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校遭遇招生寒潮:缺口大 「流浪博士」成社會現象

2021-02-19 今日海峽

2017年底臺教育部門公布數據顯示,臺灣全部157所大專院校,有17所學校新生註冊率不足六成,其中八所高校學生總數不到三千人,就連臺灣大學和成功大學等知名高校的198個系所都招不到學生。

而私立大學更是招生不足重災區,許多學校都面臨退場。例如臺灣花蓮觀光學院,新生註冊率只有29.87%,全校學生僅有896人。據臺媒報導,島內各校缺額已經超過六萬人,預計新學年大一新生還會再少1.5萬人。而2017年臺灣高校的博士班也有53個招不到人,連臺大社會學系都已連續兩年招不到博士生,2017年臺大更有四個院系零錄取。

臺灣教育界認為,島內的教育一方面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盲目擴大規模,受到「少子化」衝擊後,臺灣高教市場供過於求,教育質量卻下降,衍生許多亂象。不少私立校給教師攤派招生指標,並與個人業績掛鈎,有的學校甚至開出一學期5堂課的必修課程,嚴重衝擊教學質量。

由於擔憂高等教育質量,臺當局曾規定成績排在最後5%的考生不予錄取,然而出於現實考量標準一降再降,2017年臺灣高校錄取率高達96.2%,即使這樣還有不少學校招不滿。根據當局針對私立校的規定,學生數不達標,就意味著被關停。

「少子化」加上大學泛濫,導致臺灣高教界招生寒潮,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表示,引進大陸學生補足生源,是臺灣高校可行的辦法。


陸生能為臺灣高校帶來多少經費?看看數據就知道。

2011年臺灣正式對大陸啟動招生,這一年也被稱之為「陸生元年」,共計招收2000名,此後陸生報名及錄取人數迅速攀升,在2014年和2015年達到歷史高峰,到2016年,在臺攻讀學位的陸生已有9000多人,連同短期研修生,陸生將近42000人,佔臺灣高校招收的境外生總數的1/3。而臺灣高校每年僅從大陸學生的收費中就可以獲得數億元新臺幣的收入。

不過蔡當局上臺後一切變得都不一樣了。2017年臺灣招收大陸本科生的正式錄取人數僅有1693人,是歷年最低的一次。蔡英文當局對陸生納保的歧視性政策,加上以所謂「一中承諾書」整肅臺灣高校等因素,多讓陸生對臺灣熱情冷卻。

另一方面,臺灣高校眾多,但產業結構卻無法滿足這麼多高等專才的就業需求,近年來,島內「流浪博士」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越來越多的臺籍博士選擇西進大陸求職。

據臺當局有關部門統計的數據顯示,2013年,島內有8116名「流浪博士」找不到正職,2017年這一數據增長到了1.3萬人。此外,臺灣每年畢業的研究生大約有7萬人,其中博士約有5000人,臺灣「流浪博士」人數正呈現越積越多的趨勢。

華東師範大學臺籍教師陳弘信認為,臺灣人口出生率不高,高校招生數量卻龐大是造成「流浪博士」年年增多的主要原因,同時,島內經濟持續低迷,中小企業多所形成的產學研落差也是造成「流浪博士」增多的另一個原因。

臺籍博士到大陸各所高校任職已成為趨勢。陳弘信介紹說,早期到大陸高校任職的臺籍教師按月薪制計薪,一般起薪6000人民幣,根據課時、刊發論文再增加薪資。如今則更多採用年薪制計薪,並且臺籍教師與大陸教師同工同酬。

導致臺灣產學落差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海峽衛視特約時事評論員毛嘉慶認為,李登輝時期「廣設大學」是災難開始,臺灣長期產業失衡,基層產業空洞 ,高層人力過剩。臺灣人才外流, 在外還面臨蔡當局打壓。蔡英文當局必須重視,並且認真地面對現實,不要再糟蹋臺灣老百姓。

另一方面,臺灣「少子化」已嚴重衝擊高校招生,蔡當局應開放名額,不應限制大陸及境外學生來臺,增加私校投資及保障學生權益有助提升高校產業。

(圖片出處除特別註明外,均來源於網絡,轉載誠請註明出處「今日海峽」)

