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翟山鷹老師朋友圈】和大家聊聊財務帳面數據和真實情況的差別,便於大家理解為何疫情期間有的國家帳面很差,實際情況不錯。而有的國家則完全相反~當年很多銀行帳面有巨額的不良資產(主要是貸款或借債到期,無法償還的債務),導致帳面財務數據很難看,無法達到融入很多國際金融組織的門檻條件。由此有資產管理公司出現,花費巨額現金購買了銀行的不良資產(這些貸款或借債的憑證交給資產管理公司,而資產管理公司支付足額現金),這樣銀行帳面數據變得很好看,輕鬆融入了各種國際金融組織。
資產管理公司購買這些不良資產的巨額現金從哪裡來?全部從銀行貸款產生。沒錯,全部是銀行的貸款!這些貸款約定了不少於10年的還款周期,由此,在銀行財務帳面上,這些沒有到期的貸款就變成了正常信貸資產(因為沒到期,所以是好資產),財務數據「神奇」的轉化了,一切問題都解決了~看到這個真實案例,大家知道為什麼我總說幾乎所有的上市公司沒有一家財務數據是能夠反映其真實經營情況的了吧(至少我見過的上市公司財報和真相都相差甚遠)~
至於最終資產管理公司是不是真的要完全還款呢?這是個發生在20多年前的真實事情,當時中國貨幣發行總量大約是現在的1/30,所以銀行帳面資產總數比較小。所以,當時不良資產數額佔所有資產比例太大,這種財務數據肯定很難看~20年後,如果銀行管理的資產總額翻了30倍(假設和貨幣發行同步),當年的資產管理公司貸款(用於購買不良資產)的那點錢數根本無關輕重了(時間才是最牛的),即使不還,在銀行帳面也造成不了多大影響~至於現在各種銀行帳面上有多少資產本質還是不良資產,根本沒關係了!只要再轉換個方式,繼續拖個20年,報表數據顯示又無關痛癢了(又印了無數錢,資產規模擴大無數倍)!
我07年從建總行投行部領導的崗位辭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發現全世界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龐氏騙局~如果沒有時間和貨幣增發這兩種「神器」,這些金融機構應該早就倒閉了!至於財務報表數據和真實情況的關係,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了~不要認為疫情期間數據好看就是經濟復甦了,實際情況可能更糟呢~
在工業文明主導的社會體制中,所有金融問題都無法解決~只有矽基文明輔助下的網際網路文明才能夠徹底解決金融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