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山老人」齊白石的《借山圖》賞析 圖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文/呂曉

  齊白石借山圖之十六 30×48cm

  紙本設色 1910年 北京畫院藏

  在齊白石一生的藝術創作中,大寫意花鳥畫佔據著主要地位且傳頌度高,實際上其山水畫比花鳥畫,更早成熟、更早形成自家面貌。7月21日,北京畫院美術館聯合了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等十家國內重量級文博單位及藝術機構,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了「胸中山水奇天下——齊白石筆下的山水意境之二」專題展覽,廣大觀眾可在一天內遍覽齊白石經典山水。

  據北京畫院美術館展覽部主任薛良介紹,北京畫院在建館之初,按照齊白石的不同題材,列了十個專題,做了十年的展覽陳列;從2015年開始,開啟了對齊白石專題作品的第二輪系統梳理,前兩年已策劃了草蟲和書法專題。今年的定位是北京畫院山水年,無論是古代書畫展,還是畫家的重點推陳,都定位在山水,藉此今年來做齊白石的山水畫專題。

  相較花鳥畫,齊白石的山水一度不被時人理解甚至還遭受不少非議。他曾自題「餘畫山水,時流誹之,使餘幾絕筆。」

  的確,在倡導「四王」畫風的晚清時期,傳統山水畫講究「皴擦點染」,臨摹古人。而齊白石的山水畫面卻總是寥寥數筆,簡約稚拙,在當時畫壇是個異類。這也是導致今天齊白石的山水畫體量較少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山水畫之於齊白石,卻是他藝術生涯演變的重要脈絡與見證,更具有革新性和創造力。

  在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看來,齊白石的山水畫在其繪畫品類中是格調最高的一種。他說,「齊白石有一套自己的思考方法,比較另類。吳昌碩在1920年為齊白石手書的潤格(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中,清楚地寫著:山水加倍。對於山水,他還是很自信的,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兩套《山水十二條屏》,都是給他最重要的友人,一位是恩人、救他命的大夫陳子林,一位是他的大讚助商王纘緒。」

  薛良亦表示,齊白石的山水走得太超前了,也因此不被世人所認可和理解。「恰恰是他的獨創山水,無論從題材還是構圖上,都拓展了中國山水畫的邊界。如果說他的人物、花鳥,還有本可依,那麼其山水更多的是對自然景觀的直接感受。」

  此次展覽共展出齊白石山水畫作逾160件套,在炎炎夏日裡為全國觀眾提供一處「遊山玩水」的好去處,展覽將持續至9月23日。

  今天重點來介紹一下「借山老人」齊白石的《借山圖》。

  齊白石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五出五歸」的過程對於齊白石的藝術非常重要,遠遊之前,齊白石的山水主要以《芥子園畫譜》和「四王」山水風格為主,尚沒有形成自己的山水畫風格。他在這八年中走過了半個中國,遊歷到了西安、北京、桂林、江西、廣西、廣東等地。上個世紀初,交通工具只有馬車、船等,遊歷半個中國經歷了非常長的過程,邊走邊看邊感受。

    從《借山圖》中就能看到,他畫了非常多關於水的畫面, 能夠看出他對水、日出、日落的感受和印象;在這個過程中也看到了各地文人收藏的歷代名家名作,包括金農、石濤、八大等。8年的「五出五歸」之後,齊白石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山水畫語言。與晚清臨摹四王的程式化山水不同,《借山圖卷》來自對途中真實山水的寫生稿和印象。

  《借山圖》究竟有多少開

  1902年,齊白石的好友夏午貽邀請他赴西安擔任其如夫人的家庭教師,這開啟了齊白石8年的「五出五歸」。8年的遠遊,齊白石跋涉過洞庭湖、長江、黃河、灕江、珠江,登臨或路過華山、嵩山、廬山,增長了見聞,結識了很多朋友,品鑑過八大、石濤、金農的作品,對其山水畫產生了深遠影響。更重要的是,遠遊使齊白石獲得身臨真山實水,對景寫生的機會,使其山水畫擺脫了程式化束縛,取材豐富。1909年回到家鄉後,齊白石以遠遊所得在家鄉置地買房,生活富足而閒適,他開始整理遠遊的畫稿,繪製成形制大致相同的一套冊頁,命名為《借山圖》(有時他也稱之為《借山吟館圖》),老人自記到:

  吾有《借山吟館圖》,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見,或耳之所聞者,吾皆欲借之,所借之山非一處也。……皆中國風景,為山水寫照。

  《借山圖》現存22開,珍藏於北京畫院,其最初的開數,說法不一。齊白石為弟子楊泊廬臨《借山圖》題記云:

