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光年談歷史
一說英國,想必沒有人不知道,18世紀的英國是歐洲的一個先進國家。不過小編覺得在史學上英國卻從法國的理性主義史學派那裡吸收了營養,而且在18世紀英國史學中的幾位大家中,大抵上都是伏爾泰歷史觀念的追隨者與模仿者。但本階段的英國史學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史家撰史多以他們的作品米固和論證英國現存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顯示出了某種保守性。
大衛·休謨是英國經驗主義哲學集大成者,近代「不可知論」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休謨在世時,他的哲學著作很少有人問津,相反,他的歷史作品卻擁有廣泛的讀者。其名著《英國史》問世後,傳誦甚廣,可以這樣說,休謨在史學方面的成就,卻使他的哲學觀點得以昭之於世,但在後世,他的史學家的地位反為其哲學家的顯赫名聲所掩蓋了。
休謨的重要作品有《人性論》《人類理解研究》《道德原理研究》《自然宗教對話錄》等,《英國史》是他在史學上的代表作。休謨撰寫《英國史》是經歷過曲折的,754年該書第5卷(即最先出版的那一卷)問世前,他自以為這本能「把現世的權力、利益和權威,以及一般成見的呼聲,都棄而不顧」的英國史,出版後能得到社會普遍的歡迎。可是,由於他書中對查理一世的同情態度,因此書一出版立即引起了社會輿論的譴責,結果這一卷的英國史一年之內只售出45本,這使他感到絕望,甚至一度想改名換姓,隱居他鄉,永不歸國。
但休謨終於沒有消沉下去,而以頑強的自制力,重新振作精神,精心修改尚未出版的第6卷,由於在這一卷中,他對「光榮革命」及現行制度的歌頌,出版後大受讚揚,其餘各卷陸續出版後,亦廣受歡迎,終使他成為一名享譽文壇的歷史學家。休謨編纂的《英國史》是一部在18世紀問世的最完備的英國通史,第1卷與第2卷追述了從公元前55年愷撒入侵不列顛至公元1485年都鐸王朝的建立約1500年間的英國古史;第3卷與第4卷記述了從1485年至1603年間英國史事,大體包括都鐸王朝約120年的歷史;第5卷與第6卷敘述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的英國史,包括1603年至1688年「光榮革命」為止80多年的英國史事。
作者編纂的方法是由近及遠,略古詳今的,其書出版的時間正與該書所載的歷史順序相倒置,這6卷書合在一起,即構成了一部自愷撒入侵至1688年間的英國通史。休謨作為這個時代的一名資產階級歷史學家,一方面代表了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進步要求,故他對這個社會作了「進步的和樂觀的讚揚」。如他反對封建教權派幹預國政,反對他們所煽動的宗教狂熱,主張宗教寬容,維護公眾自由,提倡理性與科學的進步,強調發展實業等。另一方面,他的史學思想又反映了已取得統治地位的英國資產階級的保守心理。
從他的《英國史》一書中,人們可以窺見18世紀英國史學的這種保守性,如他把革命時期的暴君、英王查理一世及其寵臣斯特洛甫描述為「殉道者」,並為之灑一掬同情之淚。他譴責革命時期議會黨人破壞了英國傳統的法制,而不應過分責怪斯圖亞特王朝那幾位命運不佳的君主,他希望資產階級的新貴族的代表人物要維繫兩者之間的政治聯盟,不要因相互之間的派系鬥爭而忽視了人民運動的興起和封建制度復闢的某種可能性,以便為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提供安定的政治環境。
他稱頌1688年的「光榮革命」,認為這個妥協所帶來的政治體制即君主立憲制是英國最好的政治制度,說它是當時那些正在爭取自由權利的歐洲人和美洲人所羨慕的對象在休漠看來,英國人民應當為他們當年所爭得的自由權利而歡欣鼓舞,因為他們現在都可以在新的政治制度下安居樂業,再也不需要像1649年那樣的「暴力了,休漠的歷史觀與輝格黨人對英國歷史的解釋迥然不同,反映了託利黨人保守的政治立場。這也是休謨哲學上所持調和、庸的態度在史學上的一種折射。
休漠與羅伯遜、吉本一起,通稱為18世紀英國三大史家,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主張要擴大歷史寫作的範圍,在他的《英國史》中,除記載政治、軍事等重大事件外,而且還記錄文學藝術、倫理道德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具有社會文化史的因素。他還認為他的哲學觀點可以通過歷史事實而得以闡明,十分注重探求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在他看來,唯有因果關係才能使我們能夠從某個事件推論到其他歷史事件。他指出歷史學家的重要職責就是要尋求歷史現象的「原因」,就是從結果推至原因,而所有歷史上的變化無不以這個「原因」為依據。
他蔑視中世紀的歷史地位,稱它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千年空白」,認為人類歷史是從15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才開始的,只有到了這個時代,知識的太陽普照大地,從此人類有了真正的文明,這樣的歷史才有研究的價值。休謨還認為歷史是心理活動的記錄,研究歷史旨在發現人性的普遍性,為現實提供借鑑。可見他的史學思想的菁蕪駁雜的情況,不僅體現了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代的特點,而且也是這一時期英國社會特點的反映。在小編看來大衛·休謨的哲學史,有些也是受到了法國學家的影響,而且他也吸收了一些理論學家的思想來作為題材。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