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張作霖,能使人立刻想起「東北王」的響亮名號,財大氣粗的張大帥在清末至民國初期都算得上一方霸主。而有一件事情一直令後世不解,當年溥儀已經被逐出了紫荊城,成了一個過氣的清朝皇帝,那麼張作霖在與溥儀的會面中,為何還會跪地行君臣之禮呢?
張作霖是不折不扣的土匪出身,後來經過清政府的招安,搖身一變成了官軍,所以不管怎麼說,他與宣統皇帝都有過一段君臣關係。但當時的張作霖還是個小保安團長,溥儀也只是個娃娃,那時候的東北,還是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說的算。張作霖在徐世昌的地界剿匪有功,尤其是深入索倫山擊敗叛軍陶克陶胡,因此被清廷賞賜頂戴花翎,任了洮南鎮守使,這時候溥儀賞了張作霖一件黃馬褂,當然,這肯定是徐世昌問攝政王要的。
「東三省與內地各省不同,軍隊部署既定,且勤王之心亦厚。勁旅數萬,一旦有命,即可取道山東南下,誓當剿滅革命軍,以區區微忠,盡瘁朝廷。」——《張作霖電文袁內閣》
辛亥革命爆發後,慶親王牽頭,將袁世凱推上了總理大臣的位置,重新組閣。此時的張作霖已經小有名氣了,他是滿清皇帝提點的人,當然不認可袁世凱的內閣,所以張作霖的內心所向依然是忠於皇帝。他當時聯合馮德麟、馬龍潭、吳俊升等人,通電袁世凱的內閣,表示要武裝勤王。袁世凱本人並不想與南方革命軍開戰,其目的無非就是借革命黨逼清帝退位,後來生性膽小的裕隆皇太后也害怕流血衝突,乾脆就下了遜位詔書,意思就是隨便你們鬧,政權不要了,保證皇室成員的富貴與人身安全就足夠了。
這樣一來,袁世凱對革命軍而言,勸退了清朝皇帝,對皇室而言,又成了保護傘,所以袁世凱的成了最大受益者。此後民國籤訂了清室優待條件,保留了大清皇帝尊號,溥儀尚能住在紫荊城裡,也就是我們說的遜清小朝廷。這與張作霖的想法是違背的,他是堅持擁護大清皇帝的,畢竟把他「洗白」的是清政府,而不是民國政府,也不是袁世凱的內閣,所以說後來的張勳復闢中,張作霖是支持「辮帥」的。在張勳復闢前的徐州會議中,張作霖是派了趙錫嘏全權代表,這次會議中各省軍閥的態度是「尤以張作霖與皖省長倪嗣衝贊成最力」。
但是張勳不會辦事兒,1917年6月7日,張勳進入北京後,於7月1日擁立溥儀復闢,然後開始封賞這些擁護復闢的軍閥,張作霖給了個奉天巡撫。人家1916年就已經是奉天督軍兼省長的身份了,擁戴復闢之後給個平級官職,這是沒把老張放在眼裡啊!這誰還跟你玩,這種情況並不只是發生在老張身上,徐州會議的參會軍閥都是如此,所以派兵進京應援的就沒幾支軍隊,張勳復闢失敗也在預料之中了。當他回過神來,給張作霖加官東三省總督時,消息已經無法傳出了,因為辮子軍已經是散的散、降的降。
不過張作霖也是在張勳復闢失敗後,才有機會吞併了馮德麟的二十八師,統一奉天軍政,隨後又兼併了黑龍江,事業進入爆發期。此後張作霖與溥儀仍然交流密切,張作霖三次做壽,溥儀都派人送去很多禮物;溥儀大婚時,張作霖也派人送去一萬現大洋的賀禮;張作霖嫁女兒時,溥儀再派人送去兩份大禮,一份是給張大帥的,一份是給張家千金的。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溥儀被幽禁於醇王府內,後來也是張作霖多方協調斡旋,才將醇王府門口的國民軍撤下。張作霖進京後,又調換了王府門口護衛隊,並派人慰問溥儀,其實這個時候溥儀應該是最希望看到張作霖前來的。因為張作霖此時已經是當時軍政界的實力派人物,兩年前他已經宣布東三省獨立,成為關外最有爭取希望的軍閥。11月26日,張作霖派密使向溥儀邀約,想請溥儀到帥府一見,溥儀最終礙於大臣勸阻,只是令老師莊士敦前往,並讓他帶上了溥儀的籤名照和一枚鑲鑽黃玉戒。
