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校颳起「關停並轉」風 5年減少1/3高校

2020-12-13 東南網臺海頻道

臺灣只有2300萬人口,但卻有157所大學,密度之高遠超臨近的香港和新加坡,97%以上的考生都有大學可上。然而,學生們考學是越來越輕鬆,高校的日子卻越來越難熬。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大學生源斷崖式減少,嚴重影響招生,一些排名靠後的私立職業技術院校甚至因此「關門大吉」。臺當局為扭轉這種窘境,出臺「鼓勵大學整並」「建立退場機制」等措施,要島內高校「關停並轉」。

5年內減少1/3高校

生源「斷崖式減少」的速度有多快?看看數據就知道。2016年,臺灣高校錄取人數連續兩年各減少超5萬人,為歷年來最少,相當於二三十所小型大學「空校」。據島內媒體預計,接下來的4年,大學生還會蒸發17.7萬人,學費蒸發470億元(新臺幣,下同),大專院校明顯供過於求。

臺教育部門決定「出手」,在2015年下令,計劃未來5年將臺灣高校裁撤到100所以內,多所知名院校都將合併方案提上日程。

考慮合併的高校逾數十對,成功案例已有一些。臺灣清華大學和新竹教育大學屬於最新的「順利聯姻」的一類,兩校表示將從11月1日起合併為「清華大學」,合校後新設「竹師教育學院」和「藝術學院」,原新竹教育大學校區轉型為「清華創意與大學臍帶園區」。

臺灣大學和臺北教育大學則屬於正在「戀愛長跑」的一類,兩校分別將在明年1月7日、10日校務會議上投票確立合併意向。臺北教育大學八成師生願意合併,不過很多臺灣大學教授不埋單。臺大公共衛生系教授季瑋珠甚至直言,兩所學校「很不熟」,過去沒什么正式的學術合作,合併恐非易事。

確實,合併案十分複雜,頂尖大學會盤算跟誰合併最有利,教授在意的是合併後績效評鑑指標怎麼定,學生在意宿舍、選課、社團等資源是否會變少,校友則擔心「母校名稱會不會被消滅」,不是每個「談親」案都能成功。比如,成功大學和臺南藝術大學合併案因遭後者師生強烈反對而暫緩,臺灣交通大學和陽明大學的合校計劃則在年中告吹。

砸50億助大學「退場」

一些合併無望的院校,可能就要面臨關停的命運。那麼,誰將先關停「退場」?學校倒閉後師生又該怎麼辦?

早在2013年,臺當局就頒布了「輔導私立大專院校改善及停辦實施原則」,訂出多項「退場指標」。民進黨上臺後,臺「教育部」在此基礎上草擬了一份「高教轉型條例」草案,並制定了一張大專院校「退場輔導」名單,10所院校已名列其中。臺「教育部長」潘文忠還表示,將在今後4年內編列50億元基金,協助運行不善的大學「退場轉型」,明年先編列25億元,用於退場後安置教師和學生,另一部分資金將用於協助學校轉型,包括活化閒置校舍、合併改制等。

然而,島內高教工會、私校教師都對這個主意不感冒,批評當局拿納稅人的錢來搶救爛學校,「錢根本用錯方向」。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包正豪指出,50億基金看起來很像「失業救助」,該倒的學校還是會倒,應將經費運用於幫助還有生機的學校。因此,「輔助退場」的計劃能不能順利實施,還有待觀察。

其實,早在2014年,就有兩所私立高校——屏東永達技術學院和高鳳數字內容學院因招生和財務困難而停辦,導致數百名學生遭強制轉學輟學、數十名教職員被迫失業。曾任永達車輛系副教授的江照勇被強迫退休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回老家種火龍果,他的學生也無法轉到其他學校相關專業,為了生計一直在汽修廠打工。

2016年,又有3所私立大學徹底關停,今後還將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撐不下去,江照勇和他的學生的遭遇,會傳染給更多人。

50所高校瀕臨「溺水」

在這種「關停並轉」的恐慌情緒影響下,一則名為《你的母校溺水了嗎?2016大學退場名單預估排名》的帖子和一份「50所快溺水的大學」榜單在臺灣網絡上迅速流傳。這份名單由《臺灣大學排名網》利用臺當局的公開數據所制,預估出今後4年將逐一「退場」的院校,其中大部分是職業技術院校。

有臺灣網友讀完帖子後,心酸戲稱:或許未來有一天,你我談起自己畢業的大學時,年輕一輩都沒聽過,因為這所學校招不到學生,撐不下去,最終成為被人遺忘的「過去式」。

雖然「溺水」名單僅供參考,但不少技職院校迫於被送進「加護病房」的壓力,已經提早著手轉型。除了將原來的校址改辦為福利機構、小學、補習班等選擇外,島內一些專家也提出轉型建議,比如擴充課程設置和招生管道,考慮設置專為海外學生提供的國際化課程、為老年人提供的「銀髮教育」、為社會人士提供的進修課程、為新原住民提供的通識教育等。或者加強與企業合作,轉型成企業的教育平臺,以專業技能特色辦校。