  餘之借山圖原名「紀遊」,湘綺師曰:何不皆題為「借山」?可大觀矣。原圖五十六。丁已(1917)春來燕京,友人陳師曾借去月餘,還時失去十圖。

  但是張安治寫的《齊白石先生的山水畫》,在注中提到:

  據白石先生致徐悲鴻先生書中提及「借山圖原有四十餘幅,為陳師曾借去失八幅,尚存三十三,皆中國風景,為山水寫照……。」此次參加遺作展覽者22幅。

  《借山圖》到底有多少開,現在已無法考證,齊白石對這套冊頁十分珍視,常請師友題贊,北京畫院收藏有一套形制大致相同的題贊,從1903年到1932年,差不多有46開,有些友人稱此畫為「借山圖」,有些稱「借山吟館圖」,說明齊白石很早即開始將此類從實景中創作的山水畫歸入其中,並不斷補充,所以具體數量其實很難確定。但四五十開之數是沒問題的。

  從現存於北京畫院的22開《借山圖》來看,完全看不出臨摹的痕跡,而是將遠遊所見真山真水進行剪裁和提煉,用非常獨特的方法表現出來,初步確立了自家面貌和風格,而此時,齊白石的花鳥畫還主要是學習徐渭、八大的風格,雖有一些寫生,但還未能將寫生得來的東西靈活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人物畫也未見成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齊白石的山水畫在他的繪畫中形成個人風格最早,在當時也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難怪陳師曾看了《借山圖》後曾對胡佩衡說:「齊白石的《借山圖》,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畫家能畫得出來的。可惜一般人不了解,我們應該特別幫助這位鄉下老農,為他的繪畫宣傳。」

  《借山圖》的藝術特色和獨特性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畫有所本

  《借山圖》都是以齊白石遠遊及家鄉的景物為表現對象,可以稱為具名山水。大概太珍視《借山圖》,他僅在畫上鈐蓋印章,未做任何題記,因此,現存的22開,我們只能參考他1925年以寫意筆法重畫的《借山圖》和其他一些作品的題款來進行推測,現在尚能判定名稱的有11處,分別是:祝融峰、洞庭君山、獨秀峰、雁塔坡、灞橋風雪、華嶽三峰、滕王閣、梅公祠、小姑山、竹霞洞、柳園口。這些畫作與實景相對應,仍能尋出某些相似性,表現出各自的地貌和景觀特色。有些畫作雖無法確定具體的名稱,但也可推斷所畫為何處之景。

  比如第八開,畫連綿群山下,桃花夾岸而開,燦若雲霞,不正是他晚年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回憶的「三月初,我隨同午詒一家,動身進京。路過華陰縣,登上了萬歲樓,面對華山,看個盡興。一路桃花,長達數十裡,風景之美,真是生平所僅見」。又或是他在《癸卯日記》中所記之詩「天涯何處異塵寰。三月東風出漢關。十裡碧桃花不斷。潯溪流水畫嵩山。潯溪問之於土人。」第十六開近處也畫河岸連綿數裡的桃花,對岸崇山下,山谷間有一座巍峨的關城,讓人聯想到函谷關一帶的地貌。

  二、大膽剪裁 巧妙構圖

  雖然畫有所本,但齊白石對於實景都進行過大膽的剪裁和提煉。比如畫洞庭湖,一般人都會畫嶽陽樓,他卻畫君山日出。齊白石每次離家或回家,幾乎都要路過洞庭湖,八百裡洞庭,浩渺壯闊,帆影片片。齊白石多次乘船過湖,卻似乎未能登臨嶽陽樓,但洞庭帆影和君山日出卻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後來常以之入畫。

  齊白石 借山圖之四(洞庭君山) 30×48cm

  紙本設色1910年 北京畫院藏

  《洞庭君山》構圖極為簡潔,中景為君山島,近處一艘帆船,遠處一輪紅日從雲層中噴薄而出,大面積的空白,更顯湖水遼闊之感。此畫他後來又畫過多幅變體畫,如在狹長的立軸上,還是三個景物,但空間拉得更開。

  洞庭君山實景

  祝融峰是南嶽衡山的最高峰,海撥超過1000米,祝融日出也是一勝景。同樣是畫日出,齊白石將山勢蜿蜒如龍的祝融峰繪於畫幅右側,左側留出大面積的空白,將紅日繪於左下方的雲氣之上,既符合山間看日出與湖上看日出的不同觀感,也突顯出祝融峰的險峻。

