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是個神馬世界?
前浪如何走入後浪的世界?
遊戲是了解孩子世界的好途徑嗎?
第一次聽說我的世界,是E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
一年級的時候,E經常會因為在recess的時候跟同學打架,而被罰(比如取消明天的recess)。所以,二年級開學後,放學回家路上,通常都會問他今天recess幹嘛了。
一天,我又問今天recess玩什麼了啊。
只聽見後排座位悠悠地傳來一句:「玩我的世界了。」
「啥是我的世界啊?」
「這你都不知道啊?!」 (什麼態度?!)
「我不知道啊,但是你可以告訴我,可以教我啊。」 (老母親忍住,還在拼命掙扎)
「我不想說」。 (我.你.提前進入青春期了?!)
被嫌棄的老母親。
這段與雄性神獸的簡短對話,就這麼被年輕的一方無情地掐斷了。
我當時心裡在想「我的世界」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對於遊戲基本只玩三國殺的八零後老母親,真是沒概念,並且也沒有好奇到去查百度的地步。
回想起2019年11月底時,在學校組織的一次書展兼現場購書的活動上做volunteer的經歷。記得當時印著Minecraft的書在男孩子們中很受歡迎(當時不知道Minecraft是個遊戲,更不知道它的中文翻譯名就是「我的世界」)。
然後呢,就有一陣子,E會時不時地說:「媽媽,我好想玩我的世界。」
有些家長可能一聽到孩子說要玩電子遊戲,就感覺天都要塌了,仿佛腦海中已經浮現出孩子茶飯不思、通宵遊戲,馬上就需要電擊似的情景。
也有的家長可能會允許孩子自己隨意在iPad上安裝遊戲,任意玩耍。
我呢,自認對待電遊、網遊的態度算保守偏寬鬆的。這體現在E玩的遊戲不多,且不頻繁、時間不長和不上癮。E之前玩的最多(其實頻率非常低,一周都不一定玩一次,一次時間也不超過10分鐘)的是這兩個遊戲:Inventioneer和Monument Valley。後來據他說在學校課上也會玩一個叫做Hole的遊戲,就下了這第三個遊戲。
之後E又連續多次提到同學們都在玩我的世界。又隱約聽到一些家長自己也在玩這個遊戲。老母親本著怕兒子和同齡人沒有共同語言,以及自己越來越強烈的好奇心(到底什麼遊戲這麼有魔力,孩子大人都喜歡玩?),下載了「我的世界」這個APP。
自從有了「我的世界」,前三個遊戲都失寵了。就遊戲規則而言,大致也就規定了玩遊戲前需要經過家長的同意(因為是媽媽的iPad,E沒有自己的),和一次可以玩十分鐘(這是不至於讓老母親對娃的眼睛擔心的時間上限)。所以,預設玩這個遊戲的狀態就是,一邊用計時器或者手機倒計時10分鐘,一邊玩。
然而,一切美好的設想,實操起來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岔子。
有時會懷疑我和E都不在同一個時空。就是明明設置了十分鐘的鬧鈴,到了時間卻就是沒有響。是不是不該本著對E的信任(太傻太天真?),讓他自己設鬧鈴(且計時設備在孩子自己的全權操控範圍內)?
事實證明,一個我不想讓它響的鬧鈴是永遠不會響的。
眼前的E似乎一邊在以光速運動,一邊在玩,因為時間在他那裡幾乎都要靜止了。
好在E也就十天半個月玩一次。
因此,如何與遊戲和平共處、互不依賴,我和娃似乎都還在持續摸索中。
最近在樊登講書APP中聽到《遊戲改變世界》這本書。越來越多的人玩遊戲,這是大勢所趨。我們該如何順勢而為呢?人們愛玩遊戲的原因包括它能提供及時反饋和正面反饋。我們家長可以從遊戲設計中學到什麼呢?請多給孩子們及時和正面的反饋吧!
最近不是流行彩虹屁麼?沒錯,就是同一個意思!不是非得經歷過風雨,才能見彩虹!每天多誇誇孩子吧。
想養成好習慣的定律之一就是,
讓好習慣顯而易見,
構建利於觸發好習慣養成的環境。
《掌控習慣》(Atomic Habits)這本書裡說,想養成好習慣的定律之一就是讓好習慣顯而易見,構建利於觸發好習慣養成的環境。所以要想孩子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家中就需要有足夠多的書,而且要到處都擺滿書。
(這裡其實是在電視櫃的位置上做的書櫃,進深比較深,所以有些格放的是前後兩層書。)
為母眼裡,E還算是個挺愛閱讀的孩子。經常早起就捧起一本書入迷地看了起來,以至於一段時間還經常上學遲到。
有一陣子,E缺書看了(其實還有很多書還沒看,但都是娃不喜歡看的)。
老母親開始反思,買什麼書孩子會喜歡看而不至於落灰呢?