按臺當局的統計數據,島內高校的適齡入學人口數下滑趨勢要到2028年才會觸底,谷底只剩75萬人,比2015年的130.4萬人少了近一半。如果近幾年臺當局還不能拿出有效的解決方案,臺灣高等教育產業面臨的衝擊恐怕真的是要山雨欲來,變成「大學版的經濟大蕭條」了。

相關焦點

  • 高校食堂颳起花式節約風:推出一毛錢「迷你版」飯、光碟族還有額外獎勵
    臨近新學期開學,記者走訪了多家高校學生食堂,發現不少學校紛紛颳起了「節約風」,光碟已經成為年輕人的新時尚。如此一來,培養學生節約用餐的同時,食堂的餐廚垃圾也隨之減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飲食服務中心副主任紀昀說,就以一個食堂為例,之前這個食堂收的餐廚垃圾一天下來有兩桶,搞了這個活動之後,一天可能一桶半左右,餐廚垃圾的量實際上減少了百分之三十以上。
  • 臺灣多所頂尖大學將合併 超1/3高校將被裁撤
    這幾年來臺灣高校多,生存不易,主要是缺生源,生育率下降、少子化連帶影響學校招不到足夠學生。很多臺灣高校由於經費不足,已經陷入苦撐中。去年6月份臺灣教育部門稱計劃未來5年將臺灣162所高校裁撤到100所以內,高校撤併的規模超過1/3,引起了很多媒體極大的關注。
  • 臺灣高校鬧「人荒」 多數院校註冊率不到三成
    高校鬧「人荒」第N次成為臺灣熱門話題。日前,臺灣教育部門公布2015學年度大專院校各校系註冊率,有多達67個校系註冊率不到三成,有的系只有兩三個學生,有的系一個人也沒招到,不少名牌大學的博士班註冊率也為零。幾天之後,臺灣7所高校的學生會邀請2016臺灣地區大選參選人談教育政策,臺灣高校的生源問題自然成為「考題」之一。
  • 超過1/3高校新增這個專業,社會缺口很大,未來年薪可達40萬元
    ​很多大學為了更好的發展,也為了更好地吸納生源,內部都在不斷的轉型升級,不斷調整一些大學專業的配置,減少或者取消某些不適宜發展的專業,然後引進或者新增一些大學專業。進入21世紀之後,有很多的大學專業進入了大學校園內,並成為了大學生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 「雙十一」過後 「回箱計劃」颳起高校環保風-雙十一 高校 韻達 膠...
    根據國家郵政局最新監測數據顯示,11月11日,主要電商企業全天共產生8.5億個快遞物流訂單,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3.31億件包裹。  此外,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7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312.8億件。僅一年消耗的快遞包裝盒所需的瓦楞紙箱原紙就多達4600萬噸,相當於消耗了7200萬棵樹。
  • 臺灣高校5月在海南辦招生諮詢會
    臺灣高校5月在海南辦招生諮詢會  報考程序可參照報考香港高校的程序,5月30日截止申請,對英語成績有較高要求  本報海口3月31日訊(記者 許欣 實習生 吳亮)繼香港、澳門高校在內地招生渠道暢通之後,臺灣高校也在面向內地招生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 臺灣高校陷入苦撐:大學太多面臨撤併
    如果實現,5年內撤併1/3高校,臺灣高校將現關門潮,此舉再次引發輿論對臺灣高校發展狀況的關注。  臺灣高校多,生存不易,主要是缺生源,生育率下降、少子化連帶影響學校招不到足夠學生;經費不足,更讓不少臺灣高校陷入苦撐。  上大學「十分」容易  臺灣2014學年度大學考試入學錄取率95.73%,創近5年來的新高。
  • 臺灣高校招生不足供過於求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已連續2年招不到博士生
    數據顯示,臺灣觀光學院等17所高校2017年新生註冊率不足六成,其中8所高校學生總數不到3000人;包括臺灣大學、成功大學等臺灣知名高校在內的198個系所招不到學生。在2017年8月大學入學考試分發缺額人數創新高、10月宣布2018年大學學士班減招1169個名額後,「少子化浪潮」在臺灣高教界掀起了又一波「海嘯」。
  • 臺灣高校教師日趨高齡化
    (資料圖片)走進校園,教室裡坐滿了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而講臺上卻都是已過知天命之年的「老」師……近年來,臺灣地區各級學校教師高齡化危機持續發酵,師生之間鮮明的「年代鴻溝」正逐漸成為常態。年輕教師「接不上來」在臺灣各級學校之中,大專院校是老教師扎堆的重災區。
  • 臺灣高校大陸招生三年未招滿
    原標題:臺灣高校大陸招生三年未招滿  臺灣高校在大陸招生已有三年,但每年都沒有招滿。昨天,在2013年海峽兩岸教育論壇上,多位臺灣高校校長建議臺灣教育部門出臺更多支持性政策,吸引大陸學生報考。  2011年,臺灣高校首次面向大陸招生。
