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陽空心面:「非遺」技藝變身「致富法寶」

2020-12-23 天眼新聞

綏陽人的早餐,常常是從一碗粉面開始。說起面,讓綏陽人引以為豪的莫過於久負盛名的「銀絲空心面」。如今,「空心面」這項歷久彌新的傳統手工技藝,經過張發喜、張永飛父子一雙巧手,已由秀色可餐的「美食藝術」變身為振興家業的「致富法寶」。

綏陽空心麵條因麵條空心而稱「空心面」,相傳唐朝末年,在綏陽縣城附近的保林村便有人製作空心面,後於宋代入市,清朝入貢,具有用料考究、工藝複雜、歷史悠久,纖細味美、久煮不爛等特點,其製作技藝被列入貴州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陽縣洋川街道雅泉社區張氏家族世代做空心面,「傳承人」張發喜13歲時學做空心面,14歲時挑擔賣面,常奔走于洋川、風華、茅埡、梘壩等地,過往食客有口皆碑。張發喜很清楚,數百年來,老祖宗傳承下來的不僅僅空心面製作工藝,而是一絲不苟的匠人精神,堅守品質才是老字號經久不衰的真正「秘方」,從用料選材、原料加工到72道製作工序,再到包裝上市,每個步驟、環節必須細心把控、精益求精。

張發喜表示:「其實做空心面的製作工序環節,每道環節都很關鍵,從挼面開始,打一道坯、二道坯,過去還會打三道坯,從頭到尾每道工序都需要認真整好,那做起來就又快、質量又好。」     1988年,綏陽空心面參加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名、特、優、新產品評選,因其特殊的工藝和對人體多種有益功效被授予銀獎,從此名揚海外。儘管此後10餘年,張發喜持著空心面「家傳技藝」僅是為企業做「代工」,卻固執地拒絕機械製作,牢牢守護著精細繁複的「手工靈魂」,令無數食客對空心面心生敬畏。

張發喜回憶:「過去我是在為國營廠加工、記公分,那時加工100斤才7塊錢,改革開放過後,我們各家各戶都能做了,後來縣裡有家國營麵粉廠,又請我去做空心面加工。」     1999年,張發喜自立門戶,獨立創辦空心面加工企業,帶動村裡熟悉空心面製作的鄉親「抱團發展」,共同把空心面製作技藝發揚光大,也是這段時期,空心面製作開始作為一種致富技能,保障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很多在家做面的鄉親月入可達5000多元,旺季收入更好,還能夠照顧老人和孩子。

張發喜表示:「前些年我兒子在外打工,後來我就把他喊回來跟我做面,帶了他一段時間,他就另立門戶成立公司製作空心面,我覺得現在年紀大了,觀念跟不上形勢了,所以就交給我兒子做,我想把空心面輩輩代代的做好,如果這個家傳手藝甩掉了真的很可惜。」     2015年,張發喜的小兒子張永飛傳承「衣缽」,學成空心面製作技藝,成立綏陽縣張氏貢麵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帶動當地80餘人發展空心面生產。

「我從小就看著爺爺、父親做面,以小作坊模式在做,現在我的想法是以更具規模的公司、工廠化,完全保留手工製作的做法,把技藝傳承下去,以後把公司做得更大,讓更多人來吃到空心面」張永飛打算。    2017年3月,作為遵義首個團體標準——《綏陽空心面》團體標準通過專家評審,包括「張氏貢面」在內的綏陽縣九家空心面加工企業書面承諾實施該項團體標準,為空心面產業化發展孕育新機。兩年後,張永飛擴大經營,在綏陽省級經濟開發區開辦工廠,聘用數十名熟悉空心面製作工藝的師傅進廠,既保存下手工技藝,又實現規模化生產,企業運營一年多,空心面產量增加近600噸,並與200多家商電商平臺和數十家省內大型商超建立合作,每天都會收到源源不斷的訂單,預計全年產值將達到3000萬元。     張永飛說:「今後的銷售主要靠網商和商超,通過網商可以走得更遠,宣傳力度也大。商超能讓更多人了解綏陽空心面,因為大型商超銷售網覆蓋面廣,我的目標是產值達到一個億。」

深秋,萬物歸根。對於張永飛來說,一年四季,似乎只有天晴下雨的分別。如今作為企業負責人,依然早早起床,配料、揉面、搓面……這些延續了多年,程序不變、手法不變、做法不變的「工作」,在他看來,早已像空氣般填滿了一朝一夕。同樣,65歲的張發喜也放不下這門跟隨自己多年的貼身手藝,平日除了照顧老伴,就會到張永飛的公司「探班」,幫忙教授學徒,打理公司日常事務。    張發喜說:「空心面屬於綏陽特產,綏陽縣委、縣政府對我們空心面企業幫助和支持力度很大,現在訂單是越來越多,今後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保持手工製作既是「傳統」,更是「傳承」。經過多年發展,綏陽空心面已從作坊式加工轉型為企業化經營,全縣註冊成立13家空心面企業,參與加工的農戶達100餘戶,500餘人,催生上百家專營店。綏陽人固守的這份勤勞與堅持,在實現群眾就業,促進群眾增收的同時,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效,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良好基礎。通訊員 姚浩 陳攀賡 李珊珊

