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豐縣龍興街道圍寨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多年來,這裡的群眾沿襲祖輩流傳下來的苗銀製作工藝,苗族銀飾聲名遠揚,深受當地苗族群眾的喜愛。通過苗族銀飾加工製作,在傳承百年苗銀製作技藝的同時,帶動了一方群眾就業增收。
今年66歲的楊再普20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苗銀製作,傳統苗銀製作技藝在他手裡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發揚,40多年手藝讓他製作的銀飾備受歡迎。
「我們這個銀飾加工手藝是從我們祖父開始做的,到我們父親這輩也在做,到我這輩是是1975年開始做的,一直做到現在。」龍興街道圍寨村苗銀製作匠人楊再普說。
苗銀製作工藝複雜,對製作技術的要求很高。傳統苗族銀飾工藝細膩、圖案精美,通過不同的圖案呈現花朵、喜鵲、魚兒等富有美好寓意的物件,經過反覆敲擊、捶打、拉伸等工序,充分展現苗銀製作匠人的心靈手巧。
「這個項圈這裡,有個喜鵲在上面,就叫喜鵲登梅,有個元寶在中間,兩條龍從兩邊過來叫二龍搶寶。」楊再普介紹。
初中就開始學習苗銀製作的楊光雙,有一手精湛的苗銀製作手藝。他表示,一整套苗族銀飾意義深遠,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集中體現了苗銀製作技藝的精髓。
「我們苗族用的這一整套就是五隻項圈、銀片帶五條鏈、八對戒指、五對手鐲,還有一對大耳環、一對蝴蝶耳環、一對片耳環、一對齊吊耳環,一般現在都是600個銀泡,如果是純手工製作的話,從進原材料銀塊開始一直到成品出來,大約需要1個月的時間。」龍興街道圍寨村苗銀製作匠人楊光雙說。
在貞豐縣或周邊縣市,苗族群眾每逢嫁女娶妻、孩子滿月、「二月二」走親節等重大喜慶場合,都會購買一整套銀飾,多年的文化習俗和傳統,讓苗銀成為苗族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同的銀飾需要不同的加工工藝和手法,複雜的工藝經過反覆打磨,製作成一件件精美的飾品,而工匠從初學到能獨立完成整套銀飾製作,至少需要學習五年以上。
「製作項圈的時候用錘,銀片帶五條鏈的話主要是用絲板來拉絲進行製作,還要用手工把銀塊做成銀片。加工蝴蝶耳環的時候要用硬鉛來製作模具,經過一定的工藝製作成型了之後才用軟鉛來灌蝴蝶耳環的半成品上面,然後才用鑽子來鑽花,鑽了之後才來合,合了之後才成一個蝴蝶耳環,項圈的話要先按一定的比例擀錘寬,讓它捲起來,成一個橢圓形的條狀才灌鉛,灌鉛進去之後彎成一個橢圓形才慢慢鑽花,鑽花重新平整以後才拋光,做成成品。學這個銀飾加工主要是要有耐心、細心,非常考驗加工人對銀子和鉛的溫度掌握。」龍興街道圍寨村苗銀製作匠人楊光雙說。
採訪中,圍寨村有的名銀匠楊再高家迎來一批購買銀飾的客人,他將不同製作材料和工藝的銀飾拿出來向客人展示。精美的做工和多年積累的聲譽,讓他家的銀飾聞名鄉裡鄉外。
「在黔西南州這邊第一個是我的爺爺做,之後是我的父親做,然後就傳給我們。開始做的時候都是先學習拉絲,做銀鏈,從很小的活路做起的。」龍興街道圍寨村苗銀製作匠人楊再高說。
「我們要接媳婦了,左轉右轉都要來他們圍寨這裡,覺得他們製作的首飾、項圈都很精緻。」龍興街道五裡崗村苗族群眾何建剛表示。
目前,僅圍寨村專門從事苗銀製作加工的家庭作坊就有十餘家,周邊的營盤等村寨也有20多家加工作坊。傳統苗銀製作不僅在當地得到傳承保護、發揚光大,更成為帶動當地部分群眾就業增收的傳統產業。
「在貞豐、安龍、興仁這幾個縣的苗族同胞都認可我鑽花的風格和紋路,所以產品很好銷,像我們寨子一年10多萬的利潤還是有的。」龍興街道圍寨村苗銀製作匠人楊光雙說。
「圍寨這裡銀首飾加工已經有100多年差不多200年的歷史,以後我們要進行再打造、再謀劃、再擴大,給我們農戶增加收入。打算爭取國家的項目資金,在我們圍寨村打造一個很好的銀飾加工基地,通過這個產業帶動老百姓的增收。」龍興街道圍寨村黨支部書記王元福說。(文/圖 王聶 梁成隼)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