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臺教育部門公布數據顯示,臺灣全部157所大專院校,有17所學校新生註冊率不足六成,其中八所高校學生總數不到三千人,就連臺灣大學和成功大學等知名高校的198個系所都招不到學生。
而私立大學更是招生不足重災區,許多學校都面臨退場。例如臺灣花蓮觀光學院,新生註冊率只有29.87%,全校學生僅有896人。據臺媒報導,島內各校缺額已經超過六萬人,預計新學年大一新生還會再少1.5萬人。而2017年臺灣高校的博士班也有53個招不到人,連臺大社會學系都已連續兩年招不到博士生,2017年臺大更有四個院系零錄取。
臺灣教育界認為,島內的教育一方面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盲目擴大規模,受到「少子化」衝擊後,臺灣高教市場供過於求,教育質量卻下降,衍生許多亂象。不少私立校給教師攤派招生指標,並與個人業績掛鈎,有的學校甚至開出一學期5堂課的必修課程,嚴重衝擊教學質量。
由於擔憂高等教育質量,臺當局曾規定成績排在最後5%的考生不予錄取,然而出於現實考量標準一降再降,2017年臺灣高校錄取率高達96.2%,即使這樣還有不少學校招不滿。根據當局針對私立校的規定,學生數不達標,就意味著被關停。
「少子化」加上大學泛濫,導致臺灣高教界招生寒潮,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表示,引進大陸學生補足生源,是臺灣高校可行的辦法。
陸生能為臺灣高校帶來多少經費?看看數據就知道。
2011年臺灣正式對大陸啟動招生,這一年也被稱之為「陸生元年」,共計招收2000名,此後陸生報名及錄取人數迅速攀升,在2014年和2015年達到歷史高峰,到2016年,在臺攻讀學位的陸生已有9000多人,連同短期研修生,陸生將近42000人,佔臺灣高校招收的境外生總數的1/3。而臺灣高校每年僅從大陸學生的收費中就可以獲得數億元新臺幣的收入。
不過蔡當局上臺後一切變得都不一樣了。2017年臺灣招收大陸本科生的正式錄取人數僅有1693人,是歷年最低的一次。蔡英文當局對陸生納保的歧視性政策,加上以所謂「一中承諾書」整肅臺灣高校等因素,多讓陸生對臺灣熱情冷卻。
另一方面,臺灣高校眾多,但產業結構卻無法滿足這麼多高等專才的就業需求,近年來,島內「流浪博士」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越來越多的臺籍博士選擇西進大陸求職。
據臺當局有關部門統計的數據顯示,2013年,島內有8116名「流浪博士」找不到正職,2017年這一數據增長到了1.3萬人。此外,臺灣每年畢業的研究生大約有7萬人,其中博士約有5000人,臺灣「流浪博士」人數正呈現越積越多的趨勢。
華東師範大學臺籍教師陳弘信認為,臺灣人口出生率不高,高校招生數量卻龐大是造成「流浪博士」年年增多的主要原因,同時,島內經濟持續低迷,中小企業多所形成的產學研落差也是造成「流浪博士」增多的另一個原因。
臺籍博士到大陸各所高校任職已成為趨勢。陳弘信介紹說,早期到大陸高校任職的臺籍教師按月薪制計薪,一般起薪6000人民幣,根據課時、刊發論文再增加薪資。如今則更多採用年薪制計薪,並且臺籍教師與大陸教師同工同酬。
導致臺灣產學落差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海峽衛視特約時事評論員毛嘉慶認為,李登輝時期「廣設大學」是災難開始,臺灣長期產業失衡,基層產業空洞 ,高層人力過剩。臺灣人才外流, 在外還面臨蔡當局打壓。蔡英文當局必須重視,並且認真地面對現實,不要再糟蹋臺灣老百姓。
另一方面,臺灣「少子化」已嚴重衝擊高校招生,蔡當局應開放名額,不應限制大陸及境外學生來臺,增加私校投資及保障學生權益有助提升高校產業。
(圖片出處除特別註明外,均來源於網絡,轉載誠請註明出處「今日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