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全國校足辦)印發《3-6歲兒童足球活動負面清單》,提出8條3至6歲兒童足球活動的禁止性規定。
負面清單內容為:禁止進行正式足球比賽;禁止進行成人化、專業化、小學化足球訓練;禁止幼兒足球考級;禁止進行足球頭球練習;禁止足球操等形式化表演;禁止所有負重的力量練習;禁止幼兒只練足球;嚴格控制運動時長和運動強度。
《3-6歲兒童足球活動負面清單》
1
「
為什麼禁止功利足球
」
為什麼會出這樣的一份負面清單內容呢?因為國內幼兒足球領域,某些小學、幼兒園尤其是某些特色青少年足球學校採取每天訓練的方式,有的甚至一天兩練,最多的一天四練,非常不合理。適當運動有益孩子們的身體健康,但幼兒因肌力不夠、骨骼尚在發育,不建議進行長跑、舉重等時間長、強度高的運動。
小孩子高強度鍛鍊並不是好事
這是因為幼兒的身體發育未完全,在平衡能力、肌肉力量方面遠遠未能負荷,幼兒時期他們的身體肌肉主要為縱向生長(長高),固定關節的力量很弱,骨骼彈性大但硬度弱,而且不管是耐力、肌力、體溫調節能力都比成人差;幼兒的骨骼彈性大,硬度小,容易發生變形,肌肉的纖維較細,易疲勞和受損傷,例如長跑、舉重、高頻率的交互蹲跳或伏地挺身等會引起關節脫臼和軟組織損傷,進而影響骨骼發育;呼吸、循環方面,小兒的肺活量相對較小,呼吸頻率要比成人快,過度運動會使孩子心肌壁厚度增加,限制心腔擴張,影響心肺功能發育。過小頻繁的練習運動,會損傷孩子的身體,阻礙發育,孩子運動起來往往大腦不會感覺到疲憊,但是有可能運動負荷早就超過了身體的承受範圍,而且若在高溫下長時間運動,又沒適度休息和補充水分,還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症,嚴重甚至會引發洗腎後果。
1
在魯能足校的張路指導
兒童少年的天性是好動、好奇,見什麼都愛玩,張路老師為了推廣幼兒足球提出「小場瞎踢」足球普及策略,即針對年齡6-12歲的兒童,不要專業老師教練和專業大場地,而是五對五小場地(標準籃球場用活動圍欄能分出三塊場地,足球場能分出十幾塊小場地),每周兩次,每次40分鐘,同時不計分不計名次。這與過往看重成績和榮譽的家長的想法卻是背道而馳。但是這樣,更容易培養幼兒對足球的興趣和愛好,從基礎上擴大足球的選材範圍。而且家長訓練孩子運動如果只為了爭取排名成績,容易給孩子造成壓力,讓孩子們在長大後對足球這項運動產生厭噁心理,而且小朋友可能因為爭強好勝,比賽中不會控制保護自己,容易發生運動傷害。
「
幼兒足球要天賦也要專業
」
足球這個領域,無論是「梅西不努力」,還是「C羅沒天賦」都是一種玩笑,任何一個職業足球運動員背後都有一定的天賦,努力可能決定上限,但是沒有天賦,就沒有所謂的笨鳥先飛。很多懂足球的球迷可能會用孫興慜的父親從小開始鍛鍊他的基本功為例來反駁,但是請不要忽視,當時和孫興慜一起接受父親魔鬼鍛鍊的不止是孫興慜還有他的哥哥,而兩人中只有天賦更加突出的孫興慜踢出了名堂。「有天賦12歲練也沒問題,沒天賦3歲練也練不出來。而且練得早的話,反倒還有可能摧殘天賦。」張路坦言。
孫興慜與自己的父親和哥哥
魯能青訓作為國內職業足球俱樂部中最早從事青訓的機構之一,在剛起步的時候也和其他青訓機構一樣在為什麼時期加強小球員的身體和力量鍛鍊而困惑。得益於魯能從西方足球發達國家聘請主教練的傳統,專業的外籍總教練的指導以及多年深耕青訓的經歷讓魯能青訓形成了一套符合青少年身體發育規律的選材和訓練內容,我校招生年齡從8歲開始,8-10歲的球員以培養球感為主,可以適量地做一些跑跳訓練,增強小球員的動作協調性;11-13歲的球員可以一些自重訓練,在教練的陪同監督下做一些運動量合適的,比如衝刺跑、變速跑、變向跑、縱跳等訓練;14-16歲是球員力量發展的敏感期,這個階段最重要的還是自重訓練為主,從這個年齡開始球員應該逐步學習大部分負重訓練的動作,足球運動員最重要的腿部力量和核心力量多安排一些,比如常見的槓鈴深蹲、高翻、負重跳、箭步蹲等動作,但運動量依舊不能等同於與成年人,不追求絕對力量。
_
_
魯能球員在力量房鍛鍊
對於這份負面清單,張路也表示,官方制定的這份清單非常有必要,也非常合理與及時。這份清單是在告訴幼兒園和家長不該幹什麼,這是對幼兒足球負責的態度。
全國校足辦主任、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日前也談到了幼兒足球。他表示:「幼兒園是一個人成長最重要的起點,在裡面學到的都是生活中非常普通、非常基礎但又非常重要的東西,無論人生發展到什麼階段,做人做事的基本規矩、基本規則、甚至一些基本技能都跟小時候的教育密切相關。」
中國足球的未來不能揠苗助長,更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用科學專業的方法,普及足球運動和訓練。只有這樣,中國足球的人口基礎才會變得越來越大,我們也終究會發現中國自己的孫興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