相關焦點

  • 臺灣高等教育寒潮來襲 學生成「稀缺資源」
    2017年度17所高校新生註冊率不足六成、全臺198個系所招不到人  臺灣高等教育寒潮來襲  本報記者 馮學知 柴逸扉  2017年末,臺灣教育部門首次公布了全臺157所大專院校的全校新生註冊率,引起廣泛關注。
  • 臺灣「流浪博士」無奈為臺當局錯誤政策買單
    「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臺灣數千人的「流浪博士」大軍,他們為什麼選擇流浪在一所又一所高校?其實一個搶手的教職,就是他們夢中的橄欖樹。  但不知從何時起,學長們輕鬆就能搞定的大學教職,成了他們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除去專業限制與自身能力因素,「流浪博士」現象的長期存在,到底是誰的錯呢?「流浪博士」又在替誰買單?
  • 臺灣高等教育寒潮來襲
    數據顯示,臺灣觀光學院、南榮科技大學等17所高校2017年新生註冊率不足六成,其中8所高校學生總數不到3000人;另一方面,臺灣大學、成功大學等臺灣知名高校的198個系所招不到學生。在2017年8月大學入學考試分發缺額人數創新高、10月宣布2018年大學學士班減招1169個名額後,「少子化浪潮」在臺灣高等教育界掀起了又一波「海嘯」。
  • 臺灣高校博士班無人問津,107個博士班招生不超過1人
    臺灣高校博士班無人問津,107個博士班招生不超過1人 海外網11月13日消息,臺高校近年來招生困難,臺當局教育部門更是大砍博士班名額,最近核定2018年各大博士班招生名額僅有4493人,其中107
  • 臺灣高校博士班招生陷困境 臺大清華招不到學生
    29個博士班註冊率掛零,高校博士招生面臨困境。(臺灣《中國時報》資料圖)臺灣《中國時報》24日刊文分析島內高校博士班招生困境。文章摘編如下:自從五年五百億元「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後,各大學為增加研究產出,紛紛增開博士班。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日前公布2014學年各大專校院系所註冊率,公立大學居然有29個博士班註冊率掛零,說明已超額擴張。
  • 臺灣高校博士班招生陷入困境 臺大清華招不到學生
    臺灣《中國時報》24日刊文分析島內高校博士班招生困境。文章摘編如下:  自從五年五百億元「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後,各大學為增加研究產出,紛紛增開博士班。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日前公布2014學年各大專校院系所註冊率,公立大學居然有29個博士班註冊率掛零,說明已超額擴張。
  • 臺灣博士已無人問津 多個博士班招生人數為0
    臺高校近年來招生困難,臺當局教育部門更是大砍博士班名額,最近核定2018年各大博士班招生名額僅有4493人,其中107個博士班招生人數是0人或1人,臺灣媒體形容這是到了「生死存亡」關頭。教育部門表示,博士班若撐不下去就退場;但大學教授卻說,博士生愈來愈少,各項研究面臨「有將無兵」的困境。為避免「流浪博士」現象惡化,臺當局教育部門近3年大砍各大學博士班招生名額,2018學年僅核定招4493人,比2017學年的4242人少251人、下降5.59%。
  • 高學歷高失業薪資微薄 博士「流浪」刺痛臺灣
    近期,臺灣私立高校爆發裁員潮,讓臺灣長期以來的「流浪博士」現象再度引發輿論關注。一邊是錦繡前程,一邊是顛沛流離,大學校門像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而被臺媒稱為「流浪博士」的他們,就默默流浪在這座高山的陰影下。「流浪博士」的淚與汗,不時挑動社會的神經,刺痛臺灣。   到處兼職 收入不穩  「流浪博士」多是失業博士  在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華人社會,博士可謂象牙塔尖的存在。
  • 臺灣多個博士班招生人數為0 臺媒:到了生死關頭!
    (圖為「中時電子報」資料圖片)臺高校近年來招生困難,臺當局教育部門更是大砍博士班名額,最近核定2018年各大博士班招生名額僅有4493人,其中107個博士班招生人數是0人或1人,臺灣媒體形容這是到了「生死存亡」關頭。
  • 臺大博士兼差外送貼補家用,臺灣高教困境愈演愈烈
    博士,在大家眼中應是光鮮亮麗的頭銜,學識淵博,薪水豐厚,受人尊重。但是,在臺灣,這些年,博士的日子並不好過。因為「少子化」對臺灣高校招生的衝擊,博士班越來越受冷落,再加上島內經濟持續不景氣,博士找工作越來越難,累積了很多「流浪博士」,處境艱難。