  齊白石 借山圖之十三(華嶽三峰) 30×48cm

  紙本水墨 1910年 北京畫院藏

  《借山圖》中的「華嶽三峰」與1903年為恩師胡沁園畫的《華山圖》團扇相比也有很大的進步。齊白石1903年從西安出發到北京,路過華山,但行旅匆匆,他並未登臨這座天下奇絕的山峰,只在山腳下的西嶽廟遠望華嶽三峰。

  齊白石 華山圖 26cm×24cm

  絹本設色 團扇 1903年 遼寧省博物館藏

  1903年所畫《華山圖》比較忠實地表現從西嶽廟遠望華嶽三峰之實景,三座高聳入雲的山峰直插天際,山間縈繞白雲,山下還畫有叢樹掩映的萬壽閣,這座建造在高臺上的樓閣是西嶽廟的制高點,站在閣上可以遙望華山。

  《華山圖》從實景出發,山峰以齊白石早期慣用的線皴表現,無論結構、皴法、用色,都顯然有明代吳派大師沈石田的影響。雖有來自實地觀察的新鮮感,但與《借山圖》中的「華嶽三峰」相比,還是顯得新意不夠。「華嶽三峰」中,山腳的樹木、樓閣全部略去,只用深淺不一的墨團直接在畫的上部畫出屹立於雲端的三座高峰,下面大部分畫面用流轉的線條勾畫出鋪天蓋地的雲海,形象簡化到不能再簡,山之巍峨奇險撲面而來。

  齊白石 借山圖之十四(滕王閣) 30×48cm

  紙本設色 1910年 北京畫院藏

  《借山圖》的「滕王閣」也是大膽剪裁的絕佳典範。1904年,齊白石與張仲颺隨侍王湘綺往遊江西,過九江,遊廬山,在南昌住了近半年,常遊滕王閣,對其結構形態當十分熟悉。

  滕王閣實景

  滕王閣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最高的建築,齊白石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將滕王閣放在畫面最下端,只畫出兩層屋簷,而且還作傾斜狀,旁邊的附屬建築甚至只露出一點屋頂,整座建築似乎將被滔滔江水淹滅。不僅如此,齊白石還在畫面的上方描繪一排如牆的巨石直插江中,與下方的樓閣形成一強一弱的鮮明對比。

  最後,他巧妙地在江中隨意描繪幾段沙渚,上面點綴數株高高低低的樹木,既完美地分隔了畫面,又成為激越樂章中幾個宛轉的音節,輕鬆調節了緊張的氣氛,令人拍案叫絕。不完整的物象表現成為齊白石山水畫中的獨特語言,後來他常在畫中運用,即使畫狹長的立軸,也將不完整的屋頂置於畫面的最下方,引人聯想。齊白石這種巧思經營常常使他的山水畫獲得一種出奇不意的視覺效果。

  三、形式新穎 圖式獨特

  齊白石石門二十四景之老屋聽鸝

  《借山圖》第二開畫蕉林掩映書屋,這叢芭蕉與早年《石門二十四景》已大不同。1907年他隨好友郭葆生遠遊到廣西東興時,東興對面就是越南的芒街,中間由一座鐵橋相連,齊白石平生唯一一次出國經歷便是跨過這座鐵橋到達北崙河南岸,遊覽越南山水。他見到野蕉數百株,映得滿天都成碧色,便畫了一張《綠天過客圖》,收入《借山圖卷》之內。從此,齊白石便特別喜歡畫成片的芭蕉。

  齊白石 芭蕉書屋 133.5×66cm

  紙本設色 無年款 首都博物館藏

  在《借山圖》這幅「蕉林書屋圖」中,齊白石用白描的手法勾畫出寬大舒展的蕉葉,並不施以綠色,反倒是蕉叢中的書屋用重墨勾勒後略施淡墨輕赭,成為線與面、墨與白的對比。

  「雁塔坡」表現西安城內的大雁塔,在齊白石筆下,這座唐塔位於遠處一座土坡之上,近處一段彎曲的城牆,塔與城牆之間用墨和花青渲染,似雲又似水,西安古城空闊悠遠之感躍然紙上。

  齊白石 借山圖之一 30×48cm

  齊白石是構奇造險的高手,但《借山圖》中某些畫面又顯得極為平淡,如第一開,僅以墨筆隨意勾畫山坡上一間被竹木環繞的村舍,屋後一段疏落的籬笆。畫面極為簡單,甚至有點單調,猛然間讓筆者想起星鬥塘邊的白石老屋,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鄉間民居,這正是齊白石誕生之地。難怪陳師曾在此畫上題寫了「平淡見奇」四個字。

