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陽人的早餐,常常是從一碗粉面開始。說起面,讓綏陽人引以為豪的莫過於久負盛名的「銀絲空心面」。如今,「空心面」這項歷久彌新的傳統手工技藝,經過張發喜、張永飛父子一雙巧手,已由秀色可餐的「美食藝術」變身為振興家業的「致富法寶」。
綏陽空心麵條因麵條空心而稱「空心面」,相傳唐朝末年,在綏陽縣城附近的保林村便有人製作空心面,後於宋代入市,清朝入貢,具有用料考究、工藝複雜、歷史悠久,纖細味美、久煮不爛等特點,其製作技藝被列入貴州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綏陽縣洋川街道雅泉社區張氏家族世代做空心面,「傳承人」張發喜13歲時學做空心面,14歲時挑擔賣面,常奔走于洋川、風華、茅埡、梘壩等地,過往食客有口皆碑。張發喜很清楚,數百年來,老祖宗傳承下來的不僅僅空心面製作工藝,而是一絲不苟的匠人精神,堅守品質才是老字號經久不衰的真正「秘方」,從用料選材、原料加工到72道製作工序,再到包裝上市,每個步驟、環節必須細心把控、精益求精。
張發喜表示:「其實做空心面的製作工序環節,每道環節都很關鍵,從挼面開始,打一道坯、二道坯,過去還會打三道坯,從頭到尾每道工序都需要認真整好,那做起來就又快、質量又好。」 1988年,綏陽空心面參加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名、特、優、新產品評選,因其特殊的工藝和對人體多種有益功效被授予銀獎,從此名揚海外。儘管此後10餘年,張發喜持著空心面「家傳技藝」僅是為企業做「代工」,卻固執地拒絕機械製作,牢牢守護著精細繁複的「手工靈魂」,令無數食客對空心面心生敬畏。
張發喜回憶:「過去我是在為國營廠加工、記公分,那時加工100斤才7塊錢,改革開放過後,我們各家各戶都能做了,後來縣裡有家國營麵粉廠,又請我去做空心面加工。」 1999年,張發喜自立門戶,獨立創辦空心面加工企業,帶動村裡熟悉空心面製作的鄉親「抱團發展」,共同把空心面製作技藝發揚光大,也是這段時期,空心面製作開始作為一種致富技能,保障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很多在家做面的鄉親月入可達5000多元,旺季收入更好,還能夠照顧老人和孩子。
張發喜表示:「前些年我兒子在外打工,後來我就把他喊回來跟我做面,帶了他一段時間,他就另立門戶成立公司製作空心面,我覺得現在年紀大了,觀念跟不上形勢了,所以就交給我兒子做,我想把空心面輩輩代代的做好,如果這個家傳手藝甩掉了真的很可惜。」 2015年,張發喜的小兒子張永飛傳承「衣缽」,學成空心面製作技藝,成立綏陽縣張氏貢麵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帶動當地80餘人發展空心面生產。
「我從小就看著爺爺、父親做面,以小作坊模式在做,現在我的想法是以更具規模的公司、工廠化,完全保留手工製作的做法,把技藝傳承下去,以後把公司做得更大,讓更多人來吃到空心面」張永飛打算。 2017年3月,作為遵義首個團體標準——《綏陽空心面》團體標準通過專家評審,包括「張氏貢面」在內的綏陽縣九家空心面加工企業書面承諾實施該項團體標準,為空心面產業化發展孕育新機。兩年後,張永飛擴大經營,在綏陽省級經濟開發區開辦工廠,聘用數十名熟悉空心面製作工藝的師傅進廠,既保存下手工技藝,又實現規模化生產,企業運營一年多,空心面產量增加近600噸,並與200多家商電商平臺和數十家省內大型商超建立合作,每天都會收到源源不斷的訂單,預計全年產值將達到3000萬元。 張永飛說:「今後的銷售主要靠網商和商超,通過網商可以走得更遠,宣傳力度也大。商超能讓更多人了解綏陽空心面,因為大型商超銷售網覆蓋面廣,我的目標是產值達到一個億。」
深秋,萬物歸根。對於張永飛來說,一年四季,似乎只有天晴下雨的分別。如今作為企業負責人,依然早早起床,配料、揉面、搓面……這些延續了多年,程序不變、手法不變、做法不變的「工作」,在他看來,早已像空氣般填滿了一朝一夕。同樣,65歲的張發喜也放不下這門跟隨自己多年的貼身手藝,平日除了照顧老伴,就會到張永飛的公司「探班」,幫忙教授學徒,打理公司日常事務。 張發喜說:「空心面屬於綏陽特產,綏陽縣委、縣政府對我們空心面企業幫助和支持力度很大,現在訂單是越來越多,今後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保持手工製作既是「傳統」,更是「傳承」。經過多年發展,綏陽空心面已從作坊式加工轉型為企業化經營,全縣註冊成立13家空心面企業,參與加工的農戶達100餘戶,500餘人,催生上百家專營店。綏陽人固守的這份勤勞與堅持,在實現群眾就業,促進群眾增收的同時,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效,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良好基礎。通訊員 姚浩 陳攀賡 李珊珊
編輯 謝國歡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