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逃出宮時,將此物縫在棉衣26年不離身,成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2020-12-09 松月文史

引言

華夏民族擁有無數文化瑰寶,且歷史由來已久,傳承下來的也多不勝數,積攢和沉澱到最後的,也都在熠熠閃光,它們就這麼留存到現在。我們是泱泱大國,擁有著數不盡的寶物,中國的寶物來自各個領域,它們都擁有著璀璨的光。我們的祖先們將這些寶物悉心保存到現在,交到我們手裡,那不僅是一個物品,更是一段記憶,那是屬於整個華夏民族的記憶。

而當我們接過這份記憶,就相當於它們的生命在我們手中得到了延續,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漫漫人生路上,生命是寶貴的,可就算是生命也會消逝,而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在此繁衍生息,這樣也可以看作是生命的延續。很多人都說珍貴的東西無價,然而可以被定義為珍貴的東西有很多,無論是生命還是價值,它們都有自己的重要性。

珍貴無形,也可以有形。清末傅儀退位後,當他逃出宮時,那些屬於他的東西幾乎都沒能帶走,然而有一樣東西卻被他帶了出來,他把這個東西縫在了棉衣裡,26年貼身保存,而到了現在,它變成了我國故宮博物院的寶物——田黃三聯璽。

01

當新中國剛成立時,有很多事情都需要進行辦理,其中美軍也不斷發來挑釁,為了鞏固政權,只好派兵上戰。當時我國的百姓們給予了國家極大的支持,這絕對是一次能夠被載入史冊的「眾籌」,人民都儘自己所能幫助國家,而這些看似微小的幫助卻給了我國極大的助力。試問當百姓們成為了國家的後盾後,那國家的勝利也會快速到來,於是當時的傅儀也捐出了他的寶貝——田黃三聯璽。

據說這玉璽的來歷十分傳奇,當初乾隆夢見玉皇大帝給了他一塊刻字的黃石頭,乾隆認為這一定是某種暗示。或許是為了證實這個暗示,沒過幾天,乾隆就被進貢了一塊黃石,這塊石頭和夢裡別無二致,而乾隆認定了這是神明的啟示,就決定把它打造成玉璽。

02

於是乾隆找來了不少能工巧匠,只為了打造田黃三聯璽。而這些工匠經過無數複雜的工序後,打造出來了獨一無二的玉璽,它沒有二次粘連,而是鏈環相扣,十分精巧。玉璽打造完成後,乾隆也在找尋刻制在玉璽上內容的靈感。於是他看到了《周易·繫辭》那句樂天知命,他也希望自己「不憂」,便將此刻在玉璽上,成了左方章。後又看到《尚書·大禹漠》裡的一句話,知曉人心道心都惟危,希望能藉此勉勵自己,於是便也有了右方章。乾隆皇帝藉此來慰勉自己,希望自己時時刻刻可以居安思危,在處理事情上也要更加謹慎細微。

田黃三聯璽最終流落到了溥儀的手中,但在1926年的時候,軍閥割據混戰使得社會背景處於非常水深火熱的狀態。溥儀也因此踏上了逃荒的道路,他所能帶上的東西很少,除了一些珍貴字畫以外,就是一枚玉璽了,田黃三聯璽被他縫在棉衣當中,完好保存了下來,這一保留便是26年。

很多年過去了,傅儀捐出了這件寶物,這讓國人受到了極大震撼,因為這枚玉璽的特殊性,中國郵政更是為它發布了一版郵票,以此來體現它的珍貴。而現在的田黃三聯璽被好生安置在故宮博物院,成了鎮館之寶,每個人都可以細細觀察它,透過它來探索我國千百年來的文化魅力。

結語

雖然田黃三聯璽只是一個玉璽,但它身上反映了太多的歷史文化,從它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清朝的習俗,皇帝的愛好等隱含信息。它經歷了千百年的沉澱,也在等待人們慢慢發掘更多的歷史文化底蘊。

參考資料:

《周易·繫辭》

《尚書·大禹漠》

相關焦點

  • 溥儀逃出紫禁城,把它縫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已成故宮鎮館之寶
    而後在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匆匆帶著幾件寶貝,逃出了紫禁城。在這些少數的寶貝中,就有一件曾是乾隆的私人物品,溥儀把它縫在棉衣裡,之後的26年間沒有離身,它是啥東西呢?這個東西叫「田黃三聯璽」,現在已經成為了故宮的鎮館之寶,是如假包換的「國寶中的國寶」。
  • 溥儀出逃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是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溥儀逃離紫禁城時,為什麼只挑中了它,還把它縫在棉襖裡,26年間不離身?它就是乾隆爺的「黃三聯璽」!它有什麼特殊之處?為什麼溥儀將它護的這麼好?一時間溥儀他的手下們忙的團團轉,儘量多的打包可以帶走的東西。溥儀則把這黃三聯璽縫在棉衣裡,穿在身上帶了出來,來到了天津。來到天津以後由於沒有經濟來源,溥儀一家人的開銷又非常的大,所以就不停的變賣各類寶貝來度日。
  • 溥儀帶走乾隆的「寶貝」,縫在衣服26年不離身,如今成超級國寶
    ,1959年得以釋放,而溥儀被釋放出來除了他改造時表現良好之外,跟他向國家獻的一個「寶貝」也密切相關,這個「寶貝」原本是乾隆的,傳給溥儀後,他就一直縫在衣服裡26年不離身,如今成為了超級國寶,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溥儀出逃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成為「國寶中的國寶」
    乾隆認為此塊石頭乃是玉皇大帝所賜,所以視若珍寶,命內務府的能工巧匠將其打造成一枚「三聯章」,時常把玩,睡覺都要放在枕邊。這就是「田黃三聯璽」的來源,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此枚印章的細節「田黃三聯璽」,顧名思義,由三枚印章組成,中間由石環相連,通體由珍貴的田黃石打造而成,打造工藝非常高超,三枚印章渾然一體,看不出黏合的痕跡。
  • 顛沛26年,溥儀將此物縫在棉衣中貼身保管,上交後成無價之寶
    溥儀被趕出宮後依舊過著富足的生活,而他的經濟來源正是變賣這些文物。但是無論他怎麼變賣,卻始終不敢打一件寶貝的主意,甚至在自己最落魄的時候也要將其縫在自己的棉衣裡貼身保管。這件寶物並不大,是一方或者說一套小璽,全名叫做清乾隆帝田黃三聯璽。眾所周知,乾隆帝是文藝界的一股「泥石流」,一生不僅喜歡寫詩,還喜歡給古代書畫蓋章。
  • 溥儀26年離身的印章,被趕出宮時偷偷縫在棉衣夾層裡,如今成國寶
    當時我國最後的皇帝溥儀就在被趕出紫禁城的時候,把「田黃石三聯章」縫在自己的棉衣夾層裡,順利帶出宮之後更是26年未曾離開過他身,現在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重中之重的寶貝。當時溥儀被袁世凱逼迫要交出皇位讓清朝直接滅亡,不過溥儀還是在紫禁城過著無憂的生活,直到馮玉祥把清朝裡的官員給趕了出去,溥儀在被趕出宮的時候就偷偷的把黃石三聯章給縫製在棉衣裡帶走。
  • 溥儀縫在衣服裡的寶物,死都不肯放手,如今成為故宮鎮館之寶
    1924年11月5日下午,溥儀離開了他出生的地方,此時溥儀沒有傷心反而有一點喜悅,因為出生在這個高牆裡面,從小也生活在這裡面,終於能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他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早在1922年就有所預料,陸陸續續打包好大大小小几十箱寶物運到宮外,這裡面有很多都是現在的鎮館之物。
  • 溥儀逃出宮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
    1950年7月,正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特殊時期,社會各界紛紛捐款買飛機大炮,老百姓捐糧捐衣。而末代皇帝溥儀,經過幾番考慮,最終也向國家獻出了一個寶貝,一個伴著他倉皇出逃,歷經數次搜檢,卻被他始終貼身保存的寶貝——田黃三聯璽。
  • 溥儀出逃不忘把它縫進棉衣,26年不敢離身,今成「國寶中的國寶」
    溥儀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接觸的寶物比一般人要多,雖然他做了許多錯事,曾經被人當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他卻保護了一件「國寶級的國寶」,如今被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當時,溥儀從皇宮中帶走的寶物就拉走了十多車,除了這些外人能夠看到的寶物,溥儀還偷偷的私藏了一件寶物,他將這件寶物縫製在衣服內,一直不敢離身。
  • 此物曾是乾隆摯愛,溥儀逃亡時貼身攜帶,如今成為故宮鎮館之寶!
    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1924年,西北軍閥馮玉祥率軍進入北京,逼迫宣統帝溥儀退位,並即日搬離紫禁城,史稱「北京政變」。溥儀在搬離時,將紫禁城中的珍寶悉數帶出,這其中有一件寶物,被溥儀放在貼身的內兜中,每晚睡覺都要查看好幾次,生怕丟失。而今已然成為故宮的鎮館之寶!這件東西到底是什麼來歷?為什麼讓溥儀如此看重呢?這枚寶物名叫「田黃石三聯章」,是乾隆帝的印璽,由一大塊田黃石雕刻而成,甚得乾隆喜愛。