張作霖最後是收下了照片,退回了戒指,這個意思雖未言明,但我想應該是拿了照片,表示會一直心系皇上,退了戒指,表示已經得到了很多清廷的恩惠,不敢再奢望什麼,只求能為皇帝再辦點事兒!事實上莊士敦回去後,帶回了張作霖的許諾——「協助皇上並拯救殘局」,也就是要幫助皇帝恢復尊號,以及完全恢復清室優待條例的內容。同時張作霖也表現出謹慎的一面,囑咐不要「引起共和派猜忌」。
張作霖的這些言辭也比較真實的反應了人的本性,他是由一個土匪走上的霸主,別看土匪的身份很受爭議,但土匪往往都有股江湖氣,比較看重義氣!正所謂「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老張能從拜把子兄弟中走上第一把交椅,除了手段,就是給兄弟安排的到位。所以他從內心裡是感激清廷的,他是發自內心的想要幫助溥儀恢復尊號,但受困於當時的輿論環境,以及民眾並無「契約精神」,所以恢復優待條例只能慢慢推進,悄悄推進。
後來溥儀住進天津日租界,張作霖也多次派人探望,送去許多錢財。張作霖當時正與日本正鬧矛盾,所以不願意到日租界探望溥儀,後來經過邀請,溥儀到了天津行館,二人算是見了一面。也正是這次見面中,張作霖對溥儀行了君臣禮,跪拜時說了句「大皇上好」,溥儀則回了句「上將軍好」。
此後張作霖還向溥儀說「我有足夠力量保護你,為何你還要往日本使館跑?」這句話其實也暴露了張作霖的野心,他在東北做著土皇帝,日本人也在拉攏溥儀,誰能將溥儀「據為己有」,誰就會在東北贏得更多支持,因為這裡是清朝遺老的聚居地,他們雖然已經不再掌權,但也都非富即貴,也掌握著良好的政治資源,所以張作霖的跪拜,很有可能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果張作霖成功將溥儀迎回自己的勢力範圍,估計也就沒有偽滿洲國的存在了,但皇姑屯事件可能會發生得更早。
除了上述的感激之心和政治野心,我們也不可忽略了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級觀念。在滿清被推翻後,北京城裡住下了很多旗人「老爺」,這些人的後半生都有人照顧,照顧他們的依然是原來的包衣,即「奴才」。他們並沒有因為共和而改變等級觀念,有些包衣成了為「主子」養老送終的人,「主子」出錢開了車行、滿洲菜館、戲園子,多是包衣負責打理,他們甘願將賺來的錢上交給主子,這就是封建思想的毒瘤!
這些有頭有臉的旗人都是如此,更何況曾經的皇帝溥儀呢?溥儀再得到特赦後回到北京,住在五妹家裡時,還有很多滿清遺老和前清官員以及旗人給溥儀行跪拜大禮,到了溥儀跟前就下跪稱皇上。如果說旗人和遺老可以理解,那麼再來說說著名的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遜清小朝廷裡曾經裝過電話,溥儀17歲的時候打電話邀請過胡氏進宮聊天,胡適進宮前還向很多人詢問見了溥儀要不要磕頭,並且難掩心中的激動之情。這些表現更加反應了胡適的新思想並沒有深入骨髓,他也身處在封建枷鎖的層層束縛中難以自拔。
綜上來看,張作霖跪拜溥儀的行為並不難理解,首先就如電視劇《少帥》裡張作霖所言的「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他認為為人處世之道的核心是懂得感恩;其次是張大帥雄霸東北時的政治需要,他這一跪可能會爭取來滿清遺老、甚是是溥儀的「加持」;最後就是兩千多年沉澱下來的封建枷鎖,或者說是奴性思想,這種思想一直有人在提,甚至是時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