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始,傍晚的校園,常傳出奇怪的聲音:聲如報警器,急促如機關槍,穿透力極強。
這究竟是什麼在叫?
答案是:普通夜鷹
普通夜鷹,學名Caprimulgus indicus,別稱蚊母鳥、貼樹皮、鬼鳥、夜燕。從它的名字和別稱不難看出,這是一種夜行性的鳥,並且體色與樹皮顏色十分相近。
普通夜鷹在南方分布廣泛,喜歡開闊的山區森林及灌叢。它們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白天棲息於地面或橫枝,黃昏時分開始活躍,飛行捕食各類昆蟲。
我們晚上常能聽見它的叫聲,但這並不代表它正處於繁殖期。
普通夜鷹的繁殖期在5-8月(長白山地區為6-7月)
它們通常在林中的樹下或灌木叢旁邊的地面上營巢,說是巢,其實就是直接產卵於地面苔蘚上。
有留意的同學不難發現,在10月中旬之前,校園內都沒有出現過它的叫聲。這是因為,普通夜鷹是一種候鳥。
普通夜鷹在我國大部分地方(除西藏)是夏候鳥,到了冬天,它們就會飛往更為溫暖的東南亞過冬。
而截至寫稿日(12.4),校園內已經有整整一周沒有聽見普通夜鷹的叫聲了,想必它是將二中作為了遷徙途中的補給站,在此進行休整。隨著寒潮的來襲,它也繼續踏上了遷徙之路。
雖然普通夜鷹在中國境內種群數量不多,但它們的分布範圍廣,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除此之外,它們也被列入了國家林業局2000年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是一種益鳥。
寫在文末
這是二中第一次記錄到普通夜鷹,也說明學校的環境越來越好啦~
但關於這只可愛的小鳥,我們也聽到了一些不太友善的言論:「什麼東西啊吵死了,趕緊找人把它處理了」「學校就該把這些發出噪音的生物趕緊處理掉」
對此,我們只想說,無論是普通夜鷹,還是珠頸斑鳩、花狹口蛙之類會發出較大聲音的生物,都是生態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把它們處理掉」之類的話都是沒有經過思考且非常不負責任的!
「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句話大家都已經無比熟悉,如果說小動物們發出的聲音打擾了我們,仔細想想,我們對它們的打擾也並不在小。所以,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包容它們呢。傾聽大自然的聲音,也未嘗不是件好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