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混沌時 氦原子這樣遇上氫離子

2020-12-11 光明網

  近日,宇宙中最早的化學鍵刷屏了。《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天文學成果指出,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檢測到了氦合氫離子(HeH+)。這個由宇宙中最簡單的兩種元素構成的分子離子讓人們關注化學過程是如何發源的,也引發了人們關於元素起源的好奇心。

  「我們都是星塵。」科普作家卡爾·薩根曾說。我們本身和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都是由各種各樣的元素構成,那麼這些元素從哪裡來?宇宙最早期的元素們經歷了什麼?它們的「成長曆程」又帶來怎樣的神奇反應?

  宇宙漸冷 輕核誕生於碰撞

  「元素並非與宇宙同時誕生,而是在宇宙形成之後才出現的。」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古往今來,科學家曾運用想像、假設、計算、觀測等無數手段去探尋這個終極奧秘。

  廣為接受的大爆炸宇宙學認為宇宙是在不斷膨脹的,最初很可能起源於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這就像一次大爆炸。近140億年來,宇宙中的物質密度從密變稀,溫度由熱變冷。

  通常認為,宇宙從爆炸之後的10-43秒開始膨脹;直到10-4秒前,宇宙氣體還只是由夸克、輕子、規範粒子等這些基本粒子組成;約在10-4秒時,宇宙介質中完成了從夸克到強子的相變,此後的宇宙氣體才有了質子和中子;3—30分鐘時,原始的核合成發生,氫原子、氦原子相繼出現,宇宙中才開始有了化學元素。

  「宇宙中最早出現的元素為氫元素。氣體中的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可通過熱碰撞發生核反應,結合成氫的同位素氘核,並釋放出2.2MeV的能量,該能量也稱氘核的結合能。」陳學雷指出,這一反應是可逆的,即宇宙中大於2.2MeV能量的光子可使氘核分解。因此宇宙大爆炸伊始、溫度很高時,光子的能量也很高,核化學平衡下的氘核就會「散掉」,其豐度非常低,人們理解為那時氘核合成尚未開始。

  當宇宙溫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下降時,氘核的豐度逐漸增加,氘核與其他質子或中子碰撞,緊接著便形成了原子量為3的同位素核氚和3He,後續再由它們進一步產生了原子量為4的氦核。

  氦原子核的積累較多時還會再合成原子序數更大的核,如鋰、鈹、硼,而後粒子的熱運動已經不足以再引起熱核反應,核合成過程至此告一段落。

  「宇宙早期主要形成了氫和氦,分別佔比約76%和24%,鋰、鈹、硼的含量極少。」陳學雷說。

  眾所周知,原子通常為電中性,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上述過程雖然形成了較多的氫核和氦核,但此時宇宙的溫度仍然較高,因此原子核和電子還沒有「配對」,雙方都處於電離狀態。待溫度進一步降低後,才「終成眷屬」,真正組合成氫原子或氦原子。

  原子複合 分子離子只是「少數派」

  這次,原子的形成順序與原子核的合成順序不同了。「氦原子會先於氫原子誕生。」陳學雷說。

  原子核與電子複合成原子後,若電子想要逃離原子核的「魔爪」,就要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該能量值被稱為電離能。

  氦原子的電離能大約為氫原子的2倍。電離能越高,意味著原子核對電子的「抓取」和「束縛」能力越強,因此氦核更早與自由電子複合成原子。大爆炸後十幾萬年時,氦原子開始出現了。

  前文所述的研究發現即為一個氦原子和一個帶正電荷的氫核複合成氦合氫離子HeH+,而這種分子離子的形成時間就在這一階段——氦原子已經複合,氫核還未「捕獲」電子,以正離子形式存在。

  「實際上,該分子離子的形成量應該很少。」在陳學雷看來,此時宇宙中粒子的密度有所下降,氦原子和氫離子的碰撞頻率很低,該反應並不頻繁,只是偶爾生成HeH+;此外,HeH+並不穩定,且當時宇宙中的光子數量遠遠高於原子或離子的數量,1個原子可能被十幾億個光子包圍,本就不多的反應產物HeH+也會因為光子的「摻和」而被分解掉大半。