  • 南昌高校颳起「晨讀風」 內容涉及國學、英語等
    當部分大學生還處在「上課的時候『癱瘓』在課桌上,不上課的時候『癱瘓』在被窩裡」的狀態時,江西的高校校園興起了一股清新的「晨讀風」,走在江西財經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蛟湖廣場、晚思廣場、沁園、晨讀廣場、東西湖邊等地方,經常能看到學生俯頭晨讀的情形。如今,財大的晨讀由個體改為組團閱讀,「晨讀風暴」再度升級。
  • 臺灣私立高校大陸招生遇瓶頸 10年內或1/3倒閉
    除了美國、英國、香港這些傳統目的地,臺灣也被更多人所知。  但環顧周圍,去美國、香港讀書者眾,前往臺灣的學生,卻並不多。相比之下,臺灣對大陸學生的開放姿態,多少透露出「五味雜陳」的意味,到底是想讓大陸學生來,還是不想?對於學生和家長,臺灣高校是否值得一上?
  • 第八屆臺灣高校師生交流周在廈門啟幕
    楊伏山 攝   中新網廈門5月14日電 (楊伏山 徐麗麟)第八屆臺灣高校師生交流周暨2019屆閩臺高校畢業設計作品聯展14日在廈門啟動。世新大學、銘傳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等3所臺灣高校的師生熱情參與,展開為期五天的訪學交流。來自臺灣的中國文化大學登陸參展助陣。
  • 『最好大學網』臺灣高校前景堪憂!
    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於2011年首發,今年是該排名問世以來第五次發布。本文對臺灣高校五年來的表現變化(名次與指標表現)進行分析。前100名中的臺灣高校增加3所,前10名中的臺灣高校減少1所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發布五年來,百強大學中的臺灣高校從24所增加到27所,但前十名中的臺灣高校從3所減少到2所。其中,清華大學(新竹)在五年內上升了兩個位次,臺灣大學則下降了兩個位次,交通大學(新竹)今年從前十名中跌出。
  • 大陸著名演奏家楊帆「登臺」 臺灣校園颳起手風琴旋風
    人民網臺北5月4日電(記者吳亞明、任成琦)3日晚上,臺北科技大學宏裕科技大樓禮堂座無虛席,氣氛熱烈,來自臺北各高校的同學和老師們在這裡欣賞了大陸著名手風琴演奏家楊帆和他夥伴們的精彩表演。《讓我們蕩起雙槳》、《高山青》、《美麗的西班牙女郎》、《掌聲響起》……優美的旋律,激情的的演繹,讓師生們領略了手風琴的魅力。至此,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赴臺文藝志願服務活動落下帷幕。
  • 臺灣私立高校大陸招生遭遇瓶頸 10年內或有1/3倒閉
    除了美國、英國、香港這些傳統目的地,臺灣也被更多人所知。  但環顧周圍,去美國、香港讀書者眾,前往臺灣的學生,卻並不多。相比之下,臺灣對大陸學生的開放姿態,多少透露出「五味雜陳」的意味,到底是想讓大陸學生來,還是不想?對於學生和家長,臺灣高校是否值得一上?
  • 齊齊哈爾市高校與臺灣高校建立長期學術合作關係
    齊齊哈爾市高校與臺灣高校建立長期學術合作關係 2020年01月10日 14:5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黑龍江齊齊哈爾大學與臺灣朝陽科技大學合作工作會議日前舉辦。
  • 生源少5萬未來大學砍三成 臺灣高校闖「大限」
    20年來臺灣出生率下行,大學開辦數卻上揚,一上一下間大學招生難。「少子化衝擊高教」喊了好多年了,但2016年真碰到「大限」:少了5.5萬生源,意味著二三十所小型大學「空校」;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一直喊公立「並校」、私立「退場」,2016年也見了「真章」,1月4日,以醫科為主的公立陽明大學大禮堂,校長親自上陣向全校師生說明與新竹「交通大學」並校……  並校不易 關門更難  大家都愛錦上添花不喜節衣縮食,並校一定會引起風波
  • 「淘汰名單」出爐 臺灣高校關門潮真的要來了?
    大學密度超高 生源斷崖式減少臺灣只有2300萬人口,但卻有100餘所大學,密度之高超過臨近的香港和新加坡。香港約有700萬人口,有8所大學,即每88萬人有一所大學;新加坡約有500萬人口,只有3所大學,即每182萬人才有一所大學,而臺灣平均不到20萬人便有1所大學。
  • 臺灣高校招攬陸生大作戰
    陸生養活好幾個中型學校  20多年前,臺灣開始教育改革。為了讓人人都有學上,臺灣的教育部門鼓勵廣設大學,結果高校數量猛增,從1994年的23所增加至現在的160所,大學的錄取率也從過去的不到30%陡增至如今的近100%。現在難的不是考上大學,而是考不上大學,2008年甚至有學生創造了以7.69分考上大學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