  星鬥塘白石老屋

  《借山圖》創作於1910年,此時齊白石基本確定了自己山水畫的獨特風格,而當時的畫壇還處在臨摹四王的風氣之下,齊白石無疑走在了時代的前端。他自己對這套冊頁也十分珍視,後來請很多名家題跋,和1933年出版詩集時找名人作序寫詩一樣,都是想以此來擴大知名度,這在齊白石的其他題材中是沒有的,說明他曾經特別希望以自己的山水畫來確立在畫壇上的地位與影響,不過後來的發展卻有些事與願違。 

 文/呂曉

  (北京畫院理論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相關焦點

  • 齊白石:冬筍炒白菜,不借他味,滿漢筵席真不如也
    齊白石 白菜蘑菇 (《花卉冊頁》八開之一) 冊頁 紙本 墨筆30cm×25.5cm 無年款題款:借山吟館主者庨。齊白石 清香 託片 紙本 墨筆32.5cm×28.5cm 無年款題款:清香。借山吟館主者。
  • 齊白石畫中的寓意
    世世多子題識:世世多子。白石老人。鈐印:齊大事事多喜題識:借山館主 者 八十八歲老人白石。鈐印:老齊、白石長壽白猴壽桃題識:白石老人八十九歲。鈐印:白石、人長壽齊白石用率真的手法,表現他匠心獨運的意趣。於桃樹下的白猴,手裡捧起紅紅的蟠桃,形象動作極富童真,意思更有趣味。
  • 知己有恩 齊白石與他的最強朋友圈
    瑞光《借山問道圖》    「齊白石在自述裡說,當時他跟另外兩個學生互相看了看,都對不上來老師的詩,幸虧老師了解他們三個的水平,並沒有說些什麼。回家後齊白石覺得很愧疚,他原來的齋號叫『借山吟館』,後來就把這個『吟』字去掉了。」
  • 齊白石的畫與詩
    據統計,齊白石一生作詩達三千多首,這對一位畫家來說,可謂相當高產了。在齊白石去世後,研究齊白石書畫印的人很多,但研究齊白石詩的人似乎很少。1928年,齊白石出版了《借山吟館詩草》,他在自序中云:「餘年四十至五十,多感傷,故喜放翁詩。所作之詩,感傷而已。雖嬉笑怒罵,幸未傷風雅。十年得1200餘首,為兒輩背攜出而失。
  • 嘉禾十年|天生神力 絢爛多姿-齊白石繪畫作品欣賞
    齊白石(1864-1957) 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 齊白石的詩、印、書、畫
    據統計,齊白石一生作詩達三千多首,這對一位畫家來說,可謂相當高產了。在齊白石去世後,研究齊白石書畫印的人很多,但研究齊白石詩的人似乎很少。1928年,齊白石出版了《借山吟館詩草》,他在自序中云:「餘年四十至五十,多感傷,故喜放翁詩。所作之詩,感傷而已。雖嬉笑怒罵,幸未傷風雅。十年得1200餘首,為兒輩背攜出而失。
  • 銀座首拍賞析:齊白石《柚子》
    銀座首拍賞析:齊白石《柚子》 他成功的以經典的筆墨意趣傳達了中國畫的現代藝術精神,深深得益於經典樣式而又善於出新,故而他的畫能夠直接的感動人心,向天下眾生傳達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 齊白石書畫院-少白湯發周談2020年上海天衡都拍賣了齊白石那些畫
    款識:戊子,八十八歲白石老人。印鑑:借山翁出版:一、《荷之藝》P60,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二、《名家翰墨》月刊(第14期)P17,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香港),1991年。三、《朵雲軒複製書畫目錄》P5,朵雲軒1964年。
  • 齊白石書畫鑑定專家-湯發周解析北京榮寶拍賣的齊白石書畫作品!
    北京榮寶19秋拍「榮名為寶 · 齊白石書畫作品專題 」 共9件精品,題材涉及人物、花鳥、瓜果、草蟲。齊白石的繪畫生涯是從畫人物開始的。自言:餘數歲學畫人物,三十歲後學畫山水,四十歲後專畫花卉蟲鳥。齊白石年輕時就以畫人物為生,尤其是寫實的美人圖,在當地頗有名氣,當地人都叫他「齊美人。
  • 白石傳人、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揭秘:齊白石布繪本八仙圖雙...
    其一,此畫當時並沒有落款蓋印,到齊白石進京以後,齊白石或齊家人在清點舊畫時,按照他們當時對故事上下文銜接關係的理解而將原本一套八張小條幅拼接成兩個豎接長條幅,為曾經賦予特別含義的早年作品補題了款,補蓋了印。  齊白石晚年為自己的早期繪畫補做題字,是常有的事。《齊白石全集》第一卷第126頁收錄了白石老人於「甲寅三月中」(1914年3月)為蓮花山長畫的《散花圖》。
  • 齊白石自謂:「我詩第一,印第二,書第三,畫第四」
