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已身為大帥的張作霖,為何見到退位的溥儀還要跪拜?

2020-12-12 棍哥觀史

提到張作霖,能使人立刻想起「東北王」的響亮名號,財大氣粗的張大帥在清末至民國初期都算得上一方霸主。而有一件事情一直令後世不解,當年溥儀已經被逐出了紫荊城,成了一個過氣的清朝皇帝,那麼張作霖在與溥儀的會面中,為何還會跪地行君臣之禮呢?

張作霖是不折不扣的土匪出身,後來經過清政府的招安,搖身一變成了官軍,所以不管怎麼說,他與宣統皇帝都有過一段君臣關係。但當時的張作霖還是個小保安團長,溥儀也只是個娃娃,那時候的東北,還是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說的算。張作霖在徐世昌的地界剿匪有功,尤其是深入索倫山擊敗叛軍陶克陶胡,因此被清廷賞賜頂戴花翎,任了洮南鎮守使,這時候溥儀賞了張作霖一件黃馬褂,當然,這肯定是徐世昌問攝政王要的。

「東三省與內地各省不同,軍隊部署既定,且勤王之心亦厚。勁旅數萬,一旦有命,即可取道山東南下,誓當剿滅革命軍,以區區微忠,盡瘁朝廷。」——《張作霖電文袁內閣》

辛亥革命爆發後,慶親王牽頭,將袁世凱推上了總理大臣的位置,重新組閣。此時的張作霖已經小有名氣了,他是滿清皇帝提點的人,當然不認可袁世凱的內閣,所以張作霖的內心所向依然是忠於皇帝。他當時聯合馮德麟、馬龍潭、吳俊升等人,通電袁世凱的內閣,表示要武裝勤王。袁世凱本人並不想與南方革命軍開戰,其目的無非就是借革命黨逼清帝退位,後來生性膽小的裕隆皇太后也害怕流血衝突,乾脆就下了遜位詔書,意思就是隨便你們鬧,政權不要了,保證皇室成員的富貴與人身安全就足夠了。

這樣一來,袁世凱對革命軍而言,勸退了清朝皇帝,對皇室而言,又成了保護傘,所以袁世凱的成了最大受益者。此後民國籤訂了清室優待條件,保留了大清皇帝尊號,溥儀尚能住在紫荊城裡,也就是我們說的遜清小朝廷。這與張作霖的想法是違背的,他是堅持擁護大清皇帝的,畢竟把他「洗白」的是清政府,而不是民國政府,也不是袁世凱的內閣,所以說後來的張勳復闢中,張作霖是支持「辮帥」的。在張勳復闢前的徐州會議中,張作霖是派了趙錫嘏全權代表,這次會議中各省軍閥的態度是「尤以張作霖與皖省長倪嗣衝贊成最力」。

但是張勳不會辦事兒,1917年6月7日,張勳進入北京後,於7月1日擁立溥儀復闢,然後開始封賞這些擁護復闢的軍閥,張作霖給了個奉天巡撫。人家1916年就已經是奉天督軍兼省長的身份了,擁戴復闢之後給個平級官職,這是沒把老張放在眼裡啊!這誰還跟你玩,這種情況並不只是發生在老張身上,徐州會議的參會軍閥都是如此,所以派兵進京應援的就沒幾支軍隊,張勳復闢失敗也在預料之中了。當他回過神來,給張作霖加官東三省總督時,消息已經無法傳出了,因為辮子軍已經是散的散、降的降。

不過張作霖也是在張勳復闢失敗後,才有機會吞併了馮德麟的二十八師,統一奉天軍政,隨後又兼併了黑龍江,事業進入爆發期。此後張作霖與溥儀仍然交流密切,張作霖三次做壽,溥儀都派人送去很多禮物;溥儀大婚時,張作霖也派人送去一萬現大洋的賀禮;張作霖嫁女兒時,溥儀再派人送去兩份大禮,一份是給張大帥的,一份是給張家千金的。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溥儀被幽禁於醇王府內,後來也是張作霖多方協調斡旋,才將醇王府門口的國民軍撤下。張作霖進京後,又調換了王府門口護衛隊,並派人慰問溥儀,其實這個時候溥儀應該是最希望看到張作霖前來的。因為張作霖此時已經是當時軍政界的實力派人物,兩年前他已經宣布東三省獨立,成為關外最有爭取希望的軍閥。11月26日,張作霖派密使向溥儀邀約,想請溥儀到帥府一見,溥儀最終礙於大臣勸阻,只是令老師莊士敦前往,並讓他帶上了溥儀的籤名照和一枚鑲鑽黃玉戒。

