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趕出紫禁城,溥儀將它縫在棉襖夾層偷帶走,漂泊26年終回故宮

2020-12-20 騰訊網

拈筆古心生篆刻,引觴俠氣上雲空。——秦觀《贈劉使君景文》

前言

現代人用到印章一般情況下是公司籤署合同的時候,但是早在中國古代,印章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印章的作用在以前是非常大的,皇帝用的玉璽實際上就是印章的一種,而且古時候的印章除了跟現在一樣有籤署的作用之外,還有很多人喜愛收藏印章。

▲收藏印章

中國清代最後一位皇帝,在遜位後要離開紫禁城的時候,因為特別的喜歡田黃石三聯章,想要把這印章偷偷帶走,想到了把它們給縫在自己的棉衣夾層裡來躲避檢查。非常幸運的是,溥儀的這個方法確實讓他把這印章帶出了宮,而且如今這田黃石三聯章也成為了國家收藏的文物瑰寶。

▲田黃石三聯章

印章的由來

追溯印章發展的歷史,令人驚嘆的是早在殷商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印章。而且印章的使用是非常頻繁的,在戰國的時候他就是當做買賣的一種憑證來使用。由此可見,他是多麼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

後來等到秦始皇將中國統一之後,規定璽只能由國家使用,而印是給平民百姓和官員使用的。最開始印章是以工具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但是後來經過發展,人們雕刻印章的技藝也逐漸完善,使用的原料也有了不同選擇,因此也就有人喜歡收藏印章。

▲傳國玉璽

具有收藏價值的印章一定是要選用上好的原料,這樣才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同時篆刻印章的人也十分的重要,必須是由名家篆刻才能夠讓其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溥儀十分喜歡的田黃石三聯章就非常具有收藏價值,因此才被國家如此的看中。

這是乾隆送自己的印章

這個田黃石三聯章實際上是乾隆皇帝為自己刻的一枚印章,乾隆皇帝一直都對自己的政治作為非常的自信,在他讓位給自己兒子之後作為太上皇的乾隆就專心為自己打造了這樣一個專屬於他個人的印章。

▲乾隆晚年畫像

這三聯章做工十分的精巧,而且用的材料也是非常少見的大田黃石,而起它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其中有一個橢圓的印章,剩下兩個印章是方形的,而且最精巧的是它們全部有鎖鏈連接在一起因此得名三聯章。

不僅乾隆皇帝喜歡這枚印章,在他去世後的每一個皇帝都對這枚印章愛不釋手經常拿來賞玩,可見它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好東西。溥儀離開皇宮的時候,想盡辦法把它帶走,也是十分有道理的。

流落在外26年

溥儀將這枚印章帶走之後,一時一刻也沒有讓這枚印章離開過自己,就這樣這枚小小的印章跟隨著溥儀從北京到天津,又去了東北建立偽滿政府,就連想逃到日本的時候都沒有把這枚印章丟棄。

▲勞動改造的溥儀

後來溥儀被關押在撫順的時候,經過多年的思想改造,對他的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為韓戰爆發後,當地開始籌備各種物資不能夠上戰場的溥儀就將自己一直帶在身邊的這枚印章交給了國家。這一舉動也表明了溥儀對自己中國公民身份的認同,而這枚印章終於在跟隨溥儀流落民間,20多年之後回到了故宮。

▲田黃石三聯章

總結

這枚印章身上承載了太多的故事,現在它被存放在故宮博物院中。這枚印章,在石刻技藝方面已經到達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因此是十分具有收藏意義的。而且這枚印章也見證了一段歷史,它從故宮被帶走又重新回來,也說明了國家在不斷的強盛。

