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流浪博士」無奈為臺當局錯誤政策買單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臺灣數千人的「流浪博士」大軍,他們為什麼選擇流浪在一所又一所高校?其實一個搶手的教職,就是他們夢中的橄欖樹。

  但不知從何時起,學長們輕鬆就能搞定的大學教職,成了他們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除去專業限制與自身能力因素,「流浪博士」現象的長期存在,到底是誰的錯呢?「流浪博士」又在替誰買單?

  高校盛產「土鱉」招聘卻收「海歸」

  據臺媒報導,10年前,臺灣160多所大專院校,每年畢業的博士約有1500人。而現在,這個數字暴增到近4000人。伴隨而來的,除了學歷貶值,便是就業難。

  在一所臺灣私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的林博士介紹,這幾年博士生比較多,主要源自於學校的盲目招生。特別是私立高校,學生招得越多,能得到的政府補助就越多,在校博士生人數也一再膨脹。

  因此,其實博士生多指的是臺灣「本土」高校培養的博士生多,在海外求學的博士生並沒有增加多少。只是問題在於,為數不多的教職崗位,「海歸」博士在求職競爭中更有優勢。林博士無奈地說,有的大學本身盛產「土鱉」博士,但教職招聘時卻要求應聘者必須得是「海歸」。

  世代不公?官員退休也來搶飯碗

  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陳政亮告訴導報記者,「流浪博士」現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大學盲目擴招。特別是臺「教育部」對高校博士班的招生人數未做限制。

  除了醫療科系之外,其它學科是只要有條件的都可以辦博士班。直接結果就是高等教育完全市場化,而弊端卻要如今的「流浪博士」群體默默承擔。

  一位不願具名的博士生認為,臺灣官員在制定教育政策時,根本就沒有「同理心」。「政府高官有多少人都是博士學歷,但他們放任大學擴招時,有替未來的學弟學妹考慮過嗎?」更令「流浪博士」們不滿的是,官員不僅沒有為錯誤政策買單,不少退休官員還會再回大學任教。他們除了不菲的退休金之外,還能再領一筆教授工資,成為「雙薪教授」。

  據臺「教育部」統計,退休公職人員專任教職,在臺灣絕非少數。除了少數人專任私立高校校長外,去做「雙薪教授」的多達1200多位。臺灣南華大學學者周平,近年來就不斷投書媒體,希望臺當局能立法規範「雙薪教授」問題,釋放出更多教職給就業困難的博士群體。

  少子化時代 大學教師或「再流浪」

  「流浪博士」現象近期之所以再度引起臺灣社會關注,與私立高校的裁員風潮頗有關係。

  據陳政亮分析,最近私立高校裁員之所以造成轟動,是因為高校這一舉措很可能讓「流浪博士」問題雪上加霜。因為被裁掉的不少教師,就是博士或在讀博士。他們寒窗苦讀十多年,終於打敗對手當上大學專任教師。但如今卻面臨學校的無情資遣,有再度成為「流浪博士」的可能。

  而讓私校大肆裁員的原因,除了少子化之外,也有某些學校以少子化做藉口,鑽制度的空子,對教師極其不負責任。「這背後,也跟臺當局對大學的縱容有關。」

  臺灣《聯合晚報》文章則認為,「流浪博士」的辛酸背後,凸顯的是「博士太多、人才太少」的關鍵問題。而臺灣大環境的惡化,內部既有「推」的力量把人才推出去,又缺乏「吸」的因素把海外人才吸引進來。《聯合晚報》強調,「流浪博士」現象一方面顯示臺高等教育失敗,另一方面也凸顯出經濟發展失靈帶來的惡果。(海峽導報記者 燕子 楊思萍)