張作霖最後是收下了照片,退回了戒指,這個意思雖未言明,但我想應該是拿了照片,表示會一直心系皇上,退了戒指,表示已經得到了很多清廷的恩惠,不敢再奢望什麼,只求能為皇帝再辦點事兒!事實上莊士敦回去後,帶回了張作霖的許諾——「協助皇上並拯救殘局」,也就是要幫助皇帝恢復尊號,以及完全恢復清室優待條例的內容。同時張作霖也表現出謹慎的一面,囑咐不要「引起共和派猜忌」。

張作霖的這些言辭也比較真實的反應了人的本性,他是由一個土匪走上的霸主,別看土匪的身份很受爭議,但土匪往往都有股江湖氣,比較看重義氣!正所謂「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老張能從拜把子兄弟中走上第一把交椅,除了手段,就是給兄弟安排的到位。所以他從內心裡是感激清廷的,他是發自內心的想要幫助溥儀恢復尊號,但受困於當時的輿論環境,以及民眾並無「契約精神」,所以恢復優待條例只能慢慢推進,悄悄推進。

後來溥儀住進天津日租界,張作霖也多次派人探望,送去許多錢財。張作霖當時正與日本正鬧矛盾,所以不願意到日租界探望溥儀,後來經過邀請,溥儀到了天津行館,二人算是見了一面。也正是這次見面中,張作霖對溥儀行了君臣禮,跪拜時說了句「大皇上好」,溥儀則回了句「上將軍好」。

此後張作霖還向溥儀說「我有足夠力量保護你,為何你還要往日本使館跑?」這句話其實也暴露了張作霖的野心,他在東北做著土皇帝,日本人也在拉攏溥儀,誰能將溥儀「據為己有」,誰就會在東北贏得更多支持,因為這裡是清朝遺老的聚居地,他們雖然已經不再掌權,但也都非富即貴,也掌握著良好的政治資源,所以張作霖的跪拜,很有可能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果張作霖成功將溥儀迎回自己的勢力範圍,估計也就沒有偽滿洲國的存在了,但皇姑屯事件可能會發生得更早。

除了上述的感激之心和政治野心,我們也不可忽略了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級觀念。在滿清被推翻後,北京城裡住下了很多旗人「老爺」,這些人的後半生都有人照顧,照顧他們的依然是原來的包衣,即「奴才」。他們並沒有因為共和而改變等級觀念,有些包衣成了為「主子」養老送終的人,「主子」出錢開了車行、滿洲菜館、戲園子,多是包衣負責打理,他們甘願將賺來的錢上交給主子,這就是封建思想的毒瘤!

這些有頭有臉的旗人都是如此,更何況曾經的皇帝溥儀呢?溥儀再得到特赦後回到北京,住在五妹家裡時,還有很多滿清遺老和前清官員以及旗人給溥儀行跪拜大禮,到了溥儀跟前就下跪稱皇上。如果說旗人和遺老可以理解,那麼再來說說著名的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遜清小朝廷裡曾經裝過電話,溥儀17歲的時候打電話邀請過胡氏進宮聊天,胡適進宮前還向很多人詢問見了溥儀要不要磕頭,並且難掩心中的激動之情。這些表現更加反應了胡適的新思想並沒有深入骨髓,他也身處在封建枷鎖的層層束縛中難以自拔。

綜上來看,張作霖跪拜溥儀的行為並不難理解,首先就如電視劇《少帥》裡張作霖所言的「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他認為為人處世之道的核心是懂得感恩;其次是張大帥雄霸東北時的政治需要,他這一跪可能會爭取來滿清遺老、甚是是溥儀的「加持」;最後就是兩千多年沉澱下來的封建枷鎖,或者說是奴性思想,這種思想一直有人在提,甚至是時至今日。

