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在杭州,逛西湖、爬吳山、賞運河,到了黃昏已是腿困腳乏,再沒力氣遊夜景了。
不過仍有粉絲朋友建議我去「吳山夜市」看看,說這是杭州資格最老、最有名的夜市。既然如此有意義,那我再累也不得不去了。
夜晚的杭城,終歸有些不同。行人腳步不再匆忙,燈火大廈亮起了星光,白日裡江南煙雨的巷弄,夕陽落下後,也換上了紅綠霓裝,露出了慵懶模樣。
天色尚早,年輕人剛下班,我騎著車緩緩趕往夜市。有趣的是,吳山夜市並不在吳山路上,而是搬到了仁和路與惠興路一帶,若外地人在吳山路上找尋,怕是無功而返的。
晚上6點抵達目的地,攤販們還未營業,忙著整理攤鋪,我正好有機會目睹他們開攤之前的樣子。
第一感覺是攤販們都好年輕,好多人臉上的稚嫩氣還未褪下。他們推著小推車,虔誠地將貨物一個個擺好,似乎手裡拿的不是普通物品,而是價值連城的珍珠瑪瑙。
攤鋪不大,一個雨棚便是一家小店,棚裡掛著兩盞小白燈,照亮了雨棚,也照亮了中間的過道。雨棚裡坐著一兩個老闆,面前是展臺,一個個攤鋪排排而立,便是中國最接地氣的商業江湖。
吳山夜市開始於1984年,那時的中國正值萬象更新,那時的杭州正在展露新顏。
而那時的夜市,最多的是賣古董絲綢的,同中國人賣,也同外國人賣。金髮碧眼的老外留戀於攤販前,偶爾也能來句杭州話,與外國人打交道多了,賣古董的老闆也能來幾句英文。
後來吳山路改造,夜市便搬到了仁和路。這裡安靜一些,不是交通幹道,沒那麼多車流,每當夜色襲來,便是專屬於夜市的天堂。
時代在變,夜市也被迫「隨波逐流」,攤鋪上的貨物由古董文玩變成了衣裝、飾品、鞋襪。來逛街的多是女孩,攤販也將貨物改為了女性用品,美甲、手機殼、精美玩偶、化妝用品等等,玲琅滿目,花樣繁多。
當然也會有印章、檀香之類的古玩,但年輕人多不感興趣,如今也絕不會有外國人再來光顧了。
吳山夜市上約有400多個攤位,整齊有序的緊密分布,中間過道的空間很窄,兩人並行就有點擠。
6點多後,來夜市逛街的人開始增多,甜蜜相間的情侶、三三兩兩的行人,有了人,也就有了煙火氣。顧客與老闆你言我語,互相砍價,整條夜市不一會便變得沸騰。
雖然現在擺攤很火,也有一些造富神話,但總體來說還是平淡如水,普通商家月入過萬便算好得了。
和一個攤販老闆聊天,他說他在此擺攤5年了,裡面的人來來往往,更新很快,大部分都是外地客,一個舊面孔消失,不久就有新面孔出現,正是:夜市吳山風雨在,新人年年換舊人。
偶爾也有開跑車擺攤的富家子弟,對他們來講,這裡不是生活,更是「練攤」,掙不掙錢無所謂,而是來體驗生活的。
曾經的吳山夜市,以物美價廉聞名,一百元可以逛一條街,現在不行了,顧客群體變成了年輕人,追求的事物也變得新潮起來。夜市開始注重質量和個性,特製服裝和首飾很受歡迎,價格並不比商場便宜多少。
我看中一個手機殼,透明材質上貼滿了各種裝飾,在燈光下晶瑩剔透,熠熠生輝。我本意想買,問了下價格,老闆是一個年輕女孩,頭也不抬地說200元。
我吃了一驚,不是驚訝於遠超預想的價格,而是沒想到夜市裡也有如此昂貴物品。
改變的不僅是貨物,還有美食。準確地說,吳山夜市的美食與它關係不大,更像是周邊的一系列小吃店,這些小店絞盡腦汁,推出了油炸香蕉、小龍蝦等網紅美食,傳統的杭州菜在這裡很難找到。
時代在變,人們的需求也在隨之轉移,吳山夜市煙火了36年,價格已不再那麼接地氣。屢次開市、閉市,也讓很多人擔心它有一天不再出現。
我倒覺得它會一直存在下去的,作為杭城夜市經濟的縮影,它不僅僅是條煙火街,還是很多人溫暖的回憶。
臨走時,發現夜市入口有人在打碟。喧鬧音樂升騰在月色上空,我回頭望,依舊是那個最熱鬧的人間。
地址:杭州市上城區仁和路和惠興路交叉口
交通:乘坐地鐵1號線到龍翔橋站下,向東步行800米。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跟我一起感受壯美山河、領略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