相關焦點

  • 臺灣高校遭遇招生寒潮:缺口大 「流浪博士」成社會現象
    陸生能為臺灣高校帶來多少經費?看看數據就知道。2017年臺灣招收大陸本科生的正式錄取人數僅有1693人,是歷年最低的一次。蔡英文當局對陸生納保的歧視性政策,加上以所謂「一中承諾書」整肅臺灣高校等因素,多讓陸生對臺灣熱情冷卻。
  • 臺灣博士已無人問津 多個博士班招生人數為0
    臺高校近年來招生困難,臺當局教育部門更是大砍博士班名額,最近核定2018年各大博士班招生名額僅有4493人,其中107個博士班招生人數是0人或1人,臺灣媒體形容這是到了「生死存亡」關頭。臺灣107個博士班招生人數是0人或1人,臺灣媒體形容這是到了「生死存亡」關頭。(圖為「中時電子報」資料圖片)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門核定明年各大學博士班招生名額共4493人,其中107個博士班招生人數是0人或1人。
  • 臺當局為美國軍售掏空臺灣,結果是「窮臺」又「坑臺」
    過去4年,民進黨當局向美軍購的費用已經累計高達175億美元。這個巨大的錢坑怎麼填?這幾年美國川普政府實施「全面圍堵」中國大陸的策略,在臺灣問題上大做文章,天天給臺灣挖坑,忽悠臺灣高價買美國武器,想讓臺灣做犧牲的棋子,而「臺獨」政客也積極配合,整天叫嚷著「軍購保臺」,生怕臺灣在毀滅路上走得不夠快。
  • 美臺關係「陰雲密布」 美要臺灣為「加密」買單
    美國借軍售向臺灣蒙錢  (本報記者 何西):對臺軍售向來被看作是美國對臺灣政策的「晴雨表」,近期,美臺關係可謂「陰雲密布」。此前,有臺灣媒體擔憂,美國售臺F-16C/D型戰機機會渺茫。
  • 「日月光案」揭示臺企選擇當局「鎖島」政策受衝擊
    此一收購案不僅顯示臺當局的管制政策壓縮了島內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空間,臺商不得不通過轉換「外資」身份的模式突破臺當局的政策封鎖,而且所揭示更深層次的問題,對臺灣經濟的衝擊與影響效應正在逐漸顯現——  臺灣島內企業的無奈選擇  「日月光收購案」是臺灣經濟環境變化與企業經營策略調整的一個縮影,是臺灣當局政策管制下島內企業的一種無奈選擇,也是一種必然選擇
  • 臺灣多個博士班招生人數為0 臺媒:到了生死關頭!
    (圖為「中時電子報」資料圖片)臺高校近年來招生困難,臺當局教育部門更是大砍博士班名額,最近核定2018年各大博士班招生名額僅有4493人,其中107個博士班招生人數是0人或1人,臺灣媒體形容這是到了「生死存亡」關頭。
  • 臺當局延長泰國免籤政策 泰國:限制臺灣籤證人數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當局自從上臺後,一直力推「新南向」政策。給予東南亞與南亞各國大量優惠政策。特別是在陸客大幅減少狀況下,臺當局一直把東南亞等地各國遊客當做臺灣旅遊業的「救命稻草」,給予泰國等國免籤政策。近日臺當局更是宣布對泰國免籤政策延長一年,結果這話剛說完沒幾天,就被泰國「打臉」。
  • 臺大學校長:臺灣「流浪博士」太嚴重 鼓勵前往大陸
    【觀察者網綜合】據港媒11日報導,針對福建要引進1千名臺灣優秀教師,臺灣人才流失恐更加嚴重,臺灣萬能科技大學由校長莊暢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表示,他是站在供需平衡立場來看問題,臺灣「流浪博士」太嚴重,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機會,當然鼓勵往中國大陸發展。
  • 臺媒:大陸惠臺政策贏民心 臺當局「恐嚇牌」失效
    來源:中新網資料圖為臺灣吳先生展示剛領取的居住證。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原標題:臺媒:大陸惠臺政策贏民心 臺當局「恐嚇牌」失效中新網5月14日電臺灣《旺報》近日發表社評表示,大陸近年來不斷釋出各項對臺優惠政策,希望吸引更多臺灣基層民眾和青年前往大陸創業、就業和求學。
  • 臺大博士兼差外送貼補家用,臺灣高教困境愈演愈烈
    博士,在大家眼中應是光鮮亮麗的頭銜,學識淵博,薪水豐厚,受人尊重。但是,在臺灣,這些年,博士的日子並不好過。因為「少子化」對臺灣高校招生的衝擊,博士班越來越受冷落,再加上島內經濟持續不景氣,博士找工作越來越難,累積了很多「流浪博士」,處境艱難。
  • 川普那些對臺政策,拜登願意繼承嗎?臺灣當局此刻最不安