相關焦點

  • 土匪出身的張作霖,見到已經退位的溥儀,為什麼還要下跪呢?
    「吳佩孚曾上書向我稱臣,張作霖向我磕過頭、段祺瑞主動地請我和他見過面……」,溥儀這個退位的皇帝,在大小軍閥的眼中,起碼還有站臺背書的價值,張作霖土匪出身見過多少風浪,只要對自己有利,別說給人磕頭了,就是捅自己一刀他都不會眨眼的。
  • 末代皇帝溥儀卻屈尊去見張作霖,昨日高高在上,今日卻低三下四
    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朝的統治宣布告一段落,緊隨其後繼任的大總統袁復闢帝制失敗,從而舉國陷入混亂,動蕩不安之下,紫禁城中的溥儀閒得發慌,清朝遺臣又不甘心大清就這麼亡掉,於是開始籌謀趁機復闢,既然想要搞事情,那怎麼能沒有軍隊的支持呢?他們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張作霖。當年的媒體也風言風語紛紛揣測張作霖是否會和溥儀聯手復闢帝制?
  • 民國少帥張學良,為何要對溥儀皇帝三叩九拜?
    民國少帥張學良,為何要對溥儀皇帝三叩九拜? 不僅是民國少帥張學良見到溥儀要行三叩九拜的大禮,就是當時的很多北洋軍閥的大佬們,包括袁世凱,王士珍,張作霖見到溥儀,都會行跪拜禮。
  • 張作霖霸氣下令:「全軍放假,見到日本人就殺」
    袁世凱死後,張作霖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在日本人的幫助下,他逐漸控制了東北三省,成為了奉系首領。 張作霖雖與日本人合作,卻並非是日軍的傀儡。相反,在與日本人的交往上,張作霖是步步緊逼,一絲一毫不肯退讓。在與日本人的博弈中,還留下了不少佳話。
  • 日本人求字 張作霖誤把手墨寫成手黑 然而他一解釋全場喝彩
    (小佛說史原創,請勿轉載)有一次,張作霖出席名流聚會,其間遇到幾個日本人故意刁難:「久聞張大帥文武雙全,請賞一幅墨寶吧。」他們很清楚張作霖,出身綠林,識字有限。張作霖雖然在字畫方面一點都不擅長,但是這個時候的故意刁難,大庭廣眾之下,怎麼也不能輸了我中國人的氣勢,於是張作霖說:「盛情難卻,我張某人就獻醜了。」
  • 溥儀退位後,清朝仙女級別的格格們都嫁給了誰?關曉彤是她們後代_王敏彤
    原標題:溥儀退位後,清朝仙女級別的格格們都嫁給了誰?關曉彤是她們後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有24個朝代,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舊的朝代滅亡,新的朝代建立,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清朝276年的歷史到此結束,溥儀根據《清室優待條件》還是可以住在紫禁城,有宮女太監照顧,還可以從袁世凱那領每年400萬的銀元。
  • 為什麼許多電視中有大帥這個稱呼,大帥到底是軍官還是什麼
    比較著名的有馮國璋、張作霖、曹琨、吳佩孚、張勳、孫傳芳……大帥是清朝人們對總督的尊稱,總督管一省或數省,延續到民國時期,只有地位相似的才有被稱大帥的資格,省督軍一般被稱為大帥,幾個省的巡閱使那就更不在話下了,後來大帥太多貶值得厲害,人們又開始往上加一級稱某某老帥,如曹錕原來是大帥,吳佩孚是他手下的師長,等吳當了大帥,再叫曹錕大帥感覺他們一樣大不合適,於是手下人尊曹錕為老帥
  • 溥儀向張學良詢問一事,張學良發怒:你打聽那個幹什麼?與你沒關
    張學良和溥儀,一個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一個是末代皇帝溥儀,這兩個人碰到一起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本就讓人很期待。說起來,兩個人的年紀相仿,張學良是1901年生人,而溥儀是1906年生人,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淵源,其實也很深的。
  • 溥儀已退位,他卻一心復國,還揚言:只要我在一天,大清便不會亡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宣統三年正是宣布退位,從此帝制時代走向了終結,但是對於那些過慣了奢華日子的王公貴族們而言,他們是不能夠接受這種情況的,而有一個王爺顯得尤為的憤慨。這便是道光皇帝的曾孫,愛新覺羅·溥偉。
  • 吳佩孚被北伐軍打敗後,為何不去投靠張作霖
    但是吳佩孚被北伐軍擊敗的時候,雖然此前他和張作霖是盟友,卻並沒有去投靠。軍閥混戰時期各路大帥們的節操屬於稀缺物資。大家都是利益至上,今天是盟友,明天就是敵人。像吳佩孚所在的直系,當年曹錕主政時就和奉系張作霖聯手過,一起推翻了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
  • 看看他給溥儀退位開出的條件就知道
    袁世凱雖說已將清廷掏成了一具空殼,但在清帝退位這個問題上,他還是遭到王公親貴組成的宗社黨的激烈反對,並且局面加速失去控制,直到宗社黨首領良弼被刺身亡。良弼是怎麼死的好像已無所謂,關健是良弼是被刺殺而死,這就叫每個宗社黨人惶惶不可終日。緊接著北洋文武步步進逼,一會兒是文官發難,一會兒是軍人叫囂,清廷最後頑抗的死角終於徹底坍塌了。
  • 清朝被推翻後,為何沒有殺掉溥儀?專家:是根本就不能殺啊
