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校招生不足供過於求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已連續2年招不到博士生

2021-02-07 雙一流高校

2017年末,臺灣教育部門首次公布了全臺157所大專院校的全校新生註冊率。數據顯示,臺灣觀光學院等17所高校2017年新生註冊率不足六成,其中8所高校學生總數不到3000人;包括臺灣大學、成功大學等臺灣知名高校在內的198個系所招不到學生。在2017年8月大學入學考試分發缺額人數創新高、10月宣布2018年大學學士班減招1169個名額後,「少子化浪潮」在臺灣高教界掀起了又一波「海嘯」。


招生不足,私立大學成「雷區」

從已經公布的名單來看,全臺新生註冊率最低的學校是位於花蓮的臺灣觀光學院,僅有29.87%,全校學生數僅有896人。根據臺灣「私立大學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的規定,全校學生數未達3000人,且最近2年新生註冊率未達六成的學校,將被要求限期改善,並進行專案輔導。除了臺灣觀光學院外,另有7所私立大學也瀕臨輔導線。

「學生選學校,通常是『先選公立再選私立』,一些新設立、地處偏鄉的私立學校首先會受到衝擊。」臺灣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分析道。據臺媒報導,各校缺額已經達到6萬多人,預計新學年大一新生還會少1.5萬人。「註冊率一公布,等於宣判了一些學校『死刑』。」尤榮輝表示,家長和學生擔心會踩到快關閉的「地雷學校」,末段學校招生將更加困難。

私立學校惴惴不安,公立學校也捏著把汗。有18所公立高校註冊率也不滿九成。身處「頂大」(註:指臺灣通過「邁向頂尖大學計劃」重點資助的高校)行列的臺灣陽明大學註冊率也僅85.16%。碩博招生情況尤其慘澹,2017年全臺有198個系所招不到人,其中包括53個博士班。臺灣大學社會學系都已經連續2年招不到博士生


供過於求,高教亂象令人憂

臺灣高教市場「供過於求」,造成不少令人擔憂的亂象。苗慄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校長高永光回憶起剛上任的場景頗為無奈:「當時一群黑道行頭的人頭中介公司直接闖進我辦公室,暗示我要不要買學生名冊。」高永光雖然直接回絕了,但他知道,這些學生人頭中介公司在臺灣南部瀕臨招生率「死亡線」的學校中很有市場,位於高雄的和春技術學院就因涉嫌偽造學生名冊而接受調查。

臺灣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還透露,一些私立學校給教師攤派招生任務,將招生人數與個人業績掛鈎。因為「學生數」不僅直接影響學校財源,更是政府清退私立學校的關鍵指標。此外,據媒體披露,一些學校為節約辦學成本,採取拼班上課的方式;有的學校甚至開出一學期只要聽5次演講的必修課程。

與不斷減少的生源相對應的是不斷降低的入學標準。2017年臺灣高校錄取率高達96.92%,即使這樣仍有不少學校招不滿。由於擔憂高等教育質量,當局曾規定成績排在最後5%的考生不予錄取。然而,這一標準一降再降直至取消,大學文憑貶值導致了島內的「讀書無用論」。


準備「過冬」,全臺反思謀出路

在哀鴻遍野的臺灣私立高校中,也不乏逆勢反彈者。「未來的高校不是極大就是極小,極小必須有特色、夠專業,學校才能有競爭力。」臺灣觀光學院代理校長劉家榛也認為,學校已經制定詳細的轉型計劃書,除廚藝系維持現狀,其他6系將採取大一大二集中培養的方式,並設有創新課程。

2017年7月,臺灣政治大學博士生在夜市賣雞排的新聞在島內引起不小爭議。關於高校碩博的招生慘澹狀況,臺灣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認為不只是「少子化」的問題。「臺灣高校教職減少,博士畢業出路成問題,許多人只能兼職授課苦等職缺,成為『流浪博士』。」陳振貴指出,臺灣每年要培養700多名「流浪博士」,投資回報率過低,臺灣高等教育面臨人才斷層的風險。

