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3歲的溥儀被抱進了紫禁城。不久,他的生父載灃則是做了攝政王。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中,溥儀成為大清的臉面。在毒死光緒之後,慈禧知道,自己要找一個接班人。這個接班人必須老實聽話,否則可能葬送了江山。於是,載灃的兒子溥儀被選中了。當老佛爺的懿旨抵達王府,所有人都歡騰了。
抱進紫禁城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用在溥儀身上,這句話非常貼切。所有的丫鬟,老媽子都被接到了宮裡。一夜之間,他們從山雞變成了鳳凰。不過,等待他們並非美好未來,而是大清的滅亡。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了。在武漢,革命黨人武裝起義。黎元洪的人被迫成為從犯,湖北正式宣布獨立。
之後,南方十幾個省份相繼獨立。面對這樣的情形,滿清貴胄們想到了袁世凱。彼時,新兵在天津小站歷練已久,袁世凱手握大權,他終於登上了政治舞臺。一方面,他積極調遣部隊,隨時準備進攻。另一方面,他武力驅逐了京城的守兵。最終,經過多方調和,袁世凱和孫中山達成了協議。只要他逼清帝退位,他就能當上第一任大總統。
就這樣,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看著滿城的北洋士兵,年幼的溥儀不知所措。他依舊歡呼雀躍,手中還拿著玩具。這個三歲的孩子,他並不知道。出了紫禁城,一切都不屬於愛新覺羅氏了。滿清大臣們一個個垂頭喪氣,他們眼神沮喪,自己的信仰也崩塌了。漸漸地,溥儀長大了。他成為了一個風度翩翩的少年。
1919年,胡適博士進入紫禁城。他做了溥儀的老師。這一次,他終於開了眼界。原來,世界已經有了如此迅速的發展。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出紫禁城。可是,他卻被母親隆裕太后阻攔住了。隆裕太后清楚,走出紫禁城容易,要想踏足回來,恐怕就難如登天了。"少年不知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
末代皇帝
1922年,紫禁城中的溥儀成親了。他娶了一妃一後。婚後,他暫時得到了安寧。後宮之中,一眾女人一起生活,其中自然會有摩擦。溥儀攪和在裡邊,每天都很頭疼。不久,張勳帶著辮子軍進京了。在他的簇擁下,溥儀又登上了皇位。可惜,鬧劇還沒有演上一個月,張勳就被擊敗了。
此時,袁世凱病逝。北洋派系中,段祺瑞,徐世昌等人暗自較量。幾番對陣下來,北京城內局勢更加混亂。之後,溥儀眾人被轟出紫禁城。沒有辦法,他只好搬到了醇親王府暫住。在搬運行李的過程中,他沒有拿出一件東西。看著自己祖傳寶貝被人佔領,溥儀心痛萬分。漸漸地,他有了新的思想。
1928年,張作霖成為北平城霸主。在返回東北的路上,他就被日本人炸死了。一時之間,北平城內又烽煙四起。另一方面,老蔣在南京成立了民國政府。在他的默許下,軍閥孫殿英洗劫了清東陵。之後,慈禧太后的陪葬品被悉數盜取。經過一番經營,這些錢財又轉移到了宋子文,宋美齡等人手中。至此,溥儀正式決定劃清界限。在日本人的推動下,他去往了東北。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人武力奪取了東北,並成立了偽滿洲國。溥儀也加入了日本人陣營。他甘心做了傀儡皇帝。在此期間,他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他卻也覺得窩囊。原來,皇后婉容竟然和侍衛有染。為了保住名聲,他只能息事寧人。後來,這件事情成為了國人皆知的笑話。
那是我爹
在日本人身邊,溥儀過得並不容易,他每天都提心弔膽,生怕遭到殺害。在出席宴會的時候,溥儀一般不吃喝。有一次,岡村寧次宴請溥儀。飯桌上,見他遲遲不動筷子。岡村寧次一下子就明白過來。他帶頭開吃,又喝了一大杯酒水。這個時候,溥儀才放下了戒心。當然,身為漢奸。他遭到了國人的怒罵。一些暗殺活動也從未停止。
1945年9月,日軍戰敗後,溥儀被蘇聯控制了。新中國成立後,他被交還回來。在撫順戰犯管理所,他一呆就是十年。1959年,作為首批被特赦的戰犯,溥儀出獄了。出來後,他被安置到了北京城的一個胡同裡。因為他擅長草藥,溥儀被安排到了植物園工作。時隔多年,又一次回到北京。他內心五味雜陳,頗感唏噓。
在別人的帶領下,他觀賞了一番北京。不看高樓大廈,他直奔紫禁城而去。此時,這裡被改造成為了故宮博物院。不管是誰,都要憑票進入。溥儀買了一張票,跟著浩浩蕩蕩的隊伍進去了。看著宏偉的宮殿,富麗堂皇的房間,他思緒飄散。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前。半個世紀前,他曾經坐在金鑾殿上。如今,這裡卻不再屬於他了。
途徑一個房間,幾名專家向群眾介紹道,房間擺放的畫像正是光緒帝。聽到專家錯誤的宣傳,溥儀忍不住了。他站了出來,並表示這是醇親王載灃。見溥儀打扮寒酸,專家根本不屑一顧。一個文盲難道也要評頭論足?幾人當眾嘲諷。看到這般情景,溥儀搖了搖頭。臨走之時,他自報身份。指著那張畫像,他淡淡說道"那是我親爹"。一下子,幾名專家羞紅了臉。
結語
在歷史面前,任何人都要有敬畏心。作為昔日的皇帝,溥儀享受過榮華富貴。可是,他卻也是不幸的。在戰亂年代中,這個末代皇帝成了水中浮萍。只要風吹雨打,他就會起伏不定。這樣的人生是無奈的。
新中國成立後,溥儀積極改造。在牢獄中,他學會了一點中醫。後來,他更是為北京植物園做出了貢獻。在他的建議下,許多海外品種被引入了。在文化方面,他出版了自傳《我的前半生》。這本書情理感人,敘事細膩,一度被視為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