編輯 謝國歡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貴陽綏陽空心面,刀法稱絕純手工製作,超溫暖的麵食
    綏陽空心面的刀法和空心面的製作比如說中國的刀工的72變,網上有36計兵法等個個叫絕,你就拿做這個麵食來說,那隨便一舉例,那都是一線大咖級別的技能,這齊氏大刀面就玩出來了,重19斤的大刀,有人就玩出了大刀面的這個最高境界,他用一把長22寸重19斤的大刀,蒙眼切面,而且呢?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  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  傳播「非遺」,打造物質、精神雙豐收。
  • 空心面是如何以手工製作的? 空心面的學問你知道嗎?
    空心面是如何以手工製作的? 空心面的學問你知道嗎?時間:2017-01-03 10:13   來源:新華網科普頻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空心面是如何以手工製作的? 空心面的學問你知道嗎? 中國是非常注重吃麵的國家,從南到北各地都有別具一格的麵條。
  • 市級非遺項目「蒲城面花製作技藝」走進第三幼兒園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下一代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興趣,增強非遺知曉率,讓孩子們從了解家鄉古老的飲食文化開始,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10月12日,市級非遺項目「蒲城面花製作技藝」受邀走進蒲城縣第三幼兒園,為「小小傳承人」們帶去了一場豐富多彩的傳統非遺文化體驗活動。
  • 探秘廣安九龍包氏空心面
    分面。 揉面。   面細如絲,神奇中空,回鍋如新,食之柔滑……(廣安市)鄰水縣九龍鎮手工空心面久負盛名。包氏水青手工空心面,便是九龍鎮手工空心面的代表之一。   近日,記者慕名前往鄰水縣九龍鎮華光村包水清、包東德兄弟倆的家,探尋包氏水青手工空心面製作技藝與「莖直中通」的奧秘。今年58歲的包水清介紹說,這裡以前叫面房灣,有好幾家做手工面的。
  • 讀邢丨舌尖上的非遺:京衛手工空心面
    簡單的和面,揉面,擀麵,切麵條等程序卻讓不少市人望而卻步,不如直接買來下鍋實在。臨西縣的王敬達,用29道純手工工序,將京衛手工空心面演繹成省級物質文化遺產,在一次次展出中,上演一出出舌尖上的大戲。萬曆年間,臨西京衛手工空心面隨京杭大運河流入北京,傳入皇室。萬曆皇帝品嘗之後,喜其爽滑可口,柔軟清純,隨口呤聯一副「宮廷玉液酒,尖冢空心面」。
  • 【品非遺】零距離體驗非遺技藝 秀湖國際非遺小鎮人氣旺
    【品非遺】零距離體驗非遺技藝 秀湖國際非遺小鎮人氣旺 2020-10-06 20:0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非遺文化 | 市中區文化館少兒「面泥塑傳統手工技藝」 非遺公益培訓班開課了!
    市中區文化館少兒「面泥塑傳統手工技藝」 非遺公益培訓班棗莊市市中區「面泥塑傳統手工技藝」 已列入市中區第八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本次活動我們邀請到了該項目的第四代傳承人闞宗勤先生,來為孩子們講述面泥塑文化,傳授面泥塑傳統手工製作技藝。活動旨在培養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孩子們通過親身了解和親手實踐來感受家鄉文化,從小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和創造發明興趣,進而萌生家鄉情懷,進一步激勵更多社會群眾加入到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
  • 貴州省資訊|遵義綏陽有什麼好吃的經典特色小吃讓你懷念?
    貴州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遵義綏陽有什麼好吃的經典特色小吃讓你懷念?作為一個地道的安徽人,我很有幸的去過倆次貴州遵義,首先我不得不說遵義綏陽的朝天椒,雖然很辣,但是特別讓人有食慾,屬於貴州名特產。團長說,油茶是綏陽人早餐的必點。豌豆糯米飯即使什麼都不放都覺得好吃,完全把糯米最原始的味道散發出來,喜歡他家的酸豇豆,簡直就是酸得正宗~這味道真心巴適,而且還很便宜,就問你,現在還吃過2塊錢的糯米飯嗎?
  • 重慶北碚:北泉水磨手工面傳統制面技藝
    ↑9月7日,在重慶市北碚區北泉面業有限公司,北泉水磨手工面製作技藝第六代非遺傳承人李天洪在制面。 重慶市北碚區的北泉水磨手工面也被稱作北泉銀絲面,歷史悠久。2009年,北泉水磨手工面製作技藝進入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華社發(秦廷富 攝)↑9月7日,在重慶市北碚區北泉面業有限公司,北泉水磨手工面製作技藝第六代非遺傳承人肖浪在制面。↑9月7日,在重慶市北碚區北泉面業有限公司,北泉水磨手工面製作技藝第六代非遺傳承人肖浪在制面。