    清朝被推翻後,為何沒有殺掉溥儀?專家:是根本就不能殺啊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朝代,而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也是有著非常特殊的身份,作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眾所周知亡國之君的下場非常悲慘,多半會被殺害,而且痛恨清朝統治的人非常多,為何溥儀在清朝滅亡後並沒有被下毒手?
  • 溥儀去辦戶口,文化程度讓人尷尬,警官登記時寫錯兩處!
    由於光緒帝沒有子嗣,病重的慈禧太后只能命載灃之子溥儀繼承大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尊祖母慈禧太后為太皇太后。 就這樣年僅三歲的溥儀在晚清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衝齡在太和殿登基即位,成為大清王朝的皇帝。身為中國歷史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帝王之路註定坎坷多變。
  • 溥儀重回故宮,提醒畫像擺錯了,專家卻不屑一顧,溥儀:那是我爹
    1909年,3歲的溥儀被抱進了紫禁城。不久,他的生父載灃則是做了攝政王。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中,溥儀成為大清的臉面。在毒死光緒之後,慈禧知道,自己要找一個接班人。這個接班人必須老實聽話,否則可能葬送了江山。於是,載灃的兒子溥儀被選中了。當老佛爺的懿旨抵達王府,所有人都歡騰了。
  • 古代皇帝進廟上香時,需要跪拜嗎?你看看這位方丈是怎麼說的
    哪怕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依然還有許多前清遺老們,偷偷跪拜溥儀,想制止都困難。想來無外乎是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吧。所謂:上跪君王,下跪父母。從來都是一種「硬標準」。那麼問題也就隨之來了,皇帝倘若進廟上香時,是不是也會如其他人一樣跪拜呢?恰好,據民間傳聞,這種事情就曾發生在朱元璋的身上。
  • 這是我家,我回家還要買門票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悲慘的一生
    「這是我家,我回家還要買門票嗎?」,這是我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在回到故宮的時候,問的問題。我們都說大清早就亡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就此結束了。而此時的溥儀還是一個小孩子,在隆裕太后的陪同下,在退位詔書上按下了玉璽。在我們看來這是時代的進步,這是歷史的進步,在大清王朝看來,這是他們的滅亡。我們知道,溥儀三次登基三次退位,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這三次登基三次退位到底是為什麼?
  • 溥儀退位後在宮中閒逛,無意發現一道密詔,揭開百年謎團的真相
    溥儀退位後在宮中閒逛,無意發現一道密詔,揭開百年謎團的真相我們都知道,溥儀是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有著跌宕起伏的傳奇經歷,和脫胎換骨的新生。他被推上皇位的時候只有三歲,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傀儡皇帝,後來因為隆裕皇后欠下的一紙退位詔書保住了這位可憐皇帝退位之後的榮華富貴,可以讓他繼續生活在皇宮裡面。溥儀曾寫過一本個人回憶錄,在這本書中記載了溥儀幼年時發生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情,歷史學家從裡面發現了百年謎團的真相。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吧。
  • 張作霖喜歡微服出巡,卻被小兵用槍攔在門口,張作霖反而賞賜了他
    張作霖原本就是一土匪,隨著自己勢力越來越大才逐漸被承認的。能當上堂堂的東北王,可見他的本事不小。其實張作霖率性的性格,和賞罰分明的用人之道也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其實張作霖當了大帥之後,特別喜歡幹一件事,那就是微服私訪。
  • 末代皇帝溥儀帶夫人同遊故宮,迎面走來一白髮老頭,溥儀一看臉色...
    作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不幸的是,溥儀三歲登基,六歲的時候趕上了革命,結果莫名其妙的被退位。民國十三年,溥儀又被日本人扶持,在東北地區建立了滿洲國。解放之後溥儀又被抓了起來,被判為是戰犯關了起來。直到出獄之前,溥儀的人生都是掌握在別人的決定和掌握之中的。
  • 溥儀到偽滿洲國出任日本人的傀儡的時候,載濤心裡並不贊同
    因為在一些關於溥儀的影視劇中,載濤也是作為一個配角出現,或者是一筆代過,只有專門研究歷史或者是對滿清滿清史比較感興趣的人會對他比較了解。至於載濤為什麼被稱為最有骨氣的王爺,是因為載濤在落魄的時候,拒絕了日本人的高官厚祿的誘惑,我們現在就來談談載濤的二三事。愛新覺羅.載濤(1887~1970)是醇親王奕譞的兒子,道光的孫子,是末代皇帝溥儀的七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