  • 溥儀離宮時,唯一一件不願離身的寶物,現成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現在說到溥儀,想必是沒有人不知道的,畢竟他是清朝末期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皇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在他被趕下皇位的時候,當時的袁世凱還讓他在北京保留著皇帝的待遇,但是在馮玉祥完全把他趕出皇宮之後,他就真的從皇帝變成了流浪的人,即便之後日本人找到了溥儀,並且讓他在偽滿洲國做了皇帝
  • 溥儀被趕出皇宮之前,曾偷偷帶走一樣東西,如今已是故宮鎮館之寶
    封建王朝從公元前221年的秦朝,一直延續到公元1912年清朝滅亡,歷經兩千餘年,歷代統治者的皇宮內積累了大量的寶物。直到1924年,西北軍閥馮玉祥派遣鹿鍾麟攻入紫禁城,發動「北京政變」,逼迫溥儀離開皇宮,並順利獲取了宮中的大量珍藏,自此,溥儀的宮中生活才宣告結束。然而,此時的溥儀卻不是當初被迫退位的溥儀了,他早就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做好了打算,他提前收集了皇宮中的珍寶,並叫人暗中運送出宮,而他自己則在離開紫禁城那天,偷偷把一件稀世珍寶縫進了棉衣裡。
  • 其實故宮裡面的文物比臺灣博物館裡面的好
    比方說這個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比方說毛公鼎,肉形石,尤其那個天下聞名的翡翠白菜。那麼我們通過一個小片來了解一下,這些所謂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於1964年,是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藏品共約60多萬件,其中92%的文物來自於北京紫禁城的清宮遺存。
  •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一說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都去過,並參觀過。在歷史上,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珍藏的大批珍貴文物,被運抵到到了臺灣地區,後來在臺北修建了,以展出故宮文物為主的博物院,命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
  • 溥儀被趕出宮都懶得帶走的東西,搖身一變,成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翠玉白菜可不是一道菜,它是臺北的 "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由翠玉雕刻而成。雲南綠玉自傳入清代宮廷之後,就深受上層達官貴人的喜愛,一些琢玉名匠更是精細地將中華文化完美的詮釋在一小塊綠玉上,晚清尤甚。在臺北十次的民意調查中,翠玉白菜都居 "10大國寶之首",其價值不可估量。
  •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到底是哪幾件?
    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些收藏大戶的「主事」館(院)長,曾在不同場合上說過,他們那裡沒有所謂的「鎮館之寶」,因為精品太多,難以抉擇。陝西歷史博物館,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但在其官網新聞中則提到「十八件(組)國寶級文物」,這應該可以算作其代表作了。
  • 被趕出紫禁城,溥儀將它縫在棉襖夾層偷帶走,漂泊26年終回故宮
    ▲收藏印章 中國清代最後一位皇帝,在遜位後要離開紫禁城的時候,因為特別的喜歡田黃石三聯章,想要把這印章偷偷帶走,想到了把它們給縫在自己的棉衣夾層裡來躲避檢查
  • 蘇軾48歲買了塊地並寫下此帖,現為旅順博物館鎮館之寶!
    蘇軾行書《陽羨帖》,27.5×22.6cm 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旅順博物館藏 此帖為蘇軾有關陽羨買田信札的後半部
  • 博物館日 探尋世界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977年,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國際博物館協會將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世界頂級博物館,去尋找每一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類文明寶藏。那故宮的「鎮館之寶」是什麼呢?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說,很難挑出一件代表性的寶貝。這是因為故宮的藏品呈倒金字塔結構,93.2%的文物都是國家珍貴文物,6.4%藏品為普通文物,資料留存僅0.4%。也就是說,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中夠「鎮館之寶」級別的寶貝太多了,幾乎件件都是壓箱底的寶貝。
  • 蘇軾50歲行書《陽羨帖》旅順博物館鎮館之寶!
    蘇軾行書《陽羨帖》,27.5×22.6cm,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旅順博物館藏。此帖為蘇軾有關陽羨買田信札的後半部,雖只有60餘字,然字裡行間風流勝賞。有「抽」字編號,元代郭畀、陸友,明代沈周、崔深、項元汴,清初元揆曾收藏此帖。傳聞當年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攜帶大量歷代內府所藏的字畫名跡,偷偷密藏於東北(長春)偽宮「小白樓」,蘇軾此札亦在其中。日本投降後,溥儀倉皇逃命,不少宮內寶物棄之於「小白樓」中。亂兵發現樓中有寶,一陣哄搶而盡,蘇軾此札散落民間。後,幸被國家文物部門徵購入藏,成為旅順博物館鎮館之寶。