  再後來,大爆炸後約40萬年時,氫原子開始出現了。

  當宇宙中瀰漫著氫核、氦核等輕核素以及光子、自由電子的氣體時,宇宙是不透明的。陳學雷指出,光子很容易被自由電子散射掉。而當原子複合越來越普遍時,宇宙中「無主」的自由電子數目急劇下降,光子被散射的概率也降低了,宇宙中的氣體就像如今的空氣一樣變得透明了。「光子能順利向外傳播開來,形成現在我們能夠接收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當宇宙中的氫、氦原子已經初具規模,如何產生更多、更重的原子?陳學雷指出,宇宙中的氫、氦原子、自由電子、光子等物質並不是完全均勻分布的。

  有些密度較大的「氣體雲」引力更大一些,便會吸引周圍的其他物質,從而密度越來越高,形成團塊。其內部的原子之間更易發生反應。有學者認為,氫分子在這一階段誕生了。

  氣體團塊形成之後,引力的作用會讓它有向內收縮的趨勢,但由於其本身的壓強和溫度可與之抗衡,因此團塊能夠暫時保持平衡的狀態。

  恆星演化 重元素「百花齊放」

  什麼情況下氣體團塊能夠進一步演化,最終形成恆星?

  「團塊如果能夠通過熱輻射損失能量,就能使其內部壓力降低,從而打破這種微妙的平衡,不斷向內收縮,最後形成宇宙中的第一批恆星。」陳學雷說。

  恆星內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為核反應提供了絕佳的場所。以氫、氦核為「原料」,更重的元素繼而合成,如碳、氮、氧、鐵等。而這些元素會在恆星末期的超新星爆發或出現星風現象時被拋射出來。混雜著重元素的氣體將成為下一批恆星形成的「火種」。

  「第一批恆星的形成最不容易。」陳學雷告訴記者,氫、氦這兩種元素的電子躍遷所需的能量都比較高,電子難躍遷意味著能量無法輻射出去,團塊「冷」得慢,進一步向內收縮就會變得無比困難。而在第二批、第三批恆星形成時,電子躍遷能量較小的重元素「居功至偉」,它們的核外電子相對較活躍,易躍遷,能量輻射大、冷得快,有助於氣體密度較高的區域更加迅速地形成恆星。

  「以上只是學界的觀點之一。」陳學雷說,「還有學者提出,早期氫分子都很難形成,只能等到宇宙中慢慢聚合成類似星系質量的超大質量團塊時,才能引起輻射散熱,形成第一代恆星,這樣的『第一代』形成過程就更難了。」

  總之,隨著時間的流逝,宇宙中的恆星越來越多,元素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可以想像,地球上逐漸有了水,水集聚成了海洋。海洋裡慢慢形成了最簡單的生命,進而為魚,部分魚類上岸,進化成人類與其他各種陸生動植物。

  科技發展、文明對話,地球在人類的改造下變成了今天的模樣。但燃料電池中的氫、霓虹燈管中的氦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生命之泉」水中的氧、身體中的碳、血液中的鐵皆來自於宇宙早期的核合成。沒錯,「我們都是星塵」。(於紫月)

[ 責編:武玥彤 ]

