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豐圍寨村:傳承百年苗銀製作技藝 帶動一方群眾就業增收

2020-12-25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貞豐縣龍興街道圍寨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多年來,這裡的群眾沿襲祖輩流傳下來的苗銀製作工藝,苗族銀飾聲名遠揚,深受當地苗族群眾的喜愛。通過苗族銀飾加工製作,在傳承百年苗銀製作技藝的同時,帶動了一方群眾就業增收。

今年66歲的楊再普20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苗銀製作,傳統苗銀製作技藝在他手裡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發揚,40多年手藝讓他製作的銀飾備受歡迎。

「我們這個銀飾加工手藝是從我們祖父開始做的,到我們父親這輩也在做,到我這輩是是1975年開始做的,一直做到現在。」龍興街道圍寨村苗銀製作匠人楊再普說。

苗銀製作工藝複雜,對製作技術的要求很高。傳統苗族銀飾工藝細膩、圖案精美,通過不同的圖案呈現花朵、喜鵲、魚兒等富有美好寓意的物件,經過反覆敲擊、捶打、拉伸等工序,充分展現苗銀製作匠人的心靈手巧。

「這個項圈這裡,有個喜鵲在上面,就叫喜鵲登梅,有個元寶在中間,兩條龍從兩邊過來叫二龍搶寶。」楊再普介紹。

初中就開始學習苗銀製作的楊光雙,有一手精湛的苗銀製作手藝。他表示,一整套苗族銀飾意義深遠,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集中體現了苗銀製作技藝的精髓。

「我們苗族用的這一整套就是五隻項圈、銀片帶五條鏈、八對戒指、五對手鐲,還有一對大耳環、一對蝴蝶耳環、一對片耳環、一對齊吊耳環,一般現在都是600個銀泡,如果是純手工製作的話,從進原材料銀塊開始一直到成品出來,大約需要1個月的時間。」龍興街道圍寨村苗銀製作匠人楊光雙說。

在貞豐縣或周邊縣市,苗族群眾每逢嫁女娶妻、孩子滿月、「二月二」走親節等重大喜慶場合,都會購買一整套銀飾,多年的文化習俗和傳統,讓苗銀成為苗族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同的銀飾需要不同的加工工藝和手法,複雜的工藝經過反覆打磨,製作成一件件精美的飾品,而工匠從初學到能獨立完成整套銀飾製作,至少需要學習五年以上。

「製作項圈的時候用錘,銀片帶五條鏈的話主要是用絲板來拉絲進行製作,還要用手工把銀塊做成銀片。加工蝴蝶耳環的時候要用硬鉛來製作模具,經過一定的工藝製作成型了之後才用軟鉛來灌蝴蝶耳環的半成品上面,然後才用鑽子來鑽花,鑽了之後才來合,合了之後才成一個蝴蝶耳環,項圈的話要先按一定的比例擀錘寬,讓它捲起來,成一個橢圓形的條狀才灌鉛,灌鉛進去之後彎成一個橢圓形才慢慢鑽花,鑽花重新平整以後才拋光,做成成品。學這個銀飾加工主要是要有耐心、細心,非常考驗加工人對銀子和鉛的溫度掌握。」龍興街道圍寨村苗銀製作匠人楊光雙說。

採訪中,圍寨村有的名銀匠楊再高家迎來一批購買銀飾的客人,他將不同製作材料和工藝的銀飾拿出來向客人展示。精美的做工和多年積累的聲譽,讓他家的銀飾聞名鄉裡鄉外。

「在黔西南州這邊第一個是我的爺爺做,之後是我的父親做,然後就傳給我們。開始做的時候都是先學習拉絲,做銀鏈,從很小的活路做起的。」龍興街道圍寨村苗銀製作匠人楊再高說。

「我們要接媳婦了,左轉右轉都要來他們圍寨這裡,覺得他們製作的首飾、項圈都很精緻。」龍興街道五裡崗村苗族群眾何建剛表示。

目前,僅圍寨村專門從事苗銀製作加工的家庭作坊就有十餘家,周邊的營盤等村寨也有20多家加工作坊。傳統苗銀製作不僅在當地得到傳承保護、發揚光大,更成為帶動當地部分群眾就業增收的傳統產業。

「在貞豐、安龍、興仁這幾個縣的苗族同胞都認可我鑽花的風格和紋路,所以產品很好銷,像我們寨子一年10多萬的利潤還是有的。」龍興街道圍寨村苗銀製作匠人楊光雙說。

「圍寨這裡銀首飾加工已經有100多年差不多200年的歷史,以後我們要進行再打造、再謀劃、再擴大,給我們農戶增加收入。打算爭取國家的項目資金,在我們圍寨村打造一個很好的銀飾加工基地,通過這個產業帶動老百姓的增收。」龍興街道圍寨村黨支部書記王元福說。(文/圖 王聶 梁成隼)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相關焦點