    據統計,齊白石一生作詩達三千多首,這對一位畫家來說,可謂相當高產了。在齊白石去世後,研究齊白石書畫印的人很多,但研究齊白石詩的人似乎很少。1928年,齊白石出版了《借山吟館詩草》,他在自序中云:「餘年四十至五十,多感傷,故喜放翁詩。所作之詩,感傷而已。雖嬉笑怒罵,幸未傷風雅。十年得1200餘首,為兒輩背攜出而失。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分享:齊白石與佛門弟子瑞光
    這幾年,賣畫教書,刻印寫字,進款卻也不少,風燭殘年,很可以不必再為衣食勞累了,就自己畫了一幅《息肩圖》,題詩說:「眼看朋儕歸去拳,哪曾把去一文錢。先生自笑年七十,挑盡銅山應息肩。」可是畫了此圖,始終沒曾息肩,我勞累了一生,靠著雙手,糊上了嘴,看來,我是要勞累到死的啦!這是齊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1932年開篇的回憶。一位弟子的離世,竟然讓老人痛哭不已,心生息肩之想。
  • 齊白石紀念館特邀畫家-湯發周分享:齊白石後人齊由來《百蝦圖》
    齊由來1934年出生於湖南湘潭白石故居寄萍堂老屋,是我國傑出的藝術大師齊白石的第10孫。其父齊子如乃白石三子,工筆草蟲堪稱一絕,深得老人厚愛。白石老人常與他合作,白石老人畫花、子如畫蟲,父子搭檔傳為畫壇佳話。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趣談齊白石《大富貴家風圖》的淵源
    齊白石(1864-1957)此幅齊白石《大富貴家風圖》是北京文物商店舊藏,原裝綾裱,紙本設色。此作品構圖飽滿,整圖描繪一株牡丹,枝葉濃密,迎風偏向一側,畫中一朵碩大的牡丹花,在綠葉襯託下顯得格外搖曳多姿、豔麗動人,似有一股芬芳,活色生香,惹來一對嗡嗡飛舞的蜜蜂,盤旋左右,畫面充溢著一種春意盎然的蓬勃生機。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先生分享:古畫中栩栩如生的貓
    ——陸遊今日與齊白石老人的再傳弟子、時任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先生一起來看看古代可愛的咪咪吧~《貓猴圖》 北宋 · 易元吉 《蜀葵遊貓圖》 南宋 · 毛益(傳)《富貴花狸圖》 南宋 · 佚名 我老苦寂寥,誰與娛晨暮?
  • 齊白石美術紀念館籤約畫家-湯發周趣談:齊白石「知己有恩」畫展
    展覽將齊白石置身於民國的文化史語境之中,圍繞藝術交遊,呈現了與白石老人的人生經歷、藝術發展息息相關的六位關鍵人物:胡沁園、王闓運、陳師曾、瑞光、梅蘭芳、徐悲鴻,從他人的視角講述齊白石的「友情」故事。不同於此前的山水畫與人物畫專題展,著重呈現白石老人某一題材繪畫的藝術流變,「知己有恩」展覽更加直接關注於齊白石本人的人生經歷,講述白石老人的師友之情。
  • 近現代 齊白石《王荊公六字絕句詩詞》
    作者簡介: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傳》等。出版有《齊白石全集》等各種畫集近百種。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代表作有《蛙聲十裡出山泉》《墨蝦》等。1957年9月16日,齊白石在北京醫院逝世。
  • 紀錄片《畫家齊白石》全集(1955):看小木匠是怎麼煉成大師的!
    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 庚子 36歲為住在湘潭城的一位江西鹽商畫《南嶽圖》六尺中堂十二幅。為著色濃豔的青綠山水。齊白石以《南嶽圖》潤金三百二十兩,承典了距星鬥塘五裡遠的梅公祠的房屋。春二月攜夫人春君及二子二女遷居梅公祠。在祠堂內造一書房,曰「借山吟館」。1902年 (清光緒二十八年) 壬寅 38歲始遠遊。
  • 名家字畫鑑賞—齊白石老鼠偷油立軸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
  • 淺談齊白石篆書「三變」
    齊白石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等。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書法家。齊白石自二十六歲時,因受到師門和周圍朋友的影響,開始學習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