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捨·竹裡館:竹材的再生與創造藝術

2020-12-13 展館設計

拾捨·竹裡館的設計框架十分現代

但在框架的背後

飽含設計師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堅守

尊重歷史,回歸自然

隱於竹海裡

融竹之十德、煮一壺清茶

追「耳濡清風徐來意,目及竹浪起伏時」之意

▲蜀南竹海 & 竹葉光影王策、龍軍伍

有了以「竹」建築的想法後

設計師尋遍宜賓

沒能尋得把竹材作為材料應用主體的空間

▲入戶樓梯王策、龍軍伍

▲入戶樓梯王策、龍軍伍

▲入戶樓梯王策、龍軍伍

▲樓梯細節王策、龍軍伍

▲樓梯細節王策、龍軍伍

放眼國內竹類建築、室內空間

以及竹材加工生產企業

大部分與竹相關的設計

多是淺顯於「竹」的傳統用法

少見大面積運用到室內的做法

也不見以「竹」為主題的設計詮釋

▲竹編王策、龍軍伍

▲樓梯光影王策、龍軍伍

▲接待大廳王策、龍軍伍

▲接待大廳王策、龍軍伍

▲接待大廳王策、龍軍伍

▲ 大廳休息區王策、龍軍伍

▲過道王策、龍軍伍

設計想建造一種『表皮』

來表達空間的概念

▲客房概覽王策、龍軍伍

而大腦意識下的『裝飾』

為了將每個空間的具體部位

比如地面、牆面、吊頂區分開

往往都會慣性地選擇相應的材料

總是想把每個部位處理得乾淨利落

來彰顯這是思考下出來的結果

▲房間分析圖 QAD

設計將竹材加工成片狀、條狀和板狀

加工後的竹材

都經過高溫蒸煮、石灰水浸泡

以達到防蟲、防腐和防黴的效果

之後,再結合阻燃處理

加工過程中,為追求環保

儘量避免油漆

竹皮膚構成 QAD

設計師嘗試僅通過竹材不同的肌理質感來表達空間

客房內部以竹條、竹片、竹皮

三種不同的材料肌理

搭建成拱形的竹編

形成每個空間獨一無二的表皮

▲竹皮膚細部 QAD

過道頂面以原竹構築

追求一種時空的「錯亂」

大廳樓梯間以竹編造型

燈光將光影投射在牆上

像是竹海裡被打碎的陽光

▲客房內部以不同肌理搭建成拱形的竹編

形成每個空間獨一無二的表皮

▲竹片房王策、龍軍伍

▲竹皮房王策、龍軍伍

整個設計更像是一個竹材的產品設計

建築設計過程中找到了一種新的竹材運用方式

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思考與呼喚

為竹子這一自然、環保、再生能力強的材料

找到一個煥發新生的機會

▲竹條房王策、龍軍伍

▲ 竹片房王策、龍軍伍

相關焦點

  • 如何使竹材更好地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
    竹子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可再生資源,有廣闊的開發應用前景。在木材資源日益緊縮的當下,「以竹代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相比於木材來說,竹材在大眾消費者的認知中,仍然有著「廉價」的標籤。竹材加工業現狀中國現有的竹產品大致有竹材、竹筍和竹加工產品三大類, 竹加工產品又根據加工方法和用途的不同,大致可分傳統竹製品、竹材人造板、竹筍加工品、竹漿造紙、竹纖維製品、竹炭和竹醋液、竹葉提取物等7大系列,共2000 多個品種。
  • 中禾竹木製品:讓竹子「改頭換面」 做竹材應用的領軍者
    綠色環保、自然養生、防火阻燃、高強耐腐……竹子也能成為戶外地板、室內家具板,並且擁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否刷新了你對竹材應用的新認知?今天(11月1日)上午,第11屆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以下簡稱「森博會」)正式開幕。
  • 《應對疫情竹材實用技術》發布
    本報訊 記者王勝男報導 國際竹藤中心日前發布《應對疫情竹材實用技術》手冊,以竹材為原料,梳理整合中心已有成熟的技術成果(含行業內技術),服務抗擊疫情。        中心充分發揮學科和人才優勢,組建竹材實用技術攻關小組,深入了解疫情期間竹加工企業復工復產後遇到的生產經營和研發產品方面的技術問題,結合當前疫情防控需求與竹製品應用技術成果,整合了10項相關實用技術和相應產品。
  • 再生木材虹手工製作鱒魚藝術相框