  • 非遺扶貧|46個扶貧工坊亮相非遺博覽會,看鐵編技藝編出幸福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鄭珂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自開幕以來,吸引了廣大市民前來參觀,本次非遺博覽會以七大地區為骨架,展示全國46個扶貧就業工坊和非遺在助力精準扶貧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展示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奔向小康生活中百折不撓的精神氣質
  • 百年香味飄進盒區房 非遺技藝擁抱新零售煥生機
    此外,還有陝北黃老漢黃饃饃、老孫家醬牛肉等一批非遺美食都選擇在春節前牽手盒馬,擁抱新零售。1月14日,盒馬與富平縣政府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的發布會上,富平縣副縣長胡萬社表示,與盒馬的合作不只是銷售渠道,雙方要為新零售的合作方式共同開發,制定產業乃至加工、運輸、包裝、營銷等一系列標準,將傳統手工技法與新零售結合,才能共同做大富平柿餅的品牌,讓富平柿餅在享譽全國。
  • 借志願服務研學非遺技藝
    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中小學非遺技藝的研學活動看似開展得如火如荼,更多卻是「曇花一現」,讓青少年對於非遺技藝的認知流於表面。青少年從了解到熟悉到熱愛非遺技藝需要一個漫長過程,因此,如何在青少年中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志願服務是大中小學實踐育人的重要渠道,志願服務精神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文化志願服務實踐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 第八批新昌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介紹——傳統技藝·玉米餅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玉米餅製作技藝相傳於明末清初,主要分布於新昌縣鏡嶺鎮外婆坑村一帶。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婆坑村村民不斷完善玉米餅製作技藝,口味更為多樣,有番茄味、海苔味等,樣式也更為美觀,蝶變成薄如蟬翼的、色澤金黃、可口酥脆的時令美食,散發著濃濃的穀物清香,深受遊客們的喜愛。玉米餅為純手工製作農家美食。
  • 南京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2007年,南京板鴨、鹽水鴨製作技藝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也成為南京市級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不僅鹽水鴨製作技藝帶起了旅遊,在他們手中,「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僅是單個或幾位手藝人的匠心,它變成了可以賦能大眾生活,並帶來經濟效益的「魔力棒」。非遺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 匠人的堅守:同安錫雕變身福建非遺 臺灣鐵花窗復刻老屋風景
    在閩臺兩地,不少傳統手工技藝隨時代變遷,走進了博物館,或者消失了,但也有一些手工技藝因為守正創新,仍然被在生活中人們所接受。像是閩南過去經常出現的打錫街、打錫巷,有些街巷不見了,但在新生代力量的加入下,手工藝反而更加大眾化。
  • ...土特產】舌尖上的「非遺」 ——記呂梁豐禾錦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我們的手工掛麵特別筋道,不粘鍋不混湯,盛一碗麵出來,你放個兩三分鐘以後啊,它還是一根根的,因為它是空心掛麵,放到火鍋裡以後就是又筋道又不鹹
  • 感受雅紙技藝 弘揚非遺文化
    四川新聞網消息(楊薈文/圖)近日,洪雅縣實驗小學二六中隊的13名同學,在家長的帶領下,到柳江古鎮的雅紙體驗館開展了一次以「感受雅紙技藝,弘揚非遺文化」為主題的德育活動洪雅雅紙製作技藝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廣西樂業羅美烈:非遺手藝引領致富路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繞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工作部署,廣西女性微信公眾號推出了《巾幗脫貧奔小康》欄目,宣傳一批脫貧攻堅女性典型,著力用榜樣力量激勵婦女,團結帶領婦女聽黨話跟黨走,激發貧困婦女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堅定脫貧的信心和決心,為脫貧攻堅貢獻巾幗力本期為第三十九期《巾幗脫貧奔小康》,為大家帶來樂業壯族非遺紡織技藝傳承人羅美烈的故事
  • 傳承非遺技藝,非遺文創產品為「順意好禮」大賽添人氣
    傳承非遺技藝,精品項目展鋒芒據了解,位居前三名的作品均結合了順義本土特色、巧妙採用非遺技藝創作而成。毛猴工藝品 《家和萬事興》是傳統非遺技藝作品,作品表達了順義人生活和諧、幸福美滿的生活狀態。葫蘆工藝品《順心順意》是以非遺技藝烙畫和彩繪葫蘆創造出的具有順義本土特色文化創意色彩的作品。剪紙藝術《順馨/順義/順風/順水》,採用了剪紙非遺技藝,紋樣搭配了各種花朵形態,寓意順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