多年前廣設大學的後果逐漸顯現,不少優秀高中生到境外求學。臺北市立大學校長戴遐齡認為,臺灣高等教育必須要經歷汰弱留強的過程。「真正有吸引力的教育投資和創造有就業前景的就業機會」,她認為,必須要讓年輕人重拾對臺灣高等教育的信心,否則未來高中生大舉外流將難以阻擋。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04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臺灣高校遭遇招生寒潮:缺口大 「流浪博士」成社會現象
    2017年底臺教育部門公布數據顯示,臺灣全部157所大專院校,有17所學校新生註冊率不足六成,其中八所高校學生總數不到三千人,就連臺灣大學和成功大學等知名高校的
  • | 招生不滿、亂象頻出,臺灣高等教育進入寒冬
    數據顯示,臺灣觀光學院、南榮科技大學等17所高校2017年新生註冊率不足六成,其中8所高校學生總數不到3000人;另一方面,臺灣大學、成功大學等臺灣知名高校的198個系所招不到學生。在2017年8月大學入學考試分發缺額人數創新高、10月宣布2018年大學學士班減招1169個名額後,「少子化浪潮」在臺灣高等教育界掀起了又一波「海嘯」。
  • 臺灣高等教育寒潮來襲
    數據顯示,臺灣觀光學院、南榮科技大學等17所高校2017年新生註冊率不足六成,其中8所高校學生總數不到3000人;另一方面,臺灣大學、成功大學等臺灣知名高校的198個系所招不到學生。在2017年8月大學入學考試分發缺額人數創新高、10月宣布2018年大學學士班減招1169個名額後,「少子化浪潮」在臺灣高等教育界掀起了又一波「海嘯」。
  • 臺灣高等教育寒潮來襲 學生成「稀缺資源」
    2017年度17所高校新生註冊率不足六成、全臺198個系所招不到人  臺灣高等教育寒潮來襲  本報記者 馮學知 柴逸扉  2017年末,臺灣教育部門首次公布了全臺157所大專院校的全校新生註冊率,引起廣泛關注。
  • 大陸高校對臺灣免試招生正式啟動.臺灣高校如何招大陸學生呢?
    根據教育部《關於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依據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成績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的通知》要求,大陸具有招生資質的384所高校將於2月底、3月初公布招生簡章。這意味著2021年,大陸高校免試招收臺灣學生工作正式啟動。
  • 臺灣首次招大陸研究生與博士生 41所高校零報考
    臺灣首次招收大陸研究生與博士生的結果日前公布,653個名額只招到了248名學生,80所學校中的41所「顆粒無收」。島內輿論說,這樣的結果其實早可預見,說明當年把「三限六不」歧視性規定加諸陸生的政策制定者太短視。
  • 臺灣高校博士班招生陷入困境 臺大清華招不到學生
    臺灣《中國時報》24日刊文分析島內高校博士班招生困境。文章摘編如下:  自從五年五百億元「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後,各大學為增加研究產出,紛紛增開博士班。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日前公布2014學年各大專校院系所註冊率,公立大學居然有29個博士班註冊率掛零,說明已超額擴張。
  • 藍批綠「逢中必反」致臺灣高校招生不足問題難解
    原標題:藍批綠「逢中必反」致臺灣高校招生不足問題難解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據臺灣《旺報》報導,國民黨「立院」黨團7日召開記者會,痛批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提出的「一縣一大學」高校政策,造成高等教育供過於求,且在少子化衝擊下,許多大學面臨招生不足、質量下降等困境。國民黨「立院」黨團副書記長李貴敏也表示,馬英九當局為解決高校問題,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讀,但在野黨「逢中必反」,未來高教問題將如何解決?
  • 臺灣博士已無人問津 多個博士班招生人數為0
    教育部門表示,博士班若撐不下去就退場;但大學教授卻說,博士生愈來愈少,各項研究面臨「有將無兵」的困境。為避免「流浪博士」現象惡化,臺當局教育部門近3年大砍各大學博士班招生名額,2018學年僅核定招4493人,比2017學年的4242人少251人、下降5.59%。
  • 臺灣高校172個系所停止招生 頂尖院校未能倖免
    其中一種觀點認為,近二三十年來,臺灣生育率低迷,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因而每年「準大學生」的基數就已偏少,勢必影響高校的招生情況。不過,島內也有聲音指出,大學生源不足問題逐漸顯現的重要原因,就是早些年臺教育主管部門拋出廣設大學的口號,誘使許多專科學校一哄而上升格為大學,導致大學數量急劇膨脹,形成供大於求的局面。