    再生木材虹手工製作鱒魚藝術相框 這裡是一個不尋常的材料是從船上丟棄託盤已刻藝術品!這質樸的藝術品,作為一個時尚的裝飾件出現的創新和獨特的豐富多彩的鱒魚。魚的設計似乎是鮭魚的反射,它被賦予的名稱是虹鱒魚虹鱒魚        再生木虹鱒魚創造吸引那些愛原始藝術風格的作品的人們,裝飾自己的房子,以一種特殊的禮物。一個漁夫或女人,虹鱒魚,似乎都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 探藝術本源 尋美的真諦|拾箴美術館「藝道拾箴」項目在京啟動
    拾箴美術館開館暨「藝道拾箴」藝術收藏沙龍講座項目啟動儀式現場12月13日,作為線下美育基地的「拾箴美術館」實體館在燕莎友誼商城正式運營。同時由拾箴美術館發起的系列藝術拓展項目「藝道拾箴」第一季——藝術收藏沙龍講座項目也正式啟動。「拾箴」的宗旨是尋找美的真諦,探索藝術的本源。
  • 開化李延軍:中國竹材加工產業的科技領軍人才,幾十年如一日專注於竹材加工行業
    李延軍楊林鎮東坑口村人南京林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李延軍,南京林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竹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齊生是全國竹材加工方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中國竹材加工產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因為這個契機和浙江竹產業雄厚的基礎及產業優勢,李延軍就此慢慢走進了竹材加工產業。
  • 2020年拾稞藝術教育招生簡章
    杭州拾稞藝術是一所以音樂培訓、藝考培訓、海外留學、國內外大師課及國際遊學為主營項目的培訓機構,開設音樂表演、音樂教育、播音主持等相關課程。拾稞藝術也是一家以舞蹈高考專業培訓、舞蹈藝術文化理論研究、孵化舞蹈專業人才的教育基地。拾稞藝術以優質的教學質量、嚴格的教學管理、豐碩的教學成果,得到了廣大藝考學生及家長的高度認可與褒獎。
  • 「藝道拾箴」藝術項目在燕莎友誼商城正式啟動
    「拾箴美術館」體驗館在燕莎友誼商城開館2020年12月13日,作為線下美育基地的「拾箴美術館」體驗館在燕莎友誼商城正式運營。同時由「拾箴美術館」發起的系列藝術拓展項目「藝道拾箴」第一季——「藝術收藏沙龍講座」項目正式啟動。
  • 大理拾叄月 | 去大理,奔赴人生拾叄月
    再生動的辭藻和優美的設想,都描述不出眼見為實的驚豔。持續6小時的活動鋪排,能感受到萬科此次努力將藝術人文式體驗、休閒慢生活體驗、度假體驗、現代時尚體驗完美的融合一體,以創新的環節設置,前沿的生活美學,合理優化動線,不斷為到場來賓創造充滿感情和值得回憶的美好拾叄月之行。藝術聯展mix文藝沙龍,釋放大理想像大理·拾叄月示範區位於大理洱海東南岸,對望蒼山,盡攬洱海。
  • 看歌舞伎學日語生活詞彙:捨て臺詞
    今日份學習單詞如下——●捨て臺詞(すてぜりふ)現代日語解釋:別れ際に言う、相手を脅す言葉告別時威脅對方的話。知識連結:在歌舞伎中的捨て臺詞通常是一些短句,在演員登場或退場時說的,主要是為了活躍氣氛。現代日語中的例句:彼は彼女に捨てぜりふを殘して立ち去った。(他對她扔下句話就走了。)更多有聲日本新聞,關注日語口語學習(帳號:riyukouyu)公眾號查看↓本內容為滬江日語原創編譯,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大理拾叄月 去大理,奔赴人生拾叄月
    這是市場久違的驚喜之作。再生動的辭藻和優美的設想,都描述不出眼見為實的驚豔。持續6小時的活動鋪排,能感受到萬科此次努力將藝術人文式體驗、休閒慢生活體驗、度假體驗、現代時尚體驗完美的融合一體,以創新的環節設置,前沿的生活美學,合理優化動線,不斷為到場來賓創造充滿感情和值得回憶的美好拾叄月之行。藝術聯展mix文藝沙龍,釋放大理想像大理•拾叄月示範區位於大理洱海東南岸,對望蒼山,盡攬洱海。
  • 中國竹材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第六節 重點國家和地區竹材環境分析第三章 竹材生產狀況分析  第一節 行業竹材產量、產值分析  第二節 竹材生產成本與出廠價格分析  第三節 竹材當前產能配置分析  第四節 生產模式分析  第五節 竹材產銷率與庫存投資  第六節 竹材產出結構  第七節 竹材產出企業、地域集中度分析  第八節 不同地區生產情況分析  第九節 竹材生產技術發展  第十節 2020-2026年產量預測分析第四章 竹材所屬行業供給分析
