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之三皇篇,三皇不是三個個體,而是遠古部落首領

2020-12-18 騰訊網

華夏民族,源遠流長。

未曾斷絕的悠長歷史,作為華夏民族的底蘊,亦是每個華夏兒女的驕傲。

翻開古書,順著隻言片語來到上古,仿佛可以看到太古先賢與天鬥,與地鬥的不屈身影。

三皇五帝之說流傳已久,版本眾多,這裡只述其一種。

三皇五帝均是原始社會時期的部落、部落聯盟首領,因為他們傑出的才能以及在後世留下的偉大形象,而被後人尊稱為「皇」、「帝」。

「三皇」有「前三皇」、「中三皇」及「後三皇」。

「前三皇」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

天皇氏(公元前9684----前7884年),三皇之一,五龍之首,開天闢地後第一代天下君主。姓望,名獲,字文生。別號天靈、防五、天霧、天尊、元始天王、中天皇君。其治所在浙江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臺址上 。

史書上說中天皇君天皇氏兄弟十三人,號曰天靈,其中一人發明了數字,繼而又發明了天幹地支,為人推為皇,即天皇氏。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形成六十循環的紀元法,用以闡述天地人事之運。其中十二地支分別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六十甲子),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用於紀日、紀月、紀年、紀時等。

他還發明數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萬。

天皇氏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幹支,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地皇氏(公元前7884----前6084年):共有兄弟十一人(一說十二人),姓嶽,名鑑(一說名鏗),字子元,號文悅。定都於良渚古城;同時設陪都於龍門熊耳之山嶽(今河南洛陽龍門山、熊耳山一帶)。

地皇氏時期,給三光正式命名為日、月、星。地皇根據三辰發明了曆法,把日照時間命名為晝,把月照時間命名為夜,一晝夜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以十二地支為計算十二月為一歲。

人皇氏(居方氏)(公元前6084----前4724年 ):姓愷,名胡洮,字文生。定都在良渚古城。

人皇氏時期,將天下分為九州。東南神州,正南迎州(次州),西南戎州,正西拾州,中央冀州,西北柱州(括州),正北玄州(宮州、齊州,),東北鹹州(薄州),正東陽州。

中三皇:提挺氏、通姓氏、有巢氏。

提挺氏(公元前4724年-前4694年)又號皇神氏。

在居方各氏族的後世,強弱相迫,欲生吞害。在九個氏族部落中有一個力大擅於使用武器的部落首領,利用武力管治各氏族部落,所以稱為提挺氏。

通姓氏(公元前4694年-前4664年):又稱皇覃氏、黃談氏或離光氏。定都在良渚古城。

提挺氏生子三十五世,通紀七十二姓,故(提挺氏之子)號通姓氏。

有巢氏:號「大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華夏族人。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祖籍在今巢湖流域,建立古巢國。居住在今安徽省巢湖市一帶,後遷徙至山西省興縣石樓山一帶。有學者認為有巢氏出生地在蒼梧,立都河南舞陽。也有史學家認為有巢氏生籍在山東、四川、內蒙古、雲南、湖南等地。

有巢氏教人們不再住在地面洞穴中,在樹上用枝葉建造出簡陋的蓬蓋作為示範,這就是原始的房屋,可以躲避野獸和洪水。築巢為室,華夏先民得以安居一處,家園的夢想終成現實。最早的巢居又稱為「樹上居」 ,後來才延伸到了平地上形成房屋。

有巢氏後期(前4564----前4464年)將都城遷往今安徽省巢湖市凌家灘古城,良渚古城遂廢,良渚時代結束,古代中國進入前仰韶-大地灣文化時期。

後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

燧人氏(前4464---前4354年),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風姓,名允婼;華夏族人,五氏之一。其妻為華胥氏。

燧人氏是中華民族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發現火的祖先。繼鑽木取火後,有發明了燧石取火。

在燧人氏以前,人們把所有的動物都叫作「蟲」。燧人氏經過細心觀察,把這些動物劃分為四類:天上飛的稱作「禽」,地上跑的稱作「獸」,有腳的爬行動物稱作「蟲」,沒腳的爬行動物稱作「豸」。

他還創造了結繩記事。那時候人類還沒有文字,生活中有許多事全憑大腦記憶,但時間久了,有些事情往往會被遺忘。燧人氏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裡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分別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

伏羲(前4354----前4239年):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在後世與太昊、青帝等諸神合併,在後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

華胥氏之後,太昊伏羲氏繼立,前仰韶-大地灣文化時期結束,仰韶文化時期開始。

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佔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

伏羲有神聖之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定都在陳地,封禪泰山。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鬚鯨的須,創立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