【參考資料】《印學史》、《篆刻學》、《中國篆刻聚珍》、《末代皇帝溥儀》

【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溥儀出逃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是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溥儀逃離紫禁城時,為什麼只挑中了它,還把它縫在棉襖裡,26年間不離身?它就是乾隆爺的「黃三聯璽」!它有什麼特殊之處?為什麼溥儀將它護的這麼好?四、溥儀逃離紫禁城從以上三個方面來分析,這黃三聯璽的確是一件珍寶,溥儀也非常的明白這一點。溥儀在紫禁城住到了19歲,1924年的一天,馮玉祥的國民軍要把他趕出紫禁城。憑著一紙公文,溥儀的所有財產都被沒收了,而且要在幾個小時之內搬出紫禁城。
  • 溥儀26年離身的印章,被趕出宮時偷偷縫在棉衣夾層裡,如今成國寶
    當時我國最後的皇帝溥儀就在被趕出紫禁城的時候,把「田黃石三聯章」縫在自己的棉衣夾層裡,順利帶出宮之後更是26年未曾離開過他身,現在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重中之重的寶貝。當時溥儀被袁世凱逼迫要交出皇位讓清朝直接滅亡,不過溥儀還是在紫禁城過著無憂的生活,直到馮玉祥把清朝裡的官員給趕了出去,溥儀在被趕出宮的時候就偷偷的把黃石三聯章給縫製在棉衣裡帶走。
  • 溥儀出逃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成為「國寶中的國寶」
    文/一度歷史觀V清朝十二帝,除去康熙乾隆,恐怕名氣最大的就是溥儀了。溥儀作為清朝最後一任皇帝,一生雖無多大建樹卻也稱得上「跌宕起伏」!清朝滅亡後,溥儀受日本蠱惑,淪為滿洲傀儡皇帝,成為人民的罪人,建國後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 顛沛26年,溥儀將此物縫在棉衣中貼身保管,上交後成無價之寶
    辛亥革命成功後,清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在袁世凱的逼迫下,末代皇帝溥儀被從龍椅上趕了下來。1912年2月12日,溥儀從大清帝國的皇帝變成了「紫禁城裡的皇帝」,依舊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溥儀在紫禁城裡一直長到18歲,才在馮玉祥發動的政變中被趕出來,清室歷代珍藏的大量文物也被他帶走。
  • 溥儀逃出紫禁城,把它縫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已成故宮鎮館之寶
    而後在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匆匆帶著幾件寶貝,逃出了紫禁城。在這些少數的寶貝中,就有一件曾是乾隆的私人物品,溥儀把它縫在棉衣裡,之後的26年間沒有離身,它是啥東西呢?這個東西叫「田黃三聯璽」,現在已經成為了故宮的鎮館之寶,是如假包換的「國寶中的國寶」。
  • 溥儀被趕出皇宮之前,曾偷偷帶走一樣東西,如今已是故宮鎮館之寶
    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他本該像列祖列宗一樣,在深宮中享受榮華富貴。可是,命運對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他3歲即位,6歲就被迫退位,在稀裡糊塗中就被剝奪了皇帝稱號,雖然可以繼續住在紫禁城,每年也有400萬兩銀元使用,但終究趕不上曾經的生活。
  • 溥儀帶走乾隆的「寶貝」,縫在衣服26年不離身,如今成超級國寶
    對歷史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乾隆皇帝時期是清朝的鼎盛時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乾隆盛世」,而溥儀繼位後,清朝就滅亡了,因此溥儀是我國當之無愧的末代皇帝,溥儀可謂是清朝十二個皇帝裡除了乾隆皇帝之外最有名的皇帝了,清朝覆滅後,溥儀作為一君之主卻當上了賣國賊,是國家和人民的罪人,後來,建國後溥儀就被一直在撫順戰犯營裡接受改造
  • 溥儀出逃不忘把它縫進棉衣,26年不敢離身,今成「國寶中的國寶」
    溥儀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接觸的寶物比一般人要多,雖然他做了許多錯事,曾經被人當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他卻保護了一件「國寶級的國寶」,如今被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這時的溥儀依舊能接受那些王公貴族的磕頭請安,還迷上了西洋的玩意,每天在紫禁城中騎自行車、學攝影、開汽車,學著西方的教育,還把清朝象徵式的辮子給剪掉追求新潮,可以說在紫禁城中住的這些年,是溥儀一生中最舒服的一段時間。
  • 溥儀晚年逛故宮,見解說員講解一古董花瓶,他笑稱:那是皇帝夜壺
    從無憂無慮的貴族公子,成為了即將走向末路的清王朝最後一位「當家人」,年幼的溥儀,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在一夜之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僅僅3年之後的1912年,武昌起義爆發。在袁世凱的脅迫下,6歲的溥儀的宣布退位,仍然居住在紫禁城,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宮廷生活。
  • 紫禁城的前世與今生
    清朝末代皇帝是愛新覺羅溥儀,他是紫禁城裡住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1908年登基,到1924年被西北軍閥馮玉祥趕出紫禁城,他一共在紫禁城裡住了16年。這16年裡,紫禁城裡的百年國寶的嚴重流失。當時紫禁城內,不斷發生著盜竊勾當,宮內太監們的盜竊幾乎從沒間斷。
  • 當溥儀手中的蘋果掉落 紫禁城成了故宮
