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臺灣數千人的「流浪博士」大軍,他們為什麼選擇流浪在一所又一所高校?其實一個搶手的教職,就是他們夢中的橄欖樹。
但不知從何時起,學長們輕鬆就能搞定的大學教職,成了他們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除去專業限制與自身能力因素,「流浪博士」現象的長期存在,到底是誰的錯呢?「流浪博士」又在替誰買單?
高校盛產「土鱉」招聘卻收「海歸」
據臺媒報導,10年前,臺灣160多所大專院校,每年畢業的博士約有1500人。而現在,這個數字暴增到近4000人。伴隨而來的,除了學歷貶值,便是就業難。
在一所臺灣私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的林博士介紹,這幾年博士生比較多,主要源自於學校的盲目招生。特別是私立高校,學生招得越多,能得到的政府補助就越多,在校博士生人數也一再膨脹。
因此,其實博士生多指的是臺灣「本土」高校培養的博士生多,在海外求學的博士生並沒有增加多少。只是問題在於,為數不多的教職崗位,「海歸」博士在求職競爭中更有優勢。林博士無奈地說,有的大學本身盛產「土鱉」博士,但教職招聘時卻要求應聘者必須得是「海歸」。
世代不公?官員退休也來搶飯碗
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陳政亮告訴導報記者,「流浪博士」現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大學盲目擴招。特別是臺「教育部」對高校博士班的招生人數未做限制。
除了醫療科系之外,其它學科是只要有條件的都可以辦博士班。直接結果就是高等教育完全市場化,而弊端卻要如今的「流浪博士」群體默默承擔。
一位不願具名的博士生認為,臺灣官員在制定教育政策時,根本就沒有「同理心」。「政府高官有多少人都是博士學歷,但他們放任大學擴招時,有替未來的學弟學妹考慮過嗎?」更令「流浪博士」們不滿的是,官員不僅沒有為錯誤政策買單,不少退休官員還會再回大學任教。他們除了不菲的退休金之外,還能再領一筆教授工資,成為「雙薪教授」。
據臺「教育部」統計,退休公職人員專任教職,在臺灣絕非少數。除了少數人專任私立高校校長外,去做「雙薪教授」的多達1200多位。臺灣南華大學學者周平,近年來就不斷投書媒體,希望臺當局能立法規範「雙薪教授」問題,釋放出更多教職給就業困難的博士群體。
少子化時代 大學教師或「再流浪」
「流浪博士」現象近期之所以再度引起臺灣社會關注,與私立高校的裁員風潮頗有關係。
據陳政亮分析,最近私立高校裁員之所以造成轟動,是因為高校這一舉措很可能讓「流浪博士」問題雪上加霜。因為被裁掉的不少教師,就是博士或在讀博士。他們寒窗苦讀十多年,終於打敗對手當上大學專任教師。但如今卻面臨學校的無情資遣,有再度成為「流浪博士」的可能。
而讓私校大肆裁員的原因,除了少子化之外,也有某些學校以少子化做藉口,鑽制度的空子,對教師極其不負責任。「這背後,也跟臺當局對大學的縱容有關。」
臺灣《聯合晚報》文章則認為,「流浪博士」的辛酸背後,凸顯的是「博士太多、人才太少」的關鍵問題。而臺灣大環境的惡化,內部既有「推」的力量把人才推出去,又缺乏「吸」的因素把海外人才吸引進來。《聯合晚報》強調,「流浪博士」現象一方面顯示臺高等教育失敗,另一方面也凸顯出經濟發展失靈帶來的惡果。(海峽導報記者 燕子 楊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