伏羲仰觀天上的雲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閃,看地上會颳大風、起大霧又觀察飛鳥走獸,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製成網,用於捕魚打獵。創造了文字替代在繩子上打結的記事方法。

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實行男女對偶制,用鹿皮為聘禮。並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炎帝:公元前4239—公元前4169年,在位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領尊號炎帝。前4109----前3579年,有9代神農氏擔任過炎帝。又號農皇、赤帝、烈山氏。

炎帝神農氏是伏羲氏與女媧氏的外孫,女媧氏死後傳位於他。後又打敗並佔領了炎帝朱襄氏的領地,首次統一中華民族(一說中華各族最早由黃帝軒轅氏統一)。後被黃帝軒轅氏打敗並遷都於今湖南省株洲市。

炎帝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首次開闢市場;教導人們將桑麻製成布帛,取代獸皮;制五弦琴,演繹宮商角徵羽;制弓箭,人們有了遠程攻擊能力;制陶器,改善生活。

炎帝神農氏末期,九黎部落首領蚩尤氏叛變,天下大亂。華夏部落世系因此中斷。仰韶文化時期也就此結束。軒轅黃帝之後,古代中國進入龍山文化時期。

相關焦點

  • 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三黃,哪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八說,五帝有六說。具體三皇是誰,五帝是誰,存在多種說法。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 中國歷史上的超級天團三皇五帝
    比如傳說黃帝之妻嫘祖教人們養蠶,而在現代考古中多次發現距今約四五千年前的蠶繭,蠶絲製品以及有蠶的紋飾的陶器。再比如有巢氏教人築房,凌家灘遺址已經被學者們基本認定為有巢氏的部屬。所以這段時期的傳說故事,更多的是在事實基礎上的神話,甚至比此後所出現的一些神話故事更加符合真實情況。三皇五帝時期的情況我們已經有了大概的認識,那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誰呢?
  • 「三皇五帝」是誰?與夏商周是什麼關係?
    所謂「開天闢地」並不一定真是一斧子闢開了渾沌雞子,而是形容初變之始的人類在面對強大的自然環境時如何創造適合自己生存的條件,如何尋找自然規律以及積累生活經驗使之成為規律的肇始之端。
  • 「音」同「意」不同,切勿混淆「黃帝」與「皇帝」之不同
    黃帝是傳說中我國黃河流域炎黃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是「三皇五帝」之中的五帝之首,是中國遠古時期華夏民族的共主,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始祖」和「人文初祖」。中國歷史學會理事、歷史專家方志遠說:「大概五千年的時候,在陝西的渭水流域,生活著一支古老的部落,沿著一條渭水的支流而居,渭水的這條支流叫做姜水,所以這個部落也以「姜」為姓。他們的領袖非常著名,是三皇的第三位,就是神農氏。神農氏上配火德,所以給他取了個名號,叫做炎帝。
  • 諸多解釋的三皇五帝,看看哪些人才是正統三皇五帝
    三皇時期地圖三皇與史料記載的燧人氏 燧人皇(發明了鑽木取火);伏羲皇(教會當時的人們用腦子去捕獵,製作陷阱以及編制漁網等);神農氏 神農皇(神農氏教會人們種植穀物是我國的農業始祖更號稱醫聖);三皇在現在爭議並不大,隨著三皇的開創,各個部落逐漸擴大。
  • 禪讓制:三皇五帝時期的民主化傾向,仁與禮的基礎上的民主作風
    元謀人的模擬圖本文所指的中國原始社會後期是歷史中所說的三皇五帝時代。三皇五帝只是歷史的傳說,沒有精準的文字記載,特別是三皇時代無從查考,所有關於三皇的文字都來源於傳說。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世界各民族的遠古歷史大多是傳說。我們不能認為傳說就是不真實的,我們只能說傳說是還沒有經過證實或者無法證實的歷史。三皇一般指隧人氏、伏羲、神農。也有人說是女媧、伏羲和神農。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
  • 三皇五帝的都城在哪裡?夏、商、周的都城在今天的哪裡?
    三皇五帝的都城在哪?夏、商、周的都城在今天的哪裡?都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相當的重要。三皇時期三皇五帝時期,一開始是沒有都城這個概念的,天下共主也只是有一個固定的居住地,百姓只知道有居住地,慢慢的才知道有都城這個概念。