突然一個念頭冒了出來:把閱讀跟E的當紅炸子雞《我的世界》結合起來。是不是個小機靈鬼?
深夜暗自思忖:看攻略,是不是有點看電影劇透的感覺。會不會看了攻略書,遊戲本身會失去一些新鮮感?因此會減少screen time,降低入迷的概率,這難道不香麼?那一部分對遊戲的迷戀,是否會轉移到看攻略書上呢(起碼是在認字閱讀,遠離屏幕嘛)?
不是說要多看書嗎?不是說鼓勵閱讀嗎?不是說要找孩子感興趣的書嗎?這遊戲攻略書買回來肯定不會淪為墊桌腳的命運啊。
說幹就幹。
在電商搜索欄裡輸入「我的世界」,列出的每套書的selling point幾乎都寫著:開發智力、
鍛鍊思維。
好吧,能不買嗎?
關於《我的世界》的書,目前一共買了兩套。
第一套書是《我的世界》基礎攻略系列。一共有四本:新手導航、建築指南、戰鬥指南和紅石指南。
第二套書是《我的世界》專題指南系列。這套書共有八冊:
1. 水下生存指南
2. 農業生產指南
3. 附魔與藥水指南
4. 玩家對戰遊戲指南
5. 下界與末地指南
6. 紅石進階指南
7. 創意指南
8. 探索指南
E對這兩套書都愛不釋手。
給孩子看遊戲指南書,真的好嗎?是不是在抱薪救火,助紂為虐?
試圖消解疑惑的我,記者魂又上身了。於是母子倆開始了一段較為正經的採訪,我充當記者,E則作為《我的世界》專家。
記者:你為什麼喜歡看《我的世界》這套書呢?
專家:因為喜歡玩這個遊戲。(鵝,明知故問了.)
記者:請問這套書裡面你最喜歡的是哪一本書呢?為什麼?
專家:我最喜歡的是探索指南。
記者:為什麼最喜歡探索這本書呢?
專家:探索就是我最喜歡的。並且我也喜歡戰鬥那一方面的書。
記者:你喜歡看這本書的話,你會想向你的好朋友推薦他們也去讀這套書麼?
專家:不會。因為我不想他們在多人遊戲中打敗我。(雖然目前為止E只玩過單機遊戲。什麼叫未雨綢繆!😂)
記者:一般來說,我們讀一本書都是會有所獲得的。請問你讀完這套書有什麼收穫呢,學到了一些什麼呢?
專家:我收穫了如何打下屆與末路之地和主世界的生物。(一堆聽不懂的術語。。。。。。)
記者:那關於書中,你看到哪些地方最開心,一看就很高興呢?
專家:每一點都高興。
..
好吧,你高興就好。
說罷,我仔細翻了翻書,總結一下隆(純)重(屬)推(胡)薦(謅)這套書的原因:
(閱讀有風險,買書需謹慎)
1. 提高語文水平。因為這套書中還是有不少生僻字的。下圖為證。
2. 這套書真的能學到知識!
比如,創意指南這冊書裡還講美學!書中涉及到配色,色環,近似色配色,互補配色,和三色配色。
還講建築構件,拱形結構,列柱,簷口,頂閣,飛扶壁.
還有講裝飾的,瞬間有點錯覺,看上去好像一本講室內裝修的書!
再往後看到平面示意圖,徹底驚了。
這是不是有點floor plan的既視感!
所以要說這遊戲、這書能鍛鍊人的空間思維能力,我是信的。
3. 老母親的《我的世界》初體驗
為了更進一步地更走入兒砸的世界,為了不太早被時代的洪流淹沒掉,為了做個還算合格的前浪,我獨自顫巍巍地打開了《我的世界》APP!
一頓點擊,終於進入遊戲。
然後有了下面這一段茫然失措和漫無目的:
當屏幕上出現「你現在不能休息,周圍有怪物在遊蕩」,而又根本找不到怪物在哪裡的時候,心態崩了。
鴕鳥似的趕忙合上了iPad。
再次打開的時候,屏幕上顯示:
總之,老母親食指一堆瞎點,完全沒有get到這個遊戲的精髓啊!
雖然努力了,還是沒體會出到底孩子為啥愛玩這個遊戲,玩《我的世界》的樂趣究竟在哪裡。
《我的世界》,你永遠不懂。
你的世界,我永遠不懂。
但我想,愛的力量足以在母子兩代人之間的鴻溝上,架起一座橋。從此,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畢竟,每位母親與孩子之間,那都是過命的交情。
我不是鼓勵大家都讓孩子去玩《我的世界》或者其他電子遊戲,更不是慫恿父母們去買遊戲攻略書。而是希望家長在更理解孩子的路上,再多努力那麼一點點。多點嘗試,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多點fun(就像小時候玩遊戲那樣)。
在遠遠的背後帶領著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升級打怪吧。
願諸位越挫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