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鄭珂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自開幕以來,吸引了廣大市民前來參觀,本次非遺博覽會以七大地區為骨架,展示全國46個扶貧就業工坊和非遺在助力精準扶貧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展示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奔向小康生活中百折不撓的精神氣質。
能者百工,優秀的傳統手工藝煥發生機,通過一雙雙巧手鋪就人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道路。鐵編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張桂貞說:「自從通過非遺項目鐵編技藝助力扶貧以來,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裡很多人通過鐵編技藝多了一項收入來源,有一位74歲的老人做鐵編燈籠30年了,他老伴兒患有腦血栓,現在油鹽醬醋茶,生活費和藥費都夠了,而且家裡冰箱、彩電都有了,可高興了。」
紅紅燈籠高高掛,河北省豐寧鐵編技藝興起源於豐寧鳳山古鎮的燈會習俗,與鳳山關帝廟廟會活動息息相關。在清朝末年,北京等地的鐵編師傅將鐵絲製作燈籠的技藝傳入豐寧。除供應豐寧本地外還銷往北京、天津、承德、多倫等地區。鐵編燈籠造型優美、工藝精細、圖案豐富、結實耐用、不易褪色。
「非遺扶貧鐵編技藝就業工坊」建於2019年8月,總投資46萬元,建築面積300餘平方米,設有展示展覽廳1個、培訓室2個、機器操作間1個。該工坊由市級非遺傳承人張桂貞老師做輔導老師,對農村婦女、弱勞動能力人群及貧困群體開展傳統手工藝培訓。截止目前,工坊共安置了15人就地就近就業,帶動5位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增收。2019年,工坊學員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實現參與此項目的貧困人口年人均1000-3000元的預期目標。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來源:齊魯晚報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