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記敘文
【命題趨勢】
完形填空考查考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對詞彙知識的掌握情況。要求考生通讀全文,掌握文章大意,運用詞彙、語法等知識,選擇最佳答案,使文章意思通順,結構完整。
記敘型完形填空是高考和備考的重點。研讀記敘型完形填空,可看出以下趨勢:1.首句完整,線索清楚。
一般作者在第一句話就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業績或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然後再介紹事件的發生、發展,最後得出結果。
2.敘述靈活,側重語境。
文章以敘述為主,人物間對話較少,絕大部分篇章是作者在描述事件,較少加入作者的觀點或評論。因此,常會出現態度與觀點的跳躍變換,或語氣上的差異。這增加了情景的迷惑性和幹擾性,從而突出了對語境的依賴,實現了在理解上下文的基礎上,通過語境,辨析詞語,作出選擇。
3.實詞為主,虛詞為輔。
高考記敘型完形填空,篇章不長,一般在200~260個詞左右,始終緊扣話題中心,形成一個主題連續體。選項一般為同一詞類或同一範疇。重點集中於動詞、名詞、形容詞或副詞等實詞上,介詞、連詞、冠詞等虛詞的考查相對較少。實詞為主,虛詞為輔,更能體現在語境中考查英語運用能力這一思路。
【應試對策】
1.重視首句,開篇明義。
從歷年的試題可以看出,完形填空首句一般不設題。這為我們理解文章的內在聯繫提供了一個「窗口」,它的句意往往為全文提供中心信息。所以應充分重視首句的指示作用,利用它為解題找到一個突破口,據此拓展思維,爭取開局勝利。
2.利用語境,揣摩心態。
高考完形填空題逐漸摒棄語法分析,朝著深層化和語境化的方面挖掘,因此考生只有藉助上下文乃至全文語境啟示或限定,揣摩作者的心情,以及他對各個角色、各個事件的態度。在答題過程中,除了對關聯用語的把握外,還要把握語氣、動作等的描寫。
3.理清線索,把握方向。
記敘文一般按事件發展順序敘述,有時用倒敘。答題時,通過理清人物間的關係,把握人物各自所做的事情,從而把握細節,找準作者的記敘方向,正確理解文章。
二、說明文
【命題趨勢】
說明型完形填空選材難度一般低於試卷中的閱讀理解大題。在設空與選項設計方面充分體現了語言知識運用題的要求:以實詞為主,名、動、形、副等詞類佔全部小題數的90%,絕大多數小題都要從全文角度進行判斷。這一命題思路體現了「語篇意識」。說明型完形填空一般用言簡意賅的文字,按照一定的方法介紹事物,解釋事理。最顯著的特點是:
1.開頭點題
做說明型完形填空時,要明確說明的對象是什麼,是具體實物還是理論性概念。因此,明確說明的對象是掌握說明細節的前提。在近年的說明型填空中,作者一般在文章的首句直接提出說明的對象。
2.結構清晰
把握語篇特徵對理解文意與答題極為有利。說明文的寫作一般按時間順序(指先後順序),空間順序(從局部到整體,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邏輯順序(前因後果,先果後因,先主後次);認識順序(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
【應試對策】
1.通過短文抓主旨
一般情況下,完形填空短文都不給標題,不容易把握文章的主題和大意。但短文首句通常不設空格,這就為我們窺視文章全貌提供了一個窗口,而尾句往往是文章的總結、結論和點睛之筆,所以抓住開篇啟示作用的首句和總結概括性的尾句是必要的。
2.精讀短文析文意
應逐句精讀短文,逐題分析選項,對特定的語境作深入的理解,克服「定式思維」,根據全文大意和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逐項填空。要吃透文意,理解到位,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點:從上下文的角度考慮,注意其內在聯繫。
第二點:從詞彙意義及用法、慣用方式和搭配的角度去考慮,準確判斷。
第三點:從邏輯推理、常識等角度考慮,挖掘文章的寓意及隱含意義。
第四點:從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角度去考慮,避免錯誤。
3.復讀全文再檢驗
在做完一篇完形填空後,文章完整了,應從頭至尾讀一遍,根據復讀的語感和對整篇短文的理解,再次將較明顯的錯誤改正,個別需要推敲的再做調整,儘可能少出錯。
(責任編輯: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