  • 臺灣高校博士班無人問津,107個博士班招生不超過1人
    為避免「流浪博士」現象惡化,臺當局教育部門近3年大砍各大學博士班招生名額,2018學年僅核定招4493人,比2017學年的4242人少251人、下降5.59%。臺灣地區59所一般大學2017學年共有約900班博士班,但其中有34班招生人數是0人、73班是招1人,這107個博士班面臨生存危機。
  • 因招不到人從本科降為專科的大學,錄取分數不高但招生困難!
    我國現在有兩千多所學校,其中有多半是專科,俗話說「人往高處走」,近幾年高校迎來改名潮,很多學校由專科變為本科,由市屬改為省屬,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有所本科院校由本科變為了專科,究其原因也讓人無奈,因為生源不足招不到人,主動申請降為專科,它就是位於臺灣的康寧大學。
  • 臺灣高校大陸招生三年未招滿
    原標題:臺灣高校大陸招生三年未招滿  臺灣高校在大陸招生已有三年,但每年都沒有招滿。昨天,在2013年海峽兩岸教育論壇上,多位臺灣高校校長建議臺灣教育部門出臺更多支持性政策,吸引大陸學生報考。  2011年,臺灣高校首次面向大陸招生。
  • 臺灣高校供大於求 考生「十分」容易上大學
    東方網7月20日消息:前兩天和臺灣朋友聊天,說到臺灣的大學好考,有的學校各科平均分只需達到個位就可,一笑,並未認真探究。不料新近出爐的2010年臺灣「高考」招生名額、最低登記標準卻印證了朋友的說法。
  • 臺灣大學想到大陸招生
    臺灣人口生育率逐年下降,但大學院校不斷增加,錄取率節節攀高,使得臺灣的大學即將陷入沒有學生可招的窘境。生育率下降 臺灣大學「無人可招」 臺「教育部」日前公布的資料顯示,臺灣明年的大學錄取率估計達110%,2005年達117%,2006年達127%,這意味著大學提供的就學人數比報考大學的考生還要多,各大學將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境。臺灣生育率的逐漸下降是造成臺灣大學招不到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 臺灣高校博士班招生陷困境 臺大清華招不到學生
    29個博士班註冊率掛零,高校博士招生面臨困境。(臺灣《中國時報》資料圖)臺灣《中國時報》24日刊文分析島內高校博士班招生困境。文章摘編如下:自從五年五百億元「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後,各大學為增加研究產出,紛紛增開博士班。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日前公布2014學年各大專校院系所註冊率,公立大學居然有29個博士班註冊率掛零,說明已超額擴張。
  • 臺灣高校大陸招生遇尷尬 2000學位或招不滿
    大陸學生對去臺灣上大學的熱情還不高。   擬招碩博653名僅幾百人報名   以東莞為例,東莞招生辦公室主任祁沛林說,截至上周末,「根據統計的信息,東莞仍無一人報考臺灣高校。」   昨日,在中山大學舉辦的第六屆海峽兩岸(粵臺)高等教育論壇上,南都記者獲悉,臺灣高校擬招收碩士、博士生653名。目前,碩士生報名時間已經截止,報名人數約有七八百人。   不過,私立院校受到大陸學生冷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三個公立學校的研究生報名人數則趨過度飽和。
  • 臺灣私立大學首次大陸招生
    今年是臺灣高校面向大陸招生的第一年,招生標準參考高考成績。5月7~8日,淡江大學、東海大學、樹德科技大學、輔英科技大學、嶺東科技大學等臺灣5所私立大學首次「登陸」招收大陸學生赴臺就讀本科。 今年是臺灣高校面向大陸招生的第一年,招生標準參考高考成績。
  • 臺灣多個博士班招生人數為0 臺媒:到了生死關頭!
    為避免「流浪博士」現象惡化,臺當局教育部門近3年大砍各大學博士班招生名額,2018學年僅核定招4493人,比2017學年的4242人少251人、下降5.59%。臺灣地區59所一般大學2017學年共有約900班博士班,但其中有34班招生人數是0人、73班是招1人,這107個博士班面臨生存危機。
  • 臺灣高校颳起「關停並轉」風 5年減少1/3高校
    臺灣只有2300萬人口,但卻有157所大學,密度之高遠超臨近的香港和新加坡,97%以上的考生都有大學可上。然而,學生們考學是越來越輕鬆,高校的日子卻越來越難熬。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大學生源斷崖式減少,嚴重影響招生,一些排名靠後的私立職業技術院校甚至因此「關門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