  • 竹材將成為下階段替代原木的環保能源材料
    本屆峰會論壇囊括了中國室內裝飾協會、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亞太酒店聯盟、北京飯店行業工程專業委員會、著名建築設計大咖、業界知名專家學者、竹材領域生產單位等相關方面,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交流國內外綠色建築裝飾的創新科技成果和成功應用案例,探討綠色建築裝飾行業技術轉型、開拓創新、發展趨勢,分享綠色裝飾材料在綠色建築空間上的應用。
  • 專家分享丨李海濤:​竹材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
    Construction Task Force Key Expert、ISO TC165木/竹結構標準委員會委員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土木工程複合材料分會理事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理事等演講主題竹材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
  • 「日語學習」奇跡を待つより、捨て身の努力よ!(附音頻)
    中日羅馬音對照:羅馬音:ki se ki wo ma tsu yo ri su te mi no do ryo ku yo日文:奇跡(きせき)を待(ま)つより、捨て身(すてみ)の努力(どりょく)よ!中文:與其等待奇蹟,不如豁出命來努力!
  • 城市記憶再創作 打造文旅新IP 大理·拾叄月
    在大理,你可以享受生命的第「拾叄月」。 巍巍蒼山、悠悠洱海、古城燈火……自然風光和人文藝術兼容,大理,是很多人心中「別處生活」的理想符號。 案名「拾叄月」,即寓意時間的延長,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享受生命的第十三月。
  • 科學與藝術的審美創造
    其最終成果為專著《美的張力——科學與藝術的審美創造》。課題組成員有:許喜華、潘立勇、葛亞力、彭韌、王建安、張珊珊。現將該項目成果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觀點摘編如下:  該項目成果屬新興的邊緣交叉性學科研究,主要研究了科學與藝術前沿的哲學問題和審美創造的心理學問題。
  • 創造改變 智慧城市建設眾人拾柴火焰高
    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智慧城市的建設涉及到城市中的每一個人,因此也應該是人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的。
  • 關於藝術的創造的問題
    藝術,是人類自然創造的?還是被人類創造的?這個問題,很廣很寬,筆者覺得首先要明白的是,藝術的源頭在哪?有一句很通俗的話,藝術來源於生活。具有一定代表性。而瀏覽各種樣式的衣服,不難看出,雖然都是為了實用所製作,但無不透露出審美的藝術。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的衣服,飽含著美的藝術。由此可見,藝術是人類因生存等需求而自然創造的結果,藝術,也是被人類創造的。首先是為了生存生活,無意識的製作,然後慢慢變成帶有創造性的來製作,於是藝術就產生了。
  • 閒逛者與「拾垃圾者」狄更斯
    他雖然只活了58歲,卻為人類留下了15部長篇小說,20餘部中篇小說,數百篇短篇小說,創造了兩千多個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是世界上最多產作家之一。在文學界,狄更斯受到的喜愛是史無前例的。他是女王和威爾斯親王最喜歡的小說家,大不列顛群島的每一個村莊、每一個小鎮都有他的讀者,他創造的人物形象,旅行至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中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