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一位3歲小姑娘火了!起因是孩子在上桌球興趣班,大概是累了,被爸爸要求繼續練球。於是她一邊叉著腰仰天閉眼哭泣,一邊揮拍精準回球。
這一幕簡直是萌娃屆最高能的小可愛了。看看這萌翻了的娃:打球是本能,哭只是助興,說球技出神入化也不誇張啊!
難怪有網友回應,一秒聯想到小時候的福原愛:又愛打球又愛哭,打累了哭,打輸了也哭!
仔細看看,哭的模樣的確很像福原愛。
說到興趣班,家長肯定都有話說,畢竟現在的社會和家庭教育,哪個爸媽沒給孩子報過班呢?
我們看到的可能是別人家的孩子哭著練球又萌又勵志,但看看自己家的可能就是把老母親老父親逼得直跺腳,雞飛狗跳了!
前幾天一位朋友也跟我吐槽女兒興趣班的事,他給女兒報的是鋼琴,而且是雙胞胎姐妹。
想想要同時監督兩個孩子的確也是不容易。看看這位奶爸,近乎絕望的吐槽,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疲憊和無助:
我剛剛被我女兒氣哭了,我真的覺得自己太累了
現在小孩真的好難帶
我打算放棄讓他們彈琴了
又花錢又給自己找氣受
還要跟他們吵架
話說,我這位朋友平時也是很有耐心的奶爸,說出這番話定是給孩子逼崩潰了。
但是隨後想想,這樣的家長不止他一個,這讓我更加謹慎考慮女兒的興趣培養問題。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德智體全面發展,但是不管是哪種興趣的培養說到底首先必須得是孩子的興趣,不是父母的興趣、理想、期待。
作為父母,更不需要對孩子的興趣(班),報以過高的期待,持功利的目的。
否則,原本是想讓孩子多學一門技能,多接受一項藝術薰陶,最後卻容易演變成橫亙在孩子心頭的一堵牆,帶給孩子壓力。
更或者成為親子關係面前的攔路虎,天天雞飛狗跳。
1、多觀察,多體驗,先謹慎選擇
爸爸媽媽可以多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多體驗不同的事物。
小朋友的好奇心與生俱來,他們的求知慾也很強。很容易一會喜歡這個,一會又對那個感興趣。
父母可以多觀察孩子的表現,在各種生活場景中、活動中、社交中、大自然體驗中去判斷孩子的喜好、習慣、優勢。
與其總抱怨孩子「半途而廢」,不如一開始就和孩子一起找到和選擇最適合自己孩子的特長。
2、做合格的「陪跑者」
都說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好父母勝過好老師。在孩子的興趣愛好培養和堅持這件事上,一樣適用。
如果能自己下場一起學習,成為一個陪練者,讓孩子看到你的堅持和努力,是最好的。身教大於言傳、榜樣的力量不可小覷。
確實我們自己無法去躬身學習或者陪練的,當孩子遇到困難、退縮的時候也應當引導孩子如何堅持而不是傳遞負面的情緒。比如幫孩子找到一些更有趣的學習方法、或者分解學習目標,完成後給予一定的獎勵。
如果爸爸媽媽只是一味地批評、指責、施壓,只會讓孩子更加覺得沒有動力和「興趣」。
3、不要抱以過高期望,過強目的性
比如希望孩子把興趣發展成將來可謀生的技能,又或者拿自家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或者逼著孩子學,就是為了參加比賽得獎、考級作為未來上學的籌碼等等。
過於功利地去培養孩子,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被自己的欲望和情緒左右,最終無法讓孩子好好學習和創造。
我們容易帶著自己預設的目的,看見孩子不上心不好好學了,就容易著急上火,進而又帶著情緒去逼迫孩子。
4、尊重孩子、接納孩子天性
在這件事上,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接納孩子的天性。
1)、他可以自己選擇學什麼,報什麼樣的班。
父母可以結合日常的觀察和對孩子的評估,給予一定的引導、參考意見。跟孩子討論協商,但一定不是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2)、嘗試過各種方法,依舊沒有辦法堅持,暫時放棄也不是完全不可以。
幼兒時期的孩子,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其實是在遊戲中學習。他們的興趣不可能從一不變,可能會出現反覆。我們不如放下焦慮和擔憂,隔些時候再練習或者鼓勵他,或許孩子又會重新愛上。
都說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給孩子報興趣班原本是件好事,但的確從選擇報班到如何陪伴孩子堅持下來,都不是一件易事。
不過養育孩子本就是考驗父母智力、體力的技術活,我們唯有不斷上下求索,不斷修煉才能更好地「輔導」孩子、引領孩子。
還是少發些脾氣,少吼些孩子,多些愛的抱抱和愛的鼓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