱之為「畢達哥拉斯定理」。
  • 第三次數學危機
    康託爾曾經證明過不存在最大的基數,羅素對此有些疑惑,認為以世界上所有的集合為元素構成的集合應該是最大的(因而具有最大基數),這樣他就發覺其中有些矛盾,開始的時候他也覺得這件事也許沒什麼大不了的,也許是在什麼地方繞住了,但是他左思右想仍無法繞過來,結果產生了著名的羅素悖論,引起了關於數學基礎的新的爭論,從而造成了數學史上更為嚴重的關於數學基礎的第三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