  • 臺灣「流浪博士」滬上覓就業 「惠臺31條」讓「登陸」更安心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資料圖:第二屆「英才匯聚、滬上逐夢」臺灣優秀博士(生)與上海高校交流會上,臺灣博士在踴躍諮詢。從臺灣中山大學博士畢業已3年,傅及光仍每天「流浪」於臺灣4所不同的大學兼職教課,拿著每節700多元新臺幣的時薪,還要面臨寒暑假沒有收入,很多福利沒辦法保障等問題。像傅及光這樣的「流浪博士」已成為當前臺灣島內不可忽視的龐大群體。他們擁有高學歷,卻奔波於島內各所大學,以兼職代課的方式賺取微薄收入。
  • 臺灣高校172個系所停止招生 頂尖院校未能倖免
    受此影響,2019學年度,臺灣大專校院共有172個系所停止招生。種種跡象表明,臺灣高校招生正面臨「寒潮」的襲擊。頂尖院校也未倖免與2017學年度新生註冊率的統計方式相比,今年島內各高校均將境外學生的註冊情況納入計算(增加分子),並有不少學校減少了招生名額(縮小分母)。
  • 「流浪博士」刺痛臺灣:放低身段是種智慧
    有種觀點認為,近期臺灣的學生運動,凸顯的是青年對未來的焦慮。其實在臺灣青年世代中,博士畢業一年後的失業率,甚至比高中、職高畢業生還要高。但這個群體礙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默默「流浪」。相比之下,大陸高學歷者主動創業的新聞近期屢見報端,北大法律碩士賣米粉、海歸博士炸排骨成為主流媒體認可的擇業觀念。類似這樣的自主創業,為什麼沒能成為臺灣「流浪博士」的出路?他們放不下的,又是什麼?   不為瓦全?放低身段是種智慧  1111人力銀行副總何啟聖告訴導報記者,臺灣的整體失業率是4%。
  • 臺灣高校招生不足供過於求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已連續2年招不到博士生
    數據顯示,臺灣觀光學院等17所高校2017年新生註冊率不足六成,其中8所高校學生總數不到3000人;包括臺灣大學、成功大學等臺灣知名高校在內的198個系所招不到學生。在2017年8月大學入學考試分發缺額人數創新高、10月宣布2018年大學學士班減招1169個名額後,「少子化浪潮」在臺灣高教界掀起了又一波「海嘯」。
  • 臺媒:臺私立高校爆教師裁員潮?流浪博士更艱困
    中新網5月15日電 據臺灣TVBS報導,臺灣每年產出3.4萬多名博士,但產業界需求不足,大學教師的專任職缺也無法消化,導致博士過剩,只好當兼任教師領鐘點費,變成所謂的「流浪博士」。有專家建議,大學必須降低「生師比」,也就是讓每一位老師教的學生數減少,不僅能兼顧教學品質,還能因此增聘更多博士生,解決流浪博士的問題。
  • 臺部分大學招生陷困境「後段」私校退場成必然
    原標題:臺部分大學招生陷困境「後段」私校退場成必然   近日,臺灣「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為徹底解決部分私立大學生源不足的困境,臺當局將鼓勵一些不達標的私校自主退場。退場之後,學校用地將轉變為價格更高的商業用地進行變賣或者開發,以補償學校運營之虧損。
  • 兩岸深度好文│ 兩岸高校教育融合與展望:檢視臺灣博士人才西移的趨勢
    臺灣早年為了普及化高等教育,迅速擴編各個大專院校,然而隨著臺灣近年少子化的趨勢,許多高校陸續出現「招生困難」的現象。不僅許多本土博士畢業難尋教職,甚至從美國英國回來的海歸博士,同樣遇到教職「一位難求」的窘境。此時恰逢臺灣經濟停滯不前,整體國民教育資源投入受限,臺灣教育部僅能餵養臺大做為標竿,其他大學的經費不增反減,更使教職崗位縮減甚至停招。
  • 臺「流浪博士」赴陸謀職搶手 又一場登陸熱潮
    圖:在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攻讀博士的徐偉軒已在大陸取得教職\網絡圖片  臺灣各大學每年產出4000名博士,但受臺灣高校擴張過度與少子化的影響,大學專任教職每年僅有約700名,僧多粥少下已累積大量未具本職的兼任教師,造成「流浪博士」在臺灣滿街跑的社會問題
  • 臺大學校長:臺灣「流浪博士」太嚴重 鼓勵前往大陸
    【觀察者網綜合】據港媒11日報導,針對福建要引進1千名臺灣優秀教師,臺灣人才流失恐更加嚴重,臺灣萬能科技大學由校長莊暢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表示,他是站在供需平衡立場來看問題,臺灣「流浪博士」太嚴重,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機會,當然鼓勵往中國大陸發展。
  • 2020高考遭遇滑鐵盧6大專業,985高校沒招滿,網友:正常
    那麼有熱就有冷,這篇文章筆者將給大家分享一下在2020年高考中「遇冷」的六大專業,這些專業在985的招生中都遭遇了斷檔雖然說部分985高校把哲學專業作為重點班培養,但是還是存在著缺口,很少有人對哲學專業感興趣,所以這也就導致部分985大學哲學專業的招生出現斷檔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