    1924年11月5日,清代最後一位皇帝遜帝溥儀從神武門離開了紫禁城,從1420年建成算起,時光已過去了504年。如果以春、夏、秋、冬來概括這六百年的變遷,可以用濃蔭的夏季代表紫禁城在明朝的初始歲月,用金黃的秋季描述紫禁城在清代康、雍、乾盛世的風華,借慘澹的冬月暗示紫禁城從鹹豐即位至溥儀出宮的王朝末日,而萬物復甦的春天預示著自1925年故宮博物院正式建立直至今日再次步入繁華與生機的歷程。
  • 《末代皇帝》中溥儀重返紫禁城,眼前卻是故宮,感嘆山河歲月已變
    貝託魯奇在《末代皇帝》中安排暮年的溥儀以遊客的身份故地重遊紫禁城,再登太和殿,這自然是虛構的電影情節。我不知道,假如真的有這種際遇的話,重返紫禁城,溥儀會是怎樣的心境呢?回首來時路,他走出紫禁城的路太短,走回紫禁城的路又太長。所謂白雲蒼狗,世事如幻,一生到頭,閱盡世事鉛華。萬千哀涼俱化靜水,若有感慨,終不過是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
  • 溥儀縫在衣服裡的寶物,死都不肯放手,如今成為故宮鎮館之寶
    1924年11月5日下午,溥儀離開了他出生的地方,此時溥儀沒有傷心反而有一點喜悅,因為出生在這個高牆裡面,從小也生活在這裡面,終於能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他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早在1922年就有所預料,陸陸續續打包好大大小小几十箱寶物運到宮外,這裡面有很多都是現在的鎮館之物。
  • 溥儀逃出宮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
    而末代皇帝溥儀,經過幾番考慮,最終也向國家獻出了一個寶貝,一個伴著他倉皇出逃,歷經數次搜檢,卻被他始終貼身保存的寶貝——田黃三聯璽。田黃三聯璽是乾隆皇帝的私人印章,位居太上皇后,乾隆皇帝極盡奢華地為自己創製了田黃三聯璽。田黃一般較小,而三聯章必須使用大塊製成。
  • 溥儀晚年重遊故宮,指出畫像有誤,導遊:胡說啥?溥儀:那是我爹
    光緒和慈禧相繼去世後,年幼的溥儀登上了皇位。對於他來說,還不太明白做皇帝是什麼意思,對他意味著什麼,偌大的紫禁城也不過是空間大些的遊樂場而已。 並無視優待條件,派鹿鍾麟帶兵入紫禁城,將溥儀等人趕出了宮,時年已溥儀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溥儀輾轉各地,最後被日本人帶去了東北,成為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溥儀原本以為能藉助日本人的手,實現自己復闢的夢想,可是他未免還是太天真了。他不僅沒能復闢,抗日戰爭結束後,溥儀還被紅軍當作戰俘帶到了蘇聯關押了起來,一直到1950年才被引渡回國。
  • 溥儀逃出宮時,將此物縫在棉衣26年不離身,成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清末傅儀退位後,當他逃出宮時,那些屬於他的東西幾乎都沒能帶走,然而有一樣東西卻被他帶了出來,他把這個東西縫在了棉衣裡,26年貼身保存,而到了現在,它變成了我國故宮博物院的寶物——田黃三聯璽。01當新中國剛成立時,有很多事情都需要進行辦理,其中美軍也不斷發來挑釁,為了鞏固政權,只好派兵上戰。
  • 解密紫禁城名字來歷 現在為什麼叫做故宮
    去天安門遊玩的朋友,一定會去故宮看看,明清兩朝時,故宮是國家權力中心,現在雖然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博物館,但走進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皇家的威嚴。但是故宮這個名字,並不是它原來的稱謂,明清時被稱作紫禁城。許多人會好奇:這紅牆黃瓦的宮殿為何叫紫禁城呢?那什麼時候又改名叫了故宮呢?
  • 溥儀被趕出宮都懶得帶走的東西,搖身一變,成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紫禁城裡,有許多水井。但是一口位於貞順門內的不甚起眼的井,成為今天遊覽故宮的遊客必到的景點之一。沒錯,這口井就是"珍妃井"。這個敢於與慈禧叫板的人自然是珍妃了。珍妃,他他拉氏,鑲紅旗滿洲人,光緒十三年與姐姐一齊由廣州北上,送選秀女。
  • 溥儀上戶口,除了住址欄要寫故宮,最後一欄也很讓人為難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隨著清朝的滅亡而徹底宣告結束,而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也成為了中國史上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關於溥儀的一生,很多人也是頗有研究,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這位大清的最後一代皇帝溥儀。溥儀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波折和坎坷,我們且不論他的對錯成敗,還在他幼年的時候,就被迫坐上了皇位,也許他有著偉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在他還未開始嘗試著如何去做好一個皇帝的時候,卻又被逼退位,雖然退位了,但是好在沒有了新的皇帝繼續接任,於是他仍舊在皇宮繼續生活了幾年,之後就被趕了出來,曾經輝煌的紫禁城也就成了現如今的故宮。
  • 溥儀去故宮參觀,突然看到一個花瓶,笑著說:我的尿壺也算古董?
    大家都知道,溥儀從小時在皇宮裡面長大的,所以他可以說是對於故宮最熟悉的人,雖然在他長大之後就被趕出了皇宮裡面,但是從小養成的貴氣依舊存在他的骨子裡面。就算是長大之後,再回到故宮參觀,依舊對於故宮當中的一草一木念念不忘,但是讓人感到非常可笑的是,他再次回到自己小時候的家裡面卻要買票。當時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決定開放故宮,讓百姓在買票之後都能夠進來參觀,溥儀也曾經買票進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