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內飾設計,現在越來越智能化,物理按鍵的數量也是設計得越來越少,對於那些對汽車無感的人來說,那麼多按鍵,密集恐懼症都要發作了,比如現款的奧迪A8L或者保時捷的內飾。
幾乎所有在國內出售的車型,都是用簡單的英文縮寫來表明按鍵的作用,那麼你是否想過,作為一個中文國家,那些按鍵為什麼不設計成中文標誌呢?是不是更方便人們的使用呢?
汽車按鍵用中國字當然可以,並沒有誰規定必須用英文,但是重點在於很多按鍵已經成為一種符號了,相比之下可能比用中文更簡單明了。比如ESP的全稱是「車身穩定系統」,有些車上設計有關閉ESP的按鍵,用英文符號就是"ESP OFF",這幾個字符刻在按鍵上清晰明了。
如果用中文的話應該是"關閉車身穩定系統",這按鈕得做多大?還是字體能做多小?還有我們熟知的USB,它的中文全稱是"通用串行總線"。USB的作用有很多,可以插優盤播放音樂、可以連接手機充電、傳輸文件。而且大多數人提起USB都能想到這些功能。但是我弄個"通用串行總線"按鍵你還知道它是幹什麼的嗎?
約定俗成,全球通用我們其實可以想一想,其實除了汽車以外,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用英文按鈕的,比如說電腦、電視機按鈕甚至收音機、隨身聽等。原因很簡單,這些電子產品最開始都是從國外研發生產的,而英文是全世界最通用的語言,因此使用英文按鈕就成了約定俗成的習慣,已經是全球通用的標誌。節約成本對於合資車來說,使用英文按鈕很好理解,因為這款車型可能是全球通用車型,使用英文按鈕,不用開發額外的中文模具,可以節約成本。至於國產車,大部分車型也出口發展中國家,所以也是節省成本的考慮。
也許汽車上採用中文按鍵以後剛開始有些彆扭,畢竟很多已經習慣了英文標準,可習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動不動就和愛國連在一起的自主品牌是不是應該得考慮一下怎樣改變這種習慣呢?把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汽車中,這並不需要什麼理由吧?
在這裡,你可以自行腦補一下,汽車進入日本市場,是不是要標上日文,進入印第安地區,是不是還要標上印第安的文字呢?
這些基礎功能的按鍵用簡單易認的英文縮寫已經是最優化的解決方案了,在目前幾乎所有車載的交互系統中,所有廠商都會根據當地的語言環境進行本地化設定,所以實際上來說,根本不會影響到車主的正常使用。
隨著語音技術的普及,未來越來越多的功能都會簡化到用語音進行控制。在這裡吐槽一下,那些進入國內市場而不漢化作業系統的汽車,其實除了懶,沒別的藉口。
那麼有沒有進行中文標誌的車型呢?
肯定有啊,國內自主品牌比如比亞迪,很多車型的一些功能按鍵都是用中文標誌的,但那大多都是些音量,多媒體這些好翻譯的,而不是USB—通用串行總線,這種莫名其妙的標誌。
比較有意思的是,謳歌這個日系高端豪華品牌也曾經這麼做過,要知道謳歌都是在北美生產的,為了擴大銷量,用了這麼一招,也真是夠拼的,可惜這也無法影響國內消費者的購買決定,謳歌依舊是墊底的豪華品牌。
所以,也可以做出論斷,採用了中文標誌的按鍵也不會影響到這款車的銷量,畢竟現在國內的文盲也並不多。那些採用了中文按鍵的國內廠商,其實與其做這種努力,不如把技術和設計風格烙上中國的標籤,比起這種表面的功夫,更容易贏得尊重。
汽車按鍵文字是中文還是外文,這不是有什麼行業或國家標準必須要遵守的事情,而是從事物誕生及發展過程中大家都約定俗成、習以為常的。
汽車是舶來品,中國的汽車工業是在合資、模仿的基礎上發展的,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話語權、沒有技術領導地位,只有照搬洋品牌的設定。
況且現今零部件的供應是全球一體化的供應鏈模式,標註了中文的部件,其使用區域就相應的局限在了華文地區,不利於零件全球調配分配。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早在汽車剛出來的時候,車上的眾多按鍵就是用英文進行標註。用慣的東西在沒有重大理由的時候不需要變更,而且,車企賣車想要將自己的車子銷往世界各地,因此只能用這種全球通用的最廣泛的文字進行標註。
汽車功能的增加,按鍵的數量也在增加,用漢字標註,有時候會因為按鍵面積有限,無法將漢字全書寫上去;而英文有很多縮寫,縮寫能表達的含義就很豐富。
設計都是可以改變的,按鍵大小、尺寸造型等並不一定都按照歪果仁的走,我們的汽車設計師完全可以設計出國人喜歡的中文風格出來,創造驚喜。我們期待未來會出現別具一格的中文按鍵車型,相信定不負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