  • 貞豐:引進葡萄酒加工企業 全產業鏈帶動貧困群眾就業
    近年來,貞豐縣將產業發展與易地扶貧搬遷相結合,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優強企業在者相鎮發展葡萄酒產業,打造全產業鏈帶動貧困群眾就業致富。周賢美是搬遷到者相鎮雙峰街道的新市民,她告訴記者,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她很滿足。
  • 傳承傳統手藝 帶動群眾增收
    12月1日,在丹寨縣金泉街道千年傳蠟染製作坊,王方周(左)在指導遊客畫蠟畫。今年40歲的王方周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排調鎮排聳村人,自幼喜歡繪畫和書法,對傳統蠟染製作手工藝也有著濃厚興趣。2016年8月,在外打工的王方周返鄉與人合作創辦了千年傳蠟染製作坊。後來,他們又在丹寨萬達旅遊小鎮開辦歐報浪蠟染體驗館。蠟染製作坊和蠟染體驗館在今年已接待遊客6000多名,創收30多萬元,也為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13名村民提供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的就業崗位。王方周說,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傳承傳統手工藝,這就是我們創辦蠟染製作坊的初衷。
  • 陝西寧強繡娘王小琴:41年如一日傳承羌繡技藝 帶動近千人居家就業...
    ,帶動 800 餘名貧困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2008年,寧強縣被文化部列入「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王小琴更加認識到羌繡技藝的瀕危現狀和傳承發展的重要性。為豐富自己的羌繡技藝,在製作服飾的同時,王小琴先後赴四川羌區汶、理、茂等地考察學習羌繡技藝,參加寧強縣婦聯等單位組織的羌繡培訓學習,逐漸掌握了羌繡技藝並嫻熟地運用於不同的羌繡製品。
  • 【非遺】普洱又有兩家非遺扶貧工坊掛牌 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增收
    作為普洱市成立的首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江城阿卡莊園帕卡坊、墨江水之靈茶業莊園工坊在致力於傳承茶製作技藝、倡導綠色發展的同時,也積極探索「非遺」+「扶貧」模式,並隨著企業的不斷擴大,有效帶動當地群眾的增收致富。 江城阿卡莊園帕卡坊帶動就業增收
  • 花西子X李佳琦X人民日報新媒體《非一般非遺》,探索苗銀的守護與傳承
    該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苗銀等非遺技藝如何歷經千年至今依舊熠熠生輝的故事。而紀錄片第一集,是人民日報新媒體攜手非遺傳承夥伴花西子,及非遺探索員李佳琦,一起走進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探索苗族銀飾的工藝與文化。
  • 百年油紙傘煥發生機
    原標題:百年油紙傘煥發生機 貴州省赤水市素有手工製作油紙傘傳統,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製作工藝包括削傘骨、網傘邊、裱皮紙、糊傘紙、上桐油等70多道工序。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受式樣繁多的鋼架自動傘、摺疊傘衝擊,赤水手工油紙傘日漸式微,面臨傳承危機。 2019年6月,「赤水油紙傘製作技藝」被列入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百年油紙傘煥發生機(2)
    新華社照片,遵義(貴州),2020年12月20日百年油紙傘煥發生機12月19日,在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赤水油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李珍霞在裱傘面。貴州省赤水市素有手工製作油紙傘傳統,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製作工藝包括削傘骨、網傘邊、裱皮紙、糊傘紙、上桐油等70多道工序。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受式樣繁多的鋼架自動傘、摺疊傘衝擊,赤水手工油紙傘日漸式微,面臨傳承危機。2019年6月,「赤水油紙傘製作技藝」被列入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傳承傳統手藝,看中國帶動民眾脫貧
    【歐洲時報網】中國是一個有著千年璀璨文化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我們不斷的摒棄糟粕,保留精髓,一部分傳統技藝在時間發展的長河中,不斷的進化演變,小小的手藝凝聚了致富的大能量,帶動民眾脫貧增收,過上幸福的生活。
  • 「克度「兩業」系列報導」克度鎮最美勞動者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如何進一步落實好「產業+就業」的「兩業」工作?怎樣精準做好「務工」和「用工」兩篇文章?平塘縣克度鎮按照「外增輸出、內增就業」的思路,不僅制定了「外增輸出務工8條+內增就業務工7條」的15條就業扶貧措施促就業穩增收,還通過「智志雙扶」創新模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近日,克度鎮在各村開展「產業+就業」的「智志雙扶」最美勞動者表彰活動,表彰了一批「促進就業、穩定增收」的脫貧攻堅緻富帶頭人和最美勞動者。
