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末,臺灣教育部門首次公布了全臺157所大專院校的全校新生註冊率。數據顯示,臺灣觀光學院等17所高校2017年新生註冊率不足六成,其中8所高校學生總數不到3000人;包括臺灣大學、成功大學等臺灣知名高校在內的198個系所招不到學生。在2017年8月大學入學考試分發缺額人數創新高、10月宣布2018年大學學士班減招1169個名額後,「少子化浪潮」在臺灣高教界掀起了又一波「海嘯」。
招生不足,私立大學成「雷區」
從已經公布的名單來看,全臺新生註冊率最低的學校是位於花蓮的臺灣觀光學院,僅有29.87%,全校學生數僅有896人。根據臺灣「私立大學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的規定,全校學生數未達3000人,且最近2年新生註冊率未達六成的學校,將被要求限期改善,並進行專案輔導。除了臺灣觀光學院外,另有7所私立大學也瀕臨輔導線。
「學生選學校,通常是『先選公立再選私立』,一些新設立、地處偏鄉的私立學校首先會受到衝擊。」臺灣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分析道。據臺媒報導,各校缺額已經達到6萬多人,預計新學年大一新生還會少1.5萬人。「註冊率一公布,等於宣判了一些學校『死刑』。」尤榮輝表示,家長和學生擔心會踩到快關閉的「地雷學校」,末段學校招生將更加困難。
私立學校惴惴不安,公立學校也捏著把汗。有18所公立高校註冊率也不滿九成。身處「頂大」(註:指臺灣通過「邁向頂尖大學計劃」重點資助的高校)行列的臺灣陽明大學註冊率也僅85.16%。碩博招生情況尤其慘澹,2017年全臺有198個系所招不到人,其中包括53個博士班。臺灣大學社會學系都已經連續2年招不到博士生。
供過於求,高教亂象令人憂
臺灣高教市場「供過於求」,造成不少令人擔憂的亂象。苗慄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校長高永光回憶起剛上任的場景頗為無奈:「當時一群黑道行頭的人頭中介公司直接闖進我辦公室,暗示我要不要買學生名冊。」高永光雖然直接回絕了,但他知道,這些學生人頭中介公司在臺灣南部瀕臨招生率「死亡線」的學校中很有市場,位於高雄的和春技術學院就因涉嫌偽造學生名冊而接受調查。
臺灣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還透露,一些私立學校給教師攤派招生任務,將招生人數與個人業績掛鈎。因為「學生數」不僅直接影響學校財源,更是政府清退私立學校的關鍵指標。此外,據媒體披露,一些學校為節約辦學成本,採取拼班上課的方式;有的學校甚至開出一學期只要聽5次演講的必修課程。
與不斷減少的生源相對應的是不斷降低的入學標準。2017年臺灣高校錄取率高達96.92%,即使這樣仍有不少學校招不滿。由於擔憂高等教育質量,當局曾規定成績排在最後5%的考生不予錄取。然而,這一標準一降再降直至取消,大學文憑貶值導致了島內的「讀書無用論」。
準備「過冬」,全臺反思謀出路
在哀鴻遍野的臺灣私立高校中,也不乏逆勢反彈者。「未來的高校不是極大就是極小,極小必須有特色、夠專業,學校才能有競爭力。」臺灣觀光學院代理校長劉家榛也認為,學校已經制定詳細的轉型計劃書,除廚藝系維持現狀,其他6系將採取大一大二集中培養的方式,並設有創新課程。
2017年7月,臺灣政治大學博士生在夜市賣雞排的新聞在島內引起不小爭議。關於高校碩博的招生慘澹狀況,臺灣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認為不只是「少子化」的問題。「臺灣高校教職減少,博士畢業出路成問題,許多人只能兼職授課苦等職缺,成為『流浪博士』。」陳振貴指出,臺灣每年要培養700多名「流浪博士」,投資回報率過低,臺灣高等教育面臨人才斷層的風險。
多年前廣設大學的後果逐漸顯現,不少優秀高中生到境外求學。臺北市立大學校長戴遐齡認為,臺灣高等教育必須要經歷汰弱留強的過程。「真正有吸引力的教育投資和創造有就業前景的就業機會」,她認為,必須要讓年輕人重拾對臺灣高等教育的信心,否則未來高中生大舉外流將難以阻擋。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04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