    文白山 近日,美國總統大選已完全落幕,拜登也拔得頭籌,將要繼任總統之位,而對於之前川普留下的對臺政策,拜登是否願意「繼承」,是否會介入「臺海戰爭」,也成了國際上熱議的話題;與此同時,臺當局面對這一局面,也表現出了「極度不安」。
  • 臺媒:臺私立高校爆教師裁員潮?流浪博士更艱困
    中新網5月15日電 據臺灣TVBS報導,臺灣每年產出3.4萬多名博士,但產業界需求不足,大學教師的專任職缺也無法消化,導致博士過剩,只好當兼任教師領鐘點費,變成所謂的「流浪博士」。有專家建議,大學必須降低「生師比」,也就是讓每一位老師教的學生數減少,不僅能兼顧教學品質,還能因此增聘更多博士生,解決流浪博士的問題。
  • 臺灣高校博士班無人問津,107個博士班招生不超過1人
    臺灣高校博士班無人問津,107個博士班招生不超過1人 海外網11月13日消息,臺高校近年來招生困難,臺當局教育部門更是大砍博士班名額,最近核定2018年各大博士班招生名額僅有4493人,其中107
  • 蹭《流浪地球》熱度?臺灣出現「流浪警察」!
    近年臺灣警校畢業生大增,資深警察退休數量卻減少,各縣市面臨人事費用壓力。臺灣「六都」多名市長近日都喊窮,要求臺當局補助經費,協助地方接收警政機構撥補的警員。例如黃偉哲提議警察大學、警專不要招那麼多新生,如果臺當局要增加這麼多的警員,最好在經費上能夠補助。
  • 臺當局不「反制」大陸惠臺政策了?港媒:蔡英文面對現實吧!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行政院」原訂12日舉行的所謂「反制」大陸惠臺措施的跨部會議暫時取消,引發島內政界關注。臺「國發會主委」陳美伶給出的解釋是「大陸惠臺政策許多不是新的,衝擊不會太大」。此前,臺行政部門負責人賴清德剛就大陸惠臺政策出臺宣稱,「(大陸)最終目標是併吞臺灣」,而陳美伶的說法顯然與賴清德不一樣。香港中評社13日發表評論認為,為臺灣未來著想,臺當局還是不要再有賴清德這樣的說辭了,否則對兩岸關係無益、甚至會帶來很大傷害。
  • 臺「流浪博士」赴陸謀職搶手 又一場登陸熱潮
    ,大學專任教職每年僅有約700名,僧多粥少下已累積大量未具本職的兼任教師,造成「流浪博士」在臺灣滿街跑的社會問題。不過,近年有不少臺灣的博士生爭相赴大陸各大專院校擔任教職,有博士生更獲多所高校延攬,成為「搶手貨」。  綜合中國時報、公視新聞、聯合報報導: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指,目前少子化問題已嚴重衝擊臺灣高教體系,每年平均約4000名博士從臺灣的大學畢業,全臺年均釋出的大學專任教職缺卻僅約700個。
  • 民進黨當局新版「護照」放大「臺灣」 臺網友批:了無新意
    臺外事主管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9月3日訊 民進黨當局又搞「去中國化」小動作!綜合臺灣《聯合報》、《中國時報》報導,臺當局行政主管部門2日公布所謂臺灣新版「護照」封面設計,為了強化所謂「臺灣元素」及「辨識性」,將封面上的英文「TAIWAN」字樣放大、字體也加粗,預計明年1月發行。此事引發島內各界爭議,臺灣網友批評「了無新意,空空洞洞」。
  • 臺當局決定調整中文譯音政策 改用「漢語拼音」
    中新網9月1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當局「行政院」「跨部會會議」昨天通過臺當局主管部門的提案,調整中文譯音政策,改採漢語拼音。即日起,臺當局的各項補助活動,若有涉及中文英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否則不予補助。
  • 美打「臺灣牌」發錯誤信號 臺媒:臺當局想打擦邊球,有籌碼嗎
    美臺「一拍即合」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臺灣旅行法」稱,「自『與臺灣關係法』制定後,由於美國自身對於臺決策高層訪美的自我設限,美臺始終缺乏有效溝通,明顯阻礙雙方關係的發展」,因此「應當促進美臺間所有層級的互訪」。法案允許臺灣官員在「受尊重的狀況下」入境美國。
  • 臺灣空汙愈發嚴重 蔡當局能源政策遭批:要錢又要命
    臺灣空汙愈發嚴重 蔡當局能源政策遭批:要錢又要命   今年下半年以來,臺灣火力發電造成空氣汙染持續惡化,引發民怨沸騰。對此,國民黨2020候選人韓國瑜的競選團隊12日召開記者會,抨擊蔡當局的能源政策,要錢又要命,拖累臺灣民眾如今「用肺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