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傾全家之力,把孩子推得高一點,讓孩子看得更遠一些,是全世界父母共有的心願。
現在,無論城市和鄉村,給娃報興趣班成為很多家庭的標配,主導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往往是人到中年的媽媽。「媽到中年,為啥熱衷給娃報興趣班?」,小區育兒群裡小聚媽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欣欣媽回覆:「還不是想給自己留點自由時間,今天寶爸送孩子去興趣班,可以多培養孩子和寶爸在一起的時間,不然老是粘著媽,時間應該是娃和家人共有。」
琪琪媽回覆:「我沒那麼多興趣,水平有限,也不會輔導娃,一直信奉讓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送娃去興趣班,讓娃多長點本事。」
魚魚媽回覆:「其實給孩子報不報班,看的還是經濟實力,有錢就多報,錢花了自己還得受罪,每天車接車送。沒實力的不報或者少報也沒什麼不對,畢竟學習能力也不是誰都能提高的,底子不好學一堆最後變成書呆子的也不是沒有。」
理想媽回覆:「我是擔心『人工智慧搶人飯碗』,給孩子報少兒編程,這樣孩子多一技之長,以後能在社會上更好立足」
菁菁媽回覆:「大家的想法都是基於自己的閱歷,說到底都是為孩子好。孩子優秀是步入中年的媽媽在人前最閃亮的名片。通過興趣班,媽媽的社交圈擴大了,因為管娃以後會讓媽媽專注的領域集中到育兒這裡,這也就成為寶媽之間最有共同語言的話題。」
慄子媽回覆:「菁菁媽分析得好深刻,管娃之後,感覺自己的見識就是少了,一天跑不出個家門。也就帶娃去興趣班感覺親切,大家在一起聊得都是娃的事。」
菁菁媽回覆:「興趣班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一個班就能涉及教育、人際、財務、投資、金融、交通……等等各項民生項目。不同人群讓孩子參與的興趣班不同,孩子的潛能被充分挖掘,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鍛鍊意志,學會堅持,收穫專注力、意志力、耐力和思考力,老媽收穫了自由,這麼雙贏的好事誰不愛做呢?」
小聚媽回覆:「聽大家說這麼多,我是更有信心給孩子報興趣班了,就孩子爸不同意,說浪費時間,還給我講了一大堆娃不報班的理由。」
菁菁媽回覆:「凡事都是過猶不及,給孩子報班,也是需要全面綜合考慮的,前幾個月央視報導的廣東東莞的奶爸鄺皓倍帶著4歲女兒,騎行4139公裡抵達拉薩。完成騎行後,:爸決定讓女兒邊旅行邊讀書。鈄爸說,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最好的幼兒園。」
菁菁媽的女兒小雨老師難得今天也回覆說:「報興趣班,盡力就好。不止媽媽感興趣,孩子也感興趣的興趣班,才是真正好的興趣班。育兒媽媽不要太獨斷,還是要讓爸爸參與進來。」
孩子是爸爸媽媽愛情之花,爸爸和媽媽需要共同培育這朵花,讓她(他)健康成長。
現在的興趣班大致分成
體育類:細分就是大球(籃球、足球、排球),小球(桌球、網球、羽毛球),武術類(跆拳道,柔道,搏擊),遊泳,冰雪,健美操等,當然還有棋類、擊劍、馬術、高爾夫、冰球、棒球、橄欖球等體育運動。把體育類排第一個是因為體育類興趣班首要或者唯一目的,是鍛鍊身體。
健康的體魄是孩子從事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孩子本就是國家未來。近日,教育部接連發出「體育越來越重要」的信號。2022年福建新中考中體育分值從現在的30分變為40分。很多家長體育給孩子報了體育培訓班,不過很多家長的共識是讓孩子參加體育培訓班,不僅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讓孩子在專業老師帶領下,能養成正確鍛鍊身體的好習慣。同時相關體育老師也表示:孩子只要在學校跟著老師的步伐,認認真真上好體育課,是不需要額外去校外報班訓練的。因為體育中考考察的內容是普及性的,不是競技選拔,大部分學生都可以拿滿分。
藝術類:細分為舞蹈,美術,朗誦,聲樂,表演,剪紙等。這類興趣班最能鍛鍊孩子的耐性,因為孩子半途而廢的可能性最高,所以培養孩子的素養和興趣最為重要。
益智類:類似樂高、人工智慧、無人機等,這類興趣班一般需要手腦並用,很有利於大腦開發。
興趣班,重在興趣,孩子有興趣了自然能深入學習並發展興趣,從而有可能使之成為自己的未來事業。另外報班不要盲目聽聞什麼「貴族運動」,要堅信:不是階層決定教育,而是教育決定階層。
從古至今,用「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見多識廣」的這些詞語,能準確說明旅遊帶給娃的好處。孩子需要對世界懷著好奇心,去往陌生之所,明了自己和世界的距離。就像村上春樹所寫的那樣,「在異質文化的包圍下、在孤立的生活中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腳下」。
報興趣班是讓專業老師用專業的知識充實孩子的大腦,迅速掌握知識和技能,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成功。帶孩子旅行是讓孩子親力親為,親身體驗認識自己生存的環境,用眼睛去觀察,用大腦去思考,時候鍛鍊大腦,豐富大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知識和技能是孩子的硬體,而情操和眼界則是孩子的軟體。旅行終極作用是開闊孩子的眼界。
在有條件的時候就報興趣班,在有經濟能力,孩子年齡稍大的時候就帶孩子去旅遊,去長見識,看得多,孩子的智慧自然來。最終受益的還是孩子。
結語:孩子終將獨立,而孩子未來的生存環境是現在的父母都無法預見的,我們只能希望,無論未來環境如何變化,孩子都有能力讓自己幸福。
——END
我是為娃學畫,我始終堅信初生的嬰兒好似一張白紙,一方未開墾的沃土,父母唯有勤練「畫功」,才能為娃畫出一條人生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