相關焦點

  • 對於氫原子核與氦原子核來說,在宇宙大爆炸早期,存在一個「原初核...
    在宇宙初期,化學是怎樣誕生的?數十年前,就有科學家提出,氦合氫離子(HeH+)是宇宙中的第一個化學反應產物,但科學家一直無法證實該物質存在於宇宙環境中。通過與宇宙大爆炸一開始的普朗克能標做比對,根據宇宙早期輻射為主的特點,可以計算出氫核(質子)是在宇宙大爆炸後1秒鐘的時候就形成了。而氦原子核是在宇宙大爆炸後3分鐘才開始形成的。所以,氫原子核的出現要早於氦原子核。而我們知道,元素的地位是由原子核的地位決定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氫先於氦出現。當然,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化學家不這樣看。
  • 宇宙最強的酸!大爆炸後的第一個化學反應產物被找到了
    行星狀星雲NGC 7027與氦合氫離子結構圖。圖片來源:NASA/SOFIA/L. Proudfit/D.Rutter在宇宙初期,化學是怎樣誕生的?數十年前,就有科學家提出,氦合氫離子(HeH+)是宇宙中的第一個化學反應產物,但科學家一直無法證實該物質存在於宇宙環境中。
  • 宇宙誕生初期,為何生成氫、氦原子就停了?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事實上我們世界的重元素都是在幾代恆星的不斷更迭中形成的:最早的第一代恆星把它們的氫元素聚變為更重的元素,然後死去形成超新星爆發,把重元素又拋回宇宙。這些較重的元素,連同原始元素的再次混合,被納入到下一代恆星中,最終當較重的元素變得足夠豐富時就形成了巖石行星,也可以認為這就是一個加工廠!
  • 宇宙中的第一次化學反應:化學是這樣誕生的
    氦合氫離子很難獲得,儘管它的誕生標記了宇宙演化的重要轉折點,卻不曾被大多數天文學家耳聞。它是化學誕生的第一步,也是恆星、行星與生命誕生的起點。這讓我想到了關於氦合氫離子最神秘的一點。「我們觀察不到它,」Loreau小心翼翼地說道,「在某種意義上,它們在宇宙中是隱形的。」不僅僅是HeH+,其他宇宙中的第一代分子都是研究者看不到的。
  • 它們在宇宙誕生10萬年時就在化學反應了
    1925年,科學家令最小的惰性氣體氦(He)將一個電子共享給了最小的離子氫離子(H),合成了氦合氫離子(HeH)。它是一種帶正電荷的「分子離子」,化學家並不十分滿意,因為「分子離子」嚴格來講並不能算是一種穩定的化合物。
  • 氦原子核半徑最新測量結果出爐,精度比過去提升5倍|Nature
    氦是宇宙中繼氫之後第二豐富的元素。在大爆炸發生後的最初幾分鐘內,宇宙中形成的原子核約四分之一都是氦原子核。氦核由四個基本粒子構成: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對基礎物理學來說,理解氦原子核的特性非常關鍵,有助於理解其他比氦更重的原子核中發生的過程。「氦原子核是非常基本的原子核,可以用神奇來描述。」
  • 張首晟在混沌大學分享人類最偉大的9個思維模型
    本文由混沌大學(ID:dfscx2014)授權轉載。混沌大學是一所沒有圍牆的網際網路創新大學,遍邀全球名師,拓展認知邊界,奉獻最專業、最實用、最頂級的網際網路創新課程,陪伴這個時代最有夢想的人,早半步認知這個混沌的世界。
  • 張首晟推薦:人類最偉大的9大思維模型 | 混沌大學筆記 - 知乎
    不只是地球,整個宇宙的原子,和我們這裡的原子完全是一模一樣的。我們怎麼會知道?因為每個原子會發出一些特殊的光來。如果說我們知道太陽上有氦原子,氦原子發出光的那個性質,所謂的光譜和地球上能夠觀察到的光譜一模一樣。整個宇宙世界裡,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這個概念是個非常偉大的概念,雖然真正對原子的理解,是20世紀初由於量子力學的奠基。
  • 混沌之禍!上古十大神獸之一的混沌是什麼!混沌是什麼模樣?
    在《舊約》中混沌寫作tohu(英文意思是confusion,vain),常與bohu(英文意思是void)連用,寫作tohuwabohu,希臘文寫作χαοσ,英文譯本有多種譯法,通常譯作chaos.  《聖經》作者試圖以一種體系化的神學宇宙論闡明世界的發生過程,這個過程是,在非終極的意義上,上帝與原始混沌共同存在,然後在某一時刻,上帝決意創造我們當今的世界,於是上帝從混亂(disorder)中帶來秩序(order).不管原始"混沌"是否為上帝所造,"秩序"肯定為上帝所造,造物主常常也就是"秩序"的化身."
  • 核聚變是不可逆的,那是不是恆星都燒完了,宇宙就會走到盡頭?
    宇宙並不是永恆的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宇宙是永恆不變的。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了上世紀20年左右。最先是愛因斯坦在推導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時,他就發現,方程所表示出的是一個膨脹的宇宙。這不符合愛因斯坦自己的觀念,他認為宇宙是永恆的,於是,他給這個方程加了一個宇宙學常數,這就使得方程預言的宇宙是一個永恆穩定的宇宙。可沒過幾年,哈勃在觀測星系時,就發現了星系紅移的現象,這說明星系在離我們遠去。這個發現讓科學家們很疑惑,隨著後來的深入研究,科學家發現,星系本身沒有在動,動的其實是宇宙的空間,也就是說,宇宙在膨脹。
