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創世神話
1942年,在長沙東郊子彈庫的王家祖山,幾個土夫子盜掘了一處先秦時楚國古墓,一批埋藏了兩千餘年的珍寶再次出現在世人眼前,在這批珍寶中,有一張非常珍貴的帛書。在這份帛書上,記載著中國最早的創世神話體系,在這個故事體系中,提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中國傳說中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人王伏羲。
這份帛書中記載說: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處於混沌狀態之時,先有伏羲、女媧二神,結為夫婦,生了四子。這四子後來成為代表四時的四神。這四個神分別是老大青幹,老二朱四單,老三白大柟,老四墨幹。由於他們懂得陰陽參化法則,所以四神開闢大地,並安排禹與契來管理大地。當時未有日月之分,四神輪流代表四時並制定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暢通,並使山陵與江海之間陰陽通氣。後來,四神又造了天蓋,使它旋轉,並用五色木的精華加固天蓋。千百年後,四神又奠定三天四極。人們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視天神;又助共工制定十幹、閏月,制定更為準確的曆法,一日夜分為霄、朝、晝、夕。人類的發展自此逐漸走向規律。
來歷
傳說中,伏羲的生日為農曆三月十八日,他的出生和很多傳說中的人物一樣,帶著非常濃厚的神話色彩。根據傳說,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在雷澤遊玩時,見到湖邊巨大的腳印,於是就好奇地踩了上去,之後不久就懷了身孕,在懷孕十二年之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半人半蛇,取名為伏羲。
當然,上面那是神話傳說,根據《史綱評要》載:「帝生於成紀,以木德繼天而王,故姓風。有聖德,像日月之明,故日太昊。」同樣,在宋人羅泌《路史》中載:「伏羲生於仇夷,長於成紀。」仇夷,成紀都是古時地名,就是現在的隴南地區,這裡後來秦人的發祥地,同時也是當時我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羌等部落的活動核心區域。
主要成就
現在說到伏羲,年輕人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他和八卦的聯繫。這畢竟是網絡上神話體系傳說中體現伏羲地位和實力的一個重要素材,當然,在正史上,這件事也是伏羲地位尊崇的一個偉大成就,是伏羲作為中華文明始祖的鐵證!
傳說中,伏羲生來就有神聖之德,他團結統一了紛亂的各個部落,制定華的國號,定都在陳地,封禪泰山,並取用各部落的圖騰,製造出了龍圖騰,中國人稱華人、龍的傳人就是由此而來。
作為天下的共主,為了更好地管理各部落,使治下的臣民們能夠有生活、做事的準則,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這也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了可以借鑑的範例。
為了改變當時野婚、亂婚的習俗,避免血親之間成婚,於是伏羲制定了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這也使得伏羲氏成為了中國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時,起到決定作用的一個代表性人物。
不僅如此,他還教民作網用於漁獵,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教民馴養野獸,蓄養家畜,使人類擁有了馴化動物的能力;他發明陶壎、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
而最重要的就是,他創造了文字,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形式。相傳,中華漢字的第一個字,就是伏羲創造出的「一」字,這個字,大家一般都認為,是數字量詞,小虎個人認為,伏羲造的這個一字,在當時是一個特別的符號。伏羲以「一」代表陽,以「一一」代表一,以次為基礎,畫虎出了八卦圖像。
伏羲創造八卦
關於伏羲製作八卦,《易經·繫辭下》有較為詳細地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按照易經的說法,在那個天地洪荒的時期,伏羲常常站在黃河邊的坡地上,凝神觀看黃河和洛水交匯處形成的激流漩渦。有一日,洛河中浮現出靈龜,靈龜背上的圖案勾畫成了洛書;黃河上空,出現龍馬,在龍馬身上的圖案則組成了河圖。靈獸身上的團迸發光華,照耀著河與洛的交匯之處,只見卦爻分明,閃閃發光的河水浪濤幻化成太極的圖案,陰陽纏繞,光輝四射。
這幅景象立刻深深刻進了伏羲的腦海,使得他豁然開朗。此時在他的眼裡,天上的彩霞,河中的流水,高山和土丘,樹木和繁華,任何事物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神奇的聯繫。經過長時間的思索,他用長線和短線——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到的「一」和「一一」——進行排列組合,構成8種圖形,這些用長短不同的線條構成的圖案,就是八卦。
伏羲創造八卦後,又根據事物的形狀,像日、月、山、水等,刻書契,創造了中國最早的象形文字,結束了人類的結繩記事時代。而有了文字的人類,在文明的傳承與創造上更加方便和快捷,也更加深了華夏各部族之間的聯合與統一的進度,為後來輝煌的華夏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伏羲氏所繪畫出的河圖洛書以及八卦圖,也成為了後世中國文化的文明源頭,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華文明歷史乃至世界文明歷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
歷史地位與評價
宋代文人陸遊對伏羲開天的評價「無端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畫時」。「三皇五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而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左傳》《管子》《周易》《莊子》《國語》等先秦典籍都有關於伏羲的記述,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而朱子亦在《感興》中說:崑崙大無外,旁礴下深廣。陰陽無停機,寒暑互來往。 皇羲古神聖,妙契一俯仰。不待窺馬圖,人文已宣朗。這些後世賢者的評價,明確的肯定了伏羲的歷史地位。
後世紀念活動
伏羲死後,葬於河南省淮陽縣,其陵墓被後人稱之為太昊陵。太昊陵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被稱為「天下第一陵」,歷代帝王曾51次親自來此祭奠。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參觀太昊陵後,親筆題寫「羲皇故都」四個大字。
每年農曆二月二至三月三伏羲誕辰時,都要舉辦廟會,當地還有農曆二月十五祭祀伏羲氏的風俗。當地的太昊陵廟會,傳承至今已經有數千年歷史,被國家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2008年時,太昊陵以單日825601人遊客流量記錄刷新金氏世界紀錄,成為全球第一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