  • 貞豐:精準扶貧念好「山字經」 鄉村振興寫好「水文章」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低山丘陵過度地帶,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區域,世居於這一方水土的貞豐人民秉持綠色生態文明理念,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路,靠山治山養山吃山,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念好「山字經」、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寫好「水文章」,在中華民族擺脫貧困的歷史決戰中奏響慷概激昂的「貞豐樂章」
  • 精雕百年木材 細刻千年匠心——探尋道墟紅木製作技藝的傳承之路
    但隨著歐美裝修風格的興盛,中國傳統家具也陷入了落寞境地,其製作技藝也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紹興地區原有多位紅木藝人,但時過境遷,基本都已過世或歇業。在道墟街道,仍有一位傳承百年經典的手藝人,他用自己的文心與匠心繼續傳承著紅木製作技藝。
  • 讓傳統技藝在指尖傳承,巧手「繡」出致富夢
    12月25日,由縣婦聯主辦的「美麗鄉村·女子學堂」刺繡技藝培訓班在金墩鄉化龍村開班,鶴慶縣巾幗巧手致富帶頭人楊文煥擔任此次培訓的主要授課老師。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手工刺繡致富能手;二要增強創業意識,真正學有所成,將培訓中學到的知識消化吸收、化為己有,通過吃苦耐勞和勤懇努力,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學習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新技術,增加收入,實現小康;三要發揮示範帶頭作用,真正學以致用,將本次學到的知識轉會化為實際能力,轉化為婦女手工產業創新發展的實際成果,切實把手工技藝與本地傳統文化
  • 依安縣三興鎮製衣廠帶動群眾就業助脫貧
    依安縣三興鎮製衣廠帶動群眾就業助脫貧。「我來這裡不到一個月開了775元,反正也是在這陪讀陪孩子,陪孩子上學,有政府和廠長給整個活,有個營業幹,熟練了能賺一千多到兩千吧。」金華製衣廠職工馬兆翠拿著今天剛開到手的工資,喜氣洋洋的和記者說道。
  • 河北故城「六大扶貧工程」趟出一條貧困群眾穩定可持續增收之路
    供圖  中新網河北新聞12月16日電 (崔志平 沈佳旭 王希錄)今年以來,河北省故城縣緊緊抓住「穩定增收」這個關鍵,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企業搭臺、群眾唱戲,「內力」「外力」結合,「扶智」「扶志」並重,實施產業、就業、消費、金融、科技、文旅六大扶貧工程,趟出了一條貧困群眾穩定可持續增收之路。
  • 綏陽空心面:「非遺」技藝變身「致富法寶」
    張發喜很清楚,數百年來,老祖宗傳承下來的不僅僅空心面製作工藝,而是一絲不苟的匠人精神,堅守品質才是老字號經久不衰的真正「秘方」,從用料選材、原料加工到72道製作工序,再到包裝上市,每個步驟、環節必須細心把控、精益求精。
  • 景泰藍火鍋製作技藝:匠心傳承與創新!
    景泰藍火鍋製作技藝:匠心傳承與創新新聞中心記者/劉子燁 王也宏峪 淶水臺△景泰藍火鍋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中國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淶水縣的景泰藍火鍋製作技藝始於清朝,傳承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
  • 祖傳胡辣湯暖胃富一方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逍遙胡辣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群生驕傲地指著自己村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說起胡辣湯,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徽宗年間,至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免費傳藝貧戶帶動就業高群生現在不惜時間和精力地傳授胡辣湯的技藝,而只要是貧困戶來學習,他都分文不收。「一個人富不算富,作為傳承人,就要傳承好老祖宗的技藝。」
  • 雲南:壯鄉花傘傳承百年技藝(15)
    新華社照片,北京,2019年7月14日雲南:壯鄉花傘傳承百年技藝張榮華老人在家中查看裱糊完畢正在晾曬的水竹花傘(7月9日攝)。雲南壯族水竹花傘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一帶,傳承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花傘選用當地優質水竹為原材料,傘架輕盈強韌,傘面油光水滑,內飾編織七彩紛呈。水竹花傘除了用作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當地嫁娶婚俗禮儀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在丘北縣官寨鄉向陽村,89歲的張榮華老人和孫子張國慶是當地這一技藝僅存的傳承人。
  • 鄉土人才打擂,鄉村技藝傳承!做掃帚入選技能大賽的背後
    今年9月28日,萊西市鄉村技藝示範基地和萊西市鄉村技藝特色工作室名單公布,長汀寨掃帚加工鄉村技藝示範基地榜上有名。鄉村技藝示範基地有4處,包括:萊西市長汀寨掃帚加工鄉村技藝示範基地、萊西市產芝麵食製作鄉村技藝示範基地、萊西市順聯達甜瓜栽培鄉村技藝示範基地、萊西市七岌克瑞森無核葡萄避雨栽培鄉村技藝示範基地。
  • 三都縣中和鎮:做搬遷群眾貼心人
    堅持創業促就業,採取提供經營生產場所、爭取上級扶持政策、組織創業就業培訓等多種方式,鼓勵支持移民創業,促進移民就業致富。通過開展「雙培」、護工、挖掘機、馬尾繡等實用技能培訓34次,引導搬遷群眾自主創業38家。二是車間帶動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