  • 四大基本力——強力,維繫整個宇宙的力量!
    四大基本力——強力,維繫整個宇宙的力量!粒子物理學家可能看起來像是一群乾巴巴的人,但他們很有樂趣。為什麼會有「奇異夸克」這樣的東西?然而,當涉及到基本的核力量時,它們並不是一團糟:自然界中最強大的力量被簡單地稱為「強量」,它實際上是把在夸克聯繫在一起的力量。要想知道強作用力是什麼,我們就必須放大原子,你需要對物理學家所說的基本粒子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例如,讓我們從一個氦原子開始。氦原子有兩個電子繞著由兩個中子和兩個質子組成的原子核旋轉。對於大多數高中化學課來說,這就是微粒的終結點。
  • 氫離子在水溶液中的導電能力超乎你的想像
    這兩個因素,也是我們在平時學習時經常提及的,解題時也是基於這兩個因素進行分析的。下面以一道題目為例(摘自《全品學練考2020版》)。《全品學練考2020版》對上述題目給出的答案和解析如下氫離子在水中的傳導機制不同於鈉離子或鈣離子,不是氫離子(即質子)本身從溶液的一端遷移到另一端,而是質子與某一個水分子發生水合,得到H3O+,質子在H3O+與H2O分子間進行傳遞,如下圖所示
  • 混沌魔法重創過變種人,但也拯救過!
    漫威是一個力量等級非常高的宇宙,在漫畫中有很多可以輕鬆打爆銀河系甚至是平行宇宙的神級大佬,這些大佬有些是隨著多元宇宙而誕生的古老存在,也有因為意外而出現的年輕生靈。但不管這些神明是怎樣誕生的,他們都有不少相似的能力,比如說修改現實、操控物質與能量、穿越時間與空間就屬於比較常見的頂級能力。
  • 罕見的大爆炸化石——宇宙時間膠囊!
    在之後的宇宙中,比氫重的元素在讓氣體雲塌陷形成恆星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那些化學元素(特別是碳)在今天看來,是在恆星內部形成,並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散入太空的。 然而,在宇宙的第一批恆星內,那些重元素理論上根本不存在,因為在大爆炸之後不久,宇宙中只有氫和氦原子,這就是第一批恆星與後來所有的恆星最根本的不同之處。
  • 買富氫水杯,到底是氫分子的好還是負氫離子的好?
    以前認為負氫離子不可能存在於水中,但是現在,或許某項科學技術已經解決了這個難題,可以使負氫離子存在於水中了。然而遺憾的是,賣負氫離子水杯的商家,卻一直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負氫離子證明。也就是說,商家只是說自己的水杯產生的是負氫離子,但是卻始終沒有拿出實驗來,讓消費者一看就明白,我這是負氫離子,不是氫離子或者氫分子。
  • 混沌教派倒臺後,目前賽爾號正邪雙方:宇宙海盜仍是第一!
    距離混沌教派倒臺已經有了一周之久,目前能稱之為賽爾號「邪惡勢力」的組織其實不多,主要是敵對目前並不直接。混沌教派在的時候索倫森強懟譜尼,但其他勢力卻只是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不輕易出擊。大暗黑天是被還擊,主動追擊的是賽爾號這一方。真正意義上「搗亂」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魔靈王。
  • 混沌!
    混沌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當時大數學家、物理學家龐加萊在研究天體物理問題時發現,對於保守三體運動系統,有些軌道沒有周期,並且這些軌道既不會越來趨向於無窮遠處,也不會收斂到一個穩定點。這是人類歷史上對混沌現象的最初的認識(當時還沒有引入混沌的概念)。
  • 馬化騰的宇宙觀:混沌·灰度
    在思考戰略問題時,他不是從自己公司的問題出發,也不是從自己的某個戰略意圖出發,更不是從多少銀子出發,甚至還不是從把騰訊做大做強的使命出發。他在騰訊之外看到了網際網路生態,在網際網路生態之外,看到了宇宙生態。從宇宙生態出發,他有了不一樣的發現。
  • 管道式納米光氫離子空氣淨化器
    光氫離子空氣淨化器管道式納米光氫離子空氣淨化器計技術原理一、管道式納米光氫離子空氣淨化器利用特製的高能高臭氧UV紫外線光束照射惡臭氣體,裂解惡臭氣體如四、管道式納米光氫離子空氣淨化器利用高能UV光束裂解惡臭氣體中細菌的分子鍵,破壞細菌的核酸(DNA),再通過臭氧進行氧化反應,徹底達到脫臭及殺滅細菌的目的.納米光氫離子空氣淨化裝置廣泛應用於住宅、商業寫字樓辦公樓、醫院以及工業領域中。納米光氫離子技術通過多種氧化劑的超強分解能力減少的空氣汙染,降解煙. 黴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