  • 中國第一名建築師,燧人氏之父,五氏之首——最遙遠的有巢氏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盤古開天地後,是上古「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據說三皇的稱號由來已久,伏羲等人只是繼承了遠古三皇的稱號,最早的天皇時代距今已有大約三百多萬年,最晚的泰皇(也就是人皇)距今也有大約三十多萬年。)而後「三皇」進入「五氏」,「五氏」為: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且傳言,有巢氏為燧人氏之父,女媧和伏羲之祖父。
  • 部落衝突:遠古石頭很珍稀?那你知道遠古柱子、遠古海苔和瀑布麼
    《部落衝突》並非只有遠古石頭,屬於歷史的產物。有些COC的障礙物,在正式服尚未測試的時候,便已經在村莊裡刪除了。甚至我們給出某些障礙物的圖片,首領們也說不出它們的名字。可是隨著2012年下半年的結束,COC官方反而覺得村莊的石頭太多了,明顯有些繁贅,而且遠古石頭的模樣和別的石頭、石子也不合群,乾脆把它刪除了,減少村莊的佔地面積,(說白了還不是因為當時村莊裡的格子數少)。這樣一來二去,遠古石頭還真的絕版了。
  • 「三皇」系列之有巢氏:華夏第一人文始祖的歷史探源
    秦漢以後,關於有巢氏的記載層出不窮,並不斷延伸和擴展,逐漸演化為「三皇」之首。北宋李昉《太平御覽·皇王部四》載:「有巢氏已降至黃帝,為三皇,號中古」。 有巢氏並不是特指某個人,而是指一個延續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氏族部落。有巢氏的貢獻在於教會族人隔空建屋、襲葉為衣、食果為糧、發明土葬、族外通婚等。
  • 關於遠古時期伏羲、炎黃政權世系表出處的再次考證說明
    遠古文明歷史縹緲,年代久遠,迄今為止能夠給我們提供學習的資料少之又少,加之民間流傳的傳說、神話對炎黃等人有諸多奇異之處,這就避免不了會讓我們難以相信,之前筆者也發過伏羲女蝸世系表及其對他的相關考證說明,但由於篇幅和筆者水平原因,有很多未盡之處,今天在這裡再次作一個補充。
  • 「三皇五帝」有重疊?為什麼?「五帝」就是神話中的五方上帝?
    明代大文學家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寫道:感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這部書單表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
  • 司馬遷:他都沒有九個頭,不是人皇!
    我們讀司馬遷的《史記》,最初是從「五帝本紀」開始,但書中提到一句「神農氏世衰」,這裡的神農氏屬於「三皇」之一。我們常說的三皇五帝,司馬遷只記載了五帝的故事,三皇他沒有寫,為什麼呢?因為那些聽起來就是神話。
  • 三皇五帝的6種說法,中國早期房屋的出現,每一次都是進步
    大家都知道三皇五帝,知道早期人類生活的很艱辛,沒有工具,沒有能預測自然躲避災害的能力,可是他們都好好地把中華文明延續了下來。儘管如此的機智,但是人類生存的情況仍然惡劣,很難想像,僅有簡陋之居,穿的是針織衣物,下雨烈日,冬季嚴寒,洪水乾旱,毒蛇猛獸,處處都是靠天生活,不是勇敢堅強的人一般還真活不下來,這文明便是在此惡劣之環境下出路曙光。
  • 中國上古三皇到底是誰?雖然說法有很多,但公認的只有一種
    在上古傳說中,最有名的莫過於三皇五帝了,不過關於三皇五帝的說法有很多,其中五帝的說法就超過四種以上,可見記載有多混亂。而關於三皇的說法,則是更多了,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的是「天皇、地皇、泰皇」;在《尚書大傳》、《白虎通義》中記載的是「燧人、伏羲、神農」;在《太平御覽》中記載的是「天皇、地皇、人皇」;在《風俗通義》中記載的是「伏羲、女媧、神農」;在《帝王世紀》、《古微書》中記載的是「伏羲、神農、黃帝」……那華夏的上古三皇到底是哪三位呢
  • 長見識了,中國的夏朝、商朝竟然不是國家,只是部落!
    在帶有很強的傳說屬性的三皇五帝之後,夏朝出現了。夏朝究竟是不是國家呢?當然不是!可以說連國家的邊都沒沾上。因為夏朝本質上他其實還是一個部落聯盟,只不過出現了一個過於強大的領頭部落,這個領頭部落便是夏了。領頭部落太強大了,強大到大家都不用再去爭什麼聯盟首領了,就我夏這個部落一直來領頭吧。於是,這個勉強可以叫做國家的夏朝,就開始了國家或者說部落聯盟首領的世襲制。
  • 第3課《遠古的傳說》導學案
    (三)堯舜禹的禪讓 1、相傳在黃帝之後,            依次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當時實行       ,即將部落聯盟首領位子傳給        之人。 2、禹接受治水重任後,總結教訓,採用       的方法,開鑿河渠疏導洪水入海,曾               。禹治水有功,得到民眾愛戴,被尊稱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